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可以比我们想象的更宽阔
2016-03-15胡雅文
胡雅文
【摘要】很多时候的“教研”仅仅是一种形式而已,其内容要么就是听评课;要么听听报告,交流时东扯西拉;要么摘抄文稿,权当“反思”。要使我们的教研走出误区,步入“有趣,有料,有味”的正道,就必须要深刻领会,其实教研可以比我们想象的更宽阔。也必须从学生出发明确研究对象,加强研究策略。
【关键词】教研“以学生为本” 研究对象 研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045-01
近年来学校教研活动花样繁多,但是实效性却比尽如人意,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者,这个问题也使我一直难以释怀。教研到底研什么?作为教师的同行者,我们既不是专家,也不是前辈,我们带领着一支年轻的教师队伍徐徐前进,步履艰难,只为能有自己真实的教育生活,我们该如何突破固化的模式?通过交流,思考之后我重新梳理学校教研脉络:
一、我们的教研有几个误区
1.是敷衍应付。一些教师把参与教研活动当作教学任务来完成,为应付检查而被动参与。这样的“教研”仅仅是一种形式而已,其内容要么就是听评课;要么听听报告,交流时东扯西拉;要么摘抄文稿,权当“反思”。
2.是隔靴搔痒。多数教研活动还是有自己的主题,或者带着问题开展教研,例如“如何提高小学作文教学有效性”这一问题,首先问题确定的太大,老师们无从下手,因而大家百度一下泛泛而谈,如此等等,根本没有解决教学实际问题。而从根本上忽视了对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作深层次研究。这类“反思”不痛不痒,它只停留在发现问题环节存有缺憾这一层面上,而对产生这一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未作理性化的思考。教研就终止了。
3.是只研教材,不研究学生。要从孩子的观点看教育,这是我从曹君校长的分享中得到的最触动我的部分!丢了学生,一切都只是空谈。《小王子》这一本书就试图告诉我们:人一长大就再也没有能力了解孩子的世界。连带的,我们也警觉不到孩子使用另一种方式在看世界。尤其在小学阶段我们急于研究我们理想的最佳教育方式,其实我们没有研究他们真实的需要,仅仅在强化我们这些所谓“教育人”“研究者”的虚荣心!
二、走出教研误区的对策
要使我们的教研走出误区,步入“有趣,有料,有味”的正道,就必须要深刻领会“其实教研可以比我们想象的更宽阔”!
1.教研对象再明确
三个方面:学生需求第一;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师的教法研究。
首先对学生的研究,其具体内容应该包括:学生在不同阶段,不同状态下需要我们怎样的帮助?学生是否真正投入到了教学活动当中(即学生的积极性及参与程度怎样)?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与教学内容联系得是否紧密(如自主探究、分组合作有无必要)?学生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状况如何(即课堂教学效果怎样)?学生学习状况的自我认识是否清楚明白(即“我”学得怎样)?学生自我评价是否到位?
其次对教材(教学内容)理解的反思,其具体内容应该包括:对教材编者的意图、教材(教学内容)所体现的课程价值及教育功能理解得是否透彻、到位?教学目标界定得是否准确、具体?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确定得是否恰当?对教材的调整、挖掘是否科学合理?
再次教师教的方法,其具体内容应该包括:教学策略是否科学?教学理念是否体现教材的本质?教学方法是否合理?教学手段是否符合教材的需要?教学环节(过程)安排(预设)是否优化并得以实现?
2.教研策略再加强
第一,在理论(观念)的引领下教研。教研并不等于闭门苦思苦想,也不等于自我检讨,教研应该是在某种理论和观念的引领下进行的思维活动过程。也只有引入新观点才能打破定势和平衡,激活反思思维,拓宽反思思路,开启反思智慧。否则,我们的教研只能是简单的回顾和浅层次的检讨,没有触及灵魂,不能革新自己的思想观念,那我们的专业水平自然也就无法上档次。
第二,在问题的牵引下教研。教研前梳理师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带着这一问题实践,围绕这一问题组织教学。再对这一问题所解决的过程方法作教研。通过对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的反思来积累教学经验,提升教学水平。
第三,在合作中教研。把自己的困惑告诉同事、领导、专家,以期得到支持,听取他人的见解,或把自己写成的反思案例交与同行进行分析和批判,让其提出新的建议。长期与人合作,就能得到“双赢”的效果,互相促进,在教研中共同成长。
第四,领导必须“人在场,心在场,研在场,思在场”领导者对一所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教育思想从何而来?必须源于教育现场,必须源于一线的创造性实践。领导在教研现场若能真正发挥作用,这样学校的教研就有了源头活水。
三、结束语
总之,我们应该深刻领会教研的内涵,给教研一个人性化的空间,尽可能宽阔的空间,让孩子们做一个自自然然成长的小学生,那么教师最专业的成长再复杂也不过于用心的和孩子交流,用心的为孩子服务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