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建筑窗饰和地缘文化分析
2016-03-15吴世丹
吴世丹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00)
鼓浪屿建筑窗饰和地缘文化分析
吴世丹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00)
以鼓浪屿历史文化为背景, 基于岛上现有建筑的实地考察及相关资料的查阅、 考证, 以微观角度入手, 从窗户的造型、 结构、 装饰符号以及文化内涵等几个方面剖析鼓浪屿窗式多样化的特征, 挖掘其形式渊源及历史成因. 由此, 反映鼓浪屿殖民化时期的建筑风格、 表现形式及设计理念. 对人们认识和理解鼓浪屿建筑及其构件、 研究和比较与之类似区域的外来建筑文化、 并学习其设计思想和建造理念有所帮助, 对建筑设计师在相关风格的建筑设计中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建筑窗饰; 多样化; 地缘文化; 鼓浪屿
窗户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喻为建筑的眼睛, 它点亮了建筑的灵魂, 体现了建筑的魅力. 不同的建筑窗式景观展示人们对建筑文化的排斥、 改造、 吸收和创新的过程. 本文以鼓浪屿历史文化为背景, 在对岛上现有建筑的实地考察及相关资料查阅、 考证的基础上, 尝试以微观角度, 从窗户的造型、 结构、 装饰符号以及文化内涵等几个方面剖析鼓浪屿建筑窗式多样化的特征, 并挖掘其形式渊源与文化背景.
1 研究背景和方法
鼓浪屿位于福建省厦门市西南面, 地处九龙江出海口, 面临台湾海峡, 背靠祖国大陆, 岛上自然景观优美. 因地理条件优越, 鼓浪屿在鸦片战争前期是西方殖民者争抢发展的地盘, 鸦片战争后厦门被迫开放为“五口通商”口岸, 随后英、 美、 德等殖民国家先后进驻鼓浪屿[1]. 鼓浪屿由此兴起了长达百年的建设高潮, 这些建筑诸多具有东西方建筑特色, 建筑构件更是融合了东西方特色[2-3].
作为建筑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构件, 窗户除了传达本身所具有通风、 采光、 隔热、 御寒等基本功能外, 更重要的是展现了其装饰功能及相应的文化内涵[4]. 从窗户出现以来, 人们对窗的研究和改造从未间断, 包括窗的功能、 形式、 材料、 审美特点和文化, 基本包含了建筑、 地域、 时代背景赋予窗的外延和内涵.
笔者从建筑构件之一“窗”为切入点, 研究鼓浪屿建筑窗户的典型类型及其装饰. 从鼓浪屿所处的地缘性文化特征对窗户的造型特点、 装饰图案、 材料特点、 尺寸比例等方面进行分析、 归纳、 比较, 分析鼓浪屿建筑窗饰多样化的成因, 由此来解读社会发展与文化的差异是如何直接影响窗的最终形态, 并衍生到对建筑的整体外观设计和风格定位的理解.
2 鼓浪屿建筑窗户的特征
笔者实地考察了鼓浪屿上百个窗户, 当代建筑中的“千楼一窗”的景象并没有在鼓浪屿建筑的窗户中体现, 而是呈现出结构丰富、 造型多变的特点, 同时装饰形式和装饰元素也趋于多样化[5].
2.1 窗户造型的多样化
窗户的造型, 针对某一个组件的不同设计可以展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格, 同时利用窗户不同构件的多种组合, 也能达到不同的效果.
2.1.1 窗户外轮廓造型的多样化
鼓浪屿建筑窗户造型多样, 以窗楣的艺术造型最具代表性. 经过实地考察, 鼓浪屿建筑窗户的窗楣形式各异, 大致可分为平顶形、 圆拱形、 尖券形、 曲线形拱四种[6-7].
2.1.1.1 平顶形窗户
平顶形窗在当代建筑中由于其施工的便利性以及造型简洁大方的特点, 受到了鼓浪屿建筑的设计师和建筑师的青睐. 鼓新路18号“汝南别墅”窗户(见图1)、 永春路14号住宅(见图2)的东面和南面窗户均是平顶形窗户的典型代表. 建筑师在处理此类型窗户时, 常在窗楣或者窗套位置加以线条或装饰图案, 丰富了平顶形窗户的视觉效果, 避免建筑整体外观的单调.
2.1.1.2 圆拱形窗户
相对于平拱形窗户, 圆拱和尖券形窗户外轮廓线条优雅, 装饰色彩浓郁, 建筑师辅以不同的材质设计, 使圆拱和尖拱形窗户在整体建筑外观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因此在建筑外观中最能展现建筑的魅力和灵气.
圆拱是指由一条平滑、 连续的曲线构成的拱, 没有顶点. 圆拱形窗户为典型的拱券欧式窗, 鼓浪屿窗户设计根据造型不同, 可细分为半圆拱、 椭圆拱、 弓形拱、 三心拱和马蹄形拱等[7]. 这类窗户在鼓浪屿诸多建筑中随处可见. 以福建路32号黄荣远堂(见图3)为例, 整栋建筑具有浓郁的西方建筑风格, 亦门亦窗的半圆拱窗楣设计, 别致又不失和谐, 使得整栋别墅非常美观. 笔山路6号的观彩楼(见图4), 建筑设计具有浓厚的北欧风格, 窗户则采用半圆形拱和椭圆拱造型, 加上装饰线脚, 立体感强, 整体装饰性突出. 又如鹿礁路11~19号的林氏府(见图5), 墙面上开有大量的半圆拱、 三心拱或马蹄拱式的窗户, 同时诸多窗楣雕刻着白鸽和缠枝花卉, 显得洁白高雅, 处处洋溢着西方巴洛克建筑的风韵[8](见图6). 仅是圆拱形窗户, 在鼓浪屿窗式中便如此千姿百态, 充分体现了建筑师和设计师丰富的设计思维, 也诠释了人类对建筑审美本质的理解.
2.1.1.3 尖券形窗户
尖券顶窗户指的是立面是尖券的窗户. 根据造型不同又细分为尖顶拱、 等边拱、 平圆拱以及异形拱[7]. 此类窗式体现了刚毅与柔美的完美结合, 亦传达了浓郁的装饰色彩. 典型代表为位于鹿礁路34号的天主教堂, 此建筑具有鲜明的欧式建筑特点, 建筑正面和侧面窗户具有典型的哥特式窗特点-尖券顶窗户(见图7), 且出现窗间柱支撑的双尖券形式的窗户, 此种设计风格在岛上所有建筑窗式中是独一无二的. 天主堂整栋建筑以尖为特点, 不仅在窗楣处理上采用尖券顶的设计形式, 其他建筑构件如门楣以及镂空女墙等也是尖形的, 是厦门迄今为止唯一的一座哥特式教堂. 等边拱尖券窗户的代表是位于复兴路2号的基督教堂的窗户建筑(见图8). 平圆拱券是比等边拱更低矮的拱券, 位于中华路21号的猫头鹰窗(见图9), 窗中柱支撑三个连拱, 为典型的平圆拱尖券形窗户.
另外, 鼓浪屿建筑除了常见的规则尖券顶窗户外, 随处可见异形拱券窗户, 如福建路38号海天堂构之二的尖瓣拱窗户(见图10)和中华路45号的葱形拱(见图11). 这类窗户造型独特, 在传达建筑师创作热情的同时也体现建筑的艺术独特美感.
2.1.2 通过构件的不同组合表现窗户造型的多样化
从窗户内部框架结构分割来看, 鼓浪屿诸多建筑窗户不仅限于常见的两柱一洞式窗式, 还出现了诸多窗中柱的窗结构-三柱两洞式样及四柱三间异形窗楣窗式等. 例如笔山路9号“亦足山庄”(见图12), 在建筑正立面窗, 将三柱两洞式的窗式组合构造形成双拱窗套, 具有较强的立体感. 泉州路72号“版筑传芳”建筑(见图13)正立面窗户则是平顶四柱三洞式窗式的典型代表, 这种窗式设计简洁大气, 不仅满足了窗户的采光通风功能, 同时丰富了建筑构件的层次.
通过实地考察和深入研究又发现, 同一幢建筑中的四柱三窗洞式窗子, 在窗楣的设计又有变化, 如安海路4号杨家园(见图14)建筑正面窗户, 三洞窗在一楼和二楼的设计不尽相同, 一楼窗中洞窗楣为圆拱, 二楼则是尖券拱, 设计形式的细节不同, 但窗户整体框架相同, 体现出设计者的用心和考究. 同样, 中华路2号的住宅(见图15)一二楼窗户亦在统一的窗户构架中进行窗楣细节设计的变化, 如此不仅丰富了建筑外立面, 而且展现出建筑构件在表现形式上的多样性.
2.2 窗户装饰的多样化
鼓浪屿岛上建筑窗饰不拘一格, 还体现在窗柱的设计以及窗楣线条造型与修饰上. 建筑窗柱大多具有欧陆风格, 细数窗柱的剖面造型不尽相同: 如圆柱、 方柱、 扁柱等. 窗户装饰的表现手法多为图案及线条, 技艺手法又以雕刻为主.
2.2.1 窗饰的图案及线条处理
鼓浪屿窗户的装饰图案和素材主要以动植物和生活化的题材为主. 这些装饰主要表现在窗柱和窗楣两个部位. 常见有西方茛苕叶、 忍冬草、 东方的菊花、 兰花等植物题材, 以及丹顶鹤、 鸽、 鱼、 猫头鹰等动物题材, 还有丰硕的果实、 风铃、 瓶等生活化题材. 这些题材丰富了窗户的装饰效果, 也寄托了建造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如中华路21号的黄氏大厝俗称“猫头鹰楼”(见图8), 即通过几何形体将猫头鹰的两只眼睛和尖嘴处理成造型简洁、 抽象的猫头鹰造型窗户, 三个连拱内窗和两个抽象圆形构成了栩栩如生的猫头鹰的面部造型, 造型简洁大气又富有生活情调, 赢得不少游客在此驻足[9].
除了采用各种实物题材外, 鼓浪屿窗户的装饰还体现在线脚的处理上, 这种装饰手法具有明显的中西结合风格. 鼓新路18号“汝南别墅”的窗楣饰以“蛋矛”线脚(见图1), 不仅丰富了窗立面, 也使得窗户整体庄重而典雅. 除此之外, 传统的装饰图案“回纹饰”, 西式的“齿状”线脚等装饰手法的灵活应用, 在鼓浪屿不同风格的建筑窗式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2.2.2 窗饰的雕刻文化
鼓浪屿建筑中的雕饰是岛上建筑文化的精华, 设计师和建造师通常采用中西式的装饰元素结合浮雕、 凹雕或透雕的方法来装饰窗户, 窗楣和窗柱是装饰的重点, 浅浮雕、 浅凹雕应用自如(如图16、 17). 不同风格的装饰元素和不同题材的装饰图案的交叉应用, 以及精湛的雕刻手法的展现, 对建筑外观修饰起到点石成金之效果, 使得建筑的庄重感和典雅感得以彰显, 升华了鼓浪屿建筑的艺术价值.
2.3 窗户选材多样化
鼓浪屿窗饰多样性的特色还体现在选材上. 窗套和窗楣以石材、 水洗石和混泥土为主, 闽南当地的花岗石、 青石、 沿海的水洗石、 水刷石被广泛使用, 同时设计者和建造者挖掘材料的特点, 并充分利用混凝土的材料特性塑造了不同的雕刻形象. 这些海外归来的建筑师的设计初衷是效仿西方的建筑形式, 但由于材料或者工艺的限制, 又无法全盘照搬, 故西化建筑形式与本土化用材的中西结合建筑特色在鼓浪屿随处可见. 另外, 鼓浪屿窗户在窗扇的选材上也有不同, 有彩色玻璃或者雕花磨砂玻璃, 有木制百叶栅等, 西方古典欧陆风格与东方古典木制材料共存, 甚至出现“东西合璧”的窗户(如图18).
2.4 窗户尺寸比例多样化
鼓浪屿建筑窗户的多样化同样表现在窗户的尺寸比例上, 或将多个风格形状相同的窗户组合在一起, 形成新的窗户, 或将窗户的宽高比例拉伸. 这种窗式的自由组合和变形, 形成了不同的造型比例.
鼓浪屿常见的两柱一洞式窗户的宽高比例均在1 ∶1.5~1 ∶1.8之间, 多柱多间式样窗户窗宽高比例则为1.5 ∶1~1.3 ∶1, 如安海路4号杨家园(图14)的四柱三间式, 此种造型比例无论是与建筑的整体性对比, 亦或是作为单体窗式都显得十分协调, 比例优美.
另外, 鼓浪屿当代建筑中有些采用了哥特式风格, 窗式宽高比例小于1 ∶2, 一方面是效仿西式窗形式, 另外一方面就是根据其建造结构或者功能来调整比例关系, 如增加日照、 适应房屋结构等. 鼓浪屿后期建设的一些建筑中甚至宽高比例达到1 ∶7~1 ∶8的窗式, 整个窗型跨越建筑的三个楼层, 形成瘦长的窗型. 此种方法不仅满足了整个建筑同一个立面的采光功能, 也丰富了建筑的建筑形式.
3 鼓浪屿窗户多样性的成因
自1840至1945年, 鼓浪屿经历了一百多年殖民化时期, 同时也进行了持续近百年的建筑活动. 期间, 大量的领事馆、 教堂、 学校等建筑, 以及到后期的华侨建筑, 形成了鼓浪屿特有的建筑风貌[10]. 岛上多数建筑吸收了西方不同风格的建筑元素, 巴洛克风格、 哥特式风格、 拜占庭式风格、 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等, 开拓了岛上特有的建筑风貌格局, 具有极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留下了宝贵的建筑文化遗产. 各类建筑中窗式的多样式特征在鼓浪屿处处呈现, 这种独具一格的窗式多样性与当时的历史和人文环境是息息相关的.
首先, 鼓浪屿建筑的多样性受到西方折衷主义建筑思潮的影响. 20世纪初, 国际社会,主要是欧美国家的建筑师注重建筑形式的新、 奇、 美, 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 他们不讲求固定的形式, 对各种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进行自由组合, 从而出现了西方折衷主义建筑风格, 这种风格在窗户上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随着当时的厦门被迫开放为五口通商口岸, 这种建筑风格被殖民者带入中国并应用到鼓浪屿的窗式设计中.
其次, 鼓浪屿窗式的多样性是中西建筑文化碰撞与交融的产物. 殖民化中期, 随着西方建筑文化的强行输入与传播, 逐渐受到当地建筑文化的排斥, 西方建筑模式在鼓浪屿当地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 包括设计师、 工匠、 建筑材料等均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 体现在窗户装饰手法上, 西式的造型和中国特有文化寓意的中式装饰题材的结合. 当地工匠在建筑材料的应用上, 从西方纯粹石材转变为当地砖材的选用.
第三, 鼓浪屿窗户的多样性是当地建筑洋为中用的主动体现.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量海外学成归来的建筑师将西方建筑知识应用到实际建设中, 另外当时诸多华侨从海外归来, 在建设过程中以建筑来展示他们在国外经商的见识或者财富, 建筑形式“亦中亦西”, 如窗户的窗棂采用中国传统的构造模式, 而在窗套和窗楣装饰上吸收了外来建筑文化装饰元素[11].
4 结语
鼓浪屿窗式的多样性是近代西方建筑文化与本土建筑文化在岛上应用、 演变和交融的体现. 在鼓浪屿建筑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 东西方建筑的窗式装饰元素有些被“自由组合”, 有些则被有意识地保留或舍弃. 鼓浪屿建筑窗户在西洋化的程度上有所不同, 充分体现了当时设计师、 建造师及居民对外来建筑语言的效仿、 吸收及改造的过程, 也是中西方建筑文化从排斥、 冲突到融合的过程.
通过了解和研究鼓浪屿建筑窗户, 可以还原出当时设计师、 建造师是如何在建筑上应用有限的建筑语言来“描绘”多样化建筑风格的. 对研究和比较与之类似的城市、 地区的外来建筑文化, 并学习其设计思想和建造理念有所帮助, 对建筑设计师在相似风格的建筑设计方法中能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1] 龚洁. 鼓浪屿建筑丛谈[M]. 厦门: 鹭江出版社, 2006.
[2] 曹春平. 闽南传统建筑[M].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6.
[3] 陈支平, 徐泓. 闽南建筑[M].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8.
[4] 楼庆西.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五书-户牖之艺[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5] 戴志坚. 福建民居[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6] 王其钧. 西方建筑图解词典[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7] 霍普金斯. 解读建筑[M]. 刑真, 译. 北京: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2014.
[8] 吴瑞炳, 林荫新, 钟哲聪. 鼓浪屿建筑艺术[M]. 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7.
[9] 卲跃选. 鼓浪屿老别墅窗户设计诠释[J]. 艺术生活, 2009(4): 60-61.
[10] 丁晓艺. 厦门鼓浪屿建筑特色分析研究[J]. 科教导刊, 2015(8): 116.
[11] 陈经纬. 鼓浪屿的建筑风格及文化背景探析[J]. 福建建筑, 2006(5): 44-45.
(责任编辑: 洪江星)
Analysis of Gulangyu Island building tracery and geographical cultural
WU Shidan
(Xiamen Institute of Arts and Crafts, Fuzhou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00, China)
Having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Gulangyu Island as background, this text is based on the on-site investigation, consulting and research of related information. From a microscopical point of view, it analyzes the diversified characteristics of Gulangyu Island window and evacuates its origins and the historical causes of it from the shape, structures, decoration symbols as well as cultural connotation. Thus, it reflects the architectural style, the form of expressions and design concepts during the colonial era. This article is helpful for people’s understanding and awareness of the architecture and its components of Gulangyu Island, for researching and comparing with similar regions’ foreign architectural culture, and for learning its design concepts and construction ideas. It plays a certain reference in the designing of relevant style of architecture for architects and designers.
building tracery; diversification; geographical cultural; Gulangyu Island
10.7631/issn.1000-2243.2016.05.0717
1000-2243(2016)05-0717-06
2016-02-24
吴世丹(1981-), 讲师, 主要从事环境设计与地域建筑文化研究, 184712020@qq.com
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资助项目(JAS150135); 福州大学社科科研扶持基金资助项目(15SKF56)
TU8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