APP下载

浅谈小学品社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6-03-15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第二实验小学张汝林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6年18期
关键词:邮局品德创新能力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第二实验小学 张汝林

《品德与社会》教育课程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这种课程的实施,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最佳机会。创造性教学终极目标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投身创造实践,探索创造途径,养成创新习惯。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育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要注意学生多种能力,特别是观察、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在以下几方面作了尝试。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中有一部分内容涉及到一些特定的社会场所,如邮局、医院、车站等。由于小学生的社会活动范围较窄,因此,对这些场所缺乏了解。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有目的地带领学生进行参观,使他们获得正确、鲜明的感性认识。通过参观使学生得到的知识,往往比教师单纯在课堂上讲解效果好得多。

以三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中《在邮局工作的人》一课为例,三年级学生绝大部分从未寄过信,邮局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如果教师能够带领学生参观一下邮局,请邮局的工作人员介绍一下邮局每一个窗口的用处,并让学生亲眼看一看别人寄信的过程,让学生参观一下邮局工作人员分拣信件的过程,并让工作人员现场介绍一下他们是如何根据邮政编码来分拣信件的,那么这堂课还用得着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吗?当然,参观前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制订出参观计划,明确参观目的,进行精心的组织,参观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参观后还须进行总结。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本上有许多插图,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本上的每幅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同时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到室外进行观察,观察校园花坛、树木、体育设施等,还要组织学生参加访问农村、工厂、商店、宾馆、饭店等,了解自然,了解社会生产,观察要同说、做结合起来,使学生看得懂,说得清,会操作。

二、注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

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认为:“坚持一个人无论怎样也不过分的事情,就是在教育中应尽量鼓励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得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创造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这就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小学生由于知识面较为狭窄,容易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一种强烈的好奇心理和探究心理。越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好奇心和探究心理越强。我们要利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的因素激发学生。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适用“导入新课”的环节,可以产生一种“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更应该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外在的情境不断刺激与内在的好奇,需要不断撞击,不断协调,从而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心境,自觉地参与学习和探究过程。学生在尝试实践中,大胆探索,及时总结,直至成功的过程,就是他们自己动手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也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

三、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必备条件

朱永新教授等在《教育研究》1999年第8期撰文中指出:有研究显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新力形成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所以有学者提出,把保障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作为创新教育环境和氛围的核心。事实的确如此。然而,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生才有安全感、才有心理自由,才能敢想、敢说、敢做、敢于异想天开,才能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才有可能向同学挑战、向老师挑战、向书本挑战、向权威挑战。总之,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创新精神才能得以培养壮大。反之,在师道尊严笼罩下的课堂中,学生说错一句话、甚至说的话不如教师之意,就遭白眼、遭嘲讽、甚至遭训斥,学生还有什么兴致和胆量去创新呢?

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就要真正把学生当作一个自主的人、发展的人、有巨大潜能的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平等对待。因此,学生应有发问的权利,应有说“不”的权利,应有不同于他人的权利,应有保留不同观点的权利,并且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标新立异。否则,师就是师,生就是生,教师什么都比学生强,课堂上不是满堂灌就是教师问学生答,并且只有教师的答案才是唯一的答案,凡此种种,教师高高在上,就形不成民主气氛,教学气氛也难以和谐。

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就要不惟师、不惟书,让每一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学习风格、思维特点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显现出来。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使命,也是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的必然趋势。《品德与社会》与其他学科一样,都担负着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发展能力的任务。但它有独持的要求,就是学生必须学习有关的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知识、技术原理和在智力、能力诸方面培养学生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品德与社会》课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作具有潜能的生命体,发挥《品德与社会》课课程本身的优势,改革《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让一批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素质的跨世纪人才脱颖而出,才无愧于时代的呼唤和期望。

猜你喜欢

邮局品德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邮局有位凶巴巴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2019年征订通道全年开启 请到当地邮局(所)订阅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超重
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