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资助工作育人成效的保障机制研究

2016-03-15纪书燕林叙群

关键词:资助工作保障机制

纪书燕,林叙群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广东广州510800)



高校资助工作育人成效的保障机制研究

纪书燕,林叙群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广东广州510800)

摘要:资助工作育人成效的保障机制为:加强资助育人工作队伍建设是前提,加大资源支持是基础,完善资助育人各项工作制度是保障,建立对受助学生的监督考核机制是关键,扎实推进资助育人工作的各项内容是重点。

关键词:资助工作;育人成效;保障机制

2007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新资助政策体系),同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配套文件,形成了包括“奖、助、贷、减、免、补、勤”的资助体系。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各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得效果,但是也存在着物资资助校级差异大,认知引导不充分、情感激发不彻底,意志培养不明显,行为提升不理想的问题。

通过对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现状、资助工作育人成效现状、育人成效的影响因素的调研分析,结合相关理论,我们把资助工作育人成效的保障机制构建为:加强资助育人工作队伍建设是前提,加大资源支持是基础,完善资助育人各项工作制度是保障,建立对受助学生的监督考核机制是关键,扎实推进资助育人工作的各项内容是重点。人是活动的开展者和推动者,任何一项工作,工作队伍建设是前提条件;贫困生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经济压力,因此,资助工作应以加大物资资助为基础;完善的制度是一项工作得以有效实施的有效保障,这点不能理解;受助学生是资助工作主要的工作对象和参与主体,对其的督促和促进是资助育人工作的关键所在;在前提条件、基础工作,制度保障得以实现的情况下,各项工作开展的扎实与否是资助育人工作能否取得良好成效重点所在。

一、加强资助育人工作队伍建设是前提

资助育人工作队伍的工作理念、工作技能、队伍的稳定性等队伍建设情况影响着资助工作育人成效,这是课题组在访谈中得到的一个重要结论。为提高资助工作育人效果,亟需加强资助育人工作队伍建设,提高其工作能力。

(一)高校资助育人专职工作人员队伍建设

各高校资助育人专职工作人员队伍是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领导核心,其有无育人意识,其工作方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全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因此,各高校资助育人专职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可由省资助中心牵头,以每年的资助工作总结表彰为契机,要求各高校总结内容中除了物资资助外,还要加上育人方面的内容;让资助育人工作开展得有特色、有成效的高校在表彰会上做经验分享;更为重要的是,汇编有成效的高校做法,以纸质版册子下发到各高校,以电子版推送到省教育厅微信公众号、网站上,扩大受益面;除此以外,每年还可以开展资助工作研讨会,促使各高校深入思考并相互交流如何能提高资助育人工作的科学性,提高资助工作育人成效;强化对资助育人工作的规律性研究,例如,从2015年起,广东省教育厅推行了“广东省高校学生资助育人提升计划”,就资助育人工作重大问题作为课题项目让各高校申报研究,对获批立项的项目给予经费支持,这有利于提高资助育人工作的科学性。通过工作要求及榜样示范作用,带动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专职人员拥有资助工作的育人理念,并从其他高校的工作开展中受到启发,促进自己工作的开展。

(二)各院系资助人员队伍建设层面

各院系资助人员队伍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主体实施者,其队伍建设情况直接决定着高校资助工作的开展效果,为此,必须加强对各院系资助人员队伍建设。可由学校资助中心牵头,在讲解资助育人工作队伍稳定的重要性、必要性基础上,要求和建议各院系负责资助工作的辅导员尽量稳定,同时,自己或者邀请校外专家对负责资助工作的辅导员进行业务培训,培养其育人理念,让其掌握常见的资助育人途径和方法。对各个院系的资助育人工作进行考核和表彰,考核中要强调育人内容的比重,使其不低于考核总分的20%,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表彰中不但要工作开展富有成效的院系进行,还要加入资助育人工作先进个人的表彰,促进辅导员工作的热情,提高资助育人工作对辅导员的吸引力。

通过资助工作队伍建设,让工作人员明白,资助育人工作不仅仅是资助的评定和发放,资助育人工作的核心是育人,资助育人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的成长成才,同时,在工作理念转变的基础上,通过相关培训,掌握常见的育人手段和方法,进而扎实推进资助育人工作。

二、加大资源支持是基础

通过对广东省7所高校的问卷调查,课题组发现物质资助现状在资助育人工作现状中均分为3.8801,物资资助效果均分为3.6854,均没有达到理想的水平;通过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现状与资助育人效果的回归分析发现,物资资助现状对资助工作育人效果的整体层面及各个纬度均有影响;在访谈中,课题组也发现,物资资助缓解了很多同学的经济压力,但并没有完全解决所有同学的问题,因此,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仍需要国家、学校、社会层面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

(一)国家资助层面

自2007年新资助政策体系实行以来,资助力度年年攀升,在有些名校已基本能满足贫困学生的需要,在访谈中发现,有一所名校甚至出现了名额大于需求,辅导员“求”着学生去申请的现象。然而,国家奖助学金在民办学校的分配远低于公办高校,访谈中发现,公办高校国家奖助学金占学校总人数的20%-30%,而民办高校获取国家奖助学金资助的比例在10%左右徘徊,加之,民办高校学生高于公办学校学生3倍以上的学费(如2015年,广东省民办高校学费通常18000元以上,而公办高校的学费在6000元左右),使得民办高校资助更显不足。而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雪中送炭大于锦上添花,有鉴于此,为了使资源更合理地配置,发挥资助资金的最大效用,课题组强烈呼吁在分配国家奖助学金时,能提高对一般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包括对独立学院的资助力度。

(二)学校资助层面

各高校都设置了根据学生综合表现的学校奖学金和勤工助学岗位,然而不同学校的资助差异也较大,访谈中发现,有个学校(简称HGGZXY)设置的学校奖学金比例占学校总人数的33%左右,而有的高校一个年级的获奖人数为个位数,资助金额也有几千到二百元的差距。学校奖助学金的设置受到其所拥有的资源等条件的影响,不能有统一的要求,但各高校若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拿出更多的资源奖优助困,将能提高其育人的整体质量,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三)社会助学金层面

调研发现,层次越高、名气越大的高校吸收到的时候捐赠越多,有一个高校(简称STDX)的社会捐赠近20项,而建校时间短、知名度一般的高校的社会奖助学金较少。为此,各高校要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在实习基地、产学研相互结合和促进中加大对企业的支持,从而便于从企业中获取更多的资源支持,如勤工助学岗位,奖学金支持。同时,发挥校友的力量,动员校友对在校学子做专业知识讲座、励志事迹报告,在其力所能及范围一对一、一对多地对在校贫困学子进行精神的激励和物质的帮扶。

三、完善资助育人各项工作制度是保障

制度是人们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特定人群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对人们的行为有较好的制约、规范作用,有利于人们朝着预期的方向行动进而达成预期目的。目前,各高校关于奖助学金评选和发放方面的制度较为完善,但育人方面的制度很少,为提高资助育人工作的规范性和成效,资助育人工作制度建设显得很有必要。

在资助育人工作内容上,要有制度明确,不但要有物资资助,还需要有育人层面,包括思想引导、心理疏导、情感激发、品格塑造、能力培养。对每一个层面进行工作开展内容、形式、时间、效果等方面的详细的设计,并以此来考核和评价。

在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时间上,要有制度要求,要持续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全过程,由于资助育人内涵的丰富性,必须持续进行方能实现资助育人工作目标,目前部分高校出现的资助育人工作在奖助学金评选时候轰轰烈烈,全校停课进行,评选后嘎然而至的现象是极其不正常的,有效的资助育人工作应是全过程贯彻的。

在参与人员上,由于资助内涵的多样性,资助育人工作应是全员参与的,不能是学工线唱独角戏,心咨中心,任课教师,社团等都应担负其相应的责任。要有制度约定,资助育人工作人员包含学校资助中心专职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但不限于他们,资助育人工作人员还应包括心理中心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任课教师,两课教师,党委及团委工作人员,各学生组织负责人。

四、建立对受助学生的监督考核机制是关键

监督考核机制对人们的行为有很好的约束和激励作用,能促使预期行为、遏制不良行为的产生,为促进受助学生更加努力的学习、更加积极正向的生活,学校要对受助学生的后续表现进行监督和考核。而受助学生是资助育人工作的主要目标对象,对其的监督考核尤为关键。

(一)制定受助学生监督考核表

首先,可以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受助学生监督考核表,表格包括学习成绩、课堂出勤情况、参与学校文化活动次数,参加学生竞赛次数,志愿活动次数、奖励和违纪等方面内容,对每一个内容的权重和得分进行规定,如可以把学习成绩这一内容占到总分的50%,考试课程平均分85分及以上对应受助学生监督考核表的50分,80-85分对应45分,70 到75分对应40分等。依此对每个同学的各项表现进行打分,每个学期进行汇总反馈。一方面,有利于老师及时了解受助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以此来督促受助学生好好表现。

(二)要求学生“接受爱、传递爱”

其次,为了更好地培养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避免其养成不劳而获,“等、靠、要”的不良思想,也为形成“接受爱、传达爱”的良好氛围,根据权益和义务对等的原则,可以要求受助学生做出回馈社会的行动。如,让其在参加支教、交通协管员、图书整理志愿者、义务献血、对成绩差的同学进行帮扶、社会义工等方面进行选择,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回馈社会,即传递了爱心,又在爱心活动中锻炼了能力。

五、扎实推进资助育人工作的各项内容是重点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面理论,人不但有生存的需要,还有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感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梅奥在著名的霍桑实验中得到了一条重要结论——人不仅仅是追求物质的,人是“社会人”。为此,对人的激励不能仅限于物资激励层面。

而结合实际,贫困生不但在经济上存在贫困,还往往由于在成长过程中经历得少、见得少而产生某些能力的欠缺,这些又往往给其心理带来不小的压力,甚至造成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为此,对于贫困生的资助不能仅有物资资助,还要对其进行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品格塑造、能力培养。

(一)物资资助

经济贫困是导致贫困学生产生这样那样问题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对贫困学生的经济帮扶是最基本的帮扶种类。在做好贫困生的认定工作的基础上,对真正贫困的学生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励志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临时困难补助、学费减免方面的物资资助。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为强化对贫困学生的受助资金使用情况的约束,物资资助应逐步向学费减免倾斜。此外,物资资助应遵循适度原则,既不能过少也不能过度。太少,解决不了同学们的问题,达不到帮扶效果,过度,会给更多的伪贫困生提供投机机会,使资助资金性质变味,伤害真正贫困的学生,其危害更大。

(二)思想引导

思想是人们所有行为的基础,一个人是是消极等待还是主动出击,怨天尤人还是积极破解,其思想在发挥着极大的作用。要重视在资助工作中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这里的学生不但包括贫困生还包括非贫困生。对他们进行奖助学金性质的解说,让同学们了解助学金是国家对贫困生的一种关爱,是帮助贫困同学完成学业、促进教育公平的一种手段,以此来减少伪贫困生的出现;对他们进行同学间相互关怀、谦让的教育,不提名地罗列申请同学的家庭经济状况,让同学们相互比较,引导同学们把名额留给更需要的同学;此外,对于贫困生来讲,对其进行理想、信念的教育,让其明白困难是暂时的,前途是光明的,让其树立信心,积极表现,争取更多的资助机会,获取更多的本领。采取的育人途径,可以是班会、座谈会、优秀同学事迹展、优秀校友报告会等。

(三)心理疏导

众多的研究表明,贫困会给一部分学生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阻碍着其正常的成长和发展,严重的的甚至会带来心理障碍或者心理疾病,因此,必须重视对贫困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可以依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同学们进行人际关系处理技巧、挫折等教育。可以和学校心理中心相结合,在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筛查、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的基础上,针对贫困生这一特定群体,开展团队辅导、针对性讲座,对发现有严重问题的学生转介心理中心进行心理咨询。让贫困学生正确看待和应对心理压力,掌握心理问题的自我识别,和自我调节技巧,并敢于向同学、辅导员和心理中心求助。

(四)品格塑造

资助工作是很好的育人载体,对同学们良好品格的塑造尤其是感恩、诚信、自强品格的塑造更为有效。

1.感恩

感恩是对于给予自己资助行为或人的一种谢意,它是受助人在主观上对于资助主体的一种回馈,是受助人应该具备的情感和品质。奖助学金体现了国家、社会、学校对广大学子的关爱,学校要引导其深刻领悟和体会这一情感。每年11月份,在各类奖助学金发放期间,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引导受助学生感恩国家、社会、学校。每年5月份,以父亲节、母亲节为契机,开展“感恩父母”活动,引导同学们回顾父母的无私付出与不易,避免把自己的贫困归结为父母无能,对父母仇视、怨恨心理。

2.诚信

诚信在当今市场经济时代背景下人们必备的品质要求,无诚信则无合作,无诚信则难以立足社会。高校应以贫困生认定和助学贷款工作为契机,对同学们进行诚信教育,可以采取诚信征文、诚信大讨论、诚信讲座、诚信人物评比的形式,引导同学诚信待助、诚信还款。此外,以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大学生失信惩戒机制为抓手,形成“人人重诚信,人人讲诚信”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在贫困生认定、奖助学金评定中弄虚作假者追讨资助资金、终止资助;对考试中舞弊者给予严肃校规校纪处理;对于在竞赛中抄袭、材料造假等行为取消竞赛成绩;对于诚信表现突出的人物进行表彰。

3.自立自强

当今社会是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而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中学及以下阶段,家长常常包揽一切事物,经过大学四年的过渡,每一位学生必须走向社会,独自迎接社会的挑战,担负起自己的使命,因此,自立自强是每位大学生在大学里必须习得的品质,贫困生由于家庭可以提供的支持较少,其自立自强品质的养成更为迫切。高校可依托学校的自强社,引导贫困生在社团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中相互鼓励、树立信心、一起进步;学校每年进行“自强标兵”、“自强之星”评比,并把事迹材料在宣传栏、微信、微博、网站上推送;开展类似“自强论坛”的活动,每周邀请不同的自强学生代表与大家交流经验。

(五)能力培养

学生不能一辈子依靠资助生活,资助最终是为了“自助”,因此,对学生持续发展的能力进行培养显得更为重要。对受助学生的能力培养可以有两个途径进行,一是依托各高校现有的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鼓励贫困生加入到相应的社团、团学等学生组织中去,在学生组织的活动策划、组织中习得相应技能,在和学生组织成员的相处中获得相应人际交往技巧,此外,鼓励受助学生多参加其他组织举办的活动,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此外,在各高校设立资助育人专项资金的基础上,针对贫困生特点,开展专门的技能培训,如对偏远山区的贫困生进行英语口语、演讲能力、社交礼仪、计算机技能、文艺活动、求职技巧的专门培训,对勤工助学的同学进行计算机能力,或者岗位所需的其他能力的培训。

(注:本文系2013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的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3CZ030)

参考文献:

[1]黄建美,邹树梁.高校资助育人创新视角:构建多维资助模式的路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4).

[2]沈律明,陈君芳.高校社会资助育人“双轨”模式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4,(8).

[3]吴连臣,田春艳,张力.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实践与探索——以大连海洋大学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

猜你喜欢

资助工作保障机制
物联网无线通信传输层动态通道保障机制
关于完善事业单位财政保障机制的探讨
对受资助学生群体感恩教育的思考
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全员育人模式下的困难生资助工作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方法创新的探讨
新建本科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实践与分析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模式探索
禁止令适用保障机制和程序的完善
建立大病保障机制正当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