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参与性教学的启示
2016-03-14湖南省衡阳市船山实验中学
湖南省衡阳市船山实验中学 曾 洁
一、对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教育的不同看法
近年来我国围绕课堂教学开展了许多教育实验和改革,旨在改变传统的以教师教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呼唤学生的主动参与。《音乐课程标准》提倡将“审美”放在第一位,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音乐的情感体验,倡导“重视音乐实践,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及参与音乐活动”。但反思我们的音乐教育,有多少真正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参与呢?
早在19世纪美国实用主义代表约翰·杜威就提出了“从做中学习”的教学理论,他认为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不是靠静听和记诵课本内容,被动地等着教师来灌输知识,而是在活动中求知,提倡用心、身体活动来学习。“活动是主,读书是辅。”“儿童离开活动而对事物一味进行静态的直观,效果微小。”20世纪下半叶美国音乐教育哲学家大卫·埃利奥特提出“音乐是一个多样化的人类实践活动”的命题,他称之为音乐教育“实践哲学”,提倡学生在“音乐制作”(Music Making)中体验音乐、学习音乐。美国教育家苏珊·凡戴克曾说:“告诉我的,我会忘记;做给我看的,我会记住;让我参与进去,我就完全理解了。”这些教育家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学习都是通过“做”这样的实践活动来完成的。
在教学中的“做”(如演奏、表演、即兴创编和表现等方式)正是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最好体现,也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与否的试金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完全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感受音乐。
二、奥尔夫参与性理念解读
早在20世纪80年代,奥尔夫音乐教育由廖乃雄先生传入中国,它作为一种国外的教学体系,具有不同于传统音乐教学的一些特征:从感性到理性;实践性;傻瓜化;综合性;即兴性;本土化。这些特征既是对传统教学合理一面的继承,又是对传统教学的发展与突破。
奥尔夫认为:“原本的音乐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中。”“我追求的却是通过要学生自己奏乐,即:通过即兴演奏并设计自己的音乐,以达到学习的主动性。所以,我不想用高度发展了的艺术性乐器来训练,而用一种以节奏性为主、并比较容易学会的乐器,或和肌体相近的乐器。”
他强调的“参与性”是从人本出发,以儿童最自然的方式进入到音乐,是每一个儿童都能参加的。不是被动地听乐,而是自己去实践(唱、奏乐、表演等);不是呆板地、机械地奏乐,而是自行设计音乐即兴演奏;不是独奏、表演、炫技,而是在合奏(唱)中形成一种共融的氛围,是自娱性地发自内心的喜悦与陶醉。因此“参与性”注重过程的体验,只有经历过这样的过程,才能真正地理解音乐。
三、奥尔夫参与性教学的启示
(一)将“听中学习”与“做中学习”有效结合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无疑是对音乐作品感知的入门,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听中学习”更注重音乐作品概念式的记忆,“教师讲,学生静听”。但是如果一味地让学生“听中学习”,那么学生就没有参与活动、创造的机会,也丧失了学习的动力。而音乐又是表演的艺术,这就必然要求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做”的过程本身是一个参与、体验、探索的过程,“做”强调主体之间的相互合作、对话交流,让学生在“做中学习”中去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因此,应将“听中学习”与“做中学习”有效结合, 倡导以“自主、对话、探究”为特征的教学文化。
笔者在设计湘教版九年级上册《锦鸡出山》一课时,就 “如何让初中生乐于聆听这首湘西土家族民间打击乐曲?如何吸引初中生喜爱我国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等现实问题,做出如下教学设计:抓住中学生思维活跃、乐于动手实践、敢于创新的特点,有效激发学生兴趣,首先从锣鼓经的演奏入手,将乐曲选段“山间春色”中使用了螺蛳结顶和上下句对偶创作手法的节奏乐句加以简化。其次通过师生互动式的亲自拍奏与节奏创编让学生熟悉乐曲的演奏方式,最后再通过演奏乐器让学生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与风格,理解音乐形象是通过改变速度、力度、节奏、音色等音乐要素表现出来的。经过这些让学生在亲身参与演奏的“做”为引导后,再来进行诸如乐曲介绍、欣赏等环节时,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音乐当中,水到渠成。
(二)“事实性知识”教学与“方法论知识”教学并重
所谓“事实性知识”指的是“作为人类对于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认识结果的知识”,在学校教育中的“知识灌输”就是对这类知识的机械背诵学习,为了考试而教与学,一旦考试结束,知识就忘记得一干二净,“犹如镀金那样剥落殆尽”。而“方法论知识”是“旨在实现目标的一定的智力操作如何进行的知识”,即是一种学习方法本身的知识形态,是作为“生存能力”的知识内涵,如问题解决能力、寻找内在规律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等就是“方法论知识”。 换言之,就是中国的一句古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具有双重身份:一是课例设计者身份,二是学习优秀课例的学生身份。具备课例设计者的身份,才能在备课中深刻领会教学内容,吃透教材,掌握课例创编的目的、要求、结构;具备学习课例的学生的身份,才能去发现课例可能存在的难点是什么,问题在哪里。教师透过课例去发现规律,发展新的东西,学会迁移,从思维上就是学会“寻找关联”“寻求发展”找出各种可能性。如果一味地满足于“事实性知识”的教学,在今日知识社会里,新的知识层出不穷,旧的知识技能加速陈腐,恐怕很快便会山穷水尽。因此,学校音乐教育在关注“事实性知识”的教学同时,应重视“方法论知识”教学。
以上的阐述是笔者的一个视角,必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此,希望本文能够给予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对当前的参与性教学一些关注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