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视角下我国啦啦操文化与中国风的融合
2016-03-14侯二牛
周 婷,侯二牛
美学视角下我国啦啦操文化与中国风的融合
周婷,侯二牛
摘要:基于传统美学的视角,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审视和分析啦啦操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交集与联系。研究认为:啦啦操起源于西方国家,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所以无论在主题、音乐、动作等方面还以“模仿”为主,缺乏独特和创新。中国啦啦操若要在冲突中求更新,在融合中求壮大,只有与具有中国风的传统文化相融合,才能进一步丰富啦啦操运动的文化内涵,符合世界发展潮流,是真正的长远发展之道。
关键词:啦啦操运动;传统文化;文化元素;融合;发展
在引入我国后,很快就得到了普及和推广。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赛事分析后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元素可以促进与丰富啦啦操的发展,啦啦操与中国风的融合主要体现在音乐、服装以及动作编排中;表演美主要体现在形式美、意境美和内心美方面。但在发展融合中多少也会受到传统文化思想的抑制,比如儒家思想和国人的健身理念等,这就需要我们用科学辩证的眼光去看待问题,从而促使我国啦啦操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1 啦啦操运动概述及发展趋势
1.1啦啦操与中国风概述
啦啦操原名cheer leading,其中cheer的部分具有振奋精神、提振士气的意思。它起源于19世纪80年代的美国高校,当时组建啦啦队的主要目的就是为比赛加油助威、烘托赛场气氛。啦啦操将健美操、体操、舞蹈等融合于一体,是一项集竞技性、欣赏性、健身性、艺术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运动训练项目,它是在音乐的衬托下,通过队员舞蹈动作的完美完成及高超的技能技巧展示,集中体现青春活力、健康向上的团队精神,并追求团队荣誉感的最高境界[1]。现代啦啦操主要分为技巧啦啦操和舞蹈啦啦操,而舞蹈啦啦操又包括:花球、街舞、爵士啦啦操。技巧啦啦操难度分为4类:即翻腾、抛接、托举、金字塔;舞蹈啦啦操难度分为3类:即转体、跳步、平衡与柔韧。
中国风即中国风格。它是以中国元素为表现点缀形式,当今中国风尚是建立在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基础上,并适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有着自身独特魅力和性格的艺术形式。
1.2我国啦啦操发展趋势
我国啦啦操最早出现在2000年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举办的“全国体育院校大学生风采大赛”上;2002年正式引进入我国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而我国最早举行的啦啦操运动是在2003年,当时啦啦操的动作内容局限在徒手的动作技巧或采用彩色花球等为道具的舞蹈动作的展示方式,训练模式也比较单一。在2004年之后,随着我国啦啦操逐步完善和的普及,啦啦操运动拥有了节奏感较强的口号、动感愉悦的音乐以及多元化的技巧创编,这些都使得啦啦操展现出了不同的运动特点,但无论风格如何变化,啦啦操的主题元素都是表现积极向上、自信心十足的团队精神。在社会文明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多元素融合使得啦啦操运动取得了快速的发展。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我国啦啦操更是上了一个台阶,发展迅速。啦啦操运动虽诞生在西方国家,它具有西方国家的人文精神和特点,但在引入我国后,在吸取西方精华的同时也逐渐融合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精神,这也正是推动啦啦操迈入新台阶的重要原因之一。直至今日,我国啦啦操的运动规则、赛事安排、规定套路等一直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2 啦啦操文化特征与中国风的融合
2.1音乐风格
音乐是动作的灵魂,音乐的风格和节奏决定了动作的编排,以及表情与口号的配合,这些都是完美结合所要求的,音乐风格的应用融合在啦啦操成套中是绝对不能少的因素之一。啦啦操音乐常选用迪士科、摇滚、爵士乐、舞曲等,但这些音乐有时也存在杂乱、主题不明确和艺术性不强等缺憾。因此,在选择音乐时,应反复比较不同风格与形式的音乐,要求音乐节奏有张有弛,有急有缓,有轻有重,有规律、有秩序地联结在一起,而且音乐的风格要与动作的风格相一致,才能激起观众的感情。这就要求创编者在编排动作前,花费大量的时间根据啦啦队项目特点有目的地选择音乐,而后选择与音乐风格、旋律、特点、节奏及创编相匹配的动作,通过创编动作来烘托音乐所表现的主题,以此来激发和感染运动员的情绪,刺激他们产生灵感,使观众或裁判在音乐的伴奏下进入意境,产生良好的共鸣效应[2]。
啦啦操运动起源于美国,音乐风格也偏向于欧美,为了更好体现华夏之音的美妙,可以在啦啦操成套音乐中加入中国鼓、琴、箫、琵琶等民族乐器。在我国古代鼓声就具有着激情、勇敢、振奋及鼓舞的无形力量,正好配合啦啦操这项激情、团结又振奋人心的运动项目,使其更好的体现出我国“自强不息”这一精神主题。
2.2服装风格
在啦啦操文化中,服装也是一门艺术,是研究如何美化人体穿养,展现形体美和造型美等方面的艺术。俗语说“佛要金装,人要衣装”,啦啦操服装所表现出的美,可以起到为啦啦操的表演及主题锦上添花的效果。
首先,服装的主颜色及色彩搭配是关键。传统色彩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断积累自然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中国传统色彩体系,包括红、黄、绿、黑、白五种颜色,其中最受推崇和最具有标志性的是中国红,因为红色最能表达人们心中的快乐之情、体现喜庆的氛围。同时在色彩搭配中应讲究和谐,不同的色彩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因而,一般以一到两种颜色为主,既不过分花哨,也不单调呆板,从而为表演者和观赏者带来色彩绚丽的场景和无限美好的遐想。
其次,在服装设计方面,应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服饰中所讲究的“协调统一”的审美传统,将它们融于服装设计之中,再加入当今的时尚元素,充分体现传统与时尚创新性的完美融合。比如:中华传统艺术中常见的龙凰、太阳神鸟、太极八卦等基本图形,蕴涵着人们驱灾祛难、追求幸福、健康长寿的愿望,这些图形符合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习惯,因此具有永恒的文化魅力。太极八卦的构成不但体现了设计美学中的对称美、运动美、虚实对比、色彩对比等规律,还给图形设计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太阳神鸟图案则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表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对设计艺术创作的借鉴具有深刻而久远的意义,所以设计者常把它们融入到现代设计艺术作品之中。
2.3动作编排的创新融合
目前,我国啦啦操仍以健美操动作风格为主,动作重复、单一,缺乏新颖性。要使啦啦操动作与音乐的编排具有独树一帜的效果,其创编要敢于创新、突破旧传统和旧框架,编排的同时将自我的情感体验融入进去,新颖生动地突出主题,在以技术美为核心的基础上,动作整齐多变、韵律感强,产生自己独特的风格,提高编排的艺术价值。比如:在2009年世界啦啦操锦标赛中,西华大学啦啦操队代表中国到美国奥兰多参加比赛,凭借着新颖独特的编排造型和青春张扬的现场感染力,获得了爵士啦啦操该组别的第6名,也创下中国在该项目从未达到的成绩。爆炸头、大喇叭裤、紧身上衣,当精心编排的《回归八十年代》迪斯科旋律响彻比赛现场时,全场观众仿佛瞬间被拉回上世纪八十年代最流行、最时尚的迪斯科现场,怀旧的编排风格在比赛现场顿时引起了大家强烈的共鸣[3,4]。啦啦操传入中国时间较短,目前在技术、难度上与美国等西方国家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但从西华大学所获得的成就上看,我们还可以赢在创意上。美的新奇事物,容易引起观赏者的注意,满足人们日益强烈的“标新立异”的审美需要。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吸收爵士舞、街舞、健美操、武术等项目的精华,把各种不同风格和特色的动作融入整套动作中,充分体现“难、新、绝”[5]。比如:将中国武术“陈氏太极拳”的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融入到啦啦操的编排、舞蹈、难度动作之中。技巧啦啦操中的托举动作,抛接动作,连接过渡等都需要运用太极中的刚柔并济达到动作的连贯性流畅性,而动静造型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不可分割的。
3 从美学角度分析融合的观赏及传承作用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近几年的国际啦啦操比赛中,浓郁的中国风成为了比赛的制胜牌。在2008北京奥运会上,我国啦啦操项目通过在运动员休息期间进行的表演展示了我国啦啦队表演水平,也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国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啦啦队激情四射的表演融入了传统中国元素和现代竞技技巧,这些具有浓郁中国民族风情的啦啦队在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在各个场馆进行表演,动作编排不仅融入了大量的中国元素,配乐也加入一些武术的旋律作为前奏,比赛服装配以吉祥的龙凤图案,京剧服饰、水袖、长绸等元素[6]。这些元素与现代时尚元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啦啦操风格,这是啦啦操运动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
3.1形式美——悦目
悦目是啦啦操第一层面上的审美功能,它直接给人们以视觉的审美感受。自古代,人们便知道以武为娱,据《史记·项羽本纪》中所记,鸿门宴中有顶庄舞剑助兴的记载,这些说明武术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直接观感的美的享受[7]。因此,若要给评委以及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就必须从运动员的服装、妆容、道具、以及成套的开场、动作和队形变换着重把握,加入我国传统的中华美学元素,可以起到独树一帜的作用,令人印象深刻。
在啦啦操表演中注入中华博大精深的武术元素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将武术动作中的技巧和神韵引申到舞蹈和技巧啦啦操中的转体中,即指在“旋转”动作中,要像车轮那样绕着轴心转动,使身体的旋转达到“圆”的要求;“折”的动作,在难度技巧动作上体现为扭身、拧腰等转折动作,它要像弓那样越拉越有一股反弹劲,做到“意不中断”才会给人快慢、张弛、动静等节奏分明的视觉效果。
3.2内心美——悦心
啦啦操更深层面上的审美功能就是悦心。它使人们的情感和欲望,在了解、想象和感悟中得到改变、提炼和升华,使情感和审美意识得到培育,这些都与中华几千年的民族精神不谋而合。将中国风的传统元素注入啦啦操文化表演,不仅增强了我国啦啦操运动的技巧和表演水平,同时也向全世界传递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团结协作、以人为本、为国争光的民族精神。
3.2.1啦啦操“自强不息”的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口号曾在《易传》中被提出。啦啦操主题方面要求表现为积极向上,不能含有色情、暴力等内容,而且竞技啦啦操节奏快,动作难度大,对运动员的身体有很高的要求。所以我国运动员若要在比赛场上表现的优美自如就必须做到练习中坚持不懈、不畏艰辛,使体魄不断强健,精神不断升华,技能不断提高,这些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朝气蓬勃、努力向上的顽强生命力,表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开拓精神。而啦啦操运动在我国发展时间仅十余年,从2004年的第八届世界啦啦操锦标赛获得铜牌到2005年的第七届世界运动会上六人操获得冠军,再到为迎接北京奥运会展示而进行的规模宏大的选拔赛,这些成就逐渐得到了西方国家的认可,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3.2.2啦啦操“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的精神
所谓天人合一,即指人与自然,自我身心内外的高度和谐统一。啦啦操通过对自然动作的美化,将准确、协调、流畅、大幅度的优美技巧动作富有节奏的表现出来,塑造出优雅、细腻、柔韧、精巧、刚健、灵敏的动作组合,以及刚与柔、动与静、身与心等的和谐,充分表现了自然的本质。啦啦操要求运动员在表演时动作幅度舒展有力,面部表情也要随音乐、动作所表现的主题有相应的情绪变化,这样的形神统一才能使表演更加富有感染力,真正实现“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竞技性啦啦操运动体现的是运动员体能、技能、智能以及心理活动能力的综合表现,其操化动作和难度的编排都必须根据运动员自身的身体素质情况而定,使这项运动真正做到“以人为本”[8-9]。
3.2.3为国争光的的社会责任与义务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与西方文化所强调的个人主义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念,中华民族子孙传承着爱国主义精神,在不同的时代、环境和状况有不同的体现。在现代竞技性啦啦操运动中,表现为运动员在平时训练中排除万难、刻苦训练、勇于完成训练任务;在比赛中,克服伤病困扰顽强拼搏,为了使五星红旗能在世界舞台上高高升起而努力,为了我国人民的荣誉而努力[9]。例如:北京奥运会的啦啦队表演既有与观众热烈互动的内容,又有表现艺术化、舞台化的内容,加上新的中国元素,中国文化通过啦啦队的展示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啦啦队的表演让我们看到整个国家集体爆发出的热情,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向心力,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3.3意境美——悦志
悦志是运动审美功能的最高层次,它是在道德基础上达到某种人生的感性世界,是对人的毅力、志气的陶治与培育。啦啦操的要旨不在“谁输谁赢、必争第一”上,而是在于“意境独特、昂扬向上”。这也正体现了啦啦操运动所渲染出的活力、自信的“自强不息”精神[10]。
一个成功的作品,首先是必须有主题风格的,其次,不管从动作编排、面部表情、作品内涵等任何一个层面,都要给与人一种意境美。比如:在2012年啦啦操世锦赛上,武汉体育学院啦啦代表队以《花木兰》为主题的爵士啦啦操表演,就是通过与我国古代中国风的典型人物事迹相融合,给予观众和评委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通过舞蹈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与中华美;又比如:2013年在世界中学生啦啦操锦标赛上来自天津咸水沽一中的啦啦队在国际舞台上演绎的《剪纸姑娘》等都融入了中国传统元素和现代竞技比赛的节奏,取得了优异成绩并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
4 发展融合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对啦啦操运动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积极影响,在融合过程中或多或少也会存在一些阻碍因素,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例如: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可能会阻碍到啦啦操运动的创新发展。儒家文化强调“忠、孝、仁、义”的理性主义思想,这种思想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人的自然欲、创造欲和竞争欲。而萌芽于西方国家的啦啦操运动始终带着强烈的竞争性,强调培养运动员的外在人格,提倡超越对手。2)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不同的健身观念及性格制约了啦啦操运动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主静”的文化特色,国人较西方国家而言性格含蓄,使得中国体育在内容和形式上缺乏竞技性表现。美国人将其作为一种职业化的竞技运动项目,而我国传统体育遵循“身心合一、动静结合”的养生之道,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啦啦操转向职业化的发展步伐。
伴随着这些问题的出现,应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1)事实证明人们的价值追求、观念意识将影响到啦啦操在中国的发展,所以我们应正确认识啦啦操运动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改变以往传统的健身价值观念,对于西方国家的健身理念,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我国的啦啦操运动发展注入新的活力。2)科学的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与啦啦操运动的融合度。啦啦操运动在中国的发展既需要以全球化发展为导向,又要以我国传统文化为根基走中国特色的啦啦操运动发展道路。因此,我们要善于深入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音乐、舞蹈、服饰、器具等都可以成为啦啦操创作的素材来源。在保证中国传统文化注入的同时还要让其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3)在文化传承方面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发展理念。我们国家可以通过增加啦啦操的比赛次数、灌输比赛竞争理念等措施促进啦啦操发展进程中竞争机制的形成。与此同时,加大对外交流力度,与实力较强的国家交流相关训练方法和国际规则,并派送教练员、运动员出国学习与比赛等[11-13]。
5 小结
啦啦操运动作为我国新兴的体育项目,虽然引入的时间较短,但发展的速度较快。当然,无论是西方文化还是我国文化都是在不断发展中的,要将我国啦啦操特有的文化发展为世界文化,啦啦操运动就必须与我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给啦啦操这项运动注入新的活力,使我国啦啦操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这也是我国啦啦操发展的必要途径。但融合并不是盲目的将其结合在一起,而是要科学的把握,改善民族劣根、坚持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精华、坚持民族精神,开辟出我国啦啦操新领域、新观念,创造出中国独有特色的啦啦操运动项目,将中国美传达到世界每一处。
参考文献:
[1]黄楚姬.啦啦操的概述与编排[J].体育科技,2003(2).
[2]朱波涌.审美视角下的舞蹈啦啦操动作与音乐的编排[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8(2).
[3]何溪.舞蹈啦啦操运动的美学特征[J].中国校外教育,2012(3).
[4]董春杉,徐姸.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啦啦操运动[J].体育科技,2014(4).
[5]孙绍宁.从体育美学的视角探讨啦啦操音乐与动作的选编[J].体育科技,2011(1).
[6]李萍,朱奕,龚倩,等.美学视角下的健美操[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3(1).
[7]王慧莉.大学啦啦操体育文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 (3):96-100.
[8]张欣,林旖雯.论啦啦操运动与中华武术文化的融合[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0).
[9]周芬芬.论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精粹[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10]方奇,周建社.国际接轨背景下中国啦啦操运动的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5).
[11]庄培厚,魏锦龙,韩学民,等.对中国啦啦操运动的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
[12]赵媛媛,周厚超.啦啦操运动在我国快速发展的文化学因素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4(16).
[13]陈铁龙.论啦啦操的发展[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The Convergence of China’s Cheer Leading Culture and China Wi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esthetics
ZHOU Ting,HOU Erniu
Key words:Cheer leading;traditional culture;cultural elements;integration;development
Abstract: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aesthetics, in cheer leading incoming local more than ten years of rapid development, cultural globalization background by literature, logical analysi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he paper surveys and analyzes the cheer leading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intersection.Studies suggest that: cheer leading originated in western countries and in our country’s development time is shorter, so in terms of theme, music, movement, etc.also imitation based, the lack of unique and innovative.And if China’s cheer leading want to crowd into the conflict for update, in the fusion of stronger demand, only with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Chinese wind integration, to further enrich the cheer leading sport culture, in line with the trend of world development, is the true path to long-term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8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83X(2016)03-0208-04
收稿日期:2016-01-04
第一作者简介:周婷(1992-),女,山西运城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作者单位: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湖北武汉430079 Graduate School, 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Wuhan Hubei, 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