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对高水平篮球运动员技术训练效果的影响*
2016-03-15王新雷张晓丽
王新雷, 张晓丽, 刘 成, 王 磊
(中北大学 体育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51)
音乐对高水平篮球运动员技术训练效果的影响*
王新雷, 张晓丽, 刘成, 王磊
(中北大学 体育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51)
摘要:为了解节奏感强的音乐对高水平篮球运动员技术训练效果的影响情况, 选取高校运动等级为二级以上的篮球运动员20名, 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进行16周的技术训练, 在训练过程中对实验组施加节奏感强的音乐刺激, 对照组仅实施相同的技术训练, 在实验结束后了解两组之间技术能力水平的差异。 结果显示: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后, “多种变向运球上篮”、 “1分钟中距离投篮” 的成绩均发生了显著性变化, 成绩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但“助跑摸高”成绩没有发生显著性变化, 提高不明显; 施加节奏感强的音乐刺激的实验组“多种变向运球上篮”、 “1分钟中距离投篮” 的成绩提高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 但两个组“助跑摸高”项的成绩没有明显差距。 说明在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技术训练中, 施加节奏感强的音乐刺激对运球和投篮技术的提高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节奏感强的音乐; 篮球运动员; 技术训练
通过对国内外体育类核心期刊2009年~2013年有关篮球科研论文方法的分析可知, 当前篮球运动的科学研究在母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正朝着 “多学科、 跨学科、 交叉学科”的方向进行发展。[1-6]根据这一现象, 笔者将音乐和篮球技术训练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以了解施加节奏感强的音乐刺激对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技术训练效果的影响。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节奏感强的音乐刺激对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技术训练效果的影响为研究对象。 所选运动员均无急性、 慢性损伤病史, 可以完成试验任务。
1.2研究方法
二级以上男篮运动员20人为测试对象, 分为实验组(10人)和对照组(10人), 在 2013年2月~2013年6月的16周中进行系统的运球、 投篮、 助跑摸高等技术训练, 其中实验组进行技术训练过程中, 被施加节奏感强的励志音乐刺激, 而对照组则采用正常的技术训练。 笔者在实验前和后分别对两个组进行技术指标测试, 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
1.3实验实施方案
1.3.1音乐选择
笔者采取节奏感较强的两首歌曲作为训练时的背景音乐, 分别为: 运球、 助跑摸高时采用羽泉的《奔跑》, 投篮时采用杨培安的《我相信》。 两首歌曲都具备两大特点: 一是节奏感比较强, 二是均属于励志歌曲。
1.3.2测试指标
测试指标包括“多种变向运球上篮”、 “1分钟中距离投篮”、 “助跑摸高”等。 其中测试内容以及评价标准均以《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管理办法》([2012]16号)、 《2012年体育专项测试评分标准》[7]47-49为依据。
1.3.3训练计划
训练计划如表 1 所示。
表 1 周训练计划表
1.3.4测试要求
1) 运球成绩测试采用CASIO品牌的HS-80TW型号秒表, 由两位测试人员同时进行测试, 取平均成绩。 摸高测试采用宏康达HKD-MG3090电子摸高器。
2) 测试前,运动员被要求做30 min准备活动,包括:10 min慢跑运球,10 min上下肢及腰腹肌肉拉伸练习,10 min运球加速跑与中距离投篮练习。
3)“助跑摸高”测试方法: 助跑起跳摸高, 摸最高点计其成绩, 每人测两次, 计最佳成绩(精确到厘米), 助跑距离和助跑方法不限。
2结果
2.1实验前的分组情况
2.1.1身高、 体重比较情况
如表 2 所示, 实验组的身高均值为187.40 cm; 对照组的身高均值为189.60 cm; 实验组的体重均值为79.00 kg; 对照组的重均值为86.30 kg。
表 2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身高、 体重基本情况
两个组的身高、 体重比较时, 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进行比较。 对身高的比较, 莱文方差齐性检验的sig.值为0.485>0.05, 两个总体的方差齐同,t=-0.918, Sig.(双侧)=0.371>0.05, 说明两个组的身高无显著性差异。 对体重的比较, 莱文方差齐性检验的sig.值为0.559>0.05, 两个总体的方差齐同,t=-1.486, Sig.(双侧)=0.155>0.05, 说明两个组的体重无显著性差异。
2.1.2运球、 投篮、 摸高情况
如表 3 所示, 实验组的“多种变向运球上篮”所用时间均值为41.13 s; 对照组所用时间均值为41.35 s。
表 3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技术水平情况
实验组的“1分钟中距离投篮”命中次数均值为5.60个; 对照组命中次数均值为5.70个。 实验组的“助跑摸高”高度均值为3.23 m; 对照组高度均值为3.25 m。
笔者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两个组的运球、 投篮、 助跑摸高成绩进行比较。 其中两个组“多种变向运球上篮”比较, 莱文方差齐性检验的sig.值为0.866>0.05, 两个总体的方差齐同,t=-0.153, Sig.(双侧)=0.880>0.05, 说明两个组的所用时间总体均数无显著性差异; 两个组“1分钟中距离投篮”比较, 莱文方差齐性检验的sig.值为0.469>0.05, 两个总体的方差齐同,t=-0.139, Sig.(双侧)=0.891>0.05, 说明两个组“1分钟中距离投篮” 命中次数总体均数无显著性差异; 两个组“助跑摸高”高度比较, 莱文方差齐性检验的sig.值为0.551>0.05, 两个总体的方差齐同,t=-0.259, Sig.(双侧)=0.799>0.05, 说明两个组“摸高”高度总体均数无显著性差异。
综上所述, 两组的相关身高、体重、“多种变向运球上篮”、“1分钟中距离投篮”、“助跑摸高”等数据无显著性差异,分组情况达到实验前基本要求。
2.2试验后的实验组、 对照组成绩变化情况
2.2.1试验后的实验组成绩变化情况
如表 4 所示, 实验组的实验前“多种变向运球上篮”测试成绩均值为41.13 s, 实验后的测试成绩均值为37.75 s。 对实验前、 后的测试成绩进行比较,t=12.337, Sig(双侧)=0.000<0.01, 说明实验组在实验前、 后的成绩发生了非常显著性变化, 且成绩提高非常明显。
实验组在实验前的“1分钟中距离投篮”测试成绩均值为5.60个,实验后均值为7.6个。 对实验前、后的测试成绩对比,t=-4.472, Sig.(双侧)=0.002<0.01, 说明实验组在实验前后的成绩发生了非常显著性变化, 且成绩提高非常明显。
实验组在实验前的“助跑摸高”测试成绩均值为3.23 m, 实验后的均值为3.26 cm。 实验前、 后的测试成绩进行比较,t=-1.438, Sig(双侧)=0.184>0.05, 说明实验组在实验前、 后的成绩未发生显著性变化, 且成绩提高不明显。
(1)做好猪的疫苗免疫工作,不同的日龄注射不同的疫苗,如母猪产前45 d和15 d注射K88K99大肠杆菌疫苗,产出的仔猪15 d再注射水肿苗,水肿病通常就不会发生;猪瘟疫苗可以在仔猪吃初乳前1~2 h超前免疫、30日龄和60日龄再加强免疫,猪瘟也不会发生。该猪场猪生病由于防疫不到位,怀有侥幸心理。
表 4 实验组的试验前、 后技术变化情况
2.2.2试验后的对照组成绩变化情况
表5所示, 对照组实验前“多种变向运球上篮”测试成绩均值为41.35 s, 实验后测试成绩均值为40.36 s。 实验前、 后的测试成绩比较,t=4.524, Sig(双侧)=0.001<0.01, 说明对照组在实验前、 后的成绩发生了非常显著性变化, 且成绩提高非常明显。
对照组在实验前的“1分钟中距离投篮”测试成绩均值为5.70个, 实验后的均值为6.50个。 实验前、 后的测试成绩比较,t=-2.228, Sig(双侧)=0.053>0.05, 说明对照组在对照组在实验前、 后的成绩发生显著性变化, 且成绩提高比较明显。
实验前的“助跑摸高”测试成绩均值为3.25 m, 实验后的均值为3.26 cm。 实验前、 后的测试成绩比较,t=-0.755, Sig.(双侧)=0.470>0.05, 说明对照组在实验前、 后的成绩未发生显著性变化, 且成绩提高不明显。
表 5 对照组的试验前、 后技术变化情况
综上所述,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多种变向运球上篮”、 “1分钟中距离投篮”实验后的成绩均发生了显著性变化, 成绩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但 “助跑摸高”指标没有发生显著性变化, 成绩提高不明显。
2.3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技术水平比较情况
表 6 所示, 实验后实验组的“多种变向运球上篮”所用时间均值为37.75 s; 对照组所用时间均值为40.36 s。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进行比较, 莱文方差齐性检验的sig.值为0.548>0.05, 两个总体的方差齐同,t=-2.094, Sig.(双侧)=0.051>0.05, 说明两个组所用时间总体均数接近显著性差异, 也表明施加节奏感强的音乐刺激对运球训练有很好的作用。
表 6 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的技术水平比较情况
实验后实验组“助跑摸高”高度均值为3.26 m;对照组高度均值为3.26 m。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进行比较,莱文方差齐性检验的Sig.值为0.306>0.05,两个总体方差齐同,故两组的比较t=-0.017,Sig.(双侧)=0.986>0.05,说明两组“助跑摸高”高度总体均数无显著性差异, 也说明施加节奏感强的音乐刺激对摸高训练作用不大。
3讨论
笔者查阅了近年在运动训练学及运动医学领域的研究论文, 发现国内外学者对音乐节奏增强运动能力、 提高训练效果及促进运动性疲劳消除等方面已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 诸如: Victor B.White 等在安静或播放快节奏音乐( 140~145 节拍/min) 的环境中分别对24 名大学生进行VO2max为70%的持续20 min功率自行车运动, 结果播放音乐的环境中受试者运动时的疲劳感减轻, RPE值降低。[8]日本学者Yohko Hayakawa 等利用心境状态量表( An Abbreviated Version of the Profile of Mood Scales) 对音乐节奏与运动节奏一致与否对心境状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研究者安排16名中年妇女受试者进行30 min 75%最大心率的台阶运动(120拍/min), 测试结果显示: 不听音乐的受试者在运动时疲劳感最强, 听健身操音乐和日本传统音乐的受试者运动时的疲劳感较弱; 另外,听健身操音乐比听传统音乐时, 受试者感觉更轻松。[9]
以上实验结果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成果, 可以初步说明节奏感强的音乐刺激对篮球运球和投篮技术能力提高具有一定的作用, 主要原因包括: ①节奏感强的音乐刺激通过神经传导作用于脑干网状结构及大脑边缘系统, 产生一系列身体系统调节, 如促进内啡肽的合成, 抑制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的释放, 并使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 从而引起心率及呼吸频率减慢、 血压降低、 骨骼肌紧张度下降等变化, 并使人产生放松和愉快感。 训练中播放音乐有助于克服长时间训练所产生的单调感和疲乏感, 从而能增强训练效果。[9]总体上, 节奏感强的音乐刺激使得运动员在技术训练过程中产生机体生理和心理上的兴奋, 刺激了训练的
情绪,使运动员在练习的过程中更加的专注、兴奋和欢快,同时也减轻长时间训练的心理疲劳,从而提高了训练的质量。②音乐的节奏潜移默化地对运动员的运球频率和投篮的节奏产生了影响,使运动员的运球和投篮节奏发生了改变,进而使得运动员在做动作的时候更加协调、准确和合理,更好地改善了技术。故笔者建议我国的相关研究者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充分利用体育学科和音乐学科两者的结合为高水平篮球训练寻找新的方法和途径,为提高我国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训练质量和水平提供参考。
4结语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后“多种变向运球上篮”、 “1分钟中距离投篮”的成绩均发生了显著性变化, 成绩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但 “助跑摸高”指标没有发生显著性变化, 成绩提高不明显。
实验证明, 节奏感强的音乐刺激下实施训练的实验组“多种变向运球上篮”、 “1分钟中距离投篮” 的成绩提高情况明显好于控制组, 但两个组“助跑摸高”项的成绩提高不明显。 这说明节奏感强的音乐刺激对高校篮球运动员运球和投篮技术提高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Stockel T, Fries U. Motor adaptation in complex sports-The influence of visual context information on the adaptation of the three-point shot to altered task demands in expert basketball players[J].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2013(7): 750-758.
[2]Zhao J X, Tian Y, Nie J L, et al. Red light and the sleep quality and endurance performance of Chinese female basketball players[J]. Journal of Athletic Training, 2012(6): 673-678.
[3]Aerts I, Cumps E, Verhagen E, et al. A 3-month jump-landing training program: a feasibility study using the RE-AIM framework[J]. Journal of Athletic Training, 2013(3): 296-305.
[4]Porter J M, Magill R A. Systematically increasing contextual interference is beneficial for learning sport skills[J].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2010(12): 1277-1285.
[5]Wilderman D R, Ross S E, Padua D A. Thigh muscle activity, knee motion, and impact force during side-step pivoting in agility-trained female basketball players[J]. Sports Med, 2009(1): 14-25.
[6]徐真英, 王进. 基于篮球比赛情景和运动员技能水平的“Choking”体验调查研究[J]. 中国体育科技, 2010(5): 19-27.
[7]2012年体育专项测试评分标准[S].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12.
[8]White V B, Potteiger J A. Comparison of passive sensory stimulations on RPE during moderate intensity exercise[J].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1996(3): 819-825.
[9]Hayakawa Y, Miki H. Effects of music on mood during bench stepping exercise[J].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2000(1): 307-314.
Music Effects on Technical Training of High-Level Basketball Players
WANG Xinlei, ZHANG Xiaoli, LIU Cheng, WANG Lei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 Taiyuan 030051,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Effect of strong rhythmic music on high-level basketball players’ technical training. Methods: To divide 20 university basketball players, whose grade for sports are more than the second high level,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for 16 weeks of technical training. In the proces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s trained with strong rhythmic music,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is only give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ame basketball technical training, so as to get the technical level gap after the experi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both groups,in “Variations to Dribble and Layup” and “One Minute Shoot on the Perimeter” have undergone significant changes with a greatly improved performance, but the “Run-up and Jump Touch Height” targets had no significant change, without obvious improvemen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ving received training in the strong rhythmic music background, in “Variations to Dribble and Layup” and “One Minute Shoot on the Perimeter” , have significantly better result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whereas the results of two groups in “Run-up and Jump Touch Height” have no apparent difference. It shows that rhythm of music can improve the level of the basketball dribbling and shooting techniques.
Key words:strong sense of rhythm music; basketball players; technical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1646.2016.01.025
作者简介:王新雷(1976-), 男, 副教授, 博士生, 从事专业: 篮球训练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2014年度北京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 “全面发展”教育观导向下高校篮球教育课程的构建(2014-ms096)
*收稿日期:2015-09-27
文章编号:1673-1646(2016)01-01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