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民主党派能力建设的五个维度
2016-03-15民盟湖北省委员会课题组
民盟湖北省委员会课题组
(民盟湖北省委员会,湖北 武汉 430060)
新形势下民主党派能力建设的五个维度
民盟湖北省委员会课题组
(民盟湖北省委员会,湖北武汉430060)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5月召开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提出,民主党派要加强五种能力建设,这是新形势下对民主党派履职实践的新的展望。笔者认为,民主党派的能力建设要以清醒的政治理智作为根本,要以清晰的责任担当作为要义,要以对协商民主的认同作为基础,要以准确的大势把握作为信念,要以立足现实需求作为依归。
[关键词]协商民主民主党派能力建设
民主党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参政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也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制度要素和实践主体。和一般意义上的政党意识不同,民主党派不以掌握国家政权为依归,其政党意识“是一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框架中,对自身参政党角色以及参政活动目的、规律、作用的把握意识,是一种民主党派对于自身地位、功能、使命的深刻认识,是党派成员对于自身角色的认同感、对于历史使命的责任感以及对于党派组织的强烈归属”[1]。
2015年5月召开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支持民主党派加强思想、组织、制度特别是领导班子建设,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解决自身问题能力”。五种能力建设的提出,是对新时期新形势新常态之下民主党派的履职实践的新的展望,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现实要求,也是我们传承民主党派之魂、切实肩负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视域下民主党派政治责任的必然选择。本文从以下五个维度,对民主党派的能力建设进行探索。
一、民主党派能力建设要以清醒的政治理智作为根基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中发〔2005〕5号文件),明确提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要以思想建设为核心,思想建设是根本性的建设。国内外形势的剧烈发展,开放、复杂、多元的社会环境演变和民主党派成员结构的不断调整变迁,为思想建设工作赋予了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也迎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
思想建设的核心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最首要的、最根本的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与之密切合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设立,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长期的革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探索出的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这一制度有别于西方的“多党制”和“两党制”,其显著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党派合作,中国共产党执政、民主党派参政。这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既能为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为大政方针连续和稳定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又能通过民主党派的广泛参与凝聚全社会的智慧,反映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真实心声,把民主扩展到决策过程,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本质的实现。同时,也避免了多党制多方纷争、相互倾轧造成的时局不稳、社会不安等局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理想信念,是民主党派的历史责任,也是民主党派几十年来在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历程中,取得的最基本、最广泛、最深刻的共识和自觉选择。
思想建设的关键是培育坚实的政治判断力。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世界政治力量的多极化发展,国际社会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各种论调不断涌现,从“中国威胁论”到“中国模式威胁论”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解读五花八门,在很大程度上歪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与本质。受其影响,一部分民主党派成员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存在着模糊甚至糊涂的认知:为什么一定不能实行所谓宪政的政治体制改革?中国不管走什么道路,只要能够让国家富强就行,等等。因此,必须从思想上筑起坚固防线,时刻保持正确的政治判断和高度的政治警觉,在多元观念冲击下不被似是而非的理论所迷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政治底线,不能动摇”,是民主党派能够参与政治协商的政治基础,也是民主党派乃至整个多党合作制度永葆生机的坚强根基。
二、民主党派能力建设要以清晰的责任担当作为要义
特定的政党制度必然有相应的制度安排,即政治架构问题。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的结构特色,即复合形式、立体结构。从政治安排和法律制度上来讲,中国共产党和各个民主党派各自有其法定地位,这是多党合作的横向架构;从政治运行和政治发展的现实来讲,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也是领导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也是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友党,这是多党合作运行的机制支撑,凝聚这一制度的是各政党共同的政治理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得到各民主党派的广泛认同,各民主党派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共同目标,这是多党合作的精神要义,也是民主党派的责任内涵。
历史实践证明,民主党派一直是时代的同行者。一直以来民主党派积极参加抗日战争,捍卫民族独立、争取和平民主,支持、参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为推动生产力发展、推进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发展、助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每一个关键时刻,民主党派都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指引和帮助,承担了民主党派的历史责任,形成和发扬了光荣传统:即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历者、实践者、维护者、捍卫者。
如今,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开启了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民主党派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同样肩负着重要责任和历史使命,是推动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国事是国家的公事,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作为协商民主制度的建设者、协商民主活动的参与者,民主党派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自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要立足自身广泛性、进步性的优势,真诚地协助中国共产党,围绕着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建良言、献实策,为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伟大复兴而“和”,在求“和”这个大前提之下,针对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具体情况求“异”,通过充分发挥其智力密集和地位超脱的独特优势,敢于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提出自己独立的意见和见解,作出民主党派独有的贡献。民盟中央原主席费孝通将民主党派的这种行为概括为:出主意、想办法、做好事、做实事。这是我国政党制度和政治体制的优越性所在,是民主党派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履职要义,也是对民主党派之魂最好的传承。
三、民主党派能力建设要以对协商民主的认同作为基础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民主政治中的伟大创造,有助于促进执政党和国家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增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从宏观上来讲,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是一件事关我国全局性、战略性和长期性发展的大事,是当前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方向;从微观上来看,协商民主涉及到一个广泛、多层的制度体系,关系到改进和完善当代中国政治与社会制度的方方面面。
民主党派作为协商民主实践的一支重要力量,要成为积极、主动、合格的参与者,首先需要对协商民主制度的重要性抱有深刻理解与强烈认同。在历史实践中,民主党派与协商民主相生相伴,共同发展:最高国务会议、双周座谈会、协商座谈会等行之有效的协商方式,长期以来极大地促进了协商民主的发展。在此过程中,中共中央在不断地总结民主政治发展的经验教训,不断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论创新和制度进步,不断完善党际关系,不断提升协商民主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水平;民主党派也在不断地增强其成员对协商文化的目标认同、道路认同、价值认同,不断引导培育兼容并蓄与多元交融、求同存异与体谅包容、和而不同与同心共赢的协商意识,自觉提升民主协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实践证明,民主党派一直都是协商民主的实践者,是协商民主的坚定信仰者,利用自身超越不同区域、不同界别、不同领域、不同阶层的优势,围绕大政方针与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相关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开展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避免在大的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
可以说,协商民主的发展为民主党派发挥作用、实现自身价值提供了重要契机。协商民主平等、包容、理性、妥协的价值倾向,在国家与社会、政府与人民之间建立了更多的沟通对话机制和平台,使得民主党派能在事关全体中国人民民主权利、事关社会治理改善的政治建设中心有处可向、劲有处可使。两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现实实践,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并肩前行。
四、民主党派能力建设要以准确的大势把握作为信念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民盟中央主席张宝文说:“我们将毫不动摇地做改革的促进派,围绕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积极建言。对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事情,民盟将全力支持做好做实;对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事情,就发扬做诤友、进真言的传统,提出意见和建议。”这其中体现的是民主党派对时势大局的把握、对追求真理的坚持、对参政履职的投入、对民族大业的付出。
时代在改变,民主党派的征程也站在全新的起点。现如今,协调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关系到全国人民福祉的大事、要事,是新时期执政党与参政党合作共事的重要内容。准确把握历史方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动员广大成员和所联系的知识分子,服务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积极投身推进“四个全面”具体化实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时代赋予参政党的重要使命,也是民主党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自身价值、获得社会认同的根本途径。因此,民主党派首先要助力发展,对发展的现实意义与时代要求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自觉地将促进发展作为履职第一要务。其次,要关注民生,将自己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充分尊重民意,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最大限度地将有限的政党资源投之于大多数民众的福祉,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视角来观察社会、关注民生、参与国是。同时,还要注重推进民主,在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过程中,做到理性协商、真诚协商、和谐协商;善于在维护执政党地位中发挥民主监督功能,在亲密合作中当好诤友、挚友;敢于在协商过程中道真情、讲真话,顾全大局、求同存异,获得共识;准确把握机遇、有效应对挑战、科学破解难题,有力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发展、不断推进。
五、民主党派能力建设要以立足现实需求作为依归
在新时期推进民主党派能力建设,最重要的是立足现实需求,响应时代号召,树立新的符合新世纪要求的参政意识和观念。一是以中共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引领,找准定位,认真履职。中共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针对经济社会法治等各方面工作提出了260多项重大改革任务,每一项都涉及非常复杂的问题,都需要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反复论证。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民主党派的能力建设工作无论从强度还是从力度上,都需要一次“升级”。二是把建设性思考作为民主党派能力建设工作的主要切入点。要从“书生气”的批评、“旁观者”的抱怨以及非此即彼的绝对化思维模式中走出来,增加冷静的建设性思考,少抱怨、多建言,少发牢骚、多做实事,少隔靴搔痒、多深入其中,在参与政治生活中多提有利于改革发展稳定、符合民主精神,具有针对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及建议。
民主党派的能力建设不是空中楼宇,而是与自身建设水平的不断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提高民主党派自身建设水平,是进一步提高民主党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多党合作事业和协商民主事业中能力建设的关键,是民主党派能力建设的根基和基础。民主党派需要紧紧围绕“四个建设、五个能力”的主线,在实践层面上以建设好领导班子、组建好代表性人士队伍、培养好骨干队伍和储备好青年后备干部队伍为自身建设的着力点,紧密切合民主协商中民主党派能力建设现实需求,才能使民主党派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不断成长壮大,进而有效提高自身建设水平,成为多党合作事业中合格有力的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贺俊春
[作者简介]民盟湖北省委员会课题组,组长:王耀辉(1958—),男,湖北仙桃人,民盟湖北省委会专职副主委;课题组成员:汪洪兴(1976—),男,湖北荆门人,民盟湖北省委会政研室副主任;蒋丽浦(1984—),男,江苏大丰人,民盟湖北省委会组织部主任科员;黄罡阳(1981—),男,湖北黄石人,民盟湖北省委会政研室副主任科员;艾倩(1986—),女,湖北武汉人,民盟湖北省委会宣传部副主任科员。
[收稿日期]①2015-11-12
[中图分类号]D6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803(2016)01-0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