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微之处构建深远的精神家园
——浅谈汪曾祺《端午的鸭蛋》的文化意蕴
2016-03-15四川省成都市温江中学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中学 陈 涵
《端午的鸭蛋》沿袭了汪曾祺散文一贯的写作风格,既无苦心经营的结构框架,也无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清新淡雅,娓娓道来。细读文本,笔者认为汪曾祺鄙弃宏大的叙事方式,以文人雅士的身份独辟蹊径,将作品的视角转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将笔触深入到传统文化的层面,由普通小物和繁琐小事上升到诗情雅意的审美层次,于细微之处构建了深远的精神家园。
一、童真:赤子之心的本色流露
萨特说:“过去是可以有称谓、被叙述,并在某种程度上固定为概念或被心灵认出来的。”生活的阅历如同文字的打磨,历久才识真味,而童真的回忆在作品中能直接展露作者最初的心灵历程,柔软而充实的童真底色在回忆之中变成了一种陈酿,多了许多新的况味。汪曾祺的散文《端午的鸭蛋》正是如此。
家乡的端午节,是孩子们最欢乐的时光,童年的各种游戏一一呈现。系百索子,喝雄黄酒,放黄烟子,这些本是简单不过的小事,汪曾祺却借用儿童的思维方式和纯净心灵,将童真凝铸于笔端。孩子简单和清新的姿态也因此而别有一番深意。童年生活中民俗趣事,在汪曾祺的笔下熠熠生辉,充满了灵性与生活本真的活力。贴近儿童的口语化表达,也是汪曾祺在《端午的鸭蛋》中另一种童真的回归。譬如: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
“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
“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汪曾祺从小在典型的书生家庭中成长,从人情浓厚的士大夫文化中深受熏陶,19岁离家以前的汪曾祺纯洁无瑕,不谙世事,他的心灵明净如水。之后,汪曾祺开始踏入残酷的社会,经历各种波折:西南联大肄业,上海失业,强制划为右派,下放农村改造,文革期间起落沉浮,饱受磨难之后,汪曾祺采用重返童年的方式抚慰自己受伤的心灵,美好的童年是汪曾祺心灵深处的一块净土,它是汪曾祺在现实悲凉的一次精神还乡。
二、乡情:凡人小事的情感纽带
文章名为《端午的鸭蛋》,实则却是汪曾祺在缓缓的文字中诉说着对家乡的眷恋。文章开篇介绍系百索子,贴五符,喝雄黄酒,本是南方熟悉不过的端午习俗,却如同落入凡间的美丽精灵,跃入他的文字中,不是繁杂啰嗦,而拳拳思乡情。
写端午风俗,“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像是一次隐藏在轻松调侃之中骄傲宣告;写端午的午饭“十二红”,“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无疑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富庶繁荣的江南水乡;写端午的鸭蛋,汪曾祺对家乡的赞誉更是直白而大胆,异乡人夸耀高邮鸭蛋“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以人们的惊讶和熟知的语气来体现家乡咸鸭蛋的名气,自己却“不大高兴”,总是认为别人低看自己家乡“就出现鸭蛋似的”,似乎暗示着富饶的故乡不仅仅只有咸鸭蛋这样的美物。而提及咸鸭蛋,汪曾祺的毫不吝惜溢美之词,“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著名”二字可见其分量。“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完全不能比”的全盘否定,溢于言表的赞誉油然而生。“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轻狂本不是汪曾祺的行文处事之风,放下儒雅,不惜贬低他乡之物,只为成就故乡之名。汪曾祺的心从来就未曾离开过他曾经生活过的那片土地,他满怀深情地描写故乡风俗和食物,让人从中感受到浓浓的乡思。
三、民俗:文化传承的质朴召唤
汪曾祺是描绘风俗画的高手,淳朴的风俗画构成了他的文学世界。他总是极力刻画中国传统民俗美好而温情的一面。正如他自己所说:“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抒情诗。”《端午的鸭蛋》所展现的端午习俗正是传递了一份感人至深、触人启悟的文化精神。
开篇,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端午节的这些风俗,或是寓意驱害辟邪,或是寓意红红火火,都体现着一个热闹小城的节日喜庆的场面,特有的祈福式的生活习惯,不仅是当地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人的生活习性,更体现了中国人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汪曾祺曾对风俗有独特的理解:“风俗不论是自然形成的,还是包含一定的人为的成分(如自上而下的推行),都反映了一个民族对生活的热爱,对‘活着’所感到的欢悦……风俗中保留着一个民族的常绿的童心,并对这童心加以圣化。风俗使一个民族永不衰老。”正是这种创作的挚诚和不变的方向,风俗描写所展现的文化传承便成了他笔下的精神高地。这些土风习俗和陈年遗风,揭示自然真率的人性,浑朴的人情、乐观健康的生活情趣和勇敢执着的生活信念,是作者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敬仰与呐喊。
文末,鸭蛋络子的习俗和囊萤映雪的故事成为汪曾祺致敬传统的另一种回归。挑选起来格外讲究的鸭蛋络子是小孩子心爱的玩物,而囊萤映雪的小故事引得孩子的思考,不正是风俗与文化传承一次完美融合吗?浓重的乡土风俗与传统文化的精髓相得益彰,自然天成。因此,这样的风俗描写绝非停滞于风物志、风情志的叙述,而是演绎着深刻的人文内涵。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汪曾祺曾明确指出:“我有一个很朴素、古典的说法,就时写一个作品要有益于世道人心。”而且他还有一种“想把生活中的美好的东西,真实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别人,使人们的心得到滋润,从而提高对生活的信念。”《端午的鸭蛋》所展现的风俗人情,传递着至善至真的传统道德风貌和自然生动的人性,洋溢着对健康人性的热爱与对传统美德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