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6-03-14天津市武清区黄花店镇甄营中心小学李永来
天津市武清区黄花店镇甄营中心小学 李永来
数学,是小学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对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和目的,也是新课改的要求和目的,因此,贯彻好、落实好创新能力培养的这个目标,对于实现我国教育的整体目标是至关重要的。
一、正确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
二、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为创新思维营造了人文环境
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改变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应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取长补短,各抒己见,从而在集体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三、灵活多变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的主途径
1.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提倡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到所有的数学成就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这一切都源于对数学浓厚的兴趣,源于强烈的创新意识。
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学习更多更全面的数学知识,为将来的创新活动奠定扎实的数学功底。使学生在接受教育和获取知识的同时,形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
2.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精神
让学生尽量去发现问题。这样就能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学习精神。
3.加强小组讨论,培养争吵意识
在学术问题上我们提倡百家争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要鼓励争鸣,让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打破盲目顺从,迷信书本,被动听,被动答的局面,敢于向权威挑战。这样学生通过相互讨论、交流、帮助、各抒己见,大胆设想,大胆探索,就能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求新的能力。
四、允许学生“出格”、突破常规,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越是具有创造性的人,越是具有独特的个性表现方式,他们不会随波逐流,不会轻附众议,而是常常违反惯例,提出自己的见解。而创造性思维正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形式,其新颖性、独特性和实用性被认为是创造力的重要特征。在数学教学中要能允许学生“出格”、突破常规,虽然“出格”并非意味着创新,但要创新,首先必须“出格”、突破常规。这就要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发挥教学民主,提倡多思多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尊重并聆听学生提出的“古怪”、别出心裁的问题,而不是“拿了长刀来削平它”。
五、创造学生成功的机会,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创新能力包括深刻的认识能力,敏捷的观察能力,丰富想象能力和创新性的思维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是激活学生的思维。怎样才一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点燃创新的火花呢?而学生的成功感是其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后产生的自我满足,是一种积极而愉快的情绪状态。例如:在第五册教材中学习完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后,我在黑板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想一想如果在一个长方形中裁下一个正方形那么周长怎么计算?学生通过观察后发现裁下的正方形位置不同,周长也不同,第一种裁法周长和原长方形周长相同,第二种裁后周长比原一长方形多出两条正方形的边,第三种周一长比原长方形多出正方形的四条边。最后,我总结了方法,正要宣布下课。这时,有个同学站起来说:“老师如果长方形的宽等于正方形边长的时候,这三种方法都不正确。”我仔细一想,这个学生说的是正确的。后来我及时地表扬了他,并且鼓励其他同学向他学习。老师说出肯定答案后,学生敢于怀疑,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既提高了全班同学做思考题的兴趣,又使课堂教学上升到新的高度。所以老师应从小事中及时发现并加以引导、鼓励这种创新精神。
六、积极创设问题情境,采取“散”式教学
由于发散思维具有多端性、独特性、变通性等特点,因此教学中适时创设问题情境,采取“散”式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即借助典型实例,通过各种不同的思维发散形式,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多渠道求解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我主要通过以下两种发散形式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
1.命题的发散
所谓命题发散是指变更命题的条件、结论,或变换命题的形式,而命题的实质不变。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能够引导学生不断根据变化了的情况积极思维、归纳、概括,从而多角度、多方向地揭示命题本质。这样能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这也正是思维的变通性得到培养和发展的具体体现。
2.解法的发散
解法的发散是指解题方法的发散,即对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探求不同的解答途径,或对不同的问题利用相同的方法去解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题多解”“一法多用”。利用这种教学形式,能够引导学生在多思、多练、多用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体会数学思想,优化解题思路,从而不断提高其创新意识,使学生的思维“散”在广阔性和深刻性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全面思考问题能力,应该让学生注意克服已有的思维定势,改变固有的思路与方法。激发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关键。也是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