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
2016-03-15贺正楚黄颖琪
贺正楚 黄颖琪 吴 艳,2
(1. 长沙理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4;2.怀化学院 经济学系,湖南 怀化 418008)
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
贺正楚1黄颖琪1吴艳1,2
(1. 长沙理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410114;2.怀化学院 经济学系,湖南 怀化418008)
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的背景和意义进行分析,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困难及重点所在,在此基础上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向国际化发展,面临国外市场开拓不够存在改变我国产品国际形象、遇到产业国际化发展实践缺乏理论指导等困难。所要探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既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整体战略,也包含节能环保产业等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分战略。要从市场、产品、技术和企业投资四个方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进行战略突破。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国际化发展;产业发展战略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的背景
2010年,我国从国家战略产业发展层面提出在国内重点发展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我国国内破解资源约束、突破发展瓶颈、提升产业结构优化、着眼未来经济布局的重大战略抉择,更是我国产业参与国际经济竞争、抢占新一轮国际经济制高点的重大经济举措。我国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应放开国际视野、胸怀战略思维,利用和整合全球资源,加快推进产业国际化进程,助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进一步融入全球化的浩荡潮流。战略性新兴产业向国际化发展,这是产业发展战略的重大抉择。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面向国际化发展,意味着其中关于产业发展的市场、技术和企业三者,都要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我国之所以要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是因为在产业发展实践领域存在三方面背景。
1、我国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没有主动且迅速地去开拓国外市场
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开始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渐成为国际竞争的前沿阵地,在未来经济社会中更将成为强大的发展力量[1]。要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首先必须要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其次应加快建立和完善创新体系,掌握核心技术,对相关知识产权进行明确的界定和保护,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2]。战略性新兴产业亟需抓住时机开拓国外市场,否则时机一过,机会就会丧失。我国主导的4G技术(TD-LTE产业)就是一例。支撑我国TD-LTE产业的4G技术是国际主流技术,该产业完整的产业链由中国建立并主导。TD-LTE产业海外市场发展潜力十分广阔。不过,该产业却还没有迅速地去开拓国外市场。因为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很快、变化极为迅速,TD-LTE产业因而成为全球产业竞争十分激烈的一个产业。我国主导的4G技术(TD-LTE产业)若不及时开拓国际市场,该核心技术产品如果还不加大步伐“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由于市场机遇稍纵即逝,就完全有可能导致我国TD-LTE丧失海外市场。同样,我国的高铁技术及产品、核电技术及产品,有着领先的技术以及产业化的成果经验,要更加主动迅速地去开拓国外市场。
2、我国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因为国外市场开拓不够出现了产能过剩
行业的实际生产能力若超出市场需求,则该行业存在产能过剩(一般认为,一个产业若产能利用率低于79%,该产业可能存在产能过剩)。产能过剩带来经济风险,如企业恶性竞争、企业效益下降、社会资源浪费、经济发展方式受阻及市场秩序混乱等[3]。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已经出现了行业需求下降、市场恶性竞争、产业附加值不高等一些低端化现象。以光伏产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我国还出现了产能过剩问题[4]。导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能过剩的因素既包括国内企业技术水平和政府的投资及制度因素,也包括国外市场需求和价格因素[4]。光伏产业因为过度依赖国外几个发达国家市场,而对全球市场开拓不够,在欧美等国家对中国光伏产业开展“双反”调查之后,该产业即失去了发达国家市场为主的国际市场,这是该产业陷入发展困境的主要成因[5]。因此,要培育和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应具有国际化的视野、产业全球化发展的思维,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和整合资源,推进产业国际化进程。然而,近些年,我国一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没有很好地利用国际市场的作用,以至于新兴产业在较短时期内就出现了本不应这么快就出现的产能过剩现象。要利用国际市场化解产能过剩,尤其是在国内市场已经是绝对的产能过剩产业,更要及时通过产业国际化进行转移。不幸的是,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尽管我国企业争相发展光伏产业、储能电池产业等新兴产业,然而在占领国外市场份额方面却表现欠佳,光伏企业短期内就陷入了产能过剩的泥淖。
3、我国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遭遇贸易保护和贸易摩擦
全球贸易保护近年来呈现泛滥势头。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全球贸易摩擦研究报告(2012)》显示,美国、欧盟等通过贸易救济措施,强化对新能源产业等新兴产业产品的贸易保护,可见国外对中国贸易摩擦涉案产品已经涉及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例如,我国光伏企业近年来在拓展海外市场时遭遇了多次“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威胁[5]。这一不利趋势将对我国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正常经营造成干扰,对行业信心产生影响,也对产业整体形成致命打击。以我国光伏太阳能产品为例,该产品国内市场需求不足,严重依赖海外市场。90%均出口到海外,加上80%以上的原材料进口于海外市场,形成了高度的双重“对外依赖性”和极度不平衡的市场格局,致使我国光伏太阳能产业几乎完全受制于国外,内生动力不足且产业风险系数较高。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意义
1、战略性新兴产业向国际化发展恰逢其时
我国产业国际化的整体进程已经处于国际化进程的第三阶段后期,已在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现阶段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进程必然也要开始提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也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要求。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内已经拥有良好的发展基础,高额外汇储备可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提供经济支持,同时自2010年10月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来陆续出台的文件如《关于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可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可以有效解决贸易摩擦加剧问题,加强产业预警体系的建设和对国际信用风险的防范,同时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拓和利用海外市场,转变外贸发展和外资使用的方式,并利用全球资源,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三是汇率争端的经济解决的重要途径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还能提高国际投融资的质量和水平,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四是经济全球化新形势下,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跨国公司战略重组,发展中国家为了防止发达国家转嫁危机而进行的深入合作,也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挑战。
2、改变我国产品的国际形象
在国际市场,我国产品长期以来靠低价格打开市场。我国产品价格低、品质和品位都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这基本上是我国产品被赋予的国际形象。要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地位,就必须改变这种形象。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为我国改变以低档次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传统套路,使高价值产品嵌入全球价值链,提供了新的市场机会,也成为我国提升新兴产业产品生产能力的战略措施。
3、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新技术、新发明和新知识的结合程度较之其它产业更为紧密,而目前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明显的外向型,市场驱动和创新动力不足,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未能提供足够的支持,这给产业发展带来了较大的风险。人力成本、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和国际贸易摩擦的加剧,使得我国外贸在全球竞争中开始走向不利地位,因此在科技发展面临着巨大变革的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和资金,推动核心技术的发展、自主品牌的建立和对外资利用方式的转变,加快新兴产业的聚集,加强高端人才的引导作用,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通过参与国际竞争在全球分工中扮演更高级的角色。
4、促进空间资源优化配置,化解国内资源矛盾,协调区域发展
产业国际化的本质是向世界要资源,美国商用机器公司、福特汽车公司和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就是很好的例子,这些公司在产品的价值形成和物质组织过程中就已经呈现了高度的国际化,因此实现了生产经验的规模化和集中化,市场竞争格局也更加多元。这类规模经济效应十分明显的产业及研究密集型新兴产业如电子设备、计算机、航空航天业等国际化程度是比较高的[6]。
由于国内经济发展对外部资源、能源依赖程度大大上升,产业国际化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重要思路。鼓励企业走出去和产业国际化,是从全球寻求资源以缓解国内资源短缺压力的好办法[7]。产业国际化是在世界范围进行资源空间配置,也可以避免国内区域之间的竞争。譬如湖南省的“三一重工”这样的企业走出国门,不仅对中国工程制造行业国际化有意义,而且为我国其他工程制造企业在资源争夺和市场占领方面释放了较大的压力和空间。虽然我国为吸引外资推出了一系列招商引资的政策来缩减区域间差距,但通过对中国进行地理分层容易发现不同区域对外资的吸引力差别仍然较大,大型外资企业仍然倾向于投资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比较冷淡。另外,我国企业生产成本不断上涨的背景下,在全球范围内根据要素禀赋结构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进程,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选择。所以,我国产业国际化还具有优化空间资源配置等意义。
5、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的产业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界掀起该方面的学术研究热点,形成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等新理论
我国理论界原有的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理论,已经不能用来指导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实践,而新的指导理论又有待建立。实践总是走在理论前面,当我国已经有很多产品和企业走出去的时候,学界的确应当从理论上总结概括,反过来用理论进一步指导实践。然而,与企业的实践相比,我国理论界显得落后,理论界还停留在前人的理论要素禀赋、FDI投资等理论上,紧跟当代形势和反映现实条件的理论提炼不够。例如,FDI投资理论导致我国被动地参与国际分工。FDI企业作为承接国际订单的主体,利用中国丰裕的劳动力资源,在中国加工组装产品,本土企业接受跨国公司发出的国际代工订单——技术水准较低的劳动密集型生产,因此,在国际市场上对全球大买家高度依赖。FDI投资理论指导产业实践的结局已经存在——我国产业国际化的现状结果是“两高一低”(外贸依存度高、外资依存度高、产业价值链低端)。此前的大多数研究都是从微观角度研究单个企业的国际化成长路径和竞争机制,忽略了产业集群创新、参与国际分工和集群国际化的优势[8-11]。显然,FDI投资理论等已不适合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现状,并不能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培育中国自己的跨国企业,也无法使我国参与国际分工从被动改变为主动的状况,更不能为我国产业升级指明方向和开辟道路。
6、通过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战略,提高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和企业管理能力
产业国际竞争中,产业技术标准的取得和建立是该产业在国际市场兴衰的关键。通过与国际技术组织或者跨国公司的技术研发合作,不断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将我国新兴产业的优势技术和关键技术推广为国际技术标准,从而影响技术和市场的全球格局。通过参与国际竞争将迫使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一旦走出去进入国际市场,一般会促使企业也跟着走出去进入国际社会,从而带动我国企业管理水平提升到国际水平。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
1、我国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存在的困难
(1)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实践缺乏理论指导。尽管国家商务部从2011年开始已经加紧推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向国际化发展,产业国际化发展在实践当中也有了成效,但国内的理论研究没有跟上。要得到关于产业国际化发展的理论,就要对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历史、现状与趋势进行把握,要收集、占有、整理、分析、概括国内外相关资料,集合国内外相关专家的智慧,这就要求研究者具备宽广的学术视野和很高的综合研究能力。
(2)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既要知己还要知彼。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单单国内就涉及产学研与科工贸、政府与市场、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国有大中型企业与民营中小型企业、中央与地方、军用与民用等众多相关因素和合作博弈关系,同时牵涉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战略、自身力量及市场布局和协调程度;国际方面,更是牵连到国与国之间的政治与经济关系、国际产品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国际企业与国内企业、内需与外需、知识产权与专利保护、贸易保护与贸易壁垒等等,同时面临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和国际格局的深刻调整。
(3)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既要有普遍性指导价值的理论深度,还要有广泛的可以规范操作的实践效度。既要系统总结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又要深刻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基本特征和规律,还要结合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市场条件与全球新兴产业技术发展的未来走向;在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整体战略进行探索与设计当中,既要从较高的理论高度设计市场战略、产品战略、技术战略、企业投资战略等一般性战略,还要从具体的实践内容构建涵盖我国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各自特殊性的发展战略。上述内容,无论是对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工作,都带来相当大的难度。
鉴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类别纷繁复杂、产品千差万异,产业在向国际化发展当中,迫切需要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全局出发,从战略性、全局性和规律性方面研究产业国际化发展,为产业国际化发展提供普适性的指导,在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组织形式、政策保障等方面,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设计整体战略。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强整体战略的针对性、适用性和操作性,需要分析影响产业发展整体战略的局部因素,对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每个产业,提出产业国际化发展分战略。
一方面,从整体战略高度规划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整体战略要包含战略思想、战略原则、战略转变、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选择、战略路径、战略组织和政策保障。另一方面,还要有分战略。针对我国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提出分战略措施及政策建议,分别就节能环保产业等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提出措施及政策建议。
2、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整体战略包含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选择等内容。
产业战略思想是指导产业发展的基本观点。产业战略思想有助于掌握产业国际化发展趋势,利用和发挥国际化的作用力量来推动我国产业发展。先进的产业战略思想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参与国际经济竞争、抢占新一轮国际经济制高点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战略思想,首先应该是产业要向国际化发展,产业在国内发展到一定程度使就要迈向国际市场,而且关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技术和企业,全部都要向国际化方向进行发展。
产业战略目标是产业国际化的具体指向和评估依据,包括国际化示范基地建设、国际化领军企业培育、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等。国际化示范基地具有强大的带动作用,对于国内层面,有促进领军企业聚集和良性竞争、推动特色产业创新、夯实国内市场等作用,对于国际层面,有利于企业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吸引外资,突破国际市场准入进而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对拥有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和引导也有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
产业发展战略选择能够引导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明晰国内外产业区位与产业发展路径,确定产业优先发展次序和关键环节,开辟产业技术路线与路径。需要建立一套评价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以此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评价与选择[7]。例如,在中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已经具备产业规模化基础的有三个产业,分别是新能源汽车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新能源产业,这些产业具有国际化扩张的较大潜力。新能源汽车在资源、产业、成本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光伏产业产能规模全球第一等等。我国要及时挑选上述这样的产业作为国际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以扶持和发展。
3、我国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措施
考虑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类别复杂和产品差异,需要针对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各自提出发展战略,以便加强适用性和操作性。
(1)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战略。目前,我国节能环保产品主要靠出口单机,为了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需要大批量地出口成套设备。促进再生资源企业向国外发展,向外输出劳务以及对外工程承包。加强节能环保产业领域的国际合作,在国内外建设节能环保产业国际化生产工业区和基地。开展环境服务贸易,为本国的境外企业提供配套的环境技术服务。
(2)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汽车产业是全球化发展最显著的产业之一,我国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要率先加快国际化发展,扩大海外市场和产品出口;国内的新能源汽车骨干企业要利用全球资源,实现投资、开发、生产、采购和销售的全球优化配置,向跨国公司发展;由于国际上对于混合动力车、纯电动车等新能源汽车还没有统一标准,我国要及时参与制定国际标准。
(3)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国内新能源企业选择合适的海外区域承建国外电厂工程;积极与具有生物质能研发优势的境外企业和机构,探索以技术投资参股的方式进行研发合作和产业开发合作。国内新能源企业加强与俄罗斯、中亚、中东、非洲、美洲和亚太等六大重点能源区域的合作。积极支持国内能源技术、装备和工程队伍参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4)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战略。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已初步聚集发展,该产业未来国际化的重点在于如何引进核心技术并进行开发和吸收,企业要在高性能集成电路、物联网、高端软件等产业技术领域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以便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融入到全球产业链;积极主动承接高端软件服务外包;加快建立和完善信息技术产业的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建立专业化、市场化的海外服务体系。
(5)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我国新材料产业初步形成了聚集发展格局。该产业未来国际化的重点在于,如何引进核心技术并进行开发和吸收,充分而有效地融进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之中。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和专利权是新材料产业技术的突出特点,国内新材料企业要熟悉国际市场的相关知识产权协议和贸易壁垒政策。允许国外科研机构或企业参与我国新材料技术的研发,探索共同建立新材料产业国际技术联盟,鼓励建立重要新材料专利联盟,在全球市场发挥新材料产业与其它产业的交互作用[12]。
(6)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战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需要在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是开拓国际市场)两个方面重点加强。先进轨道交通、海洋工程和航空等先进制造业产品都要及时进入国际市场,对价格昂贵的大型产品开展“产品租赁”的营销模式创新;先进轨道交通等优势产业要向海外投资;优化国际合作产业结构,加强国际间技术交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政府的财税支持政策,完善针对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相关创新工程的相关进口税收政策,对除涡轮轴航空发动机、喷气织机、高压输电线等之外的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所需的关键设备和零部件也给予一定的优惠税率;加强高端装备制造业配套服务的完善方式,大力发展与主机水平相协调的专业化、特色化、规模化企业,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业各部件之间的配套能力。
(7)生物产业发展战略。在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方面,中国总体上居于发展中国家的领先地位,生物产业发展战略的关键在于将创新成果转化为产业优势,在我国国内具有较大优势的生物医药产业、生物育种产业,要加速产业国际化步伐。我国企业可以通过援助亚非拉地区,带动生物育种企业开展跨国经营,鼓励国内大型生物育种企业向跨国公司发展;我国企业要主动承接国际医药研发外包和生产外包;具备条件的生物技术企业到境外设点和创办R&D机构,推动研发和市场的国际化。例如国内的深圳科兴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和沈阳三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在美国设立的研发机构,充分利用了国际资源和技术。
总之,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市场、技术、企业、发展战略”四个重点方面,系统掌握其动态匹配关系与互动规律,进而系统设计切实可行、结构优化、效果明显的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的整体实施方案。创新实践中,要不断尝试以多学科、多方法、多层面、多方案实证比较分析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思想、战略原则、战略目标、战略选择和战略路径、战略组织和政策保障等问题,从而使研究结论更接近现实和更具可操作性,使实践价值得以提升。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实施的突破口
1、市场
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要从市场方面进行重点突破。一方面发展及壮大国内市场,另一方面要对国际市场进行开拓和培育,实现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协同促进和互动融合发展[13]。将国外市场和国内市场视为有机联系的整体市场,发挥国内外市场耦合的力量和作用。我国要吸取国外发展新兴产业的教训。例如,日本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第五代计算机、机器人、模拟高清晰度电视”这些新兴产业,有些产业在市场方面取得了成功,有些却失败了。日本的第五代计算机产业,该新兴产业项目虽然实现了技术目标却推向不了市场、实现不了其商业价值。同样地,美国铱星系统作为全球技术最先进、星座规模最大、投资最多、建设速度最快的移动通信卫星系统,其产业在推向市场方面也失败了;全世界多个国家在发展移动互联网产业时,也有着成败得失。欧美国家的诺基亚、摩托罗拉和爱立信等大公司在发展移动互联网时,产业国际化取得了成功。日本电信移动运营商DoCoMo推出的i-mode移动互联网服务也获得成功。我国信息产业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多个部委联合推出的“TD-SCDMA产业化专项”这一移动互联网产业,也未获成功。
2、产品
许多中国产品的产量占据着全球总产量的半壁江山。尽管欧美市场的传统产业产品已被“中国制造”所占领,但中国品牌却不多见。传统产业产品尚不能在国际市场开创中国品牌,力量和经验更为弱小的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要创造国际品牌,尤为不易,但又不得不去开创中国品牌。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品走向国际市场,需要实施品牌走出去战略。国际化产品品牌受到来源国形象的影响,因此,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品牌的打造是一个系统工程,按照产品品牌→企业品牌→集群品牌→区域品牌→产业品牌→国家品牌的品牌链战略路径,实施品牌链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品牌链战略涉及面太广太宽,为此要系统地、综合地设计一套科学适用的品牌链战略方案。
3、技术
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技术的形成一般要通过“引进、消化、吸收”这一路径。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些产业技术,如何不再走“引进、消化、吸收”的老路,而直接走自主创新、合作创新的路径,需要取得理论和实践的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与知识获取的难度及可能性,对我国的技术追赶是有利还是有弊及其发生作用的条件,都要在具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条件下探讨。
另外,由于外商直接投资(FDI)长期主导我国技术国际化进程,目前我国工业领域各行各业无不采取和借鉴了国际相对先进的技术和生产设备。作为直接的技术引进,我国一般性消费和装备工业的技术国际化程度已经接近世界水平,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国际化水平仍相对落后。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单纯购买美国国债有巨大风险。我国动用外汇储备,在企业海外扩张和收购当中,支持企业的专利权购买和研发投入,这既是我国减轻依赖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战略的一部分,也是我国平衡国际收支的一个较好办法。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专利权使用费、特许费及其与国内研发投入的比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家技术要素的国际化水平。为此,可以从专利权使用费、特许费及其与国内研发投入比率的视角,研究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怎样转向技术输出,怎样和国外企业合作研发技术,研究我国产业和企业的经济资源,如何在生产性投资与研发投资间进行分配,研发资源如何在自主创新与技术模仿间进行分配,从而实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技术国际化发展。
研究与试验发展(R&D)是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基石和主要动力之一。R&D投入强度(R&D经费/GDP或某个产业生产总值)是衡量一国技术能力或者一个产业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14]。增加R&D投入有助于整个产业集聚产生规模经济,也有助于技术创新进而使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统计数据看,我国R&D经费投入还是呈现明显的梯度,东、中、西部投入差距较大,其中东部地区由于高校、研究机构和大型企业较多,R&D投入最多,也集中了大部分的R&D产出。因此利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来使区域资源实现合理调配,提高R&D投入的效率,拓宽合作平台和资金来源,加快技术突破,同时以核心技术为竞争优势加速战略新兴产业的国际化发展,二者实现良性互动。
4、企业投资
如何有选择地支持已经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企业走出去投资,要重点考虑。一味地固守国门,将使中国错过取得新兴产业国际标准制定话语权和全球化生产、扩张的重要机遇期;而一味地贸然外出,不仅将弱化国家对真正具备国际竞争优势企业的支持力度,也将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决策损失。选择国际化发展的企业和产业,都面临着在全球范围配置空间资源,为此必须建立全球地域空间的产业选择和企业布局新理论。因此,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出国门的过程中,要对产业以及企业进行评价和选择。要运用各类评价模型和评价方法,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力评价、风险评价、产业选择与决策等相关命题进行模型演绎与实证研究。
[1]赵刚,林源园.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化[J].求知,2012,(10):16-18.
[2]黄启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地位及升级策略[J].经济纵横,2013,(8):61-65.
[3]韩秀云.对我国新能源产能过剩问题的分析及政策建议——以风能和太阳能行业为例[J].管理世界,2012,(8):171-172,175.
[4]姜达洋,李宁.从美国经验看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端化问题[J].华东经济管理,2013,(1):89-92.
[5]周永生,吴艳.双重失灵的光伏产业及其调控措施[J].系统工程,2013,(12):120-124.
[6]梁琦.关于我国优势产业国际化的思考[J].开发研究,2009,(4):59-62.
[7]贺正楚,吴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评价与选择[J].科学学研究,2011,(5):40-45,83.
[8]Melitz,MJ.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J].Econometrica,2003,(6):113-129.
[9]周红英,张训.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J].经济地理,2011,(12):110-114.
[10]Bart Van Looy,Koenraad Debackere.Scientific capabilities and technological performance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An exploration of emerging industrial relevant research domains[J].Scientometrics,2006,(2):295-310.
[11]黄鲁成,王亢抗.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特性评价指标与标准[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7):66-73.
[12]贺正楚,潘红玉,张蜜.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模式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5,(2): 131-135.
[13]熊勇清,李鑫,黄健柏.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需求的培育方向:国际市场抑或国内市场——基于“现实环境”与“实际贡献”双视角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5,(5):134-143.
[14]Vivekananda Mukherjee,Shyama V.Ramani.R&D cooperation in emerging industries,asymmetric innovative capabilities and rationale for technology parks[J].Theory and Decision,2011,(3):373-394.
(编辑:余华;校对:蔡玲)
Study on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c of China’s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HE Zheng-chu1HUANG Ying-qi1WU Yan1,2
(1.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Changsha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ChangshaHunan410114; 2.SchoolofEconomics,HuaihuaUniversity,HuaihuaHunan418008)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s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studies the difficulties and focus o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and discusses th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international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process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a's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faces three aspects of the background such as the insufficient development of foreign market and so on,exists six aspects such as changing international image of China’s products and so on, and also encounters three aspects of difficulties like the lack of theoretical guidance of practice of industrial internationalization etc..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overall strategy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s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as well as seven sub-strategies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such as energy-sav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s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is supposed to breakthrough from four aspects,which are the market,products,technology and enterprise investment.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industrial internationalization development;industrial development strategy
10.16546/j.cnki.cn43-1510/f.2016.04.010
2016-04-16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型战略产业的培育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1AJL008)、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创新对外投资与合作机制促进我国优势产业国际化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5YBA313)
贺正楚(1968-),男,湖南衡阳人,长沙理工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
F062.9;F062.4
A
2095-1361(2016)04-007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