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研究综述

2016-03-15赵玲

关键词:结构性经济学供给

赵玲

(中共马鞍山市委党校网教部,安徽马鞍山243000)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研究综述

赵玲

(中共马鞍山市委党校网教部,安徽马鞍山243000)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概念提出的前期和后期,理论界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理论渊源、意义和路径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为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第十一次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该概念以来,各级政府在研究部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的力度在不断加强,理论界更是加大力度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广度与深度的研究。理论界的研究成果,侧重于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理论渊源、为实际工作不断探索新路径。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涵的研究

准确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概念的内涵,是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部署的重要前提。习近平(2016)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属性是全面深化改革、主攻的方向是在减少无效低端供给的同时扩大有效供给以满足不断提高的消费层次的需求、重点在于通过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1]罗来军(2016)为厘清头绪,抓住关键,科学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一些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言论存在的片面解读、泛化甚至滥用的情况,科学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边界是针对当前经济中的“供需匹配错位”“供给结构落后”这两类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心是在生产领域。[2]沈坤荣(2016)通过研究提出了以下两个观点,其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与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是一脉相承的;其二,该项工作将是推动我国经济未来稳定发展的主线。[3]胡希宁(2016)明确指出,我国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西方国家的供给经济学有着本质性的区别,内涵、外延与工作重点都不同。西方国家的供给经济学希望通过减税,降低失业率,从而扩大税基;而我国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的不仅是短期均衡,还追求长期均衡和动态均衡,目标是推动经济长期健康协调发展。[4]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渊源的研究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持开放的态度,既批判吸收了西方经济学的合理观点,同时,更传承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尤其是把这些理论紧密联系中国的发展实际。

(一)批判吸收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观点

理论界在系统分析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探索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渊源。后危机时代,在国内,贾康、徐林、李万寿、姚余栋、黄剑辉、刘培林、李宏瑾(2013)等学者较早从供给的视角研究中国经济发展问题,并向中央建言献策,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部署。他们通过研究提出了“新供给经济学”的理论认识框架。该理论认识框架形成过程中,系统梳理了凯恩斯主义的观点、非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制度经济学的观和发展经济学的观点,包括西方供给学派的观点。批判吸收这些理论的合理观点,针对我国面临的“中等收入陷阱”潜在威胁、“滞涨”风险、“二元经济”明显等问题,从供给视角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5]

(二)传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重要内容之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传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胡希宁(2016)研究指出,从学理逻辑上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当既包括对它从纵向角度的分析,也包括从横向角度的分析。从纵向角度分析,它既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传承,又有对西方经济学的批判吸收。从横向角度分析,它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既是对当前中国经济现状科学判断和对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又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6]袁志刚(2016)研究指出,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同于西方供给学派提出的改革,该理论是对我国改革发展实践的总结、提升、集成与创新,饱含中国经济特定的制度因素基因,紧密结合发展中国家的结构调整实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既契合中国经济发展实际,又传承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核。[7]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义的研究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实意义

在今天的中国,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着非常强的现实意义。肖林(2016)研究指出,美、日、欧等世界主要经济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台的所有经济政策,对凯恩斯主义有效需求管理进行了反思与调整,对政府、市场、企业、个人等相互之间进行了重新调整。通过供给侧宏观政策,世界主要经济体扭转了经济发展缓慢的颓势,重塑了经济结构优势,为其保持全球经济的领先地位提供了坚实支撑。[8]

王一鸣、陈昌盛、李承健(2016)研究指出,我国的消费需求结构与生产需求结构均已发生明显变化。从消费需求来看,其突出变化表现在:第一,消费内容由以“吃”、“穿”、“住”、“行”等内容为主,转向了以服务消费为主;第二,消费的层次也在不断升级,过去的消费主要是满足基本需求,但是,随着我国人均GDP迈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老百姓的消费转向了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对商品的品牌、质量等指标越来越看重。从生产需求来看,随着分工的日益深化,生产过程对生产性服务业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尤其是对价值链两端的研发设计、销售与服务、检验检测、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供应链管理等环节的需求不断增大。再反观我们的供给结构,低端产能过剩明显、中高端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导致我国很多需求转向国外。[9]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2016)研究指出,中国既存产品供给结构无法适应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转变是导致当前产能过剩与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的关键因素。随着中国从中等偏上收入经济体向高收入经济体过渡,居民消费结构将逐渐由以住房交通和食品衣着等实物消费为主,转变为服务消费和高质量实物消费并重。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适应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转换,通过市场的无形之手,淘汰落后产能,构建能够满足消费结构升级后的产品供给体系,重塑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10]郝身永、那艺(2015)研究指出,总供求的基本平衡是经济平稳健康增长的基本条件和重要标志。我国当前高投资率、低消费率和高外贸依存度的需求结构特征亟待调整的根源在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动使得总供求的平衡越来越难以维系,突出表现是普遍、严重和蔓延的产能过剩。在当前背景下,为化解产能过剩,提升经济效益,宏观经济管理在不忽视需求侧的同时应该更关注供给侧,目的是在供求基本平衡中实现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为经济持续健康增长注入持久性内生动力,以结构的优化实现经济再平衡。[11]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意义

理论界从多角度探索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意义。刘霞辉(2013)指出,因为各方面理解和解释不一,易造成误解,有学者认为中国目前的产能已大,供给管理无非想进一步扩大产能,会使供求更失衡。所以,正确理解供给管理的实际含义是消除误解的前提。该学者从中国宏观经济背景、未来走势、国外供给管理经验及中国供给管理政策的内容等方面探讨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意义。[12]胡鞍钢、周绍杰、任皓(2016)研究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意义在于,首先,从国内视角来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要新的理论引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适应这一需要,应运而生;其次,从国际视角来看,在后危机时代,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激励,同样需要与时俱进的理论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为适应这一需要,应运而生。[13]李佐军(2016)指出,需求管理政策存在边际效益递减,中国推进供给侧改革是自信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表现。自我国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需求管理政策的力度在不断加强。以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和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机期间,使用的最为典型。回顾自2009年以来我国应对世界性经济衰退所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等需求管理政策,起初作用效果很明显,但是后来呈现边际效应递减现象,而且所实施的需求管理政策还留下了一些后遗症,同时,“三驾马车”的作用普遍日渐式微。该学者研究指出,中国经济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在结构方面,因而,不能用主要是解决经济周期性问题的需求管理政策来治理,应通过供给侧改革,来化解当前的结构性困惑。[14]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的研究

(一)供需协调推进

肖林(2016)研究指出,纵观西方国家实施供给侧政策的实践过程,常常会出现经济波动、失业增加等不利现象,因而,在推进供给管理政策的同时,需要配套采取需求侧的宏观经济政策予以调节,实现经济平稳增长。同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短期政策调控与中长期制度创新相结合。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从“供给侧”发力,又要从“需求侧”发力,而且,两侧力量要均衡、协调。具体来说,就短期而言,实施相机调控的需求管理政策,确保经济运行平稳、就业环境稳定,为供给侧改革营造环境、留足空间;就长期而言,应着力创新,优化供给结构,满足需求、提升需求、扩大有效需求,培育经济发展动力,充分释放经济发展潜力。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从“供给侧”发力,又要从“需求侧”发力,而且,两侧力量要均衡、协调。[15]

(二)以改革为核心重点推进

贾康(2013)基于中国经济长期发展实践、当前面临的发展问题和未来的发展目标,研究指出中国需要构建和发展以改革为核心的“新供给经济学”,这一理论认识框架的切入点在于机制创新、侧重点在于结构优化、着力点在供给端。并就如何体现以改革为核心,提出了是“双创、双化、双减、双扩、双进、双到位”的政策主张,其中,“双创”主要是指加大创新和创业的力度;“双化”主要是指加大推进城镇化和产业优化的力度;“双减”主要是指一方面减少行政审批,另一方面加快结构性减税;“双扩”主要是指,一方面,扩大开放,主要是面向友好的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扩大投资规模,即扩大能够形成有质量有效益的投资;“双进”主要是指既要推进国有资本的进步,又要推进民间资本进步,在发挥彼此优势的基础上协调发展,共同进步;“双到位”主要是指,一方面政府不能越位、不能缺位、也不能错位,另一方面,市场能发挥作用的地方要让市场的作用充分发挥到位。[16]

(三)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系统推进

肖林(2016)研究指出,新供给经济学从供给侧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两个维度构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框架和逻辑方法,并指出应通过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来协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中,内生变量主要是指能直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变量,外生变量主要是指为生产力提高进行保驾护航的因素与指标,尤其是指一些政策安排、结构安排制度安排等。[15]

[1]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0。

[2]罗来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边界与重心[N].光明日报,2016-03-29.

[3]沈坤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治理思路的重大调整[J].南京社会科学,2016,(2):1-3.

[4]胡希宁.供给经济学与我国的“供给侧”改革[J].理论视野,2016,(1):5-7.

[5]贾康,徐林,李万寿,姚余栋,黄剑辉,刘培林,李宏瑾.中国需要构建和发展以改革为核心的新供给经济学[J].财政研究,2013,(1):2-15.

[6]胡希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学理逻辑[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6,(2):69-75.

[7]袁志刚.构建新供给经济学的理论基石[J].科学发展,2016,(5):5-6.

[8]肖林.供给经济学理论与全球视角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科学发展,2016,(4):5-17.

[9]王一鸣,陈昌盛,李承健.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N].人民日报,2016-03-29.

[10]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需求结构升级转换背景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6,(3):79-87.

[11]郝身永,那艺.更加关注供给侧的宏观经济管理[J].当代经济管理,2015,(4):1-5.

[12]刘霞辉.供给侧的宏观经济管理[J].经济学动态,2013,(10):9-19.

[13]胡鞍钢,周绍杰,任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2-7.

[14]李佐军.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N].上海证券报,2016-03-24.

[15]肖林.新供给经济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学思想与理论创新[J].科学发展,2016,(5):7-10.

[16]贾康.中国需要以改革为核心的新供给经济学[J].地方财政研究,2013,(2):4-11.

猜你喜欢

结构性经济学供给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简明经济学
新时代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临床人才结构性改革正当其时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