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下青年教师专业实践模式与效能研究*
2016-03-14文桂林王凤武刘道富朱其勇陈永红魏亦军
文桂林,王凤武,刘道富,朱其勇,陈永红,魏亦军,田 冬
(淮南师范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产教融合下青年教师专业实践模式与效能研究*
文桂林,王凤武,刘道富,朱其勇,陈永红,魏亦军,田冬
(淮南师范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安徽淮南232038)
对产教融合下青年教师专业实践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实践的现状,结合淮南师范学院进行青年教师专业实践的实际,分析了青年教师专业实践的形式、内容、对本科教学的效能,明确了其在产教融合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实现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产教融合;青年教师;专业实践;效能研究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高教领域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技能型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实现自我发展、提高办学能力的有效途径,该模式将教育和实习、学习和工作有机融合,通过校内实践和校外实习、实训等手段实现高校与产业协调发展、深度融合,共同培养与行业契合的的应用技能型人才[1-2]。在“产”“教”协调的双方中,作为教学核心的教师,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核心力量,教师的教学导向、内容和能力在深化产教融合、推动高校转型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3]。但是,在高校教育精英化的背景下,应用性高校的师资队伍基本上以学术型科研队伍为主,很难引入和发展一支完整的符合转型发展的应用性高校教师队伍[4]。特别是伴随着高校大扩招,一大批地方专科院校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这些院校是发展应用性高校的主力军。为了解决师资力量的匮乏问题,地方高校通过招聘大批综合性大学的应届毕业研究生作为师资来源,学术背景决定了年青教师缺乏相应的专业实践能力,在应用技能方面存在短板[5]。
以淮南师范学院为例,该校是一所新升格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目前已加入安徽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6]。2014年,在学院第二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具体目标。在此目标下,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引进了大量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这些年青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但是背景单一,多为从“学校→ 学校”的学习阅历。为了改善教师队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提高实践育人和社会服务能力,适应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定位对教师队伍的总体要求,让没有企事业单位工作经历的青年教师进行专业实践能力培训是必然要求。对于笔者供职的材料化学系,在学校的政策支持下,并结合新版培养方案要求,团队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践教学基地,签署了长期的培训计划,同时利用科研优势协助企业锂电池材料研发部门进行产品研发和生产。本文结合专业特点和实践经验,探索适合地方应用型高校办学特色的青年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并深入研究青年教师专业实践作用于教学对象的效能和对教学质量的促进作用,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提供理论参考。
1 青年教师专业实践的方式
目前,各高校针对自身发展情况,对青年教师的实践期限和范围作了明确限制。如,淮南师范学院专门出台相关规定“凡年龄在40周岁以下,没有相关专业企、事业单位实际工作经历的教师都必须参加实践能力培训活动”。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多种专业实践模式:
(1)高校与企业签订教师专业实践协议,安排好具体的实践内容、实践时间以及实践目标,分批次派遣教师进入企业锻炼[7]。以笔者为例,教学系将实践单位统一安排至淮南市经开区某企业的高品质锂电池材料研发生产中心,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同时硬性要求了每星期去企业实践的频次,并将一个完整的暑假假期也纳入到实践活动中,保证了教师能有较长且连续的时间深入到企业锻炼,能真正地按时参与企业的各项生产环节中,避免了走过场。
(2)从实际工作和教学需要出发,针对企业发展中存在的技术难题,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以研究项目的形式申请参加实践能力培训,学校拨付一定的项目经费,从而为专业实践提供物质保障[8]。教师本人利用自身的人际关系或者网络信息,通过有企业工作背景的同事或同学、或者主动寻找企业的人力主管部门,落实实践单位。这种方式避免了实践内容和实践形式的单一性,有利于形成多样化的实践,丰富了实践内容。
(3)从专业发展出发,组织专业教师参加或带队参加国家、省、市级组织的各种专业竞赛活动、以及行业竞赛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自行组织各种应用技能竞赛。通过专业技能竞赛,深化了兄弟院校专业教师之间的技术交流与技能合作,同行交流过程中提高了专业实践能力。
(4)通过外聘企业兼职教师教授一些实践性质的专业课程,特别是应用性的实验课程,利用外聘教师的自身知识体系将实际生产技能引入高校,在专业内部形成氛围,使青年教师不出校门就能提高专业实践能力[9]。
(5)选派青年教师去国外应用性高校做访问学者,或者去企业做博士后工作。如淮南师范学院定期选派青年教师去美国湖滨大学、韩国韩瑞大学、澳大利亚北墨尔本高等技术学院交流访问,目前已经进行了好几个批次的学习。
2 青年教师专业实践的内容
对照笔者参与企业培训以及锂电池材料研发的实际经历,在专业实践中主要能够进行以下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1)熟悉了企业产品或者研发对象的进展和产业现状等基本情况。仍然以本单位专业实践为例,如,通过实践可以了解到磷酸铁锂是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中的热点,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动力型和储能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为提高其导电性,以满足电池高倍率充放电,主要的改进手段有:颗粒纳米化、碳包覆、离子掺杂和与其他材料复合;磷酸铁锂行业属于材料领域,技术壁垒很高,不会过分依赖国外市场,原料和设备也不会受制于国外企业,作为新进入这个产业的企业,切入到磷酸铁锂材料电池更具优势。
(2)了解对象材料研发生产中心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等情况;进而参与中心的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对生产的产品进行数据分析。利用专业优势部分指导研发和生产活动,部分参与企业日常管理、产品实际销售等环节,同时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参与企业项目的研发。
(3)熟悉了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基本业务工作,以及岗位分工和职责、生产操作规范、管理考评制度、用人标准等。企业以盈利为目的,与具有公益特性的高等学校在管理、业务范围、岗位设置以及考评和用人上有明显不同。企业建立了目标成本管理体系,目标明确、落实到位、责任到人,“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肩上有担子”;建立以业绩导向的奖励机制,人员薪酬的确定与市场价位接轨,内部竞争淘汰机制,薪酬付给与岗位的价值、贡献关联性较大。因此,任何企业都不会容忍工人闲置,吃大锅饭,这些要求在学校比较淡薄,只有在企业实践过程中才能深刻领会和实现。
3 青年教师专业实践的作用
(1)通过实践明确了“理论-应用”互动的教学理念,端正了教学态度。
在研究生教育阶段,通常以科研为导向,不计较成本和时间,这种方法显然不适合地方性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方式。通过在企业的培训和研发过程,以及具体参加企业的一线生产,深刻领会到应用型与理论型知识的不同,在企业生产中更强调低廉的成本、更快的效率,对于员工的能力提升和理论知识的把握要求较低。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多树立学生的动手意识和自觉意识,强调实验实践课程的重要性。
(2)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和用人标准,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改进教学方法,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最终是依靠各位一线教学的教师按照对课程和行业要求进行编纂。因此,教师对专业和行业的认知能力直接决定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正确拟定。通过在锂电池岗位的专业实践,结合淮南师范学院专业剖析中材料化学专业的方向调整,将由玻璃陶瓷方向转向绿色电池方向-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和锂电池。提高了在锂电池教学中的理论知识的认知和实验课程的针对性,让学生的实践教学更接近企业的一线生产。同时,也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特别是实验实践方法,要从完全注重实验原理和实验深度延生到实验熟练度、实验过程和实验准确性方面,同时,实验的选择上要增加一些综合实验以及工艺性实验,让学校教育更好地与企业和社会需要衔接。
(3)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的职业规划,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当前,除了部分学生毕业后有继续深造的机会,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即进入到一线生产岗位或者研发辅助岗位,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尽早加强学生的职业规划显得尤为重要。以材料化学专业为例,四年中,学生必须在修满基础实验的同时,涉及到专业见习、专业实习以及毕业,从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打下专业和职业烙印。在这些时间训练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但教师的引导是发起端。通过教师专业实践,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实践程的必要性以及与企业的关联性,同时具备了双能型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企业文化熏陶、帮助学生确立职业规划,毕业后即能很快适应企业,减少盲目性。
(4)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增强保密意识。
针对在校生在吃苦耐劳方面的缺失,以及缺乏职业性,要以德育为先导,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坚韧不拔的信念、诚实守信的品格,掌握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行为规范;要以能力为本位,让学生掌握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专门技能和专业知识,学到真本领,要对安排的任务严格完成,培养较强的负责任的精神;以职业需求为标准,把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计划、课程、教材以及教学的各个环节。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技术保密性要求。企业、研究所在技术保密性方面要求较高,不能随意将实验参数和实验结果带出大门,也不能随意拍照,这一点是学校教育所欠缺的。学校教育以教书育人为主,具有公开性;而科研院所、企业以研发和生产为主,具有排他性和独占性,必须加大对学生的保密性教育。
4 结 论
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今天,提高产教融合程度,推动教师队伍的转型发展,特别是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核心力量和关键。青年教师通过各种专业实践形式,能弥补企业研发和生产方面的知识空缺,对于后续的课程改革和专业发展会有更深入更切合实际的认知和方向性,加深对建设应用型高校的思想认识,从而促进教学水平和知识的进步和更新,进而实现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成功转型。
[1]柳友荣,项桂娥,王剑程.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5):64-68.
[2]曹丹.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困惑与思考[J].天中学刊,2015,30(1):133-138.
[3]邢赛鹏,陶梅生.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师资队伍体系构建研究-基于“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视角[J].职教论坛,2014(29):4-8.
[4]潘懋元,车如山.做强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与特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15-18.
[5]宋雪晶.提高地方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思考[J].广东化工,2013, 40(11):210-211.
[6]文桂林,鲍霞,陈永红,等.专业软件在“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宿州学院学报,2013,28(10):89-93.
[7]王弘宇,杨开,邵青.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18(5):15-16.
[8]王曰松,满红,王琳,等.浅谈独立学院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3(1):137-138.
[9]李春燕.教师专业发展视域下高校教师实践能力发展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4(5):81-84.
Research on the Model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 of Young Teachers Drived by Fusion of Education and Industry*
WENGui-lin,WANGFeng-wu,LIUDao-fu,ZHUQi-yong,CHENYong-hong,WEIYi-jun,TIANDong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Materials Engineering, 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 Anhui Huainan 232038, China)
Orienting to the fusion of education and industry, the cause and status analysis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 of young teachers were presented. Incorporation with the fact of 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 the models, contents,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 of young teachers were also disclosed. Furthermore, the improvement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 of young teachers can be beneficial to perfect the teaching system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the fusion of education and industry; young teacher; professional practice; effectiveness
淮南师范学院质量工程项目(Nos:2014hsjyxm06,2013hsqnxm37);2014年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计划。
文桂林(1980-),男,博士,讲师,主要从事MOFs材料的合成和性能研究。
G642
A
1001-9677(2016)015-024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