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的探究

2016-03-15重庆市万州区国本小学陈小红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6年18期
关键词:笔者教学内容文本

重庆市万州区国本小学 陈小红

一、怎样优化教学内容

一些教师教材拿到手里,文章还没有怎么读,就忙着找资料,看教参,上网搜寻各种教案设计,可谓舍本逐末。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作为语文教师,文本到手中,读什么,怎么读,教什么就是语文教师的首要思考的。

(一)正确解读文本

1.读什么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首先做的,是翻阅教参,把握主旨,领会重点。紧接着为了有更好的课堂设计,我们上网查阅教材解析、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课件,稍加改动皆可以为我所用。现代网络技术的先进,使得许多语文教师缺少了“静悄悄地琢磨”文本的细心与耐心。一旦离了这根拐杖,几乎寸步难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得出教师可以从六个方面来解读文本。

2.怎么读

对于文本的解读,教师要做到整体解读、单元解读、课文解读三结合,先从整体上对教材进行把握,再领会单元安排特点和要求然后对课文、注释、插图、课后思考等都要进行细致解读。

一是与作者对话。读作者个人生平、历史背景怎样,当时有些什么思想,做到“知人论世”。只有做到与作者的对话才能实现对文本的准确解读。同时还要学习作者其它相关作品,了解作者的作品风格等。

二是与文本对话。不同的人读同一本书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特别是人文方面的书,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篇课文不管以前有没有读过,有没有教过,都应该细细地读上几遍,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课堂上师生对话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之间的对话与碰撞。

三是与编者对话。任何一篇文章,置于特定的学段、特定的单元,有着它的作用与理由。而这是确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明确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就能确定教学目标,逐步实施教学。实现与编者对话需做到通读教材,领会全册教材的训练体系。教师把握住了教材知识的系统性,就先等于抓住了教材的根本,授课时就知道哪些知识应该讲,应讲透,应拓展,应延伸,上课就不会无所适从,而是有的放矢,讲为学用。

(二)优化教学内容

教师要熟悉《语文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与内容;钻研教材,发现课文包含的语文要素,如语言特色、能力要求、方法和策略、读写结合等。落实教材的课后练习和略读课文“连接语”的要求;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最近发展区”;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例:执教《落花生》一课时目标定位从何入手?笔者思考了许多:第一段为什么用上“居然”这个词?为什么“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就是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吗?“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这里为什么用“印”而不用“记”或“刻”?为什么父亲不直接说要我们做什么样的人,而是告诉我们花生的好处?

而笔者在解读文本后,将目标定位在以下方面:认识生字,读准“种”等多音字;理解“居然、爱慕、分辨”等词语;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认识课文详略得当、借物喻人、对比等写作方法;能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写一段话。这样的目标设计关注了言语,突出了语用。自然也优化了教学内容。

二、如何提高教学效率

(一)设计板块,简单教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陶行知说:“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是的,虽然说“教无定法”,但“贵在得法”,作为教师就得追寻最简便、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例如,笔者执教《“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课采用了板块式教学:

笔者通过解读文本,确定了本课应该教学生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于是,我采取了课前交流,阅读铺垫——通读课文,了解大意——品人物,学写法——拓展延伸,写法应用四大板块进行了教学。当然,这样的设计也充分体现了阅读教学教表达,让学生习得语言的特点。

这样设计,使教学做到返朴归真,致力于“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其目标简明、环节简约、操作简便、语言简练。

(二)突出语用,扎实教

怎样才是扎实地教学?一是能训练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 “会”、从“不好”到“好”的教学;二是能引导学生力求更高效率有所收获的教学。

例:笔者在执教《浅水洼里的小鱼》设计了两个练习:

一是说话练习:如果你是被困的小鱼,你想说些什么?谁读懂了小鱼的心思?从书中找出描写小男孩扔鱼时的句子,并用“﹏﹏﹏”划出表示动作的词语。(走、弯、捡、扔)。二是写话练习:一只小鸟受了伤,我会语言是一种技能。要掌握它,必须通过无数次的训练,要让学生听得清楚,说得明白,读得正确,写得流畅。本事是训练出来的,绝非“讲”出来的。

(三)整合提问,重点教

教师提问要在无疑处生疑;要在重要处设疑; 要在关键处排疑。在平时的课堂上,要么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恭恭敬敬地听;要么老师连珠炮的问,学生反反复复地答。长久下去学生和老师都会丢失了自己。但下面两个事例就做得很好。

例:一位老师执教《搭石》一课时,“默读课文,寻找表现人美、景美的句子,写出感受。”教师引导学生抓住2-5重点段落,关键词语进行了朗读,感悟,交流。就是一个对主要内容进行了整合后的问题,克服了凌散的问题。

(四)培养习惯,轻松教

教学必须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为核心,为使命,为最高境界。这样的变革才是深度的、根本性的。对此,我们应当坚信不移、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圈点勾画习惯,语用表达的习惯。

例:笔者在执教人教版《鸟的天堂》时设计了一个“鸟儿的自述”小练笔:

假如你是生活在“鸟的天堂”里的一只小鸟,你在这里生活十分幸福、快乐,用“到处……到处……有的……有的……”描绘一个场景。

笔者通过创设情景,先让学生想象自己是一只小鸟,然后用自己的笔表现出鸟的天堂的热闹的景象来完成小练笔。

以上就是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和相应的策略,对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都有明显的效果。当然,教学永远是值得探究的课题。

猜你喜欢

笔者教学内容文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Google Reader订阅按需读
两个插件,让Chrome变身iPhone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