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精细化工教学探讨
2016-03-14徐斌
徐 斌
(滨州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山东 滨州 256600)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精细化工教学探讨
徐斌
(滨州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山东滨州256600)
致力于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化工应用型人才,笔者从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1)理论联系实际、强化案例教学;(2)重视绿色化学、深化环保理念;(3)改革考核方式,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述几个方面的教学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平均成绩、及格率均有所提高,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及解决化工工程具体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备了运用所学知识从事一般精细化学品生产的能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精细化工工艺学;案例教学;绿色化学;考核方式
本科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基础。目前,国内除少数研究型大学(985、211等重点大学)旨在培养学术型人才外,绝大多数普通本科院校都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普通本科院校相应专业的教学不应该仅仅面向学科,而是更多的面向社会、面向产业、面向企业,建立、加强和完善产学研合作,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1-2]。化工是山东省的传统优势产业、支柱产业,也是滨州市的优势产业及支柱产业,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滨州学院抓住发展机遇,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精细化工工艺学》系统地介绍了精细化工的分类特点、工艺学基础和主要领域系列产品的生产基本原理、性能特点、应用范围、发展动向,以及有代表性产品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开发[3],同化学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几乎涵盖了包括化学工业的各个领域。滨州学院化学工程系下设的化学工程与工艺、能源化学工程及应用化学等专业均开设了《精细化工工艺学》这门专业课程。有鉴于此,如何有针对性的提高《精细化工工艺学》的课程质量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尤为关键。下面笔者从强化案例教学、深化绿色化学理念及改革考核方式几个方面进行了相应的实践及思考。
1 理论联系实际、强化案例教学
学生在学习了四大基础化学及其它相关专业基础课程后,已经建立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这种知识储备更多的停留于理论认识阶段,学生自身很难把所学的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这种理论与实际的严重脱节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精细化工工艺学》这门课程涉及相当多的基础知识,比如有机化学里的自由基反应、加成反应、偶合反应等,物理化学里的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扩散双电层理论,胶体与界面化学里的表面张力、乳状液、悬浊液等等。笔者在教学中一直留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在常见精细化学品的性质及合成的讲解中经常突出基础理论的重要性。
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案例,鼓励学生分组思考、讨论并解决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内动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案例教学可以引导学员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如果学生一味学习书本的死知识而忽视应用能力的培养,不仅对自身的发展有着巨大的障碍,也会对未来的企业带来不利的影响。知识应该转化为能力,应该转化为生产力。比如在讲乳化剂的时候,笔者以如何设计一种高效廉价的水包油型清蜡剂为例,鼓励学生分组查阅资料、制定方案并讨论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重视绿色化学、深化环保理念
绿色化学是一门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原子经济性”。绿色化学的理念对于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对于建立环境友好与资源节约型社会尤为关键。精细化学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精细化学品的传统生产工艺往往具有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特点,由此产生的三废问题非常严重,带来了严重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亟需解决。显然,粗放型的精细化工与绿色化学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21世纪的化学教学中,在精细化工工艺学的课题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具有极其深刻的意义[5-6],要将环保理念深入学生内心。
在将绿色化学理念引入到精细化工的实践教学中,从原料、反应、溶剂、产品等不同角度对案例进行绿色化学设计,让学生从源头的原料预处理到产品的提纯及三废的处理等进行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由于精细化学品数量庞大,在实际教学中,对每一类精细化学品精选出几个典型案例进行绿色环保理念的强化。比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中的聚醚系列常用环氧乙烷作为重要反应物,在环氧乙烷的合成中,催化直接氧化法(原子利用率100%)比传统的氯醇法优越。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显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非背道而驰的。在精细化工工艺学教学中,只有将绿色化学的理念深入学生脑海,将环保理念付诸实践,学生才能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学以致用,促进化工行业的集约型、绿色化发展。
3 改革考核方式、致力解决问题
考核不是而且永远不能作为课题教学的最终目标,但是有效的考核方式可以有效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改革考核方式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很多教师在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尝试,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7-8]。针对精细化工工艺学这门课程,应根据该课程的具体特点制定事宜的考核方式。我校精细化工工艺学为32学时,在考核方式上,以“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方式进行考核。其中平时成绩为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在课堂教学中会给每位同学足够的机会进行案例的讨论、某类精细化学品的研究进展的讲解等。学生的这些表现在综合考核成绩中占30%,其余70%为期末考试成绩。期末考试的题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应用,经常围绕精细化学品在实际应用中的某些具体问题进行设计考试题目。笔者在教学中一再强调学习的目标在于解决实际问题,而将所学知识转换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4 结 论
充分结合地方产业特点及学校专业特点,致力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在精细化工工艺学教学过程中,笔者从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1)理论联系实际、强化案例教学,在常见精细化学品的性质及合成的讲解中突出基础理论的重要性,同时选择合适的案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2)重视绿色化学、深化环保理念,对每一类精细化学品精选出几个典型案例,从原料、反应、溶剂、产品等不同角度对进行绿色化学设计;(3)改革考核方式,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方式进行考核,平时成绩以学生课堂表现为主,占30%,期末考试题型围绕精细化学品在实际应用中的某些具体问题进行设计。上述几个方面的教学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平均成绩、及格率均有所提高,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及解决化工工程具体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备了运用所学知识从事一般精细化学品生产的能力。
[1]杨帆,毛智勇,王玮.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14):26-27.
[2]刘作华,谭世语,李泽全,等. 结合重庆化工产业实际深化化工工艺学教学改革[J].广东化工,2010,37(1):152-154.
[3]宋启煌.精细化工工艺学.2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4]徐金明,黄良芳,张辉. 案例教学法在《精细化工工艺学》教学中的应用[J].广州化工,2014, 42(1):155-156.
[5]占昌朝,曹小华,周玉俊,等. 绿色化学教育在“精细化工工艺学”教学中的渗透[J].化学教育,2011(11):40-41.
[6]陈祎平,张岐,李嘉诚,等.以绿色化学理念贯穿精细化工专业课教学[J].大学化学,2014,29(1):22-25.
[7]张孟雄,吴亚平,胡达,等.独立学院《精细化工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6(3):312-313.
[8]蓝丽红. 在培养“卓越工程师”理念下浅谈精细化工工艺学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 2015(21):267-269.
Teaching Practice and Ponder on Fine Chemic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Based on Fostering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XUBin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Binzhou Univerity, Shandong Binzhou 256600, China)
To meet with the requirement of fostering application-oriented, it was found that it wa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in Fine Chemic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s follows: to strengthen case teaching to combine the theory with application and practice, pay attention to green chemistry, deepen 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form the assessment methods. By the said method, the student’s average grade point and pass rate had increased, while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to analyze and solve the specific problem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was cultivated and the students initially had the capacity in production of fine chemicals.
fostering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Fine Chemical Technology; case teaching; green chemistry; assessment methods
徐斌(1983-),男,博士,讲师,主要从事胶体与界面化学方向的研究工作。
G4
A
1001-9677(2016)015-023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