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体育文化中尚武精神的流失与发展研究

2016-03-15刘旭光韦雪梅

湖北体育科技 2016年6期
关键词:尚武流失

刘旭光,韦雪梅



我国体育文化中尚武精神的流失与发展研究

刘旭光1,韦雪梅2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中国尚武精神进行严密考证,结果表明:中国历史上有两次较为重大的尚武思潮,一是先秦的“养士”之风,二是甲午战争后,国难下兴起的尚武新风尚。为了继承“尚武”传统,弘扬“尚武”精神,还着力研究了中国“尚武”兴衰的原因,其因可归结为中国人感性意识的压抑,血缘机制的束缚,文明发展的不同方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性。并由此促发了借体育之光发扬尚武精神的期盼。关键词:尚武;养士;实用理性;流失

作者单位: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0044;2.皖南医学院体育部,安徽 芜湖241002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NanjingJiangsu,210044;2.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Wannan Medical College,Wuhu Anhui,241002

为促进中国足球的发展,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和中国足协联合发文,校园足球启动,时至今日已经7年,中学生足协杯赛也已经举办了十几届,但国家足球水平依然没有起色;2014年8月15日,习主席在青奥会看望中国体育代表团期间,对队员和教练说,“三大球”要搞上去,这是一个体育强国的标志。

要在“三大球”等团体项目中取得成绩,尚武精神表现尤为重要,“三大球”运动中,尤其是篮球和足球,需要人与人的对抗接触,没有优秀的身体条件,没有敢于“尚武”的精神品质,只能在对抗中处于下风,无从谈起团队战术的配合,从根本上说,东西方传统文化影响着“三大球”运动,必须通过精神教育来改变。尚武精神,是指人类在武力冲突中战胜敌人所需要的精神品质[1]。在体育方面,尚武精神是一种顽强,一种奋发的激情,尚武精神意味着不畏对手的强劲,不畏前途的艰险,不畏势力的孤单,意味着奋发进取,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尤其表现在团体同场对抗类体育项目中,尚武精神最能焕发出一支队伍勃勃生命力。

1 中国历史上尚武精神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背景

远古以来,人类要生存就必须与自然环境作激烈的斗争,面对各种猛兽和敌对部落的攻击,作战就成为保证生存的必要手段。世界各地先民在岩壁画上记录的狩猎和战斗的画面都不约而同的充分表达了这种战斗精神。

1.1中国古代尚武思潮的演变

中国古代教育模式大体经历了重武轻文—文武并重—重文轻武的历史演变[2]。

周朝末年,国家裂变,“士”阶层应运而生,这个时期的“士”基本上都是“武士”。军事需要使社会滋生了雄陈的“武风”,这种讲武、习武、尚武的风气日盛一日,形成了空前绝后的“武化”世界。随着“武化”世界的出现,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人们崇尚与敬仰武士和英雄。尚武精神使得秦人由弱小变强大,建立起统一的封建帝国,在秦代,从军作战,立功受赏是十分荣耀的事情,战争成为歌舞的重要内容,“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刘邦、张良将项羽围困垓下,教将士“四面楚歌”,瓦解楚军;项羽灭亡在即,还念念不忘以往“力拔山兮气盖世”,引吭高歌;刘邦战胜项羽后,衣锦还乡,唱起了《大风歌》,标榜“威加海内”的战功,表达“猛士守四方”的愿望,秦人最早的诗歌《诗·秦风》热情颂扬勇武精神[3]。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文治与武功不仅为统治者所同等看待,就是在一般黎民百姓中也对文武兼备心怀理想。齐国的始建者吕尚,在建国之初就确立了“举贤尚功”的统治方针,正如《管子·君臣》下篇所云:“神圣者王,仁智者君,武勇者长,此天之道,人之情也。这段时期“养士之风”盛行,君王通过养士大量集中文武人才,迅速抬高自己的政治声誉,以号召天下,称霸诸侯,所以上层权贵争相礼贤下士,以尽天下文武之才为已所用,同时“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文士之风也回荡着自由的空气,教育思想和学术上空前繁荣。

武举制的产生,使尚武之风在唐代极盛,但却未能始终,随后中国的社会历史进入了以地主阶级为主角的封建社会时期,“武士”文化不再是重要的社会力量,“文士”取而代之。西汉大儒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文士”之风逐成主流,儒家思想被当时皇家采纳并成为治国的官学。宋朝开国皇帝虽然通过战争得天下,却不愿意提倡尚武精神,“武士”成为不登大雅之堂的“技末之学”,只是威严皇权的一个附庸。汉民族的尚武精神自汉唐之后堕落无疑,面对异族的侵略,一直处于守势,只靠文化的力量,民族的融合来换取生存。

1.2中国近代尚武思潮新风尚

189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西方“尚武精神”的征服欲伸向了中国,国人开始意识到闭关锁国,以礼服人的“恶果”。

晚清时期,梁启超对“尚武”精神的实质做了深刻的分析,主要反映在《论尚武》一书中。他认为:“立国者,苟无尚武之国民,铁血之主义,则虽有文明,虽有智识,虽有众民,虽有广土,必无以自立于竞争剧烈之舞台。”得出自己的研究结论是:“此数国者,其文化之浅深不一辙,其民族之多寡不一途,其国土之广狭不一致,要其能驰骋中原,屹立地球者,无不恃此尚武之精神。”所以他积极主张军国民体育,提出“体操而外,凡击剑、驰马、蹴鞠、角抵、习射击枪、游泳竞渡诸戏,无不加意奖励,务使举国之人,皆具军国民之资格。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代表的维新派掀起的“尚武思潮”为国难下的国人敲响了警钟。

“教育救国”思想的提出者严复,对传统文化进行了犀利的批判,他提出著名的“三民主义”,坚信只有发展中华民族的体育、智育和德育才能救国。在严复西学的鼓动下,引发了全中国知识分子的共鸣,蔡锷作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积极探索救国图强、振兴中华的道路,不忘反思民族文化精神之弊,主张以尚武精神改造国民性、实现民族复兴,为思想界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4];陈独秀认为中国教育只重记忆与思索,而不注重全身的教育,致使教育之青年“手无缚鸡之力,心无一夫之雄,白面纤腰,妩媚若处子,畏寒若病夫”,因此提出“兽性教育”;鲁迅的“心力”启蒙、毛泽东的“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中国时隔两千年后的又一股“尚武精神”席卷而来,“尚武思潮”新风尚充斥整个社会。这种呐喊是迎接新伦理的呼唤,这种对力的崇尚,为中国的新一轮的“尚武精神”奠定了理论基础。

2 中国体育文化中尚武精神流失的原因

纵观近代中国两千多年的文明史,尚武精神在历史的变迁、社会的进步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这种精神最终却没有形成一种系统的社会风气。至此,我们对这种“尚武精神”流失的原因进行探讨。

2.1感性意识的压抑

周朝末年,群雄争霸,要在争霸中获胜,强大的军队和将领是重要条件,故“养士”之风盛行。相对于同时期的希腊文明,这种理性的“尚武”要强慑于西方的“游戏”,这种“尚武思潮”在西方得到强有力的发展,不仅诞生了世界上的体育盛会——奥林匹克运动会,而且这种“尚武精神”为近代欧洲财富的聚集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支持。正是这种强大的理性压抑了中国人“游戏”意识的展现,而希腊脱离实用而独立的形式化的竞争,不是比武擂台上打倒对方显示胜者的武艺和勇气,而是在严密法则下对手间的“比赛差异”来显示胜负。

2.2血缘机制的束缚

希腊的海洋文明,海上经商民族成分复杂,埃及人、巴勒斯坦人、亚细亚人,因利益流动人口不计其数,血缘关系就在这种流动中逐渐瓦解,血缘机制的彻底铲除,为“尚武”摆脱军事实用的束缚,转化为“形式化的战斗”——体育游戏提供了文化学依据[5]。而中国这时的血缘机制仍然纹丝未动,孝悌、仁义的立世主张仍然是神圣而不可动摇的,未能将这种血缘机制铲除干净,再强大的军事文化也不能演化出 “形式化的战斗”游戏,更谈不上创造出希腊那种狂热而健康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来。

2.3文明的不同发展方向

夏商是由原来的游牧民族逐步向成熟的农业民族社会发展而来,海洋文明发展失去了可能,只能选择大河农业文明的道路,而同时期的希腊,正是走上了海洋文明的道路。正是这种不同的民族发展方向,使“尚武”的外延发生了变化。希腊为了生存把“尚武”力量首先指向了身外的大自然,通过征服海洋、森林、动物来生存,进而实现了超越自己。古罗马竞技场、斗牛士足以证明这种征服欲。而中国人把“武”的矛头指向了对内,为了维护皇室尊严,不顾百姓的生死,进行着国与国之间的吞并、镇压,在中国人的意识萌芽中是人阻碍了自身的发展,而不是大自然。

2.4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性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包括自己的一整套文化体系和哲学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华名族的文化特点。同样儒家文化对中国体育的发展与演化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和塑造力,我国体育文化的价值观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崇尚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和谐价值;游憩精神,颐养身心的后现代休闲娱乐价值[6]。儒家文化使得中国体育趋向于道德教化,几乎所有的体育活动项目,如射箭、蹴鞠、捶丸、养生武术等都提出了道德方面的要求[7]。在孔子看来,智勇和仁一样,也有道德意义,是人道德品质的一部分。孔孟的道德思想深深地渗入到中国传统体育之中,并直接促使中国传统体育一个突出特点——体育道德化的形成,如唐代的木射、十五柱球更是把儒家所倡的温良恭俭、仁义礼智信分别书于十五球上,进行游戏,把封建道德意识赤裸裸地寓于体育活动之中,其中虽有体育的成分,但并非是为了掌握一门专用技术,而是带上了浓厚的道德教化色彩。

3 继承与发扬尚武精神对体育发展的现实意义

3.1尚武精神在体育发展中的意义

中国在极力宣扬“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同时,西方则酝酿着一场凭借“武化”来实现的大革命。古代的马其顿、亚历山大,中世纪的十字军东征、马可波罗,近代的哥伦布、达迦马、麦哲伦等,他们由西向东,从南到北,反反复复把地球搜寻个遍[8],这里没有“孝、仁、礼”,只有唯利是图的征服,这种“尚武精神”、征服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现在欧美的体育发展道路。英国人口不过6 000万却拥有20支一流足球队,在最为激烈英超比赛之外还有为数众多小球队,如此强悍的尚武之风推动下,英国昔日的“日不落帝国”早已成为全新的“创意英国”。美国职业橄榄球联盟、职业棒球大联盟、职业篮球协会、职业冰球大联盟、职业拳击和摔跤比赛,这些同场竞技类的运动,都是高度凝结尚武精神的活动;美国大学体育总会,每年举办各种体育项目的联赛,其中最受关注的是篮球联赛和橄榄球联赛,这两个赛事都凝结着尚武精神的体育价值观;美国的科技、发明和整体的创新能力在全球一直领先,离不开人,更离不开有着尚武氛围的全社会的推动。

如果说科学代表着人类的理性,那么“尚武精神”则代表人类的感性。无论是古代的奥林匹克运动会,还是近代的“诺贝尔科学奖”,这两座历史丰碑都是人们灵肉平衡发展的产物[9]。然而中国古代的科学“四大发明”,如今很多已是世界文化遗产,当时的中国人用火药来制作鞭炮,用指南针用作玩具,而西方用火药发明了火炮,驾驭战争;指南针用之航海,征服海洋,这都说明,中国缺乏尚武思想。

当代的竞技活动首推现代奥林匹克会,顾拜旦找到了奥运会,其实找到正是尚武精神在体育中的表现,现在各国争办奥运会正是推动尚武精神的最好证明,“更快、更高、更强”的口号也是尚武精神的具体表现,体育精神就是尚武精神在当代发扬光大的最好例证。

3.2现代中国体育发展和传承尚武精神的方法

有中国特色的发展和传承尚武精神,应适当鼓励个人英雄主义,强壮个人身体,中国的体育人文价值观,导致在体育价值判断上唯有集体或社会才是体育价值的主体,个体的体育价值往往在维护整体利益的口号下被忽视,体育中真正的价值主体承载者——个体的人被排挤。

淡化道德教育,舍弃对球员的“礼让”精神培养,让球员在同场对抗中形成霸气。美国篮球联赛扣人心弦,除了富于创造性的攻防配合外,其中球员个人的精湛表现,无所不体现美国篮球的尚武精神,“天勾贾巴尔”“飞人迈克尔乔丹”“小飞侠科比”“皇帝詹姆斯”众多的个人英雄呈现出美国篮球的实力。中国体育在“礼让”的传统文化背景和“和谐”的社会氛围下发展,讲究团队协作,追求整体实力的提高,在与美国等世界一流球队比赛中,身材单薄,力量不足,缺乏对抗能力,关键时刻缺乏处理能力,这都是个人能力的缺乏。“自我,个性和追求成功”的目标,崇尚个人,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用自身的强大赢得别人的尊重,会导致体育参与者将比赛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在拼搏中享受人生,这种个人的尚武精神必将推动整体实力的提升,壮大整个中国的体育运动实力。

4 结论与思考

我们回顾了中国“尚武思潮”的起源与发展,探析了其背景及其发展的原因,并与古代西方的“尚武”进行对比。基于此,“尚武精神”可以界定为:崇尚追求体力、意志力和生命力的意识和信念。其有以下3种内涵:1)追求强壮的体魄;2)彰显丰富个性和坚强的意志力;3)超越自我和强烈的竞争意识。时值今天,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疯狂的战争和掠夺已经失去了可能,“尚武精神”培养也不可能完全依靠军事活动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体育这一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的 “形式化军事”活动,是民族发展和提高“尚武精神”的最重要的方法与途径。

国家体育的强大,最能激发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创新能力。换句话说就是尚武精神最能焕发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勃勃生命力。中国第一次的“尚武”思潮在儒学的影响下被扼杀了,虽然“尚武”之路没有形成“形式化的战斗”——体育,但其历史地位可谓是中国历史上“尚武精神”的一朵奇葩。第二次“尚武”在“救国压倒启蒙”的国难下也偃旗息鼓,在“商品经济”这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下,“竞争”成为伦理准则,而这恰恰与体育教化下的行为准则是一致的。因此,发展体育运动,其意义不仅仅是增强体质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更重要的是如何塑造出一种“商品经济”社会的伦理准则。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真正复兴,离不开这种刚健有为的伦理准则,离不开这种“尚武精神”,当今的中国需要“尚武精神”,当今的中国需要尚武的体育运动。

参考文献:

[1]李梦桐,胡晓飞,李金龙.论尚武精神及其培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8).

[2]黄捷荣.体育哲学[M].沈阳:沈阳出版社,1988.

[3]司马迁.史记[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

[4]张喜燕.蔡锷尚武思想新论[J].人民论坛,2012(20).

[5]康永干,王正伦.古希腊体育的民主政治使命[J].体育文化导刊,2004(2).

[6]胡小明,石龙.体育价值论[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2008.

[7]阳耀玲.儒家文化对中国体育文化的影响[J].中国成人教育,2009 (7).

[8]赵敦化.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9]李力研.历史进步的精神杠杆——古奥运会之后的“体育精神”及对历史的影响[J].浙江体育科学,2000(4).

Martial Spirit in Chinese Sports Culture Eros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IU Xuguang1,WEI Xuemei2

Abstract:This paper uses literature for Chinese martial spirit rigorous research,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1. Twice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major Warrior-warship tide,the pre-Qin Maintaining Scholars of the wind,th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the national crisis Shangwu under the rise of the new style.In order to inherit the “warrior”tradition,carrying forward the“warrior”spirit,the article also makes efforts to study the reasons of the rise and fall of China“warrior”,which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emotional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people repressed kinship mechanism shackles,the development of civilization in different directions,thus by which means to trigger the hope that,by the light of sports,to carry forward the martial spirit.

Key words:warrior;dependents with disabilities;practical reason;wastage

中图分类号:G80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83X(2016)06-0480-03

收稿日期:2016-02-26

第一作者简介:刘旭光(1983-),男,江苏南京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社会体育学.

猜你喜欢

尚武流失
崇德尚武 弘扬国粹本刊总编与释德扬法师走访湛江少林学校
从《日耳曼尼亚志》看日耳曼人的尚武精神
在华日企现地管理人才现状及对策研究
企业人才流失的现状及对策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工作生活管理的革命
浅谈义务教育乡村教师流失的原因
高科技企业知识型员工流失原因与对策探究
中华尚武魂
走出尚武村
张尚武:是个人悲剧,还是制度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