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下的农村中小企业发展

2016-03-15麻艳琳

河南社会科学 2016年12期
关键词:农村企业发展

麻艳琳

(内蒙古财经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50001)

供给侧改革下的农村中小企业发展

麻艳琳

(内蒙古财经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50001)

农村问题在中国政治经济环境中是一个重要话题。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农村经济建设高度关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城镇化建设、工业化建设成为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轴,这一经济形势的转变对农村经济形势同样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三农”问题(农村、农业、农民)被摆上了重要的议程。在这一情况下,农村中小企业为农村的经济发展、人员就业、文化保护等诸多现实问题提供了合理而有效的解决方法。

然而,农村中小企业这一概念的界定尚存在许多不明朗的情况。“‘农村中小企业’这个范畴我国国内不论在经济学界还是法学界是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认识的。”[1]通常,农村中小企业的概念与乡镇企业类同,即使2002年颁布《中小企业促进法》之后,对于农村中小企业的界定和划分还是缺乏统一标准。采用学界惯常的分类方法,诸如所有制的发展、经济制度的变革,对本来就处在历史变化阶段、不断产生量变与质变的农村中小企业而言,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因此,本文需要先对农村中小企业的概念予以界定。在此之后,本文将通过农村中小企业的历史性和现代性来讨论农村中小企业在当前国内外环境下受到的生存压力,进一步探讨农村中小企业在近年成长环境得到了怎样的改善。最后,将通过地域性区分国家政策对农村中小企业成长环境带来的影响,以及除了国家政策以外,现代科技发展、人员素质提高、大学生创业等对农村中小企业成长带来的积极影响。

一、农村中小企业的历史沿革与现代际遇

通常学界提到农村中小企业的时候,认为农村中小企业即是农村乡镇企业。覃巍先生认为,从所有制变迁的角度来看,“农村中小企业经历了农村社队企业——乡镇企业——农村民营企业”[2]的发展过程,即1984年由农村社队整改形成的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是农村民营企业的前身,而农村民营企业根据其资金规模可以分为中小型企业。高梧梧则区分了农村中小企业与乡镇企业、农村中小企业与民营企业、农村中小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不同,并从法律意义上认为农村中小企业的范围应当更广,既适用于《中小企业促进法》,又适用于《乡镇企业法》。

(一)农村中小企业的初始阶段

通常认为,农村中小企业的前身是从农村合作社开始,逐步在改革开放后发展成为乡镇企业,并在1990年代左右在农村形成诸多中小企业的局面。中国的农村改革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就是国家最为重视的头等大事。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计划经济和集体化有效地整合了农村土地资源,形成了农民生产发展的集体意识,将破碎化、个人化的土地劳动集合成为互助合作性劳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的生产力。但同时,计划经济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农民的产权意识,造成了农村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固定、生产效率持续低下、不足以适应后期社会高速发展等诸多历史遗留问题。

农村中小企业根植于农村,从从业人员结构上来看,基本以农村的富余劳动力为主。而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又是因为生产力效率提高、同样的农村生产总量需要的人力资源下降而导致的。中国的户籍制度保证了农业从业人员的稳定性,但同时也因为教育资源、科技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导致产业结构单一化,农村大量低素质剩余劳动力沉淀,城乡分隔严重。李春玲在研究农村发展受到中国户籍制度影响的情况时,从“经济分层”“声望分层”“消费分层”入手,提出中国的户籍制度实际上是以“职业和经济、组织、文化等三种资源”为基础,辅以“劳动分工、权威等级、生产关系、制度分割”等因素,造就的中国多层分化的社会结构关系[3]。其中,农村因为职业相对固定、经济基础较弱,组织形式从集体化向个人化转变后缺乏有效的凝聚措施,文化上人员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等诸多原因,造成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基石比较脆弱。

(二)农村中小企业的现状

从发展角度来看,农村中小企业面临的现状是转型期的困惑与困难。因为历史原因,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越来越落后于城市经济:由于科技对生产力的有效促进主要作用于城市,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成为城市建设的一分子,而农村本身却因为主要生产资料是土地、主要生产方式是个体农业等原因,造成生产要素不能有效流转,市场发展整体滞后于国家经济发展速度。2012年,经济学家吴敬琏提出:“中国的经济矛盾和社会矛盾几乎已经到了临界点。”[4]国有企业、“三资”企业以及经济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在改革开放之后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无论是技术上还是规模上都达到了与发达国家接轨的程度,在很多领域上甚至达到了世界前沿。但中小企业,尤其是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却依旧存在诸多掣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较慢,从科技进步、经济基础、人力资源、文化发展四个方面来看,农村中小企业都有着先天不足。

由于缺乏自己的技术优势,长期以来,农村中小型企业主要承担了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和环境资源密集型产业,大多是高污染、低效益、高劳动力强度、低福利保障的生产劳动。由于收益较低、风险较大,农村中小企业的财务能力较差,又因为“缺乏抵押物以及业务经营不稳定等原因,农村中小企业更难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其大多数资金需求只能由非正规金融满足”[5]。这就造成一旦发生经济波动,非正规金融融资很容易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又进一步造成了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状况不稳定。从劳动力的角度来看,由于农村中小型企业能够提供的工作环境、薪资待遇、发展前景都远远比不上城市企业,因此高素质从业人员大量流失,留下的大多是文化水平不高的从业人员,这又进一步限制了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可能。从文化角度上来看,农村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原因,难以抓住本地特色文化资源发展特色企业;地方政府在开发本地特色资源时,也因为资金原因倾向于面对大企业或外国企业招商引资,这又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农村中小型企业的生存空间。

在这种情况下,农村中小企业需要多方转型。一方面,需要通过标准化生产来规范生产模式、稳定企业产出和效益,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小作坊式的生产现状。另一方面,积极学习新科技,通过科学技术的帮助来提高企业发展空间,在传统行业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内容。同时,在融资方面需要积极了解国家最新政策,争取正规金融机构贷款,降低因为非正规金融贷款所造成的经济波动。

二、农村中小企业成长环境及其改善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农村创业从萌芽逐渐成为农村生产的重要部分。尤其在浙江、福建等省,数以百万计的乡镇企业对促进农村工业化、提高农民收入、稳定劳动人口工作环境提供了重要作用。但是自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内经济也发生了几次周期性调整,加上科技对生产力的促进越来越大、科技发展速度越来越呈现出指数型增长,农村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面对这样的现状,中小企业本身必须契合供给侧改革要求,促进自身产业结构做出巨大调整,主要体现为积极打造特色产业、绿色产业,有条件的应将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

(一)科技环境

对于农村中小企业而言,科技环境是企业发展环境的主要制约因素。由于资金、教育资源等诸多生产要素分配不均衡,农村中小型企业在整体创业就业结构中是比较被动的。由于科技环境较差,农村中小企业面临生产能力、生产安全、利润率、环境污染治理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因此,首要对于农村中小型企业形成制约的,就在科技环境方面。

企业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则是由生产要素构成的,牵涉资本、生产资料、人力、文化、技术、生产关系等诸多因素。现代科学技术呈现前所未有的爆炸式增长,造成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要素。杜志雄等采用Logistic模型分析和识别了技术创新对农村中小企业绩效发展的实际作用。研究发现,企业规模、企业经营期限、企业是否处于产品结构调整或者产业升级阶段、企业决策者的受教育程度、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企业有无技术研发机构等诸多因素,都会对农村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产生影响,可以从三个方面提高农村中小企业的科技环境:一是引导支持农村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二是加大对农村中小企业决策者,尤其是企业家的培训工作;三是选择良好的技术创新战略[6]。

这三点从决策层面对农村中小企业的技术发展提供改善办法。从实际效率上来讲,提高科技水平能够直接提高农村中小企业生产效率,例如范丽霞研究提出:“企业新产品的开发、新工艺的采用和新资源的引入等方面在推进企业技术能力发展、带来企业专业化协作关系以及生产方式的改变的同时,会相应要求企业管理、经营乃至产权制度的变革。”[7]从实际生产中看,引进新技术、新资源,从而生产新产品、发展新工艺对农村中小企业技术效率的提高,在数据上可以很明显地得到体现。

科技对农村中小企业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促进生产技术、生产效率的发展,同时也体现在生产中对环境安全的保护上。由于农村中小企业生产利润低,大多承接城市内较难落地的高污染行业,因此将巨大的环境污染带入了原本最需要绿色环保的农村,而且治理难度很大。农村中小企业本身的生产效率低下既无治污的技术,也不足以承担治理污染的高额费用,最终导致发展中的恶性循环,一系列后续问题会给地方政府带来许多额外成本,这也正是在招商引资中地方政府优先考虑有雄厚资金技术基础的外资企业或其他大型企业而非本地农村中小企业的一个原因。因此,引进新科技可以有效减少环境污染的产生,从源头上减少企业生产带来的环境破坏,令农村中小企业有合理的生存空间。

面对农村中小企业科技水平长期低下的状况,目前政府主要采用了建设农村科技服务中心,加强农业科技、农产品深加工科技,以及针对企业特定需要的科技进行咨询、技术指导、服务等。以云南省科技厅为例,2011年至2013年,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云南省科技厅制定了《云南省科技厅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农业科技综合服务范围》,参与认定合作组织共862家,认定科技特派员611人,农村科技辅导员486人,在全省16个州市调研中小企业,为210余家农村中小企业提供科技咨询、技术指导、培训等服务。

(二)经济环境

科技环境决定了农村中小型企业“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而经济环境则决定了农村中小型企业“能否做”的问题。对于企业而言,经济状态起决定性作用,无论有什么样的科技、效率、人员、创意,没有资金基础的支撑,一切都是空中楼阁。而农村中小企业经济底子一直较薄,由于土地资源难以流转、农村劳动力难以市场化等诸多原因,农村中小企业的经济状况一直堪忧。姜长云等(2010)在对安徽凤阳县、四川南部县、广东三水区农村中小企业的问卷调查分析中,通过实际数据得到结论,指出在国际金融危机后,“农村中小企业的主要经营指标出现明显滑坡”“农村中小企业的运行状况明显恶化”“企业的市场销售面临较大冲击”,甚至出现企业开工不足、积压存货多、利润急剧下降等情况。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市场压缩、需求量减少,对于以代加工为主要经济依托的农村中小企业的打击是致命性的。同时与城市企业相比,农村中小型企业面临的经济寒冬更加严酷:融资难对于农村中小企业而言几乎无法解决。农村合作信用社在现代社会因为资金量小、流动慢、服务范围小而被大量撤并,农村金融产品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更加单一、匮乏。商业银行的贷款资金为了安全和收益更倾向于向城市、国有企业或大型企业流动,导致本来就不足的农村金融资金大量流向城市。《中华合作时报》提供的数据表明:“全国银行机构存款资金有40%左右来源于县与县级以下,但真正用于回馈县及县级以下的贷款不足贷款总额的20%”[8]。农村中小企业因为注册资金少、生产规模不大、财务信息不健全等,造成通过正规渠道的融资极为困难,出现了农村中小型企业既担负了为农民增收、为农村经济促增长的使命,却又面临贷款举步维艰的两难境界。数据表明,2009年中国乡镇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7.9%,而乡镇企业得到的贷款却只占社会贷款总额的2.7%[9]。这很明显是资源不平衡、不公平的体现。

信贷获取困难对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一系列的影响,包括对技术发展的影响、对人力资源的影响等。但从经济角度来看,最根本的影响还在于流动资金不足。2014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在197家样本企业中,有49.75%样本企业面临流动资金不足”[10],而这些企业因为难以获得合理的银行商业贷款,不得不转而进行民间融资,从而又造成一系列呆账坏账的潜在金融风险。

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我国在2008年以后加大了对农村中小企业的关注力度,经济方面主要表现为颁布实施了鼓励农村中小企业信贷担保机构发展的政策,从国家、银行、民间贷款三个方面着手,积极解决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从国家层面来看,2014年1月1日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通知,将金融企业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所得税税前扣除、金融企业一般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的税收政策延长五年,为开展“三农”和中小企业业务提供了稳定的税收政策环境。从银行层面来看,诸多农信社开发了专门针对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贷款。以山西省沁水县为例,沁水农信社截至2016年6月,各项贷款余额为11.35亿元,其中支持中小企业32户,贷款余额达到7.93亿元,占到各项贷款总额的70%。从民间贷款来看,由于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开始出现了专注农村贷款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例如翼龙贷目前98%的资金都用于为“三农”提供贷款,对农户贷款保持在95%左右;申请放款周期平均只有4天,大大低于国有商业银行审批的期限。另外,翼龙贷也正在着手整合农村优秀中小型企业资源,将信用优质的农村中小企业聚合成为一个优质的资产交易平台,促进农村实体经济的信息流通和互助。

(三)人力资源

由于教育资源、就业资源不均衡,农村高素质人才流失相当严重,造成了农村中小型企业面临人才难招、农村人口面临工作难找的两难境地。从企业员工来看,农村中小企业就业员工教育水平偏低与生产效率较低、难以推广高科技新科技生产设备有着直接紧密的联系。国务院研究室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农村劳动力中,有76.4%的就业人员根本没有接受过任何技术培训,这就决定了他们只能从事生产效率较为低下、产出利润不高的工作,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中小企业的整体发展。以湖南省相关农村中小企业实地调查结果为例,农村中小企业从业人员大专以上学历“占员工总人数14.6%”,中专以下的“占85.39%,其中初中或以下学历的员工占42.7%”[11]。这对于城市企业而言是无法想象的,但在农村中小企业中却普遍存在。

学历素质偏低会造成更为严重的问题,会对农村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人员管理、银行信贷等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不仅如此,企业管理层或创始人的学历素质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对企业员工职业培训的态度。目前相当数量的农村中小型企业对未来的规划是模糊甚至是空白的,企业领导的关注点只停留在企业当下的发展状况、职工的基本工作能力上,对如何更有效地组织员工进行协同工作、如何有效合理地管理利用工作时间、如何有效对员工进行职业素质提升培训上没有投入足够的关注,更不用说建立健全完善的企业文化了。中国社科院中国民营企业研究课题组调查显示,在调研的736家民营企业中,有72.6%的农村中小企业依旧是家族企业模式,企业业主与其家庭成员拥有90%的股权。这就造成了农村中小企业从根本上没有摆脱小作坊式的劳动模式,即使资金、生产规模达到了一定水平,但其产业思维仍然相对落后。

从社会层面上来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落后于城市。在就业、医疗、工伤等保障制度上,农村就业人员几乎享受不到太多的社会福利。根据2016年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5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农民工超时劳动情况有所改善,但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比重提高了。尽管如此,农民工与雇主签订短期劳动合同的比例还是有所提高。这意味着即使面对工资有可能被拖欠,农村劳动人口仍然倾向于外出打工,而非长期留在农村中小企业进行工作。这就造成了“农村中小企业由于员工流动性大而缺乏承担社会保障责任的积极性,素质较高的人力资源又由于就业安全性低而不愿在农村中小企业就业”[12]的恶性循环。

(四)文化环境

从资金、规模和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农村中小企业要面向供给侧改革下的市场竞争,最应当关注的是特色文化。在当代社会,人们物质生活逐渐丰富,对文化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人们对文化性企业的认可度越来越高。对于农村中小企业而言,把握住地方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创造个性化、差异化的文化产品,立足于地方文化、开拓创新道路,不仅是企业文化转型恰当合理的选择,更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而互联网革命掀起的狂潮更是一场产业革命的机遇。互联网启动资金小、难度系数低、物流范围广,对农村中小企业而言是重要机会。这两者的相互结合,可以使农村中小型企业摆脱仅仅局限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文化产业、互联网产业发展。

中国地域广博、文化丰富,尤其是地方文化差异较大,造成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特色。相比城市而言,农村中小企业因为更贴近地方,反而能更好地捕捉到地方性文化的特点。如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地方饮食文化与农村中小食品产业发展就有着重要关联。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看,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农村的手工艺有一定的关系,例如江苏南京的花灯、四川成都的蜀锦、河北曲阳的石雕等。以河北曲阳石雕为例,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阳石雕在遗产保护、延续传统手工艺、面向现代社会需求进行创新、鼓励农村中小企业文化发展转型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011年,曲阳雕塑文化产业园成为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实验园区。在立足本地文化的基础上,整合政府资源,曲阳石雕完成了从被保护到积极创造文化价值的全转型。河北省文化厅的报告表明,2010年,河北省石材雕刻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落户曲阳,在“建构曲阳石雕版权保护体系”方面提供了“一大利好”[13]。而201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七条规定的“国家鼓励和支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优势,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更为曲阳农村中小企业合理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灵活进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

另外,地方饮食文化更贴近民众生活、更符合互联网浪潮下的产业链发展结构。如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城市居民中造成“寻找地方特色食物”的热潮,其实是必然的。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提高、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又出现了“有钱买不到古味”的尴尬境地。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其实正是农村中小型企业应当抓住的消费市场。利用互联网开店易、审核快、保障好、物流发达等特点,抓住地方特色饮食文化,将会是农村中小企业发展中一个极大机遇。

三、从供给侧看农村中小企业成长

农村中小企业在1980年代开始发展,在1990年代初具规模,在21世纪初遭遇挑战,在近年成长环境又逐步改善。究其原因,既有国家政策上的历史原因,又有全球化、国际化浪潮的综合影响。从政策上来看,1990年代后期开始,城镇化建设是国家建设的中心;而近年,随着城镇化建设步入正轨、形成自己的步伐,农村落后于城镇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国家政策也更关注于农村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扶助。2016年全国人大代表罗祖亮在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问题发表看法时,直接提出历史性和现实性的问题:“1978年以后,由于农村实行的责任承包制有效解决了温饱问题。十八大之前,因为总体经济方向发展侧重于城市发展,而农副产品的加工却没有因此提上来。”其实,根本问题就在于农业增长速度与其他产业不匹配,不能合理满足农村人口消费需要。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方法就是解决农村土地资源的流转问题,将无法进行商业流转的土地资源转化为可以流转的商业资源,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有了确权登记,土地承包经营权、包括耕地的所有权等,在经营期内就可以流转,你可以加入合作社,可以信托,可以承包,也可以做公司,进行专业化的经营。”[14]在这里,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就成为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经济得到发展的重要中坚力量。

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农村所覆盖的面积太广,各个地方面对的问题差异很大。从地区比较来看,中西部地区的企业劳动密集型特征更强,东部地区资金密集型尤其是技术密集型企业比重更高;东部地区传统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比重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中央在予以政策倾斜、资源平衡以及农村中小型企业扶助的策略上,也应由于地方区域不同而采取不同办法。因此,对于农村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积极影响的因素也因为地域发展特色不同而有所不同。总体而言,就是对西部基本采用人才、资源双输出,政策、技术“双扶助”的方法,帮助西部较为落后地区的农村从基础教育到企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多地建设起来。对中部采取大学生回乡做“村官”、鼓励高学历人才发展创业、给予税务政策性减免等方法,协助中部已有的农村中小型企业渡过难关、逐步发展。对于东部而言,面对本身已有的诸多农村中小型企业,宜采用建立法治化管理制度、提供法律援助支持以及帮助农村中小企业从劳动密集型代加工向国际化、现代化科技公司转型等方法。

(一)西部政策性扶助

由于地理原因和历史原因,西部农村的生产力较为低下、教育资源相对落后是必须直面的现实性问题。从近年西部农村中小企业环境改善来看,其影响因素主要在于人才支援、技术支援与经济支援三个方面。

国家对西部农村的援助,从根本上是人力资源的支援。以宁夏为例,“在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京港人才交流中心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已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顺利实施‘西部开发人才支援计划’项目12个,先后邀请了15人次香港志愿型专家及专业人才到宁夏开展工作,涉及教育、科技、文化、经济等领域,为我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15]。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造成的教育资源不平衡,从根本上需要从加强基础教育建设来弥补,如对儿童进行基础普及教育、对青壮年劳动力进行技术教育等。在技术人才方面和教育人才方面,国家采取了发达城市一对一、多对一的方式对口支援西部地区。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理论时,朱镕基同志表示:“小平同志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一是让东部沿海地区首先发展起来,其他各地区都要服从这一大局;另一个大局是,到本世纪末全国已经达到小康水平时,国家拿出更多力量,帮助中西部发展。”“西部大开发是一个全面的系统工程,要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

对于西部农村中小企业而言,人才支援与技术支援息息相关。发达城市带来新的技术资源,协助在西部农村根据地方特色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中小企业。但企业的发展最终依赖于经济,不管是宏观看西部大开发还是具体到农村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成长,都需要金融业的支持。以甘肃省为例,除了贯彻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外,对西部的金融服务和金融支持呈现出长时间、低利息、个别化等诸多特色。西部农村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相对较窄,自筹资金、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都可能存在资金短缺、浮动、不稳定等情况,因而政府扶持资金是现阶段对西部农村中小企业实行金融支援最合理最有效的方式[16]。

(二)中部政策开放

对于中部农村而言,中小型企业已经有一定的成长条件,并且有了自己的发展方向。问题在于,中部部分农村中小企业缺乏新鲜血液,缺乏新思想、新技术和新的管理方法。另外,由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部分农村中小企业出现转型缺资金、不转型无法继续生存的困境。近年这些情况有所改善,主要原因可以从人才和税收政策两个方面来找到。

一是“大学生村官”政策为中部农村地区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活力。根据应聘“村官”的大学生回原籍和就近原则,组织部门将其安排到农村基层管理部门进行工作,从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加快推进扶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大学生村官”的优势在于,他们从小生长在农村,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对家乡的文化有一个新的审视角度,从而可以从比较创新的层面推进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尤其是旅游、文化、互联网行业等方面。选聘大学生通过驻村实习,一方面学习农村工作基本方法,另一方面了解村情民意,使得农村中小企业的诉求能够合理地得到传达,又能够灵活有效地协助农村中小企业的文化转型。以河北省景县景州镇七里庄村为例,99名从景县农村走出去的大学生,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农村,凭借掌握的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改变着乡亲们的传统生活。通过综合讨论村民的收成、品种、销路等内容,“大学生村官”考虑用电子商务的方法创业。“大学生村官”王永春表示:“现在农村电子商务是个很好的发展趋势,我们要借助‘互联网+’电商平台把老乡的农产品、土特产品推出去。”2015年,景县农村电子商务不仅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甚至还成立了“村官惠农钱庄”联盟,负责联络动员各自任职村的农户,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农村电商经营模式。

二是为了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中部中小企业发展带来的困境,国家在税务政策上对农村中小企业进行了部分减免税的扶持行为。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提高起征点,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所得税,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收率为3%等。对于农村中小企业而言,除了对其进行减免税收以外,对相应的金融机构也给出了减免税收政策。银监会在促进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发展和支持“三农”方面,出台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政策,将支农再贷款政策扩大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制定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明确涉农和中小企业不良贷款呆账核销政策,制定涉农和中小企业不良贷款重组和减免政策以及出台涉农信贷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等。

(三)东部现代化建设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部分以出口导向型为主的东部农村中小型企业因为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受冲击较大。近年,东部农村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更加科学,发展环境得到改善。究其原因,主要是东部新型城镇化建设初有成效,可以开始反哺周边农村经济建设;同时,东部农村中小型企业因为成立时间较长,商业行为较为灵活,且因为与国际接轨时间较多,本身素质相对较高,在政策的引导下可以很快突破困境、找到符合自身的发展方向。

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开始向城市边缘扩充转变,以城市带动农村郊区经济发展。以南京为例,南京本身老城区因为地域狭小,城市中心金融发展虽然很快,但相对具有局限性,因此需要向周边地区拓展卫星城,这就成为南京周边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机会。南京市政府在建立健全交通设备、创建周边中小型企业科技园区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城北与镇江交界的栖霞—句容地区,有仙林大学城、紫东创意园区等,为周边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科技型人才和创意孵化园地。

另一方面,在具有特色风景的地方,通过整合当地旅游资源、制定特色旅游线路、推广特色农副产品等,可以协助农村中小型企业向对内市场方向转型。以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为例,“大学生村官”响应国家号召,开创为农服务新模式,组建成立了常州雪堰至诚农业休闲观光服务部。该服务部成立至今,已经组织和接待了近40次大小旅游团,接待人数超过1800人,这些旅游团来自常州、上海、南京等地,活动涵盖乡村游、亲子游、集体拉练等各种乡村旅游休闲方式,充分带动了周边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

现代化建设对于东部农村中小企业的积极影响较之西部和中部而言更加直接。如东部苏锡常地区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中小型企业就成为吸纳外来务工人员工作的主要因素,其从业人员素质、管理方法等已经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结构。相对而言,东部农村中小型企业管理人员普遍学历水平较高,资金较为充裕,承担风险能力较强,企业转型较为灵活。因此,东部农村中小企业面对的危机主要是市场性的——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出口市场紧缩,因此它的解决方案也是市场性的,即扩大国内市场消费力度、提高国民消费水平。

四、结语

长期以来,中国是一个农耕国家,农村问题是国家关注的首要问题。通过先富带动后富等政策,新型城镇化建设步入正轨之后,农村经济就成为城镇经济反哺的对象。事实上,在现阶段,农村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无论在人才、技术、文化还是金融上都很大程度地依赖国家政策的扶持。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中国所处的‘经济转型’环境特征与西方国家的成熟市场经济特征有较大差异”[17],尤其是农村中小型企业因为规模、资金、人员素质等自身条件不足,不借助外力帮助很难完成这样的转型。近年,在政策协助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改变了农村经济发展格局,从而为企业发展提供了稳定良好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通过缩小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贫富差距,将城市中心化建设向周边建设转型,有利于为农村中小企业提供广阔的市场。在这些积极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从低端、劳动密集型向现代化科技化转型,进而拥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1]高梧梧.农村中小企业发展促进法律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7.

[2]覃巍.农村中小企业成长环境研究: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视角[J].学术论坛,2013,(2):176—180.

[3]李春玲.教育不平等的年代变化趋势(1940—2010)——对城乡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再考察[J].社会学研究,2014,(2):65—89+243.

[4]吴敬琏.重启改革议程[J].财经,2012,(22):1.

[5]井深,张兵.非正规金融对江苏农村中小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J].南京社会科学,2016,(6):143—148+156.

[6]杜志雄,肖卫东.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村中小企业经营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对三个县农村中小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J].中国农村观察,2010,(2):2—15+26.

[7]范丽霞,农村中小企业技术效率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17):8209—8212.

[8]中华合作时报.合作金融发展专刊[N],2008,(9): 1—8.

[9]董晓林,杨小丽.农村金融市场结构与中小企业信贷可获性——基于江苏县域的经济数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1,(5):82—92+96.

[10]彭运雷.信贷可获性对农村中小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学位论文,2014.

[11]赵本纲.农村中小企业员工职业培训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学位论文,2008.

[12]赵超,李文博.我国农村中小企业成长环境的改善之策[J].农村经济,2015,(8):79—83.

[13]周云逸.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以曲阳石雕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0):158—160.

[14]姜长云,刘明轩.运行环境危机对农村中小企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倒逼效应——对安徽凤阳、四川南部、广东三水区农村中小企业的问卷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1):61—65.

[15]马继凯,郝亮.“西部开发人才支援计划”在宁夏顺利实施[J].国际人才交流,2006,(7):46—47.

[16]崔浩.促进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为西部开发提供优良的金融服务与支持[J].甘肃金融,2000,(7): 24—25.

[17]周春纪.中小企业基因重组与转型成长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6,(9):116—118.

2016-08-25

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4B027)

麻艳琳,女,蒙古族,内蒙古赤峰人,内蒙古财经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创业、服务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农村企业发展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企业
企业
企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