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守儿童绘画心理干预方法

2016-03-14戚科琴姜玉荣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留守儿童绘画

戚科琴 姜玉荣

摘 要 绘画心理干预有利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对绘画心理干预的操作方法进行阐述,包括个体自主绘画和干预绘画,对干预绘画的四个阶段宣泄阶段、疏导阶段、支持阶段和放飞阶段的操作进行叙述并在操作上提出建议。

关键词 留守儿童 父母角色缺失 补救 绘画

中图分类号:G252.17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留守儿童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出现并将在相当长时间内持续存在的特殊社会群体,通常指由于父母一方或者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里的18周岁及以下的儿童。 综述已有研究发现,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状调查、影响因素及关系分析上,实质性可操作性强的对策研究很少。研究发现,对留守儿童父母角色缺失进行补救的途径中,艺术具有特殊的作用。其中绘画心理干预已经证实是有效果的,能够有助于提高留守儿童的自尊、降低其社交焦虑。本研究对留守儿童绘画心理干预的具体操作方法进行阐述。

1绘画及绘画心理干预

绘画能够传达内在的、潜意识层面的信息。绘画能将经验与感受,象征性展现在图画中,达到陈述、回顾、整理、抒发和宣泄的作用。绘画艺术本身具有符号性和价值中立性,相对于语言交流,绘画有效降低防御机制,使人在安全的环境中将内在深层次的动机、情绪、焦虑、冲突、价值观和愿望等投射在绘画作品中,将早期记忆中被隐藏压抑的经验更快地释放出来,达到完善人格健全身心的目的。绘画干预是利用绘画能表征心理、人格、感情、人际关系、文化和社会影响的作用,宣泄、缓解和外化语言无法表达的内在世界,达到身心治疗的效果。

儿童期语言能力较弱,绘画作为儿童情感生活世界的潜在载体,可以表达儿童内心世界矛盾的、困惑的和用语言难以表达的情感。绘画干预的灵活多面心理干预常态化的特点,使干预可以在儿童的日常生活情境中开展,进而更易于帮助儿童从一些由于环境、社会和家庭所造成的情绪冲突中解脱出来。因此,绘画心理干预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而有效途径,适用于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实验发现,无论是个体自主绘画还是干预绘画都有助于双留守儿童自尊的提高,每周一次的干预绘画效果最好。每周一次的干预绘画能显著降低双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

2个体自主绘画及方法

个体自主绘画中,干预者需提供温暖安静安全自由的空间,个体按照自己的感觉自由涂鸦,自由选择绘画的主题、线条和色彩,干预者要有无条件接纳和欣赏的态度,给予积极的关注和陪伴,让个体在轻松温暖的氛围中自由作画。作画后请个体对绘画作品进行讲述,鼓励情绪自然的流露和宣泄。

3干预绘画及方法

干预绘画主要包括四个阶段即宣泄阶段、疏导阶段、支持阶段和放飞阶段。

3.1宣泄阶段

在干预的开始1、2周进行。第1周,干预者提供的是温暖安静安全自由的空间,首先请个体进行房树人绘画“请在白纸上画一幅包括房子、树和人的画,想怎么画就怎么画,但要求你认真地画,如果觉得不满意可以用橡皮修改,也可以用蜡笔上色。”其余操作与个体自主绘画相同。第2周进行个体自主绘画。

3.2疏导阶段

在干预的3、4周进行。在温暖安静安全自由的氛围中,请个体想象自己最喜欢的地方、最喜欢的人、最喜欢的动物或最喜欢的物品,请个体把这些画出来。画完之后,请个体体会自己的心情,说出自己的感觉。干预者询问“在这幅画中,你在哪里呢?”如果干预者发现个体不在图画中,请个体把自己加进去,如果发现个体的位置不和谐等,请个体想象着调整并在画上进行调整。比如个体在角落的地方调整到让个体到中心来,个体在房间里调整到让个体走出来,个体的人很小调整到个体人比较大等等。

3.3支持阶段

在干预的5、6周进行。在温暖安静安全自由的氛围中,请个体做主题绘画“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的画”、“与很多朋友在一起的画”,干预者采用无条件的接纳的态度,欣赏的态度,给予积极的关注和陪伴,让个体在轻松温暖的氛围中自由做画。做画后请个体对绘画作品进行讲述,并讲述自己对未来的期待,并请个体将其添加到图画中。

3.4放飞阶段

在干预的7、8周进行。在温暖安静安全自由的氛围中,请个体讲述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和想法,干预者给予积极的倾听和鼓励支持肯定,然后请个体自由作画。画完之后,请个体讲述作画的主体和想法以及对自己的认识。干预者与个体交流干预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以及对将来的期待。

4操作建议

基于干预的具体操作,建议非专业人员或条件不充足的单位或个人可以采用个体自主绘画的方式,每周一次。而有条件的专业人员可以采用个体干预绘画的方式对留守儿童进行补救,根据个案的具体情况调解四个阶段的长短,对于比较压抑内向、攻击性倾向明显等个案可以延长宣泄和疏导阶段的时间。

参考文献

[1] 赵景欣.压力北京下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保护因素与抑郁、反社会行为的关系[D].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

[2] 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1-3.

[3] 罗静,王薇,高文斌.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5):990-995.

[4] 刘中华.宁波“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绘画艺术治疗[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8,2l(1):135-140.

[5] 姜玉荣,戚科琴.对留守儿童父母角色缺失补救新途径-绘画心理干预[J].赤子,2012,21(11):87-88.

[6] 卡洛琳·凯斯,苔萨·达利.艺术治疗手册[M].黄水婴译.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4.

猜你喜欢

留守儿童绘画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