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株潭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十三五”发展策略

2016-03-15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十三五城市群全省

王 丹 吕 涛

(湖南省统计局,湖南 长沙 410011)



长株潭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十三五”发展策略

王丹吕涛

(湖南省统计局,湖南 长沙410011)

立足建设“两型社会”的本质要求,总结“十二五”时期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现状,通过数据对比分析了长株潭“两型社会”城市群建设取得的成效,同时指出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认为长株潭城市群在发展过程中带来了许多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如环境治理问题依然存在、新兴产业驱动力有待增强、资源利用效率应进一步提升等。在此基础上提出长株潭建设“两型社会”,应努力完善制度政策体系,着力培育环保产业集聚、全力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大力促进资源集约利用、倾力保护资源优化环境。

“十二五”;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绿色发展

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成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2年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上升至“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要求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布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十二五”时期,长株潭城市群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引,积极探索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发展模式,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两型社会第二阶段改革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为“十三五”时期实现绿色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两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十二五”以来,长株潭城市群加强“两型社会”建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突出生态建设、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1、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有效提升

(1)经济总量实现较快增长。“十二五”期间长株潭城市群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在稳增长的基础上切实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改善社会民生,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运行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2015年,长株潭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12548.34亿元,比上年增长9.8%,占全省的比重达43.2%,比2010年提高1.3个百分点,增长极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2011-2015年,长株潭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7%,明显高于同期全省平均水平,也高于同期武汉城市圈的增速。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长株潭城市群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钢铁、有色、机械、石化、建材、轻工等传统产业,制造业向中高端升级进程较快推进;坚持把推动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绿色发展的战略重点,知识密集、功能完善、辐射力强的现代服务产业体系初步形成。2015年,长株潭城市群三次产业结构为5.3∶53.8∶40.9,第一产业比全省低6.2个百分点,比2010年也有明显降低,第二产业比全省平均水平高9.2个百分点,充分显现出第二产业对城市群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350.04亿元,增长17.9%,占全省的比重为39.9%。其中,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投资776.24亿元,增长4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占GDP的比重为30.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9.1个百分点,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生了积极影响。

(3)“两型”产业快速发展。为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长株潭城市群不断完善环保产业政策法规、规划、规范标准,优化市场竞争环境,大力促进“两型”产业发展。2015年,长株潭城市群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792.52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0.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9.1个百分点;生产销售新能源汽车3.3万辆,比上年增长7.63%,整车销售收入130亿元,带动相关零部件销售400亿元以上。2013-2015年,长株潭城市群推广应用1.9万辆新能源汽车,占全省的90.5%。智能电网及其关键装备、风电装备制造及应用和太阳能综合利用等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风机、光伏产业链不断完善,湘电集团、兴业太阳能等企业带动作用日益增强[1]。

2、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成效显著

(1)环境治理力度较大。“十二五”期间长株潭城市群坚持以环境承载力为依据,以总量控制为核心和硬约束,全面推进大气、水污染减排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及安全处置,加强声污染、电磁污染、放射性污染等物理污染防治。全力推动湘江保护与治理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推进竹埠港片区综合治理,取得了阶段性进展。湘江流域综合治理、资源性产品价格等改革经验在全国得到复制推广。2014年,长株潭城市群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的比重为0.58%,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03个百分点。

(2)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十二五”期间长株潭城市群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发展方式逐步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型向节约型方向转变,能以相对较少的能源消耗支撑较快的经济增长,能源利用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2014年长株潭城市群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6.91%。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2010年下降18.93%、3.97%和16.10%,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23.82%、12.47%和18.18%;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4.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7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78.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5.2个百分点。湘江流域没有发生常规重金属污染因子超标现象,汞、铅、砷、六价铬和镉的年均浓度均符合一类标准值要求。

(3)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十二五”期间长株潭城市群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2014年长株潭城市群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29平方米,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76平方米。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标率为89.3%,比上年提高5.3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22035万立方米,比上年提高11.4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为53.54%,比上年提高0.35个百分点[2]。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为91.6%和100%。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中心发布的《2014年宜居城市竞争力前200名城市》显示,长沙排名第48名,湘潭排名第53名,这是长株潭城市群在生态宜居环境治理方面取得的可喜成就。

3、科技创新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凸显

(1)园区平台作用显著。2015年长株潭地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为3792.52亿元、11402.67亿元和1091.68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分别为61.9%、59.8%和65.1%,分别比2010年提高2.0、0.4和0.9个百分点,聚集效应日益明显。长株潭三市国家级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6%以上,位居全国第一。长沙高新区、株洲高新区先后迈入千亿园区行列,其中长沙高新区产值突破2000亿元,创新能力名列全国89个国家高新区第6位。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稳步发展,形成了长沙有色金属精深加工、株洲高新区轨道交通、湘潭高新区新能源等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产业示范基地。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功获批,湘江新区2015年成为中部首个国家级新区,创新平台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2)科技创新能力突出。长株潭城市群创造了“自主创新的长株潭现象”,在全国率先实行“两个70%”等政策,大力推动协同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创新,形成了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2014年长株潭城市群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235.79亿元,投入强度(占GDP的比重)为2.04%,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68个百分点;每万人口中全时R&D人员数为55人,是全省的3.4倍;财政科技投入29.53亿元,占三市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4.8%,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4个百分点。2015年长株潭城市群获得专利授权19107件,占全省的56%。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省科技资源聚集区,为加速“两型社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

(3)集聚创新效应显现。作为全省区域经济核心增长极,长株潭三市聚集了全省六成以上省级认定的高新企业。2015年长株潭城市群实现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为11402.67亿元和1091.68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分别为59.8%和65.1%,比2010年提高0.4和0.9个百分点,聚集效应日益明显。近五年来,长株潭城市群重点推进两型建设项目800多个,突破两型关键技术1000多项,中南大学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威胜集团公司能源在线控制系统获得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充分肯定。

4、绿色发展的理念和方式深入实施

(1)绿色文化氛围日渐浓厚。“十二五”期间,为普及绿色发展理念,扩大典型示范效应,长株潭城市群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组织绿色村庄(社区)创建,开展“两型企业”创建;省森林植物园举办的世界名花生态文化节每年迎接观众超过100万人次,成为全省乃至中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赏花文化活动之一;通过开展义务植树、三湘环保世纪行、保护湘江“绿色卫士”招募活动等绿色文化活动,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大幅提高。长沙市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湘潭被认定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市、株洲市获批全国文明城市。

(2)绿色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长株潭城市群积极开展畜禽养殖治理工作,形成了“种养结合、就地利用”的循环生态治理模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有效灌溉、综合利用大幅提升。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效果,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达到1357.44千公顷。2011年以来,长株潭城市群广泛开展企业清洁生产活动,大大削减了污染物的产生。湘钢、株冶等企业列入国家第一批“两型”试点,湘电集团、浏阳再制造基地等列入国家第一批机电产品再造试点,华菱湘钢进入循环经济示范点,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3%以上。

(3)绿色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十二五”期间长株潭城市群居民精神文化消费市场不断扩大,文化、旅游等产业快速发展。2014年,长株潭城市群文化和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898.9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观光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休闲度假等生态旅游业实现大发展,多层次的旅游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城市群旅游业年接待游客13590万人次,实现旅游国内收入1066亿元,实现旅游创汇25492.1万美元,占全省的比重分别达到33%、35.5%和31.9%。

(4)绿色建筑大力推广。长株潭城市群积极实施绿色建筑行动,开展节能改造和新建筑施工强制标准执行。城市新建建筑施工阶段节能强制性标准执行率达到98%以上,城镇新建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执行率设计阶段达到100%,新型墙体材料占比达到70%以上。

5、民生保障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1)人民生活持续改善。2015年,长株潭城市群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655元,比上年增长8.4%,比全省平均水平多11338元。居民消费结构呈现不断升级的趋势,食品烟酒类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降至28.6%以下,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个百分点;居住、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娱乐等消费比重迅速上升,已经超过50%。

(2)社会保障有效加强。随着经济实力增强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长株潭城市群民生保障范围和水平也随之提高。2015年末,长株潭城市群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449.11万人,比2010年末增加168.34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47.22万人,比2010年末增加102.78万人。

(3)低碳出行更加顺畅。长株潭城市群在交通领域努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着力打造“地铁+磁浮+公交车+租赁电动汽车和自行车”的“两型”交通运输格局。2014年长沙地铁二号线开通运营,2016年国内首条、世界最长的中低速磁浮线成功通车试运营,长株潭三市公交“一卡通”正式运行,使用天然气、电力等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的公共汽车超过38%,天然气车、油气双燃料出租车占比达到43%以上。

二、两型社会建设面临若干挑战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资源禀赋先天不足、历史欠账积累较多等原因,在深化改革创新、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治理、能源资源约束、发展体制机制等方面还面临较多的困难和挑战。

1、新兴产业驱动力有待增强

当前,长株潭城市群传统产业比重过高、驱动能力下降,新兴产业比重过低、支撑能力不足,繁重的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任务拖累和延缓了两型发展步伐。

(1)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大。“十二五”期间,长株潭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虽然实现了较快增长,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但由于基础较弱,产业规模相比其他城市仍然偏小,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依然较低。2015年,长株潭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3792.52亿元,仅为苏州市的27%,产业规模亟待扩大。

(2)产业集聚度不高。产业集聚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长株潭城市群是湖南制造业、外商投资和对外贸易的集聚区域,也是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较高的区域。但是,与其他地区相比,长株潭城市群经济发展的集聚程度还较低,在全国同行业中有影响的优势产业群和大型企业集团不多。总部在长株潭城市群的9家企业入围2015年中国企业500强,其中营业收入排第一位的华菱钢铁集团的规模只有宝山钢铁的1/3,总部在长株潭城市群的9家入围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总和只大致相当于排名第25位的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

(3)产业同构比较突出。长株潭城市群很多产业缺乏配套,城市之间建设的产业集群存在交叉及产业结构雷同现象。长沙、湘潭均规划发展工程机械产业、汽车及电动车产业集群,株洲、湘潭都有轨道交通装备集群,长沙、湘潭新材料产业集群部分产品相同,三市均发展汽车及零部件集群。

2、辐射带动作用仍需提高

世界城市群发展历程表明,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之间存在着集聚、辐射关系。中心城市将资源集聚起来,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效应,帮助这些地区加快发展起来,形成中心城市与中小城市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良性互动关系。长株潭城市群是湖南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但目前极化程度仍偏低,辐射作用也比较有限。

(1)经济总量不大。2015年,长株潭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虽有43.2%,但仅为北京的39.9%、上海的41.4%;固定资产投资10350.04亿元,只有重庆的72.8%、天津的8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50.86亿元,只有北京的48.9%、上海的50.2%。作为辐射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规模还有待进一步扩大。

(2)城镇化水平较低。人口尤其是城市人口数量的多少是衡量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也是反映地区集聚辐射作用的重要指标。2015年末,长株潭城市群常住人口1425.6万人,占全省的比重为21%,仅为北京的65.7%、上海的59%。其中,城镇居民965.77万人,占全省的比重为28%,也只有北京的51.4%。城镇化率比北京低18.8个百分点,与两型社会建设第二阶段70%的目标相比尚有差距。

(3)基础设施尚待完善。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两型”社会建设以来,长株潭城市群的电力、燃气、供水管网等设施日趋完善,园林绿化、教育、文化、卫生等生活服务条件明显改善,但仍有部分市政公用工程设施供应不足。2014年,长株潭城市群公路密度为1.34公里/平方公里,公共设施用地面积73平方公里,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15.7%。长株潭三市宽带网络建设相对滞后,互联网普及率49.8%,比上海低14.7%。长株潭城市群交通网络结构还不完善,立体交通网、支路网严重不足,存在断头路、交通分割等现象,城市群公路的整体效能不高。道路承载力、城区停车位数量的发展与机动车保有量的增长速度不相适应。

3、环境治理问题依然突出

随着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长株潭城市群积累的生态环境问题逐步显现,加上繁重的节能减排任务,生态环境治理的难度和成本逐年上升,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形成较大压力。

(1)大气污染防治任务艰巨。2015年,长株潭城市群城市空气质量均未达到二级标,中度、重度污染天数较多。长沙PM2.5年均浓度61微克/立方米,超过国家标准74.3%,比周边省会城市南昌、广州、贵阳和南宁分别高41.9%、56.4%、56.4%和48.8%。“十三五”规划目标要求,全省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累计下降18%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在80%以上。这对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长株潭城市群来说压力较大。

(2)节能降耗空间较大。“十二五”期间,长株潭城市群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低水平扩张和重复建设,强化行业用能管理,能耗不合理增长得到抑制,但能源消耗量仍然较多,节能降耗潜力很大。2014年,长株潭城市群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占全省的24.2%。其中,电力消费量占全省的24.2%,焦炭消费量占全省的32.7%,天然气消费量占全省的68.0%,燃料油消费量占全省的58.5%。

(3)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难度大。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一直是环保难题。作为“十二五”时期全国14个重金属污染重点防治省份之一的核心区域,长株潭城市群由于重化工业占比较高等历史原因,土壤重金属污染历史包袱很重,农药化肥等的大量使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非常低,农村地区水质情况堪忧,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难题依旧突出。

4、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升

(1)发展方式仍较粗放。随着人口的增长及城镇的不断开发,长株潭城市群对资源的消费强度依然很高,能源资源相对短缺的状况没有得到明显扭转,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形成的约束压力不断增大。在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主导下,长株潭城市群冶金、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出现部分产能过剩,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2)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程度低。目前,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粗放现象仍然存在,集约节约用地任重道远。开发区粗放用地现象比较严重,集体建设用地分布分散,闲置面积比较多。农村居民受小农思想影响,闲置、浪费土地的现象普遍,如湘潭市岳塘区80%农民建房超过批准面积。2015年,按常住人口计算,长株潭城市群每万人平均土地面积19.6平方公里,是北京的2.5倍、上海的7.5倍;单位土地面积形成地区生产总值0.45亿元/平方公里,仅为北京的33%、上海的11.4%,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3)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现阶段,长株潭城市群居民节水意识尚弱,控污措施实施效果不太明显,工业、农业和生活用水浪费较多,节水建设相对滞后。目前,该地区工业用水重复率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万元GDP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也超过全国水平的1倍以上,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也低于全国0.516的平均水平。

三、促进长株潭城市群绿色发展的建议

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特征和根本要求。“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长株潭城市群要立足实际,认真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五化同步”发展,着力补强生态短板,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努力完善制度政策体系

城市群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城市群中形成强大合力。组织保障体系的完善健全是长株潭城市群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保障。应当站在城市群整体的高度进行统筹安排,当行政区域面临利益冲突时,能按照政策及制度安排进行协调推进。在户籍、基础设施、土地资源、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整合。建立由经济发展、资源消耗、生态环境等指标构成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绿色发展绩效考核体系[4],加大考评力度,将“两型”社会建设的考核目标分解落实,各职能部门认真按照考核要求积极作为,对考核不合格的部门建立惩罚机制[5]。发挥评估考核体系的“指挥棒”、“诊断书”的作用,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2、着力培育环保产业集群

从目前长株潭城市群低碳环保产业发展现状来看,结构及空间布局不合理、产业链不够长的问题比较突出。长株潭城市群要推动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扩大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力发展花卉苗木、生物质能源林、中药材等特色经济农业。支持钢铁、有色、石化等原材料工业,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装备制造业,食品、轻纺等消费品工业广泛应用先进适用“两型”技术进行改造提升,着力向高新化、集约化、清洁化和循环化方向发展[3]。优化交通布局和设施结构,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推广使用节能、低排车辆和新能源汽车,推进低碳绿色交通发展。健全排污权有偿使用和市场交易、企业环境行为信用评价、环境污染治理第三方运营等制度和机制,运用价格杠杆调节资源高效合理利用[6]。

3、全力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长株潭城市群拥有很多实力较强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各项研究及课题资源丰厚,高新技术专业人才辈出,但由于制度、资金、技术的限制,科技优势不能完全转化为产业优势。因此,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财政投入十分必要。必须优先推进创新平台、基地建设,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能源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中力量突破重点技术,支持两型技术领域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加快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节能和资源高效利用、新能源、绿色建筑、环境监测和污染综合治理等绿色技术推广,支持节能环保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应用[7]。创新绿色发展人才机制,加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生态环保和节能降耗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领军人物培养,吸引国内外相关人才来城市群发展。

4、大力促进资源集约利用

长株潭城市群要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推广和应用风能、太阳能、天然气等绿色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减少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清洁使用。加强重点领域节能管理,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建立和完善市场化节能体制机制,严格执行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严格控制能耗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实施全民节水行动,加快农业、工业、城镇供水管网节水改造,建立水效标识制度,推广节水产品,强化取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建设节水型社会。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加快长株潭城市群土地整理复垦,积极探索节约用地模式,降低工业用地比例,合理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严守耕地红线。采取措施实现低效用地再开发,同时通过建立多功能生活区,现代化立体停车库等方式,实现土地多功能、立体开发,盘活城乡闲置存量资源。强化矿产资源规划管控,深入推进矿产开发秩序整顿,推进重点矿产、重点矿区的资源开发深度整合,发展绿色矿业,抓好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项目实施,提高矿产资源开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8]。

5、倾力保护资源优化环境

长株潭城市群要继续深入实施湘江保护和治理“一号重点工程”,升级改造、配套完善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削减生活排污总量。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强化工业污染场地和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全面整治防控农村面源污染[9]。完善环境治理体系,推进多污染物综合防治和统一监管,推行全流域、跨区域联防联控联治和城乡协同治理模式。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完善城市公共服务,推进供水、供气和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保留乡村风貌。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积极探索节约用地模式,合理有效利用耕地资源。建立和完善森林保护和生态补偿机制,强化森林资源消耗控制。加大对城乡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综合整治力度,加强空气污染、工业废水废气处理,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品质。

[1]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两型社会与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中心.2016年湖南两型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56.

[2]湖南省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管理委员会.长株潭试验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评价报告[R].2014.76-101.

[3]伍博超,朱方明.长株潭城市群“两型”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思考[J].求索,2011,(4):41-49.

[4]杨平.实现“两型社会”建设技术创新的基本途径——以湖南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为例[J].系统科学学报,2011,(3):72-78.

[5]孙宝乐,胡美灵. 我国环境政策的演变分析与改进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1):120-124.

[6]陈纯仁,王迪. 论“两型社会”建设的行政制度创新[J]. 邵阳学院学报(社科版),2014,(2):41-48.

[7]陈晓红,程鑫.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环境战略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碳排放对两型产业发展的影响为例[J].南开管理评论,2013,(6):56-67.

[8]孟祥林. 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瓶颈与“子城市团”构建对策分析[J].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4,(5):123-130.

[9]方大春,孙明月,郑晴晴. 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二氧化碳排放量[J].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4,(1):1-6.

(编辑:周亮;校对:余华)

Analysis on Development Statu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of Greater Changsha Metropolitan Region and Its “13th Five-year Plan”

WANG DanLV Tao

(HunanProvincialBureauofStatistcs,ChangshaHunan410011)

Base on requirements of “Two-oriented society”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gives a summary of situation of Greater Changsha Metropolitan Region in the “12th five-year plan” period. By using data comparis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chievement of “Two-oriented society” metropolitan region construction. In the same time, it notices some problems needing our atten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Two-oriented society”construction. It also will cause some problems to limit economy development. For example:The environment governance problems still exist, emerging industry driving forces need enhance,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rate need improve and so on.Based on this,this paper puts for ward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Two-oriented society”showld be efforted to improve the system,fully giving play to the rol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pport,and vigorously promoting more inten sive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and pouring to protect environment.

“12th five-year plan” ;Greater Changsha Metropolitan Region; “Two-oriented society” construction;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10.16546/j.cnki.cn43-1510/f.2016.04.008

2016-04-27

湖南省2012年度科技计划项目“构建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管理机制的模式创新与路径优化研究”(项目编号:2012FJ3083)

王丹(1983-),女,湖南望城人,湖南省统计局中级统计师,研究方向:经济统计分析、数理统计

F061.5;F207

A

2095-1361(2016)04-0056-07

猜你喜欢

十三五城市群全省
上半年全省工业实现“双过半”目标
2018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表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全省齐心协力共打抗洪抢险救灾攻坚战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
滨江:全省首推工位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