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BAT+”?
2016-03-14敖祥菲李瑶
敖祥菲+李瑶
本该是一场互联网行业与传统产业的全民盛宴,如今看起来却有点像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互联网巨头的独角戏。
一年来,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展开了全方位的“互联网+”布局竞赛,争相发布“互联网+”报告、在相关领域积极投资并购、与各地政府和企业签约合作……
从本质上看,浙江大学教授刘渊认为,“互联网+”强调的不是互联网本身,而是通过互联网与其他应用领域的融合,实现对各类社会资源的整合,最终成为推动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刻变革的重要力量。
在这样一个相互融合渗透的过程中,或许应该多一些主角。
BAT主导“互联网+”
2015年全国两会后,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推进“互联网+”的指导意见和扶持政策,但产业层面的回应,仍以BAT为主。
这与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进程一脉相承,BAT将三足鼎立的寡头格局从桌面互联网时代维持到移动互联网,如今,“互联网+”时代刚开始,似乎又呈现出同样格局。
一方面,BAT本身争相在各地展开“互联网+”合作。马化腾甚至亲自披挂上阵,在2015年全国两会后的100天内,南征北战,将腾讯的“互联网+”先后落地河南、上海、北京、天津、重庆、四川、贵州等地,与16个城市及相关机构签署战略框架合作协议。
另一方面,这一年时间在“互联网+”各领域诞生或活跃的企业,即便是不同于BAT及传统企业的“线上线下”新型“互联网+”企业,绝大多数也因资本和经济环境的影响,与昔日竞争对手合并,最终仍绕不过由BAT入股接盘的命运。
例如,“互联网+出行”行业的滴滴与快的合并后,最大的投资方变成了腾讯和阿里巴巴;“互联网+生活服务”行业的美团与大众点评合并后,在2016年1月最新获得33亿美元的融资投资者名单里,依然有原大众点评的投资者腾讯。
阿里巴巴还在2015年以283亿元战略投资线下零售商苏宁,成为其第二大股东,这也是截至目前“互联网+零售”行业最大手笔的投资并购案例。
互联网企业尤其是BAT如此高歌猛进,不禁让人担心,这是否意味着借助“互联网+”的春风,三大互联网巨头会长成更大、更“重”的巨无霸,甚至大到失控?
没人知道答案,但类似的担忧声音已经出现。行业内有观点认为,趋势如果持续,在BAT已经成为“互联网+”浪潮底座的情况下,对于BAT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行业的良性健康发展、乃至国家的治理体系,都会带来不小的挑战。
以致有人建议,商务部等部门应该主动审查,对BAT今后在“互联网+”领域的投资并购案例,以及后期市场格局的失控风险提前进行把控。否则,各行业的“互联网+”,最终将变成专属BAT的盛宴。
互联网离不开传统队伍
不过,在BAT的三位掌门人看来,比起消费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空间更加广阔,可做的事情更多,有什么理由不“+”?
在过去十几年的积累中,BAT拥有了国内互联网领域最领先的技术,最全面的互联网商业模式,也有最敏锐的互联网嗅觉,同时因为用户规模和资本优势,积累了海量的大数据资源,这让BAT率先进军“互联网+”看起来无可厚非。
2015年,阿里巴巴以283亿元战略投资线下零售商苏宁。
但也正因为可做的事情太多,光靠BAT三家巨头远远做不完,而且“互联网+”的核心是帮助现代制造业等传统产业企业转型升级,这个过程离不开传统企业。
BAT三位掌门人也深知这个道理,在“互联网+”时代,BAT是掌握互联网技术、拥有互联网思维的领路人,这些技术和思维只有和实体经济主体结合,才能发挥最大效能。
马化腾曾表示,互联网产业发展的“下一个风口”是和传统行业的融合,在这个过程中,腾讯将专注于做互联网的连接器——连接人和人,人和服务与设备。腾讯要在风口上做“二道贩子”,不再去抢夺风口,未来将把公司半条命完全交给合作伙伴。
全国人大代表、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也直言:“单靠我们的力量‘互联网+是做不成的,以我们为主也是做不成的。”
互联网行业观察者、5G咨询创始人洪波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无论BAT与各地政府、传统企业签约“互联网+”,还是投资接盘O2O小巨头,除了用必备的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思维来设计和运营平台,甚至互联网与传统行业一起创造了很多新的业态,BAT仍然离不开实体经济的传统人员来实现具体服务。
比如,阿里巴巴和腾讯投资的“互联网+出行”行业平台滴滴快的,离不开线下出租车司机的全天候运载;腾讯投资的美团点评、百度外卖等每天也要依靠线下成千上万的外卖小哥传递美食;58赶集上的家政、美甲等上门服务也都同样依托保洁阿姨、美甲员工上门服务……
更有趣的案例,是一些从互联网切入“互联网+”领域的创业者,竟逆向选择,成为了传统行业的一员。
从根本上看,“互联网+”就是一种优势互补的资源整合。
比如,2016年1月互联网医疗公司丁香园的线下诊所“丁香医生”正式开门营业;航班管家CEO王江2012年创立的咖啡外卖项目“连咖啡”,2015年推出了线下实体咖啡品牌,将咖啡店开到了各个写字楼和住宅;700Bike创始人张向东原本想把互联网思维带到自行车行业,但后来发现,想要做好自行车,必须回归传统行业,从实打实做好一辆自行车重新开始。
从根本上看,“互联网+”就是一种优势互补的资源整合。
传统企业如何“+”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企业应该怎么做?
大数据分析机构易观国际的董事长于扬在2012年就提出过“互联网+”理念,在他看来,传统企业“互联网+”并没有普适的方法和路径,每个行业每个企业在互联网化的过程中,都应该有只适用于自身的路径。
不过,这其中,还是有一些大方向和基本原则可资参考。
比如,在“+互联网”的过程中,传统企业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思想观念要跟上,认清现在已经来到“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已经从消费互联网发展到产业互联网,需要与实体经济、传统企业发生作用。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沈潇博士表示,传统企业应该看到,互联网透明化的运行理念和分享精神,意味着互联网的效率优势恰恰体现在不同参与者能以公开的方式互动,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和误判。因此,“互联网+”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一种经济形态,还是一种新的理念。
“实体经济应深刻认识‘互联网+的实质和内涵,不能再拒绝、抵触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技术,而是要抱着积极拥抱互联网的心态,将其作为转型升级、提高创新和管理能力的一个突破口。” 沈潇说。
在意识上“+互联网”之后,接下来就是在企业生产、销售、经营等实际行动中真正拥抱互联网,实现完全的数据化和网络化。
于扬认为,企业应该基于内部数据及外部大数据资源的利用,充分了解自身所处行业及关联行业的生态。从战略到意识,从能力到技能,从数据挖掘到量化决策,企业上至高管下到基层员工都要统一思想和步调,全身心地拥抱互联网,找到适合自己的“互联网+”路径,利用互联网去优化、改造甚至重塑自我。
例如,生产设计方面,可以借助用户数据分析,从粗放生产向定制和柔性生产制造转型;推广营销上更是要依靠互联网渠道,重视企业自身微信公众账号和各大网络媒体、新媒体、自媒体等线上渠道,更要有互联网思维的吆喝;销售经营方式也可在线上接通支付方式,从交易、支付层面与用户打通;在售后方面,开辟用户社区,在售前、售中、售后都能积极与用户互动,听到用户的反馈声音,并及时给予解答、解决。
而同作为“互联网+”产业层面的关键力量,传统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同样可以更积极地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这其中的合作方式不仅包括互联网企业投资传统企业,还包括传统行业的巨头通过投资、收购互联网企业的方式来拥抱互联网。
于扬表示,传统企业互联网化的过程,从根本上看也是“去中心化”的过程,每个企业都在“去中心化”。其核心就在于找到自身行业的本质,将其与互联网结合,把老中心打掉,建立更有利于自己、更大规模、更有效率的新中心。
这是一个需要勇气、胆识和行动能力的艰巨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