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伯谦《周礼》诠释的特色

2016-03-15玲,潘

关键词:职官郑氏周礼

杨 玲,潘 斌

(1.成都师范学院史地与旅游学院,四川成都611130;2.西南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四川成都611130)

郑伯谦《周礼》诠释的特色

杨 玲1,潘 斌2

(1.成都师范学院史地与旅游学院,四川成都611130;2.西南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四川成都611130)

郑伯谦在从事《周礼》诠释时主张发挥义理而不事考证,切近人事而不疏阔,重视论辩而不喜征引文献。郑伯谦据《周礼》畅谈事功,讲求经世致用,反对空谈心性义理。其借《周礼》对赋税、理财以及会计的论述,正是南宋江南经济文化发达的社会现实之反映。郑伯谦接续叶适的学术取向,其所撰《太平经国书》既重视经典本身,又重视勾考先秦、汉、魏、晋、唐之史实,从而以史为鉴,古为今用。郑伯谦对于扭转薛季宣、陈傅良等人以治史言事功的学术方法,以及“永嘉学”诠释文本的经学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郑伯谦;《周礼》;永嘉学派

郑伯谦与其兄郑伯熊、郑伯英等人一并被列为南宋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宋史·艺文志》《经义考》载郑伯谦有《太平经国书》七卷,今存《太平经国书》共十一卷、三十二篇。书首列四图,分别是《成周官制图》《秦汉官制图》《汉官制图》《汉南北军图》。卷一有六篇,分别是《教化》《奉天》《省官》《内治》《官吏》《宰相》。卷二有三篇,分别是《官民》《官刑》《揽权》。卷三有三篇,分别是《养民》《税赋》《节财》。卷四有两篇,分别是《保治》《考课》。卷五有两篇,分别是《宾祭》《相体》。卷六有两篇,分别是《内外上》《内外下》。卷七有三篇,分别是《官制》《臣职》《官民》。卷八有三篇,分别是《宫卫》《奉养》《祭享》。卷九有三篇,分别是《爱物》《医官》《盐酒》。卷十有两篇,分别是《理财》《内帑》。卷十一有三篇,分别是《会计上》《会计下》《内治》。该书借《周礼》以抒义,其特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阐发经义,不事考据

西汉刘歆认为《周礼》出自周公,是“周公致太平之迹”[1]636。郑伯谦继承了刘歆的观点,认为《周礼》为周公所作,不过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此书。他说:“盖自有《周礼》以来,若孔子、文中子及伊洛横渠诸子则恨不及用,房玄龄、杜如晦、魏征则愧不能用,汉之刘氏、宋朝之王氏则又悔不善用。自汉唐以至今日,天下之治所以驳杂而难考、弊坏而不可收者,大扺出于是三者之间也。是以时君世主厌薄,儒生姗笑,王制悉意于浅功近利,就其自私之心而姑为是。目前苟简之谋傥,可以维持一世足矣,不暇及此宏阔之谈也。嗟乎!千载之下,有能起周公之治者,学者所不能而见也,有能讲明周公之制者,学者所不能而辞也。”[2]189郑氏认为,前人之于《周礼》或“恨不及用”,或“愧不能用”,或“悔不善用”,鉴于此,其撰《太平经国之书》,意在纠前人之弊、明圣人之意。

明人高叔嗣认为:“今夫官名之设、内外之辨、崇卑之度、多寡之数,成周致治之具也,而所以致治岂尽于是邪?故善为治者,师其意而已。若《周礼》者,存之以考可也。”[2]190高氏认为,《周礼》所记名物制度是一定的,然其所蕴含的圣人之意却十分丰富,故治《周礼》者的首要任务是发掘书中所蕴含的圣人之意,至于名物制度之考证则非要务所在。在高氏看来,郑伯谦的《太平经国书》就是一部言义理的《周礼》诠释著作。笔者通过爬梳《太平经国书》,认为该书确实是一部从义理的角度诠释《周礼》的作品。

如《周礼》有不少职官主食饮膳羞之味、禽兽鱼鳖之献、酒浆酰醢之物、官舍幕幄供帐之仪,郑伯谦对诸职官奉养之意义作了诠释,他说:“夫先王之所以自奉,惟丧荒札瘥则减膳彻乐,敬天之变而与民同其忧,其余则未尝过自贬薄。盖将以吾身为天下本,而何至萧然自敝其形神若此邪?莫贵于天子,莫富于四海,夫岂不足以奉一人而所以利天下者,顾岂在于计口腹四体之区区邪?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此固天下之通义。”[2]235-237郑伯谦认为,《周礼》所记人主之奉养并非意在奢侈享乐,而是以有节之奉养养人主之身心,以便于更好地经邦理国、养育万民。

郑伯谦还从反面的角度对奉养的必要性作了说明,其曰:“夫使殚财以华其居,尽美以饬其躬,穷五味以爽其口,此固失万物之性。至于肥甘不足养于口,声音不足养于耳,采色不足视于目,而便嬖不足使令于前,则亦非所以为自厚其生也。自待于菲薄,而自敝于多事,曰吾将以节俭化天下,儒者又从而助之,不知人之和气冲然而甚微,泊乎其易危,知用而不知养,吾身之不存,而天下将谁与安哉?”[2]237郑伯谦认为,奢靡享乐固然会失万物之性,然而人主若自待于菲薄,而曰以节俭化天下,以至于自身之不存,天下将何以安?

《周礼》有不少职官掌祭祀燕享,郑伯谦认为,《周礼》所设祭祀之职官众多,祭祀种类繁复,此皆有深意在焉。他说:“先王之敬上帝,非徒以自敬,盖将教民敬也;孝宗庙,非徒以自孝,盖将教民孝也;燕群臣,享士庶子,享耆老孤子,非徒以自为忠厚,亦将以教民忠厚也。”[2]237-238在郑伯谦看来,敬上帝意在教百姓敬,孝鬼神意在教百姓孝,燕群臣、享士庶意在教百姓忠厚。

又如《周礼》有医师、食医、疾医、疡医、兽医,诸职官从事人、兽疾病之治疗。郑伯谦亦认为此类职掌有深意存焉,他说:“疾病疕疡总之于医师,而分治之于疾医、疡医。……国家仁民爱物之意,至是极矣。若曰养王于未疾之前,而治民于已病之后,此非先己而后民也,尊卑之分,贵贱之理,臣子爱君之深意也。”[2]244郑伯谦认为,由于环境及自身的原因,人、兽难免有疾病,医师、食医、疾医、疡医、兽医诸职官由此而设,此职官之设置体现的是国家仁民爱物之意;养王于未疾之前,而治民于已病之后,意在明尊卑之分、贵贱之理。

又如《周礼》有玉府、外府、内府供王玩好之记载,有人据此,认为此与汉灵帝之置私库、唐诸节度之献羡余无异。郑伯谦驳曰:“此周公之所以为切近人情,而经久可行者也。……夫玩好之私,亦人主之所不能免也。以舜之圣而犹有漆器之造,而通道九夷八蛮之后,西旅之献,虽武王犹不免焉。后世如汉文帝之恭俭,能惜露台百金之费,而不能无赏赐累巨万之私。是以周公之深见远识,虽不敢导人主以奢侈,而亦不敢强人主以所不堪。”[2]250-251郑氏认为,《周礼》有职官掌人主之玩好,正是周公制礼切人情之体现;周公之制作,既不会使人主养成奢侈之习气,亦不会让人主陷于不堪之境地。

汉人郑玄、唐人贾公彦为《周礼》作注作疏,《周礼》注、疏之内容,涉及文字正假、语词语义、音读正讹以及典章制度、名物史实。宋儒在从事经典诠释时,一反汉儒考据之学,而主张探究经典之义理。正如湖湘学人皮锡瑞所说,“宋人尽反先儒”,而“变三代之典礼,以合今之制度”[3]32。北宋李觏的《周礼致太平论》不事《周礼》文字训诂、制度考证,其主要是从大体着眼,通过征引《周礼》职官职掌之记载,从而提出解决现实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问题之对策。王安石的《周官新义》虽然有文字训诂,然其主要内容是据《周礼》阐发政治思想和经济理论。作为“永嘉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郑伯谦在从事《周礼》诠释时亦主张发挥义理而不事考证,切近人事而不疏阔,重视论辩而不喜征引文献。其所阐发《周礼》之经义,不少地方“不可为训”[4]151,然“以他篇贯通经义尚颇有发明”[4]151。

二、经世致用,避谈心性

宋代浙东学派有着功利主义的显著特征,他们“俱以读书经济为事”,反对“嗤黜空疏、随人牙后谈性命者”[5]1832。如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薛季宣认为学术要“务为深醇盛大,以求经学之正”,从而“讲明时务本末利害”[6]395。浙东学派主张通经致用,反对空谈心性,这种功利主义的学风在郑伯谦的《太平经国书》一书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郑伯谦十分重视财政管理,如《太平经国书》的《税赋》《理财》《会计》等篇皆是关于赋税度支、财政收入的论述。以《会计》一篇为例,以见郑伯谦据《周礼》阐发其财政思想之特点。从《周礼》职官的安排来看,自太宰而下,出纳移用之权尽总于太府,而司会至掌皮则不过纠察钩考之而已。然太府是以下大夫为之长,而司会则反以中大夫为之长。郑伯谦对司会权力重于太府的原因作了探讨,他说:“此圣人之深意也。以会计之官稽掌财用财之吏,苟其权不足以相检括,而为太府者反得以势临之,则彼将听命之不暇,而何敢以究卤莽而察奸欺?卤莽奸欺无所忌,则沉匿掩蔽之弊生,而匮乏枵虚之患至,暴征横敛之原必自是而启矣。是以圣人必使之有相临之势,以去其相党之私,然后理财之本末为可观。”[2]253郑氏认为,若会计之官的权力小于用财之官,则听命唯恐不及,何敢行监督之权;赋予会计之官较大的权力,是为了更好地行监督之事。

郑伯谦又说:“夫惟会计之权重,则纠察钩考之势得,以行于诸府之中,事不至于欺伪,用不至于干没,数不至于亏耗,国计不匮,而功化无不举,推而至于典法则之处,无不各行其所行。大抵欺罔不生则财用足,财用不缺则百度无所亏。”[2]253-254郑氏认为会计之官的重要性,在于纠察钩考用财之官之所行,避免财政经济中的欺伪现象,从而做到“财用不缺”、“百度无所亏”。

郑伯谦以汉之盛衰为例,对会计之官的作用作了进一步的阐释。他认为汉代府库从充实到空虚,是因为不知会计之官的作用。鉴于此,郑氏以《周礼》之职官为据,对天下的财务管理提出了自己的设想,他说:“以司书观之,所谓知民之财者,则诸府所受之贡赋必欲知其欠余也,所谓知器械之数者,则执事官吏所用之器械必欲知其存亡也。至于知田野夫家六畜之数,则井田夫家有多而有寡,牧野畜产有蕃而有耗,无不考之。知山林川泽之数,则山林之材木有童而有殖,川泽之蒲苇鱼鳖有盛而有衰,无不考之。若其有余则输官之数必不容其亏,若其不足则输官之数必不取其盈。盖上下相通,有无相济,合天下为一体而为之,不若汉之判然不相关也。论财物之充羡,其本末源流,要必如是而后可。”[2]257-258郑氏认为,会计诸职官于贡赋之欠余、井田夫家之多寡、牧野畜产之蕃耗,山林材木之童殖,川泽蒲苇鱼鳖之盛衰,需要全面知晓,从而做到盈亏可控、有无相济。

除了会计,郑伯谦还对有关国计民生的盐、酒之利作了探讨。盐、酒与经济之关系重大,然与农业却有着根本的区别,在中国古代不少人的眼里,农业为本,而盐、酒为末。郑伯谦据《周礼》所记盐人、酒正二职官之职掌,对本末之关系作了辨析。他说:“夫煮海以为盐,利至博也,不为之禁,则缘亩之农夫将日耗侈心日动,而本心日摇,官吏之贪者亦将并缘以为奸矣,豢豕以为酒祸至无穷也。不为之禁则淫酒而无度,是以民人及市,群饮而斗嚣,酒乱其德,而狱讼日益繁滋矣。周公于此则一切有法以待之,其盐人、酒正之政令彼特施之上者也。而犹有式法以受酒材,有酌数以供祭祀,有法以行颁赐,有书契以授秩酒,有日成月要以考出入。”[2]246郑氏认为,盐、酒为末,故不可舍本逐末,以至于贫匮不给。此外,为了节制贪欲,减少放纵饮酒所致之狱讼,可使盐人、酒正分别管理盐政和酒业。

郑伯谦据《周礼》言财政,正是宋代浙东学派的学术取向。从宋代地域学术之特点来看,洛学和闽学皆是属于重心性的内圣之学,浙东之学则是重事功的外王之学。永嘉学派主张“以经制言事功”[5]1832,即通过经典诠释从而阐发经世致用之理论。比如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的叶适的思想就是源自儒家经典,永嘉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陈傅良也是通过对儒家经典加以诠释从而阐发外王理想。郑伯谦据《周礼》阐发经世致用思想,正是永嘉外王之学的体现。

三、重视经典,参证史实

南宋朱熹重视天道性命之学,而南宋浙东学人则重视史学。不过浙东学人的学术路径也有分化。如郑伯谦在重视史实的同时,还重视以经典本身以立论。在《太平经国书》中,郑伯谦撰文三十余篇,皆据《周礼》以立论。如在《教化》篇中,郑氏先对《周礼》中的司徒诸职官之职掌加以辨析,再言教化之事。在《宫卫》篇中,郑氏先对《周礼》中的宫正、宫伯、宿卫之职掌加以辨析,再论宫卫之事。在《爱物》篇中,郑氏先对《周礼》中的兽人、鳖人、服不氏、射鸟氏、罗氏、穴氏等职官之职掌加以辨析,再论先王设此职官之深意。郑伯谦以《周礼》为主要的解读文本,其本身蕴含着一种学术价值取向,即以自己的思想植根于儒家经典,治史以言事功仅是参证而已。

在《太平经国书》中,郑伯谦大量征引史实以解经。如在《会计上》篇中,郑伯谦引汉代之史实,对会计的作用和意义加以说明。郑氏曰:“自光武归禁钱于司农,归水利于少府,归盐铁于郡国,意善而治不精,故章、和以后,改司农平准为中准,而列于内署,而取少府之所掌尚药、太官、御者、钩盾、尚方、考工诸曹列而为监。又尽用奄人以领之,不惟无稽考之官,而士大夫亦无复有与财计者矣。”[2]255“以至李唐,此弊不革,财虽掌于士大夫之手,而纠察稽考犹未有执其权者。且三司使之名,一曰盐铁,二曰租调,三曰度支,度支以相会计,其名非不美也,然当时三司独设副使,以三司使为之长,则度支要是三司使之属耳。其官长治财而其属考之,于势为不顺。宋朝三司使,其属官亦有磨勘司均之,为失《周官》之意也。”[2]255郑伯谦对汉代至南宋的财政政策作了梳理,其认为西汉时期的计相类似周代司会之职,故西汉纠察稽考尚合《周礼》之意;东汉改司农平准为中准而列于内署,取少府之所掌列而为监,阉人当政,致稽考之官废,士大夫无能与财计者;唐代度支为三司使之属,监督官长治财之事不力;宋代磨勘司为三司使之附属,亦难监督长上用财之事。在郑氏看来,东汉至宋代,财政政策已失《周礼》之本义。

在《宰相》篇中,郑伯谦论“太宰建邦六典”曰:“盖古者三公无官,惟与天子坐而论道,故设六卿以分主六典,而三公实统之。……观武帝时桑弘羊等致利王温舒之属峻法,倪寛等推文学,九卿更进用事,不关决于丞相,而大臣之权尽去矣。呜呼,人君之为天下,如欲稽古正名,而使事权之合于一,苟舍《周官》,未有不泛然无统者矣。”[2]199-200郑伯谦据《周礼》,认为三公本非职官,三公与天子坐而论道而已;不过从汉代以来,有三公又有九卿,而丞相、御史未尝行九卿事,故国家有多门之政,事权分散,大臣之权尽去,此与《周礼》以事权合而为一之主张相去甚远。

在《节财》篇中,郑伯谦论九式均节财用之意义曰:“秦汉以来,散无统纪,武帝穷奢极侈,尤为无度。卫士已三万人,而郎卫之外又增置期门羽林,南北军之外又增置八校尉,无复多寡之节。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充天子私供养。……北至朔方,东封泰山,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疋金钱以巨万计,县官空虚,而吏始坐市,列肆贩物求利矣。”[2]208-209郑伯谦以汉武帝时代的宫室、器用、服食、赐予无度作反面例证,以明《周礼》九式均节财用对于国家长治久安有着深远意义。

在南宋浙东学派中,学者们重视治经还是重视治史因人而异。比如永康陈亮既重视治经,又不废治史,在陈亮看来,《六经》通过反复研究,就可以“识观象之妙、时措之宜”[7]786,因此,陈亮主张学人不但要重视《六经》,还要重视以史为鉴。然而永嘉诸子中的薛季宣、陈傅良等人更喜欢通过治史言事功。郑伯谦所撰《太平经国书》既重视经典本身,又重视勾考先秦、汉、魏、晋、唐之史实,以历史为鉴镜,从而实现古为今用。郑伯谦对于扭转薛季宣、陈傅良等人以治史言事功的学术方法,以及“永嘉学”诠释文本的经学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阮元.十三经注疏(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郑伯谦.太平经国书[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3]皮锡瑞.经学历史[M]//皮锡瑞儒学论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4]永瑢.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5]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薛季宣.浪语集[G]//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5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7]陈亮.龙川集[G]//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7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谭大友

G09

A

1004-941(2016)03-0021-04

2016-03-10

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宋代三礼诠释研究”(项目编号:14CZX031);2014年四川省属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系列成果(项目编号:14TD0039)。

杨玲(1982-),女,重庆秀山人,研究方向历史文献学;潘斌(1979-),男,四川省通江县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经学史。

猜你喜欢

职官郑氏周礼
走马楼西汉简所见长沙国职官建置论考
张满菊 周礼平作品选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Therapeutic observation of ‘warming-unblocking needling technique’ for knee osteoarthritis due to deficiency of liver and kidney
《郑氏规范》的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郑氏富贵黄金屋
恐龙科普秀——郑氏晓廷龙
《周礼》大宰九式研究
叶适门人孙之宏及其《周礼说》考述
隋朝军事机构与职官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