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学社融合”机制对我国成人教育的启示

2016-03-15牟海涛

关键词:学社学习型讲座

牟海涛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大连116052)



日本“学社融合”机制对我国成人教育的启示

牟海涛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大连116052)

通过调查研究终身学习背景下日本“学社融合”理念的推进过程,借鉴其成功的实践经验,探索适合我国成人教育的学社融合发展模式,促进全民学习,为构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提供可资参考。

日本;学社融合;成人教育;终身学习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已成为发展继续教育的首要任务。要实现这一目标仅依靠现有的教育机构(学校)已远远不能满足成人的继续教育,还需要与社会(社区)教育相融合,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推动全民学习。在这一点上,我国才刚刚起步,还未形成成熟的“学社融合”教育模式。而日本在终身学习领域早已展开实践,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良好地融合,有效地推进终身学习体系,这将对我国成人教育发展起到很好的借鉴价值。

一、学社融合的内涵

“学社融合”顾名思义就是在终身教育背景下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融合,共同制定和实施教育计划,达成培养目标。融合包含四个方面:教育内容的融合、指导者的融合、场所的融合和学习者的融合。“学社融合”的核心是使各种教育机构的活动相互协调。[1]在此概念提出之前在日本还有“学社连携”的提法,是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独自发挥自己相应技能的基础上,对各自不足的部分进行互相补充的一种教育活动。与学社融合不同,它是为达成学校教育或社会教育某一方的目标而采取的措施,教学计划与评价由主办一方负责。因此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有“共有”的活动。为进一步推进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联合与合作,日本文部省使用了“融合”一词,旨在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一体化,进而促进终身学习。

二、日本学社融合的模式与经验

为实现“学社融合”这一理念,日本早已开始实践。首先,学校可有效利用所在区域内的青少年教育设施、图书馆、博物馆等的社会教育、文化和体育设施。此外,各种设施还要与学校联合、合作开发适用于学校教育的课程和教材,积极开展具有设施特色的事业,使孩子获得在学校体验不到的教育。

(一)学社融合内容与形式

1.开放学校。为便于附近居民的学习,开放学校的物质资源(设施、设备、教材、教具)和人力资源。实施过程中,学校开放主要采取对居民的校园开放和以公开讲座的形式进行。但近年来,伴随儿童和学生数量的减少,也有将空教室开放给居民的情况。大学中开设成人入学制度和夜大研究生院等进行职业的再教育(回流教育),此外,在教育委员会协助下吸纳老年人做旁听生的制度。如东京都武藏野市的银色旁听生制度等。既然终身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统合,那么学校开放的进展程度将是终身教育的关键所在。

2.文化中心。文化中心是日本民间设置的终身学习设施的一般称呼。有时还称其为“文化教室”。该设施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已开设,只是40年以后才在日本以都市为中心普及开来。实施主体有报纸、电视台相关机构、百货商店等。最初开设的目的是为提高日本女性的文化修养,因此至今为止在该中心学习的人员仍以女性为主,占八成左右。1989年“全国民间文化事业协会”成立,并将文化中心定义为以下六项内容:定期并持续开展讲座;讲座应形式和题材多样;具备固定的教室和相应的设备;拥有由专业人员进行的服务体制;向非特定的多数人开放;收取一定的费用。由于该机构为营利性组织,近年受到经济低迷和其他社会公共设施冲击等因素影响,参加人数和收益出现下滑趋势。

3.公开讲座。广义上是针对一般民众进行的公开讲座。而今,提及公开讲座则多指学校以社会人为对象进行的讲座。不仅开放学校的物质资源,还共有人力资源。于是,公开讲座还被定义为将教师的专业性向社会公开的事业。这些公开讲座多数为免费的,即使收费一般也就2000-3000日元(相当于110-160人民币)。讲座内容涉及很多领域,从较实用的英语会话到网球等的体育讲座。有不少针对资格考试的辅导讲座,还有可获取认证或资格的讲座,结束后颁发认定证书或结业证书。也有的大学采用远程讲座的形式,营造无论何时何地任何人都可参与的学习氛围。由于学校和区域社会的融合受到重视,在日本大学的公开讲座影响范围越来越广,并将作为一种手段持续开展下去。

4.公民馆。以地域为中心的社会教育设施。对于当地居民来说,这不仅是距离最近的学习据点还是重要的交流场所,截止到2012年10月,日本的公民馆数量已达到1万4681个。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居民的学习需求为他们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机会,已成为日本民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公共设施之一。

(二)日本“学社融合”的成功经验

1.健全的社会教育保障设施与制度。如上所述,在日本为保障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融合,首先要具备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如文化中心和公民馆的建设,在这种完善的社会教育设施下才能够保证教育内容的有效传达。此外,还有人员的融合,在日本参与“学社融合”活动的人员多为志愿者,教职员工间相互理解与交流,并借助学社融合的推进机制,及时进行相关培训活动和人才培养。

2.立足区域特点,打造多样的融合模式。日本在推进“学社融合”理念过程中,并不是采用固定的一刀切模式,而是根据每个地域特色以及当地居民的年龄、学历结构、需求等采取多种多样的活动内容与形式。在成人继续教育方面,冲绳县的浦添市民大学成功践行了“学社融合”这一理念。2008年由“浦添市终身学习及建设学习型社会推进协议会”牵头实施,旨在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满足市民自我价值实现及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该校从专业设置到课程内容都充分体现了浓厚的地域特色。如设有四个学部:地域业务及地域振兴学部、健康福利及运动振兴学部、文化振兴及教养学部和地域及学校支援者培养学部等。[2]其中的“地域业务及振兴学部”则主要围绕地域及社区相关资源开设丰富的授课内容。为当地的居民提供专业的指导,加深他们对本地的了解,并增强服务当地社区的意识和提高服务当地社区的能力,共同构建学习型城市。

三、对我国成人教育的启示

(一)我国成人教育发展现状

在终身教育背景下,我国的成人教育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与日本相比,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机构相对较少,且类型单一。据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布,除了全国普通高校设置的成人教育机构以外,截止到2010年8月,全国(除港、澳、台和西藏以外)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仅有366所。[3]可见,成人教育受重视程度不高,整体教育质量偏低。因此,成人教育应转变发展模式,从主要依靠学校教育的形式逐渐转向多元化,并在“学社融合”的理念下,根据地域的实际情况,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

(二)促进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资源的整合,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

关于“学社融合”,虽然我国也在努力尝试,但由于学校教育固定模式根深蒂固,效果并不理想。而日本则从自上而下大力度的改革,实行开放教育资源,从教学场所到教学团队再到教学内容,有效整合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资源,在促进学校教育质量提高的同时,为广大社会成员提供职业培训、继续教育和文化补偿等多种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机会。因此,我国在今后的成人教育发展中要主动将学校资源对社会开放,深化与社会联系,吸纳各行各业的社会人士投入到教育事业,开展各种公开讲座,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让社会分享教育资源,形成家校共育、学校社会协同的良好教育生态。发挥众人的力量,完善大众化的教育体系,推进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三)激励志愿者参与学社融合,建设支援体系

中国社会教育工作人员匮乏已成为阻碍社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专业人员的培养基本上是以非正式、非正规的模式进行。[4]社区教育更需要一些专业人员进行指导,而本身这些活动都属于公益性较强的,因此在教职人员方面还需多鼓励社会上的志愿者参与。像日本的“学社融合”实践中就不乏有很多非盈利的组织机构(NPO)和志愿者参加,保证了该计划内容的顺利实施。而我国由于志愿者活动并不频繁,人们的“志愿”意识不高,如何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调动广大民众参与到“学社融合”的实践中,构建人力资源的保障支援体系是相关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建立健全政策保障体系,完善社会教育设施

日本之所以能够将“学社融合”顺利开展至今,与其健全的社会教育设施及政策支持有莫大的关系。日本政府高度重视“学社融合”活动的展开,充分发挥行政职能机关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服务意识。而且各个区域在推进该活动时都有专门委员会或研究会等组织机构进行协调,如“学校和地域融合的教育研究会”等。这些机构还会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社融合”开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建立相应的“学社融合”保障体制,从制度上充分保证学校和社区能够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互相取长补短。学校和社区的融合能够在更高的层面上促进终身学习的深入开展。[5]在社会教育设施方面,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很多社区设有老年文化活动中心等机构,而针对中青年或是儿童等大多数人群则缺乏较为完善的教育场所和设施,供广大市民进行交流和学习。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社融合”活动的开展。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投入力度,通过政府购买、政补贴等方式构建相应的活动场所和所需设备,推进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组织建设,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改革发展,办好开放大学,着力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6]

四、结语

综上,通过分析日本“学社融合”机制的实施模式和实践经验,为我国的成人教育提供参考,在我国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的新形势下,通过自上而下的政策保障、组织协调、全民参与来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有效整合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资源,结合国情和地域特色构建适合我国的“学社融合”发展模式和终身学习体系。

(注:本文系辽宁省成人教育学会2015年度成人高等教育专项科研课题阶段性成果,项目名称:基于日本“学社融合”理念的成人教育新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5CRJY22)

[1]李恒庆,吴美娇.日本“学社融合”的若干理论问题探析[J].成人教育,2011,(6):123-125.

[2]李恒庆.日本终身学习背景下“学社融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

[3]李中国.日本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与启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4,(5):62-63

[4]杨广晖,欧阳珺茜.日本社会教育的发展特点及对中国的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2010,(3):46-50.

[5]李恒庆.日本终身学习背景下“学社融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05.

[6]袁贵仁.以新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6-01-15)[2016-2-4]. http://www.moe.edu.cn/jyb_xwfb/moe_176/201602/t20160204_22946 6.html.

猜你喜欢

学社学习型讲座
学社奋发担使命 草书千载绘华章——写在中国标准草书学社建社90周年之际
五环节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中国营造学社藏书源流考
厦门市同安丰翼美术学社日记画
做学习型父母 和孩子共成长
“快乐语文”公益讲座特别报道
基于Android平台的学社APP设计与开发
“快乐语文”公益讲座特别报道
他只做有“思享”的讲座,让小小微信装下一个“万人体育场”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