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对俄合作共赢 抓住机遇勠力而为
2016-03-15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2016年度中青年干部理想信念和党性教育培训班市直机关
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2016年度中青年干部理想信念和党性教育培训班(市直机关)
促进对俄合作共赢抓住机遇勠力而为
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2016年度中青年干部理想信念和党性教育培训班(市直机关)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哈尔滨市对俄语地区经济贸易的话语权,抓住国家建设“一带一路”和黑龙江省打造构建龙江入海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机遇,努力形成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共赢格局,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实现哈尔滨科学发展新跨越。
对俄合作;招商服务;市场合作;对外开发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哈尔滨市对俄语地区经济贸易的话语权,抓住国家建设“一带一路”和黑龙江省打造构建龙江入海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机遇,努力形成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共赢格局,我们围绕哈尔滨对外开放的总体成就、经贸合作取得的新进展、对俄开放面临的新形势、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新思路、全面提升综合服务的新水平等展开调查研究,以学补短促干,力争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实现哈尔滨科学发展有所作为。
一、查漏补缺找短板、抓住机遇谋发展
中国经济崛起离不开对外开放,但是当前,黑龙江省对俄(指俄语系国家和地区)合作形势十分严峻,尤其是2015年,对俄商品贸易额由原来的232亿美元下滑到108亿美元,境外中国商品大市场、货贸中心、境外园区以及一批新兴的电商平台、海外仓交易商品绝大多数来自内地,哈尔滨市对俄合作中心城市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家把哈尔滨作为全国对俄合作中心城市,哈尔滨新区、哈尔滨综合保税区相继获批,哈尔滨新区还被列为国家服务贸易试点,哈尔滨正迎来历史上空前的政策特惠期。我们应抓住市场机遇,大力开发对俄产业链合作,抓住重大关键产业技术,形成哈尔滨特有的主导支柱产业。
俄罗斯等周边国家市场不断开放,国内产能“走出去”市场需求不断增长,面对这样一个难得市场发展机遇,我们急需整合全省各主要口岸等沿边开发开放优势资源,以哈尔滨为对俄合作中心城市,以哈尔滨新区、综合保税区、物流经济带及服务贸易示范城市等国家特惠政策为支撑,大力挖掘政策红利,积极顺应国内供给侧改革,加快投资布局国内外市场新资源,跟进国家境外重点大项目,集成国内产能资源,促进哈尔滨成为对俄产业链合作体系的“设计中心”,利用两个五年计划,做好顶层设计,在重点领域拿出支撑哈尔滨经济振兴和转型的百项重大项目工程,让哈尔滨成为对俄服务贸易的市场中心、国内外投资创业的新热土。
二、精准对接找资源,引领市场促合作
(一) 能源合作将成为哈尔滨对俄合作新优势
能源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和“一带一盟”对接合作重点,是推动哈尔滨经贸工作的基础。“原字号”、“初字号”石油产品进口一直是黑龙江省进出口额的重要支撑,随着非国营油品贸易代理政策的落实,将进一步扩大哈尔滨石化产品贸易规模,为形成高端石化供应链体系提供重要支撑。同时,近些年,以天狼星、哈电、703、亿阳等为龙头企业发展迅速,创造了火电工程国际化市场能力,拉动了电站成套设备及产业的稳步增长,在境外形成了固定的开发渠道和商业信誉,应以此为基础,支持他们大力发展新能源建设项目,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市场前景广阔。据我们了解,哈尔滨相关部门及企业与俄罗斯能源部、外交部地区司、俄罗斯投资署、塔基斯坦共和国、鞑靼共和国进行了对接,俄罗斯当前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多,重点地区建设项目财政有预算,市场需求很大。与天狼星、703、哈电亿阳集团、科谷国际采购服务中心等企业对接,将由哈尔滨牵头,发挥我国新能源高技术优势,在太阳能分布式发电、余热回收、风能转化、旧电站改造等领域,转移国内光伏过剩产能,携手境外开发企业抱团发展,联合央企大举进军欧亚市场,抢占市场制高点,拉动并形成由哈尔滨主导的国内外产业链新布局,促进哈尔滨经济走外向型发展道路。
(二) 现代装备制造业市场互补性很强
重点在机电行业,梳理资源,为合作打基础。一是与乌克兰巴顿集团对接合作,促进电子束焊机在华市场扩大。巴顿集团在原有巴顿电焊研究所基础上改制后,集中了优势技术和产业,积极谋求在印度、中国布局。其中电子束焊接装备就是重点合作项目之一。经洽谈,商定由巴顿集团在乌克兰投资生产一台40吨以内真空电子束焊机,初步拟定在哈洽会期间,在哈尔滨成立中乌焊接推广服务中心,年底启动运营,今后还将根据市场情况在国内组织生产,预计营销收入就可高达10亿元人民币以上。以此为范例,将承接巴顿产业技术,提升哈尔滨焊接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还将带动乌克兰发动机、燃气轮机等重大产业链及贸易资源在哈尔滨集聚发展。二是与俄罗斯图波列夫公司、联合航空制造公司、卡玛斯公司等重点企业进行对接,以俄罗斯通用航空的设计、制造及技术转移为突破口,建立中俄通用航空、特种装备等现代装备创新资源对接高端现代装备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引进低空飞行器、无人机、无人车、水陆两栖运输车,重点引进和开发各种类型近百种用途的全地形车载平台。三是在东金集团与白俄罗斯明斯克拖拉机厂、戈梅力联合收割机厂大马力拖拉机产业合作项目基础上,建立农机装备转移转化平台,继续引进更有竞争力机型和产品线,加速消化吸收及再创新合作,同时还扩展到与俄罗斯的合作,整合国内龙头厂商资源,通过引入外地投资和产能,扩大以哈尔滨为平台的农机供应链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为此,建议省市政府共同拿出扶持相关产业发展的一批特殊政策,在进出口环节、生产许可证、税费补贴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以新区、综保区、哈南新城、华南城等地为依托,做出新的产业基地规划。未来十年,借助哈尔滨产业和技术优势,这几个产业壮大后规模预计能超过1 000亿以上。
(三) 高端复合材料合作时不我待
与俄罗斯国家及各主要州市的工业企业建立联系,重点在高端塑料、复合材料生产企业展开商务对话,俄企愿意加大对华出口业务,同时,部分企业还考虑出让股份甚至收并购、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以此稳定生产,扩大市场,抵御经济危机。结合哈尔滨产业特点,联合内地,加大进口力度,积极建立供应链体系。调研中我们发现,央企和南方一批民营企业已经抢滩登陆,一些金属及非金属高端复合材料较成熟的生产技术和人才资源已被“控制”。时不我待,应积极与俄罗斯轻合金研究院、航空材料院、鲍曼工大、乌拉尔联邦大学、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新材料院、白国立大学、白工大科技园及包括俄技术集团在内的重点企业展开对话洽谈,以鑫达集团等重点企业为产业龙头,以黑龙江省科学院石化院、黑大化学系、工大、理工大学材料院为技术支撑,积极融入俄方供应链体系,着力加大出口,一方面,在非金属材料方向,以高端塑性复合材料为主攻方向,通过与俄盖玛机构等行业协会合作,加大俄高端塑性复合材料的进口,为国内企业配套,另一方面,引进一批院士、博士,联合开发新产品,通过加大投资,扶持引导境外中小企业开发以3D复合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开拓新市场,扩大国内鑫达等品牌复合材料向俄罗斯市场的供给。在金属复合材料方面,以东北轻合金为示范平台,让俄罗斯技术成果快速转化,重点在特种材料和铝、镁、镍等合金3D打印材料和装备上,寻求新突破,形成新产业。在这方面龙江产业平台好,项目上马速度快,产业工人多,如做好机制体制改革,实现南北市场和资本融合,这个巨大产业将有望在哈尔滨市扎根壮大。
(四)寒地节能建筑技术产业对外市场广阔
哈尔滨是寒地产业重要基地,其中寒地节能建筑产业在价格、人才、技术方面在近东地区处于绝对领先优势。通过与俄罗斯政府分析中心(国家智库)、俄罗斯建筑联合会以及乌克兰工商会等机构合作,我们将抢占先机,赢得这个巨大的建筑业市场。随着俄语系国家、地区市场不断开放,投资力度不断加强,近十年间,俄建筑市场方兴未艾,莫斯科周边、包括敏感地区的塔基斯坦、车臣、克里米亚等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日益增多,联邦财政扶持的重点建设项目,西伯利亚和远东大开发、超前发展区、自由经济区(港)的建设规模,随着西方对俄制裁,项目建设、采购供应、金融投资市场潜力巨大,此外,除俄罗斯外,还有中亚国家、外高加索地区建筑业市场,据初步统计“一带一路”将涉及 64个国家,到2020年涉及建设项目超 900个,投资金额逾8 000亿美元。应当说,这个巨大的市场将托起哈尔滨经济发展的新希望。哈尔滨与俄罗斯建筑联合会及部分成员企业进行了对接,就中俄寒地建筑标准化、工程投标建设、合资合作建厂、投资当地建筑产业、整体房屋出口等项目进行了洽谈,还专门成立了对俄合作节能建筑组,以哈工大、清华大学牵头,成立产业设计中心,以我们技术管理和资金优势,培育俄罗斯节能建筑产业服务市场,带动哈尔滨成为出口加工集散基地,可先针对俄远东市场启动,吸引南方资本进入龙江,推进节能低耗建筑供应链、产业链及跨境服务贸易大市场合作的展开。
(五)现代农业开发合作大有可为
随着欧美对俄制裁,俄罗斯农业自给自足模式受到空前挑战,果蔬、猪类等农产品大量需要向中国采购,尽管在标准、农药存留、贮存及运输方面存在诸多矛盾问题,但是贸易增长量仍然可观。黑龙江省为农业大省,气候条件相近,在种植技术、管理经验等方面优势明显,支持“走出去”收效明显,目前境外农业示范园区模式远东地区推进顺利,水投集团正在叶卡捷琳堡启动农业园区项目建设,借此机会,应与俄罗斯大豆联合会、俄罗斯盖玛机构、俄罗斯农业、食品工业大学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哈尔滨建立工作平台,支持中方企业走出去,扩大境外农业园区合作,支持开展大豆、油菜、蘑菇、蔬菜种植,就地消化或回运,鼓励做好境外禽畜养殖业,拉动相关国内资源配套支撑跨境农工产业链发展壮大。同时,组织中央红等大型企业,打俄罗斯盖玛最优产品牌,率先在食品产业入手,建立龙江俄货食品进口集散地,选择俄罗斯特色食品,如冰淇淋、提拉米苏、香肠等做大这个品牌产业,不断满足国内对俄罗斯农产品、食品、保健品的巨大市场需求,强化龙江食品产业绿色有机的龙头地位。建议省市政府开放市场,让俄罗斯食品合法化进入商场超市,并成为主流市场,鼓励国内外投资商投资俄罗斯食品产业,并形成规模,带动整体市场快速发展。
(六)环保产业市场潜力有待开发
以莫斯科为例,每年工业垃圾、建筑废弃物、残土、生活及餐厨垃圾量就达3 000万吨以上,通过掩埋、焚烧等手段,依然不能消除日益增长的环保压力。今年起至2020年莫斯科拿出财政预算将下大力气集中解决这一制约城市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哈尔滨与莫斯科环保企业协会进行了工作对接,俄方对与中国环保产业合作充满希望,建议加快与其建立了对接工作组,近期整合哈尔滨内外资源,将进一步展示技术优势,对接项目,提出合作建议和技术解决预案。哈尔滨利用建筑垃圾再生、垃圾处理发电等环保产业有一定基础,如联合龙头企业,借助哈工大、清华大学等一批高校、设计院所的力量,抱团“走出去”,一定会拉动哈尔滨环保产业的振兴发展。
三、提升服务为共赢、勠力而为求发展
(一)打造“招商服务”中心,引导国内外市场主体,用足用活国家赋予哈尔滨各项特惠政策
当前是龙江历史上最好的政策哺育期,老工业基地改造、中俄蒙经济走廊、哈尔滨对俄合作中心城市、哈尔滨综保区、哈尔滨新区、服务贸易示范等,这些特惠政策机遇对周边国家市场有很大影响。设计并打包这些政策,积极宣传,科学谋划,形成政策高地,加速市场要素向哈尔滨集聚。要充分利用俄罗斯等欧亚经济联盟国家市场开放,特区、超前发展区、工业园区等快速发展,招商引资政策优惠等市场机会,科学引导市场,促成新的跨境产业链、利益链,牵动形成境内外市场互动机制,以“产能+服务+市场”跨境区域合作的新理念,做好招商服务工作。采用智慧园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新概念,建设哈尔滨跨境智慧经济合作网络,将国内外诚信生产企业的产供销形成网络,进一步加速国内外市场需求流动,充分发挥现有口岸过货优势和商贸物流潜力,深度开发其中蕴含的巨大商业价值,挖掘供应链商机,“请进来”、“走出去”,一举确立哈尔滨在全国服务贸易示范特色基地的战略地位。
(二)打造“市场合作”中心,互联互通南北合作优势,依靠市场借力发力
解决经济增速放缓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扩大投资、市场。通过不断挖掘周边国家市场供给和需求,引导和促进消费,寻找产业供应链、上下游资源关联,开发和创造新市场是重要发展方向。展开国内外市场资源对接,以市场做牵动,尽快提出影响哈尔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批重大区域战略合作项目,大力吸收我国南部地区市场主体及资本参与建设实施。以广东、福建、江苏等省份战略合作,率先推进实施“南资南业南货北上行”行动计划。今年借助哈洽会平台,邀请广东省政府领导率潮汕企业来哈尔滨参加中俄系列活动,进一步对接市场资源、产业配套资源,以哈尔滨新区、综保区及华南城等为平台,针对广大欧亚国家和地区,在节能建筑及材料、新能源、环保产业、现代装备制造、高端材料生产、设施农业及其资源开发等重点领域,通过政策引导、市场开发、项目牵动、招商引资、服务配套等多种方式,以对俄合作为平台,全面拉动黑与粤、闽、苏、浙等地区生产合作,形成南北互联互通互动的经济合作走廊。
(三)打造“对外开发”中心,对接欧亚国家和地区经济合作资源,做好对外合作“先锋”
哈尔滨市政府牵头,利用联合中心“走出去”,全面落实合作计划,为企业对接项目资源,挖掘供应链市场合作潜能。一是在光机电、高端材料(3D打印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塑性复合材料、轻合金材料、锂材、超耐磨防腐及高强度材料、吸波材料等)、通用航空器生产及设计、各类全地形车载系统、农业优质种质资源、生物制剂、抗肿瘤药物、功能保健食品、滋补品及养颜美容产品等方面,重点对接产业技术及产品资源。二是开发俄罗斯语言及文化产业,在工业和商用软件、游戏、新媒体、影视动漫、绘画、音乐、舞蹈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通过服务基地建设,大力组织商业化传播,吸引国内外投资,将欧亚文化落地。三是借助与华为、中兴、亿阳等跨国企业市场开发能力,通过互利战略协作,积极牵头产能对外输出,组织参与境外招投标,按专业领域分类,扶持一批当地服务促进机构,全面开发市场,承接项目。四是建立商业培训机构,改变商用俄语人才匮乏、翻译人才供过于求的尴尬局面。与莫斯科、乌拉尔、黑龙江等地区一批大学共同发起,由民营资本投资建立俄商学院、俄商俱乐部等,通过远程教育、异地教学、互换交流、就业创业等多种方式,为“一带一路”输送商用人才和团队。
通过打造联合中心,联合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韩国及台湾等20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近万家的服务机构和重点大企业,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借助中俄博览会、哈洽会、哈科会、太阳岛论坛、俄罗斯经济论坛、开放式创新论坛等平台,在哈尔滨、莫斯科、圣彼得堡、海参崴等地,加快推行我们的新思维、新理念、新做法,发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在欧亚市场的影响力,落实上述“三个中心”工作任务,在实现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过程中,让欧亚经济合作成为市场原动力,不断集聚市场资源,为振兴哈尔滨市经济注入新活力。
(执笔人:哈尔滨市科学技术局国际合作与对俄科技处处长关少男)
[责任编辑:梁桂芝]
F299.27
A
1008-8520(2016)05-005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