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微时代”的“微文学”
2016-03-15胡友峰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325035
胡友峰(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论“微时代”的“微文学”
胡友峰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摘 要:微时代是以微博和微信为传播载体的后工业时代,微时代形成了微文学这一特殊的文学样式。微文学的兴起与媒介的变革密切相关,正是微信和微博等传播媒介加速了微文学的诞生。微时代生活的“微”化成为了微文学的书写的主要范型与依据,微文学以形式的“微”小、互动性强和狂欢化的特质形成了个人的独特风格,但是在微时代微文学的发展还需要提升文学的品味,打造情感的浓度和恪守文学的底线。
关键词:微时代;微文学;特征
如果说电子媒介时代我们是以影视、电脑为媒介与整个世界进行交流的话,微时代则是以智能手机为载体,以“微博和微信”为代表进行信息传播和交流的。在微时代,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互联网终端设备的普及,信息、数据等随手可得,这种无“微”不至的信息传播方式改变了我们对日常生活的理解,微时代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事物是以“微小”的面目出现在人们眼前的,微博的字数限制在140字,在微博上所发的图片不超过9张,并且微视频也仅仅有8秒钟;微时代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即时性,信息的发布方式与手机和平板电脑结合实现了信息的及时发布,只要你身带手机,有网络覆盖,你就可以即时地发布你的所看所闻;微时代的受众也可以通过朋友圈抑或微信公共号随时与微主发生即时地交流和沟通;微时代的第三个特征就是碎片化,微博和微信由于“微小”而将事物的整体进行分割,将事物以碎片化的形式展现,让我们感受不到生活的整体存在状态,日常生活的碎片化通过“微”信息进行传播,我们对日常生活的体验趋向于零散和无序。
微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我们对日常生活世界的体验方式,如果说过去我们对日常生活世界的体验是通过追求“宏大叙事”、“生活意义”等而建构起来的,那么,微时代的来临,我们对生活意义的理解不是依赖深度体验来展开的,而是通过即时性的体验来达到一种感官性的愉悦,对生活世界的感性体验越发的浅显,“微信、微博”等信息传播设施一方面海量地给我们提供各种信息,让我们接受信息的方式更加快捷,但是由于“快”让我们失去了反思生活意义的深度,具有精神愉悦性的“审美”范式被快感体验的“微审美”范式所取代,微时代审美范式的转化直接影响到微时代的文学艺术。
微文学,词眼在“微”字上。顾名思义,篇幅短,内容高度凝结,传播性强是它的独特属性。微文学最早开始于小小说(Flash Fiction,也叫微型小说)文体,而后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原本的文学形式随之延展,经短信、微博等载体的发展得以扩充,从而衍生出今日成燎原之势的微文学。胡适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今人应创今日之文学。在当今“微时代”,我们的文学样式也会随着时代形态的变化而改变,“微时代”催生出与传统文学全然不同的“微文学”。
一、媒介的演化与微文学的兴起
美国著名传播学家施拉姆认为:“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1]而媒介的改变往往会影响当时文学的发展,使文学的形式、价值、影响等发生变化。上古时期人们记录的媒介是龟甲、兽骨、丝帛和竹简。龟甲、兽骨和竹简质地坚硬并且难以携带,丝帛制造困难因而价格昂贵,所以当时文学只是一部分人的文学,是贵族的文学。到了造纸术、印刷术相继问世,文学才开始走向大众,文学流通的空间才进一步加大。到了现在,由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文学传播的媒介也有了新的变化,那就是互联网。读者通过互联网可以看到许多文学作品,作家通过互联网可以直接发表自己的作品。尤其是新兴的网络交互平台微博的出现,更是使得每个人都有了创造自己文字的平台,使得每个人都有了一个阅读他人创作的平台。微文学在这个平台上诞生,因而具有许多与微博这个媒介不可分割的特点
就文学的表达方式和存在形态而言,中国文学经历了从口头表达到文字表达这一过程。媒介作为文学的承载者,它的变化深刻影响着文学方式以及文学形态的演变。在文字没有发明之前,中国文学的存在形式就是口头文学。比如神话,我们所熟知的很多例如“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就是远古人民口口相传下来,形式上幻想丰富,极富浪漫主义精神,但是由于神话的零散,有些到春秋战国甚至秦汉时期才被记录,文学史要理清口头文学的发展线索也比较困难。
文字产生以后,书面文学成为文学的主要存在形态。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是商王朝的贞人(占卜师),替商王占卜后在龟甲或兽骨上刻下的占卜内容。占卜的范围很广,大到征伐,小到日常琐事。这个说明,中国最早的文字是服务于统治集团的祭祀活动。文字的成熟,渐渐打破口头文学的时间限制性,使得书面文学成为现实。但是,当时的媒介——龟甲、青铜、竹简存在着不可摆脱的非便利性,限制了书面文学的大步发展。到了西周的时候,接触得到书面文学的,也就是当时的贵族子弟。比如当时的《周礼》,记录着周代的礼乐制度,而“礼不下庶人”也将平民和奴隶隔绝在文学之外。
造纸技术的成熟,纸书替代竹帛,使得书籍的生产制造和传播消费得以普及。根据查屏球先生的论述,纸张取代竹简成为文学的介质后,文学观念和文学文本形态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纸张释放了文学写作空间,保持了文学写作思维的连续性,因而文气更加流畅。纸质轻便,改善了文本传播的条件,文学的抒情性大大增强了。纸张的出现使个人作品发表与传播变得简便和自由,新的文学观念得以形成。随着纸的流行,书籍大增,文人的知识量与知识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文人的审美趣味也相应发生了变化,文学的审美功能得以增强。因而纸张的流行,小说因纸本地位上升而得以流行[2]。借助纸质媒体,文学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赋、诗、词、小说、传奇、散文……种种文学形式在历史的海洋中徜徉,像鲜花一样竞相开放。各种文学大家凭着自身独到的素养,争得了在历史长河中无可撼动的地位。当然,平民不再受媒介的限制,任何人都有机会接触文学,文学开始走向大众化。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作为正统文学语言的文言文被打倒,取而代之的是与普通话相一致的白话文。教育的逐渐普及也使得社会大众具备更好接纳文学的素质。文学作品的产生越来越普泛化、技术化。大众传媒的兴盛,使得文学有了更快更强的传播形式,如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在电子媒介时代,由于网络的兴起,催生了网络文学,这是一个与传统文学完全不同的文学样式。而微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又催生出了新的文学形式——以微博、微信为主要载体的微文学。
关于微文学的定义,百度是这样界定的:微文学(Short Literature),又叫短文学、精短文学,是以较短篇幅展示文学作品的形式。随着数字媒介的发展,微文学以微博微信作为载体,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悄然姿态进入人们的视野。微文学至今为止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短信文学形成期。通讯技术的发展,手机短信交流成为可能,短信文学得以形成,短信自觉的文学化倾向标志着新媒介时代微文学的真正形成。第二阶段,短信文学快速发展期(2003-2008年)。首先是短信文学得到了出版界的关注,短信文学得以出版,有专门的短信写手出现。其次,短信文学作品层出不穷,引起了作家和评论界的参与。第三阶段,微博微信文学时期(2009年至今)。2009年,新浪微博的推出,2011年微信的出现,“微文学”的载体得到了进一步的集中,短信文学减少,而“微文学”则呈现出发展壮大的趋势。2010年,首部微博小说《围脖时期的爱情》走红网络。由之,微文学进入了文学评论家的视野。
微文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我们称为兴起阶段。1999年以后,手机短信以爆炸式的状态袭击了全球,这种每条最多70字的文本形式成为了当时的一种潮流,也是微文学最初的表现形式。手机短信最初的功能是交流,比如一些日常的交代,都是一些口语性的回复。例如,一条短信的内容往往是:“等会儿一起去吃饭。”“好的”。2002年起,手机短信的流行从节日祝福短信中得到体现,社会上开始兴起节日的问候,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会从亲朋好友那里收到节日的问候,比如这条:“声声爆竹震动思念的神经,绚丽烟花照亮湿润的眼睛,团圆饺子饱含浓浓的温情,任何的祝福都显得太轻太轻,给您拜年了,新年好!”这种文体在当时很受大众喜爱,一些网站甚至也会聘请专业写手。人们可以选择自己编写短信文本,或者在网站上发送别人写好的短信。当然,普通群众的参与度也是很高的,因为字数有限,不用花费大幅篇幅去创作,所以大家的参与度很高。也能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写出一些比较具有文学性的短信。至此,新媒体时代下的短信文学正式形成,而短信文学的形成则成为微文学发展的一个源头。
2002年至2008年,是微文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可以说是微文学快速发展的时期。在此期间,随着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参与“短信文学”的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这种文体形式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一些短信商家见风使舵,趁机以短信为媒介,推送一些每日精读,包括一些冷笑话、时事新闻、体育新闻等等。这种推送形式简便,篇幅短小,适合手机党的快速阅读,没有冗长的篇幅,内容又精炼,深受大众追捧。此外,一些主流网站在这段时期内,积极开展以“短信文学”为主题的文学大赛,力邀国内知名作家做评委,为微文学的传播做了很好的宣传。不管是短信小说的诞生,还是手机原创小说的举办,这些活动都使得微文学这一文体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而得以快速传播。2007年,随着中国移动推出“飞信”业务,只花费流量不花费话费的形式使得“短信文学”达到顶峰。不得不提的是,这段时间也是腾讯QQ兴起的时间,但是当时腾讯QQ的登录需要电脑,而电脑的普及率远没有手机高,所以当时腾讯QQ没有成为当时微文学的主要载体。
到了2009年,新浪微博建立,微文学迎来发展的高潮时期,微文学也随之进入到发展的第三阶段。新浪微博可以被理解为“微型博客”或“一句话”博客,用户可以将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情写成一句话或几句话(不超过140字),通过电脑或手机随时随地分享。因为有了新浪博客的基础,新浪微博很容易寻找到自己的客户群:有名人、明星、名作家、各种企业,有了他们的参与,自然吸引了大批的网友热切参与。网站运用名人效应,积极地推出一些微小说创作大赛。好的作品会受到大批量的转发,也会得到较专业人士的点评,这种无门槛的创作,使得大众的参与度升高,同时,微文学在日常文学中悄然渗透。一批作家也找到新的方式去创作,他们的参与,以及他们的微文学作品,都会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这种“模板效应”更加快了微文学的传播速度。2011年,腾讯公司推出了一个智能终端提供及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WeChat),随之而来的捆绑式体验,就是可以订阅各个公众号,公众号的功能是推送文章,文章的篇幅也不大,可以满足微信用户的阅读,当然,它的“朋友圈”功能是用户自己创作分享的地方。所以,在微博、微信兴盛的今日,它们作为微文学最大的载体,它们的流行使得微文学在今天,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表达方式。“微文学”的兴起与媒介的发展紧密相联,如果没有移动终端设备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的出现,“微文学”可能还只会停留在短信文学的水平上,“微”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生产方式就不可能在“微文学”中得到体现。“微”作为一种时代特征,是在数字技术高度发达基础上奠定的,但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生产方式,“微文学”的出现还要归功于数字技术与移动互联网终端设备融合,没有这种融合,“微文学”就不能形成一种集聚效应:比如微信“朋友圈”、微信公共号等就成为推送“微文学”的聚集地。
二、生活的微化与微文学的书写类型
“微时代”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生活的“微”化。生活的“微”化使得整个世界以一种碎片化的状态呈现在公众眼前,微博微信的流行让“碎片”化的世界通过“微”载体的传播获得价值体认,那些具有共同价值体认目标的群体在“微”载体上又结合成不容忽视的群落。“伴随‘微时代’文化生产方式的转化,迅速而普遍地产生以共同的生活/文化价值立场、相同或相近的生活/文化经验的社会人群所组成的共同体。”[3]而“微文学”面对这种“微”化的世界也有着自己的表述方式。不管是客观世界还是主观世界,文学反映的都不是虚化的东西,微文学所表述的,就是微时代人们的个体的情感体验与生活态度。其实,微文学并没有具体的类型可言,它不像网络文学那样,有着明显的划分标准,它的兴起方式以及传播载体也注定了它的形式是散漫的,但是我们能根据它的主题将它归出内容表现上不同的类别。
(一)生活体验型
现代人的生活,不再像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们那样,最在意温饱问题,也不似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人们那样追逐物质。在物质相对丰裕的前提下,人们有了更多时间自由支配。多媒体的发展使得人们的娱乐方式多种多样。人们不再满足于将电视电影作为娱乐的主要方式。人们更愿意发挥主体的作用,把自己的生活作为自己娱乐的中心,不论富有或贫穷,都有自己生活的方式,所以微博微信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不管是微信的朋友圈还是微博,都是一个展示的平台。
如这一篇①参见网站:http://www.wtoutiao.com/a/1395422.html.:
从十六岁第一次站在离舞台最远最高的角落看崔健,到今天第一排最近距离欣赏老李(李宗盛),这就是我青春走过的路。那些与他同时代的人,我还没准备好,他们已经仓促离开——张国荣、梅艳芳和迈克尔·杰克逊。既然青春留不住,就活得坦然、老得优雅,且把岁月谱成篇章一首一首唱过来,记得曾经相爱,而今笑着分飞燕。
这种展现生活的方式,文本的作者在很小的篇幅中讲述了她看的演唱会,从她的16岁到现在。文中对这两件事情的叙述很简单,我们只知道她16岁在演唱会的角落看崔健演出,因为青春的那种不顾一切的执着、神采飞扬,值得为任何一件喜欢的事情拼搏。而今作者是人到中年,不用再去为一张演唱会的门票绞尽脑汁,能在第一排安然地看着自己喜爱的歌手动情演唱,想到的是逝去的青春岁月。这是作者对自己生活的一种体验,也是对“微”时代生活的一种表达方式,这种表现方式只在乎自己的生命经验与个体体验,与“宏大叙事”等毫无关联。
(二)抒发情感型
现代社会,说“爱”不再是一件羞涩的事情,在表达情感以及与人的交往方面也有了新的方式。或许古人思念一个人,需要鸿雁传书、鱼传尺素的方式。在再早一点的时候,人们可能将写日记、写小说、写博客来表达自己所思所感,这种方式能很好地锻炼一个人的文笔,在表达上也能很好抒发自身情感。人们总是想留住生命中很美好的时刻,在不同的时刻人们总是有不同的感悟,在对一件事的感悟中,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感受。而在“微”时代,人们在继承“记刻”这件事上,大多选择“分享”这种方式。
如“你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卯劲把自己变好;你心事重重小心翼翼,做很多他/她不知道的事;你一路飞奔默默关心,藏起自己。你想优秀到可以堂堂正正站在喜欢的人面前,说句‘我喜欢你’。到头来你战胜了自己,千言万语却化成一句‘你好’。有时喜欢就是这样,若无其事的问候背后藏着的所有,只有你知晓。”这类情感抒发型的“微文学”是当下年轻人很喜欢的文本类型。它情感细腻、语言精练,用精到的方式叙述了年轻人追逐的故事,人们乐此不疲地想要挤进别人的生命里去争取一个配角,为此努力,让自己看起来有资格去竞争。最后却被告知连群众演员都已满员。也不必沮丧,至少在路上遇见了更好的自己。故事的过程听上去有一种“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的悲凉,但是结果却是得到了更好的自己。所以它很符合当下年轻人的生活态度,有追求,但却不消极,愿意为了一个目标奋斗,即使结果不如意,也愿意笑着接受,因为在追求的路上收获的更多。这也是“微时代”个体情感的“微”化在微文学上的体现。
(三)哲理思考型
微时代人的存在方式是一种数字化的生存方式,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互联网和手机。数字化的存在让我们放弃了思考的深度,我们习惯于实用主义的生活,人际关系淡漠,人们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网络等进行。但作为人类,我们存在的一个核心处境就是思,我们存在的方式之一,就是思考。思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领,有时候我们直接接受思考,有时候我们拒绝思考。思考可以让我们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容身之所,可以让我们把握自己的内心,超越自我。人需要思考,靠思考来指导人的行为。“微”时代人们的思考也进入一种新的阶段,个体的思考经常被“微”化,我们经常被微信“朋友圈”抑或公共号中“心灵鸡汤”式的“微”思考所征服,微文学中的很多作品就是“心灵鸡汤”式的思考。
这则是周国平的微博①参见网站:http://weibo.com/1193111400/BAdALmRsd?type=comment.:
“世上有许多人,你可以说他是随便什么东西,比如一种职业,一种身份,一个角色,唯独不是他自己。如果一个人总是按照别人的意见生活,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总是为外在的事务忙碌,没有自己的内心生活,那么,说他不是他自己就一点儿也没有冤枉他,因为他只是别人的一个影子和事务的一架机器罢了。”
如今,少部分人在做尝试,大部分人迫于外界的压力和内在的惰性选择不了了之,最后唯有微乎其微的人成功。人无法不做自己。按别人意见生活、不能独立思考,也是做自己,因为他自己当时就是那样。人要在经历之后才能找到自己的兴趣。你是谁?在卸下了名字、身份、地位、等等之后。这大概就是人生的一个小思考吧。
(四)幽默讽刺型
微文学短小精湛为幽默讽刺提供了载体,这种类型的微文学是通过微型语言的特异表达方式来实现幽默色彩的。这包含了以下四种类型:第一类是对生活中趣闻轶事的幽默表达,比如“隔壁住的同学好用功,这么晚了还在背英语。可是她看起来应该很笨吧,背来背去就是oh yeah、oh yeah这几个单词,真替她着急。”第二类是用幽默解构深刻话题。以一种游戏、戏谑的态度来直面生活,对主题的灰暗和沉重做减法,但又不乏对社会不良现状的反思意味。例如,面对日益深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微博上各色各样的段子层出不穷,像是“北京风光,千里朦胧,万里尘飘,望三环内外,浓雾莽莽,鸟巢上下,阴霾滔滔!车舞长蛇,烟锁跑道,欲上六环把车飙。需晴日,将车身内外,尽心洗扫。空气糟糕,引无数美女戴口罩。惜一罩掩面,白化妆了。唯露双眼,难判风骚。一代天骄,央视裤衩,只见后座不见腰。尘入肺,有不要命者,还做早操”①参见网站:http://bbs1.people.com.cn/post/2/1/2/126057108.html.,其改编自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语言却是极尽戏谑,把对环境问题的深深忧虑都融入了这段嬉笑怒骂之中,虽然透着一股调侃的味道,但所表达的对环境的认识同样是深刻的。第三类是以荒诞不羁的虚拟幻境来隐喻暗讽社会中的阴暗面。比如“伊利、蒙牛最想对三鹿说什么:伊利:你他妈加就加了,不能少加点?蒙牛:我从来都是奶粉里加三聚氰胺,你他妈三聚氰胺里加奶粉?三鹿(委屈):那天漏斗坏了,没控制住量。”作者用离奇拟人的方式,看似笑话式的逗趣,实质确是对不良商家的批判和讥讽,对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深忧。第四类是反常态的头脑风暴,打破传统叙事套路和惯有的思维模式,用一种诡谲的方法对已有的故事进行再诠释,如对四大名著的简述“西游:取到了;红楼:家败了;水浒:死光了;三国:统一了;水浒:俺江湖上有人;红楼:俺朝廷里有人;西游:俺天上有人;三国:俺有的是人”。让人意想不到、感到诧异的同时,却又忍不住有一丝对其独到思维的认同。
三、微文学的“小”与“大”
微文学作为微时代的产物,必将有着和传统的文学有着不一样的特点。这一特点就在于微文学的“小”。微文学篇幅短小,互动性强,具有狂欢化的色彩,在现代人匆忙的步履下,微文学以一种恰到好处的篇幅适合了众多“微”读者的阅读趣味。它以简洁的文字,短小的篇章传递了或深或浅的内涵。读者在一段小小的闲暇里,就能接受一段完整信息。在“微”载体中,“互”的功能也得到了强化。微文学的互动性十分强,在微博微信中,读者能与作者进行时时的交流。但是微文学作为文学的一种类型,一种文学形式,也与传统文学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也就是说,微文学也具有“文学性”,这就表现为微文学“大“的特点,这种文学性主要表现在微文学具有语言性、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
(一)形式“微”小
语言的简洁精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基本特点。中国古典的诗词超过140字的也不多见,比如说《诗经》中的诗句,《古诗十九首》等,虽然这些诗词的篇幅短小,但并不妨碍它们成为文学经典。这说明文字的简洁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一个传统。但是由于印刷媒介的兴起,小说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潮,短小的文学作品很难在文学大家族里面出现,而“微文学”的出现则恢复了与中国文学传统的对接,但是微文学的这种简洁精悍与中国传统文学的简洁又有着本质的不同,中国传统文学的语言简洁蕴含着美的韵味以及韵外之致,而微文学的短小主要是适合当代人匆忙的阅读习惯。在微时代,人们已经没有时间去阅读长篇大论的作品,而是将时间抛洒在微信微博等“微”载体上,寻找“微时代”的文学范式。这一特点使微文学区别于传统文学的精湛短小。
再看以下这篇①参见网站:http://www.pengfu.com/content_488971_1.html.:
“我因车祸而失明,所以我从不知女友长什么样。那年,她得了胃癌,临终前她将眼角膜移植给了我。我恢复光明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她的照片,然而我只找到她留给我的一封信,信里有一张空白照片,照片上写有一句话:别再想我长什么样,下一个你爱上的人,就是我的模样。”
这篇由商人“信天云”创作的仅有124字的微小说《你的样子》,摘得“中国首届微小说大赛”二等奖,让无数网友“瞬间泪流”,被誉为“最佳人气作品”。在这篇简洁的小说里,有故事情节,有悬念,有触人的泪点。小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一个故事情节,串联起来就是故事自己在发展,没有任何多余,无论少了哪一句,故事都成不了,同样无论多了哪一句,故事都不会如此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感动。这种简洁是经过作者的思考和沉淀的,他把所有不必要的东西都去掉,留下的都是读者所需要的东西,于是读者就会在这种简洁的文字中感受到语言的张力,语言的精悍,这就是精短表现出来的一种力量。语言的精悍就是一种语言的爆发力,这不是说语言本身所抒发的感情是多么惊天地泣鬼神,而是语言进入读者脑子的瞬间呈现出的效果。就像小说的最后一句“别再想我长什么样,下一个你爱上的人,就是我的模样。”这句话在进入读者脑子的瞬间会给读者带来一系列的感情,有“一段感情终不能成的遗憾”,有“为文中女主人公行为的感动”,而语言的张力其实就是语言的一种冲突与矛盾。同样以小说最后一句来看,这句话处处充满着矛盾,“‘我’希望看到女友模样的心情”与“‘女友’劝‘我’不要再想‘我’长什么样”的矛盾,“下一个你爱上的人”与“‘我’现在仍爱着‘女友’”的矛盾。
简洁的语言可以传递最直接的东西,没有冗长的其他话语的干扰,最具有冲击力的东西就可以直接传递到读者身上,因而读者所得到的就是最为核心的要点。微时代的“微文学”去掉了依附在文学身上诸多的背景,直接将最核心的、最具有视觉抑或心灵冲击力的部分提交到读者面前,让读者在匆忙的快速浏览与沉迷于“微”载体的现代性阅读方式中找到自己喜好的文学文本。
(二)互动性强
美国著名文论家艾布拉姆斯提出了批评对文学加以评说的四大要素,即从作品、宇宙(世界)、作家、读者的四种视角来看待文学的见解,这就是著名的文学四要素理论[4]。在传统的文学里,文学的四要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即客观的世界反映在作家的主观体验里,作家的主观体验反映在其作品里,读者通过阅读作品来猜测作家所要表达的东西,在这四者当中,占据重要位置的是作品。但是微文学的出现使得文学四大要素间传统的关系发生了改变。由于微文学诞生于微博这个交互网站,使微文学具有互动性强的特点。这个互动性指的是,作家与读者之间的一种互动。在这种特性中,读者想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就不仅仅只有通过文本猜想这一条途径了,他们还可以时时与作家交流,向作家提问,从作家那里直接获得对于作品的认识。
在微文学这种互动性强的特点下,会出现下面两种情况:
第一是读者对于作品的理解能够得到作者的验证,也就是说读者在阅读方面是有了作者本人的阅读指导。这样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就能与作者形成有效的交流,不会出现不能领悟作者意义的现象。
第二则是这种互动性有时候会削弱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即微文学语言的间接性。当读者从作品中得到的东西越具体,越多,即客观方面给予的形象越多,他自己主观想象中的形象反而越少。在这种一问一答的互动中,很可能使微文学中的想象碎裂。当100个哈姆雷特变成1个哈姆雷特之后,这样的哈姆雷特就显得太呆板,太没有生机了。因此,互动性这一特点虽然是微文学的典型特征,却也是在实践中需要受到控制的。
即时性和交互性是微文学突破传统文学特性的独特之处,数字化网络上信息传递的速度在当今社会可谓首屈一指,瞬息万变。任何一部作品的发表跳过了投稿、筛选、出版等多道程序的延迟,而直接通过手指点击上传的方式,迅速成功进入公众的视野。而伺机而动的观众在完成阅读的程序之后,同样可以在第一时间对作品作出回应和评价,如此来回反复,便形成了写手与写手之间,写手与读者之间的即时互动。我国的文艺界总是提倡大众文学,文学创作要走进人民的生活,依靠这样的方式,创作者便可以在进行创作的同时,了解社会群体的喜好和取向,既能够获得作品的灵感,又能够对作品做出恰当的调整,适应群众的所思所想,创造出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多元化的文学作品。我国第一部微博小说《围脖时期的爱情》的作者闻华舰即表示:在微博上写小说好比造一栋房子,我挖好地基,设计好图纸,然后根据网友的喜好把毛坯房给建立起来,再根据他们的意愿把房子装修成他们喜欢的风格。
就总体而言,文学四大要素的关系在微文学中的改变确实是一种适应,是旧的关系适应新的关系,是文学要素的一种发展也是文学本身的一种发展,在这种互动性的文学生成方式中,微信微博等“微”媒介具有重要的作用,没有这种微媒介,文学的互动性难以生成,因而有学者认为“媒介”成为文学的第五要素不无道理。
(三)狂欢化
“狂欢化”是巴赫金重要的诗学命题。巴赫金在对拉伯雷的《巨人传》进行分析时,提出了这一诗学命题。狂欢化就是民间的一种诙谐文化,官方正统文化的长期统治压抑了这种文化的增长,而“狂欢化”是文学中一个重要特征,尊重民间文化的自由表达是文学的应有之意,这是文学自由平等的一个重要表征,而在文学思维方式上,以狂欢思维方式来颠覆理性化思维结构,重视文学语言的使用与诙谐。在微时代,随着微博微信载体的全面铺开,微文学“狂欢化”特征日益明显。
限于篇幅,微文学较少有华丽的辞藻和冗长的铺成,内容上以狂欢化的叙述释放自我,除此之外,微文学还用它凝练的语言抒发自身情感,或者诙谐式的论调去展现自己的生活,增加了生活的趣味,或者以哲理性的方式阐述对人生的思考。在生活节奏加快的微时代,人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微信、微博是人们释放压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个时候,微文学发挥着它的娱乐功能。人们可以在微信、微博中尽情释放自己的压力,无论只是浏览还是自己参与,都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去接触那种压抑束缚。人们可以自由创作,当然,不管是精炼压缩式的宣泄,或者是自由狂欢式的释放。人们可以尽情释放自己,不受束缚,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可以不被自己的身份、环境所限制,自由地表达。用创造性的方式,诉说着想要表达的一切。
微信微博生成的文学的狂欢化,是自由民主意识的体现。它诞生在微时代,注定要以一种快速并且短小的形式徜徉于文学世界,挣脱去纯文学的“束缚”,它们所能狂欢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在被允许的界限内,最大范围地让人们享受到这场“狂欢”。
(四)审美性
既然微文学的名称已经被冠以“文学”二字,那么,微文学就应该具有文学性。所谓文学性,罗曼·雅各布森就认为:“文学科学的对象并非文学,而是‘文学性’,也即一部既定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特性。不过,直到现在我们还是可以把文学史家比作一名警察,他要逮捕某个人,可能凡是在他在房间里遇到他的人,甚至从旁边街上经过的人都被他抓了起来。文学史家就是这样无所不用,诸如个人生活,心理学,政治哲学,无一例外,这样便凑成一堆雕虫小技,而不是文学科学,仿佛他们已经忘记,每一种对象都分别属于一门科学,如哲学史、文化史、心理学等等,而这些自然科学也可以使用文学现象作为不完善的二流材料。”①转引自: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2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9.从文学性的视角来观察微文学,微文学又表现为文学之“大”的特征,这些大的特征就是审美性、语言性和意识形态性。
审美作为文学的主要特征是以康德美学为理论基础的。康德美学主张“无功利性,无目的的目的性”的审美,文学作为一种审美,需要作家体验,因而狄尔泰认为“文学创作就是一种生命体验。审美及其审美体验一直在文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微文学从微博起源,其本来的目的就是为了记录生活中的事情,抒发自己的各种感受。博主们的微创作,一开始就是为了分享自己的一种心情,他们为自己的心情创作而没有其他功利目的,由于他们这样的一种没有目的的目的,他们写下的东西通常是很真实的,很动人的,读者很容易在他们的创作中读到一种真情。而且博主们创作的都是基于自己的主观的体验,都是他们在生活中的各种经历。因此,读者很容易在他们的创作中读到生活,联想起自己的生活。
微文学这种无功利化的审美创作融入了作者自己的生命体验,生命体验的审美特征在微文学中的表现就更加强烈。“从14走到15,往回看时,发现自己拍下了很多很好的照片。渐渐走,渐渐忘了做很多事的初衷。这一年来,路过很多地方,存下过很多小小的回忆。任性过、执着过、苦恼过,也才明白了路一直是由自己选的。今天跨年,和同学顶着重感冒的嗓子K歌三小时,感觉也没有把自己唱明白。回寝室的途中偶尔抬头,却见满天的孔明灯在飞,忽然感叹:把愿望系在孔明灯上,终究是要落下来的。”从上面这段话看到,作者写这段话的目的就是没有目的,单纯就是为抒发自己的一种感情,作者在2014年将要逝去之际回忆了自己这一年来的酸甜苦辣,这其实就是她自己个人对于自己生命一段时期的感受。每个人的体验都是不同的,就是因为这不一样的体验,每个人才会体会到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价值。而将自己的审美体验通过微文学的形式表达出来,还会有另一种作用,那就是与读者进行互动,引起读者情感体验上的共鸣。
2013年7月,张嘉佳在微博上开始发“睡前故事”,这个系列微博数度被转发超200万次,超4亿次阅读。他的“睡前故事”之所以受到大家的广泛喜爱,就是一种个人的体验的真实感。这种体验表现的不仅仅是一种人的存在,还让读者感受到体验之间的一种联系。人作为人,他们的体验在本质上是会有一种共通的东西的,比如说“母爱”,“对幸福的渴慕与追求”,还有“执着”等等,这些具有审美共通感的东西在微文学中表现出来,很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在微文学里,作者就是用自己的体验表达了自己的人生体会,把个体的、零散的、常态的情感以非常规的方式传递出去,让平凡人在微文学展现的体验中,看到了自己生活的影子,为他们的情感生活增加了形而上的感觉。
文学被视为一种审美形态,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作品,它与一般文化形态不同。其中就包含着文化意义和审美意义。文学有理由被视为文化,在中国,文学最初泛指一切文章,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与演化,这里所指的“一切文章”已经包含了各种文学表现形式。文学最初要被承担一般文化所承担的社会功能。但经过一系列的发展,微文学承担的文化功能已经不强烈。微文学的表现方式,或者传递方式过于“速食化”,这样的文学载体不适合承担文化功能这一说。但是微文学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它从文化中汲取内容,又施以文化新的内涵。微文学的审美意义,在于文学的叙事方式向日常生活回归,将个体的感受与审美体验极致化,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微时代的“微”审美。
(五)语言性
微文学和传统文学一样,它的语言也是间接的。在阅读微文学的过程中,读者所看到的并不是直接的形象画面,而是通过文字反映到读者脑子里的感知的形象画面。虽然这种语言的间接性让微文学在表达形象方面受到限制,但是语言传递的力量却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能使读者在阅读微文学的过程中走入一种精神层面更为深入的地方,它使读者的思考不仅仅浮于纸面。和传统文学一样,微文学受限于语言和微文学受惠于语言一起构成了微文学的语言的间接性。
下面是发表在《广州·微文学》中的一篇名为《温情》的文章①参见网站: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754d470101ethr.html.:
晚九点,母亲匆促坐上摩托搭客佬的后座上,催道:“中学门口,快!”,搭客佬起动。学校门口站着两孩子。孩子见来人,异口同声喊:“爸爸,妈妈!”路人羡慕叹:“真有福气,两娃儿真可爱!”妇人脸红,想起忘带钱包,搭客佬说,顺道,不用了。孩子说:“同学病了,我陪他等妈妈。”这晚的灯光很暖和!
在这里,作者用语言形象地构建了一幅动转的画面。“匆促”,“催”,“脸红”等词将“母亲着急接儿子”以及“母亲遇到尴尬的事情的表现”生动地展现出来。然而这种形象又仅仅是通过文本给予读者的一种类似编码性的形象,是构造于个人的脑海里的主观与客观的结合形象,因此每个读者脑海中形象都会不同。读者接受到的句子的结构和表征是一样的,接受的句子所带的客观的含义是相同的,但是每个读者想象的母亲和孩子的面孔都会是不一样的,想象中的搭客佬的车都会是不一样的,就像是“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语言给予读者的东西不像照片那么实质,它给予读者信息的同时还给予了读者想象的空间。于是微文学就不像照片等艺术形式这么现实,它会在语言的环境下受到一定的限制,这种限制概括来讲就是语言使得微文学中的形象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微文学除了被语言所限制外,还可以收到语言给予的好处。那就是语言给予微文学的带来了一种精神性。这种精神性就是文章的精华所在,是文章的亮点。文章结尾的“暖和”在这里就是语言力量,语言的精神性的一种表现,在这里它拥有两重:其一,是这晚的灯光的确很温暖,这是物理层面上的温暖。其二,就是人心中的温暖,一个孩子对另一个孩子的关怀,搭客佬对母亲和孩子的关怀,这是精神层面上的。当读者读到“暖和”这个词时,就会不自觉地向精神领域拓展,展开想象,去探索语言背后的东西,因而拥有一种超越文本表面的独特体会。这种独特的体会就表现在,微文学中语言比其他的艺术形式更侧重于开拓人类精神发展的丰富性、深刻性和复杂性。人的精神是一种主观的东西,是瞬息万变,复杂和难以捉摸的。而语言本身所代表的含义有时候不会是语言寻常时候的含义,它带有一种难以捉摸的复杂性,它包含的东西很多,所以它适合去表现人的精神。而精神往往又是读者阅读时想要获得的,于是语言对于开拓人类的精神方面越来越侧重。
上述的文章的语言对于人类的精神开拓与表现做得也很到位。文中“母亲匆促坐上摩托车的后座”表现了“母亲为了接儿子的一种心急”,这是一种人类社会中母爱的广泛体现,每个人都拥有母亲的爱,每个母亲对儿子都有一种关爱,这是整个社会精神层面上的一种爱,文章通过一个人的母爱表现了一个社会中的母爱;“路人们羡慕”,是人们对幸福事物的美好追求和渴慕,而这种追求与渴慕也是通过一小群人来表现一大群人的。“搭客佬不收钱”是一种陌生人之间的关怀。这些属于全人类的精神如果用其他的艺术形式,比如说摄影,或是油画去表现,就会失去人类精神的动态感,而语言不会。语言因为它有它的自由的特性,语言是将意义而不是句子的固定结构传递到读者的脑子中,最终语言在读者的脑子里会自由地构筑各种精神。
文学语言的美学功能与人们的艺术直觉相统一。日常语言具有“实用”和“审美”两种功能,在微文学的语言中,语音、词与词之间的连接、句子与句子的连接,也是承担着表达信息的“实用”功能和制造意象的“审美”功能。巴赫金认为,文学语言具有“全语言性”,指各种语言体式在作品中实现了交会,它既是交际和表达的手段,同时它又有新的维度,它本身就是被加工的对象。所以在微文学中,微文学的语言仍然传达着交往中的信息,发挥着语言的实用功能。每篇微文学作品都要蕴含着一定的审美信息。传达这些信息仍然是要把语言当作一种载体的,以便能让读者接受到微文学作品所传达的信息。但是微文学不同于日常语言的地方,又在于文学本身就是对象和客体,被作者加工,美学功能被提到首位。因而,微文学的语言虽然有传达信息的一面,又不仅限于传达信息,获得了审美的附加意义。读者可以通过语言、通过上下文,获得在“大语境下”的意义。
(六)意识形态性
微文学中的意识形态性并不是直接展现出某种政治性的意识形态,而是在文本中表达出某种微观的文化政治:即文学话语与社会语境之间形成某种张力结构。
《广州·微文学》里有这么一篇文章①参见网站:http://www.doc88.com/p-7068896889086.html.:
“在大沥打拼多年,存折上的阿拉伯升至7位数,有事没事就看两眼,感觉超爽。
女友:要不,整间洞房?
男友:爱情诚可贵,房子价更高。
女友:咋了,心如刀绞?
男友咬牙切齿:钱是王八蛋,花了再去赚。
房产商: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套房子消灭一个百万富翁!”
在这篇文章中,“男友”,“女友”说的话都反映了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读者平时看不到社会意识形态,但是在微文学中读者就会不自觉地感受到那种社会意识形态。现代社会的结婚观是“有车有房”,现代社会男女之间的恋爱的关系是“遵从女友”,现代社会房子一直成为自我奋斗的年轻一代的一大难题,在这样的社会意识形态下,才会发生会有女友说要买房,男友说“钱是王八蛋,花了再去赚”这样的话语。文章中的每句话都是和社会背景发生关系的产物,带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印记,话语的结构和内涵都超不出社会所给予的范围。话语身上绑着一条无形的线,联结着社会现实生活,这条线有着一定的长度,使得话语和现实生活总是保持的一种距离。这种距离,又使得社会现实生活与话语息息相关。在话语里,能看到一段无形的社会现实生活。
四、微文学:反思与展望
微文学是在数字媒介以及微信微博载体的支持下蓬勃发展的,体现出很大的创作自由性、传播自由性以及接受群体自由性。这样的微文学必然对传统文学造成冲击,因为人们在微时代审美趣味发生了相应的转移,从“审美性”转向“娱乐性”。传统文学是具有精神审美因素的高雅文学,而“微时代”的“微文学”则是一种立足于草根阶层的大众文学。
“微文学”的出现,消解了传统文学对语言的精致追求。在“微时代”,微博微信的蓬勃发展已经大幅改变了现代人的阅读方式,在阅读方式的改变下,势必对将纸质媒体作为载体的传统文学造成冲击,“微文学”的形成符合这种潮流。“微文学”的流行带来了阅读的快速化和匆忙特质,微文学所表现出的“快餐文化”性质,让传统文学应有的理性精神、作品的深刻性被大大削弱。在传播方式上,微文学表现出了即时性的特征。读者的即时回复与围观扩大了微文学的影响力,但也会形成一种“看客”围观心态。微文学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依靠自媒体进行信息的发布和传播,史无前例地打破了文学与生活的界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文学走下金玉高阁,步入市井俗尘,人人都可以通过这样一篇短短百余字的小段子参与其中,开创了全民写手的全新局面。极低的写作门槛,极简的发表方式,让尽可能多的用户有能力进入微文学的领域,截至2014年6月,新浪微博用户人数已经达到2.75亿,月活跃用户达到1.67亿①参见网站:http://doc.mbalib.com/view/8f464cc2b45d8b809827684565dee58c.html.,微文学创作者的存量很大,与同样数字化生存的网络文学一样,微文学的创作通过信息网络发布和传播,依靠读者的点击率,转发率和讨论热度来实现其创作的价值,而不像传统体制下,依赖作品的出版和发行来获得其价值的认可。如此一来,微文学的创作摆脱了资金和出版社编辑的个人审美的束缚,从传统固有的模式中突破出来,得到了一个广阔的创作空间,实现了最大程度的创作自由,让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获得了释放,使文学创作具备了无限宽广的可能性,从体裁到题材,从语言到思想,在正确价值观的范围内,无所不谈,百无禁忌,极尽变化和革新,产生出别具一格的新的火花和力量。
在生活节奏很快的都市里,微文学的表达也常常围绕着这个世界的一些变化,反映的是现代社会的“快”、“空”、“纠结”的特点,都市人忙碌,在阅读或者写作中,人们不再追求心灵上的大彻大悟,而是在忙碌中获取片刻的闲暇与舒缓。微文学满足了现代人的精神消费需求。但是微文学想要在微时代获得更广阔的发展,需要克服一些自身的弱点。
首先,微文学要提高文学的品味。从当前的社会语态来看,微文学的碎片化特征比较明显,迎合的是消费时代大众的审美趣味。在微文学的创作中,作者要承担起自身的社会使命感,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特色,在正确的价值指引下,承担“文以载道”的任务,提高文学品味。正确处理审美与市场化的社会关系,微文学才能获得更长久的生命力。微文学依靠现代通信工具产生和发展,所以篇幅短小。以微博文学为例,篇幅大小以140字为上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人生活的节奏日益加快,难得忙里偷闲浏览网络,自然追求的是高效便捷的接受方式和简洁明了的信息内容,而微博文学正是顺应了时代的诉求。将每条微博的内容控制在140字以内,从信息的源头开始,保证了信息的高度凝练,满足人们的快速阅读的需求,碎片化的文学模式因此形成。先天的篇幅短小的限制,使得微时代的微文学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与传统文学相比发生了巨大的转向。字数有限,发布者在写作时,自然就没了多余的篇幅去对内容做冗长的铺垫,取而代之的是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增添生活的情调,愉悦身心。
微文学形式短小,但“微”绝不等于简单粗暴地缩减文章字数。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陆春祥曾经将来自微博的文字集结成册,出版微杂文集《焰段》。整本书由200来个短章构成,基本都是碎片式文字,短的百余字,最长也不过三四百字。但他认为,微文学不仅仅是简单的将长篇删短,用将作品划分为以140个字为限的几个部分在微博上分段发送的方式为微文学的创作定义,必然是大错特错的。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也直陈所谓的微文学本身缺陷明显,绝大多数写作是一种削足适履。他认为,“微时代”的写作所追求的简短形式跟古人追求的不同,古人写作简明扼要是因为考虑到当时的文字载体和传承方式落后,长篇巨制的作品难以记录和保存,而在大量的作品中又只有为世人称道的精品才有被广泛传播和为后人流传的可能。可我们反观现在,“微写作”更多的是一种对形式的削足适履,写作者往往只在乎作品的短小精炼,便于阅读,只追求长话短说,直接明了,而忽视了作品在传递作者的想法之外,还应该兼具美的意味和艺术的内涵。同样也有学者深思,如果社会以如此囫囵吞枣式的理念误解微文学的含义,让人不免会担忧在这样新思想的影响下,传统文学是否也会被牵入其中,被矮化、零散化,成为只言片语、三言两语的零碎片段,再也无法形成逻辑完整、结构宏大的言说。
其次,微文学要打造情感的浓度。当微文学的文学性因为篇幅的限制而难以施展拳脚时,此消彼长,情感性却因此被激发而喷涌。表达空间有限,创作者便都采用开门见山,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作品本身所包含的情感变得愈发直白通俗,追求释放自我,展露天性的淋漓畅快之感,这点恰恰与传统的文学理念之中“以我手写我心”的观点不谋而合。拿微博文学来说,据数据显示,在微博上最主要的行为目的中,“写微博,发表自己的观点或发泄情绪”的占用户的74%,主要发布内容是“个人心情感受”的占用户的76%①参见网站:http://www.fromeyes.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571.。微博文学成了现代人抒发情绪心事的重要渠道,心酸苦辣,善恶美丑皆可言之,一吐为快。这短短的百余字之中,情感浓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程度。随时随地,有感而发。不论是想用文字记录短暂细微的心绪,还是宣泄心中汹涌难平的情感;不论此刻的心情是欣悦还是忧愁,是恬淡还是愤懑,都化为文字被畅快地抒发。
微文学对情感的抒发由于过于直抒胸臆,往往显得过于直白。而文学中对情感的处理必须将日常生活情感转化为文学情感,这样的情感才符合文学性的要求。微文学直白式的情感抒发由于与日常生活情感过于接近而失去了文学情感的浓度,因而微文学需要打造情感的浓度。从对日常琐事的抱怨、纠葛转化成自身的一种体验,通过体验将日常生活情感提升为文学的情感。例如,“我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却又不知道我的时间去了哪里,日子一天天过,而我,一直是不好也不坏”。这完全是个体对生活的一种感悟,情感的表白过于直露,因而没有任何文学性可言。
再次,微文学要恪守文学的价值与底线。微文学的互动性和广泛参与性让微文学拥有了大量的读者,但在这样互动性的创作环境下,伴随着巨大的缺陷,当来自读者的互动和回应成了作品热度的标杆,一些低端的功利主义者为了达到其目标,就会投机取巧,哗众取宠,专门选择与社会的热点相关的主题,进行无素质,无品格,无底线的创作,夺眼球,搏出位,以遗臭万年的方式获得一朝的关注。这样的恶性写作无疑是对尚处未成形状态下的微文学的严重打击,一旦优秀的创作群体因为恪守原则,保持美好的本真而被刺激眼球的文字喧宾夺主,选择退出淡却,而让恶性庸俗的文字成为主流,就会对微文学的健康发展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五四时期,鲁迅曾在批判国民麻木和冷漠问题的时候提出了“看客”的概念,现在有个词叫“围观”,指的却是公众热烈深切的关注,微文学的社会性在这一场场的“围观”与“被围观”当中被发挥到了极致。作品一旦传输至网络,所有的用户就成了潜在的看客。当个体的声音和大众普遍的意志发生契合,无数的个体相互呼应围聚,它们可以汇成一种声音,这种声音会将个体的表达淹没,从而会形成一种网络上“暴力”事件。文学与生俱来肩负社会的功能,而微文学身上的全民性、即时性、互动性等的相互交杂让它从传统文学中发生蜕变,产生核裂变式的巨大能量。曾有人这样描述微博的作用:“没有粉丝,微博就是日记;一个粉丝,微博就是聊天;十个粉丝,微博就是座谈;一百个粉丝,微博就是发言;一千个粉丝,微博就是讲话;一万个粉丝,微博就是播音。”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所有形式的微文学。
微文字的特点就是阅读接受过程不断被打断,不断产生互动,不断向外链接,形成和一个滚雪球式的拓展模式。堪称现实版的蝴蝶效应理论,一个人的一小段文字经过一个大众的传播和参与的过程,形成了狂风暴雨般的影响力。就拿现今层出不穷的网络流行语来说,正是这一庞杂的语言场经过不断地拓展,产生了某种风格化、规模化的段落,被网民概括为“某体”,结合微文学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对时下最新、最热的现象、问题进行反应,有可读性、有趣味,以少积多,以小博大。让适应快速阅读,诙谐轻松的微文学不再仅仅是简单的“逗乐”,而更具有了理性的、启迪的、反思的、智慧的、深刻的社会力量。首富之子王思聪体“我不在乎朋友有钱没钱,反正都没我有钱”爆红网络,被无限转发和演变出各色各样的新版本,轻松愉快,但也反应出当下社会公众对于财富金钱的热烈渴望;也有像“我爸是李刚”体,只是以一句话作为触发点,刺痛了公众的神经,从而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无数网友的模仿引用,体现了社会对官员腐败,社会不平等现状的深恶痛绝。
这样大众化的语言的嬉闹和狂欢,更加揭示了我们社会现实的方方面面,棱棱角角。微文学所形成的社会效应以小博大,见微知著,从一个渺小的点,拓展出一个宽广的面,一个深厚的立体。通过微文学的平台,让来自社会的目光和意见集聚,升华为一份摧枯拉朽式的力量,代表公众的思考和态度。它让藏匿着的丑恶嘴脸被揭露,被惩戒,就像是“幼儿园虐童事件”的曝光,正是通过微文学的渠道被昭告于世,从而引起社会相关人士和部门的重视,重点监督和改善幼儿教育机构的服务;它也让生活中细微的美好被发掘,被赞颂。我还记得在微博首页看到这样一条推送文章,标题是“最美撑伞少女”:一位残疾人因为突然来袭的暴风雨而在风雨中无助地挣扎,一位美丽的姑娘打着雨伞冲进暴风雨,为残疾人送去关爱,尽管这把伞根本无法为他遮挡,姑娘自己全身都淋湿了,可是她却成为暴风雨中最美的风景!事件已经过去几年了,当年被各大网站,无数公众所关注和讨论,现在想起,连笔者自己都惊讶于自己竟然把匆匆浏览过的消息记得如此深刻。如果不是借由微文学的作用,这样一件小事,虽然美丽得让人动容,却也只会成为作者一个人的感动,可是微文学却用它的力量,让这份美好触动并温暖了无数相隔千里的陌生人。
参考文献
[1]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M].陈亮,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144.
[2]查屏球.纸简替代与汉魏晋初文学新变[J].中国社会科学,2005,(5):153-163.
[3]王德胜.“微时代”的美学[J].社会科学辑刊,2014,(5):162-167.
[4]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其批评传统[M].郦稚牛,张照进,童庆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
(编辑:付昌玲)
Study on the “Micro-literature” in “Micro-era”
HU Youfeng
(School of Humanities,Wenzhou University,Wenzhou,China 325035)
Abstract:The micro-era is a kind of post-industrial one with microblogging and WeChat as its dissemination carrier,during which micro-literature,a kind of particular literary style,has been formed.The rise of micro-literatur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eformation of media,with WeChat,microblogging and other media giving birth to it.Micronization of life in micro-era becomes the main paradigm and basis for micro-literature writing.Although micro-literature has formed its own unique style with its formal micronization,high interaction and carnivalization,it still need to be improved in its development,such as upgrading the literary taste,creating emotional concentration and abiding by the literary principles.
Key words:Micro-era;Micro-literature;Feature
作者简介:胡友峰(1977-),男,安徽金寨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文艺学
收稿日期:2015-12-11
DOI:10.3875/j.issn.1674-3555.2016.03.006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xuebao.wzu.edu.cn获得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555(2016)03-004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