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及建立
2016-03-14付蕊
付蕊
(哈尔滨金融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论教师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及建立
付蕊
(哈尔滨金融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心理对学生“三观”的影响、人际关系认知的影响、健康情绪建立的影响、学习效果的影响都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教师必须合理调节和控制情绪,完善自身的心理品质,善于应用积极心理学去引导学生,积极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才能优化教育教学环境。
教师;心理健康;影响;积极的心理建立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基本前提条件。“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中的一切。”因此,教师必须认识到自身心理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注重自身心理健康建设,积极营造学生成长成才的良好心理环境。
一、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的深远影响
(一)对学生“三观”的影响
对学生而言,教师的人际关系、工作态度、教学风格等方面会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学生。教师健康的心理、足够的自信、正确的人生目的、对学生的热爱、对所从事职业的态度等等,都会通过教师的一言一行贯穿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二)对学生人际关系认知的影响
教师不仅仅传授学生知识,他们还是学生认知社会的开始。师生关系的融洽度对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起着极大的影响作用。教师为人处世的优良品质不是靠说教灌输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在身体力行、潜移默化中传导给学生的,能够内化积淀并转化为学生固有的品质,帮助学生形成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协作的精神品质。相反,教师如果对学生简单粗暴、缺乏爱心和耐心,对学生敷衍了事、漠不关心,无视学生的权利和主动性;教师如果自私狭隘、斤斤计较、冷漠无情、胸无大志,学生们也大多会追名逐利,失去诚信与宽容。由此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三)对学生健康情绪建立的影响
情绪对人的心理健康起着重要的核心作用。积极的情绪能引导人开朗向上,消极的情绪则会使人压抑沉闷。学生拥有健康乐观、积极稳定的情绪是与教师分不开的。情绪的感染性会通过教师的一言一行反映出来,进而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心理健康的教师通常拥有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心态,能克制和化解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不会在教学或与学生接触中表现出来或迁怒于学生,对学生温和热情、一视同仁,对课堂中的不愉快和突发事件能及时冷静处理。教师乐观的情绪直接或间接地感染到学生,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增添了新的活力,使学生心胸豁达、热爱生活、遇事冷静、处乱不惊,并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教师也是普通人,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和七情六欲,但教师在课堂上的情绪管控,特别是对消极情绪的管理,就不仅仅是自身的问题了。教师情绪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是勿容置疑的。情绪具有传染性,教师的言行举止、喜怒哀乐都会直接或间接传递给学生,对学生的情绪和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教师的消极情绪会导致学生思维混乱、情绪低落,疲于应付、精神不振,情绪冲动易怒,满腹牢骚,思维的积极性受到严重的压抑,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二、教师如何建立和完善积极健康的心理
(一)合理调节和控制情绪
教师情绪的好坏,既直接影响工作效率,也对学生接受教育信息的态度和反应的水平有直接影响。因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掌握心理科学知识,加强自身的思想修养,注意调控自己的情绪,始终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对教学投入积极的情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客观公正地对待教学中出现的一切突发事件,积极主动地与学生互动,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到亲切温暖、真实善良,感到有一种无形的人格吸引力,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使学生始终保持愉快的学习心境,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从而取得意想不到的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教师只有做好心理管控和完善,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课堂环境,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和社会的认可。
(二)积极完善自身的心理品质
心理品质是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如情感、意识、兴趣、情绪、能力、性格等。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心理品质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也是任何其它教育手段无法代替的。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工作中克服心理上的烦躁期和不适应期,不断调适自己的心理,丰富自己的思维品质,用广阔而深刻、独立而灵活、逻辑而敏捷的思维品质,去适应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变化。教师应积极探究学生心理的兴趣,用自己的情绪去调动全体学生的兴趣。教师还应不断丰富完善自己的情感,在学生面前保持舒畅乐观的心态,让自己的情感对学生的心理、智力、思维发挥积极作用,也就是发挥情感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形成和发展的特殊功能。
(三)善于应用积极心理学去引导学生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及其经验是在环境中得到学习和体现的,同时环境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一个人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实际上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是进行积极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教师应该提醒学生保持教室环境的干净整洁,使教师和学生置身在一种积极的环境之中,从而能够帮助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积极心理学研究显示,人与生俱来有学习的欲望,所以教师要努力使学习变成一种内心的满足,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在学生原有知识和有待学习的新知识之间创设一种不平衡,形成认知上的矛盾,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心理欲望和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变被动接受知识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在合作探究中发现问题、掌握新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好的教师应该善于从积极心理学层面来研究课堂教学问题,以达到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积极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
教师之间、师生之间要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多一些关爱和帮助。教师不仅要热爱自己的工作,更要热爱、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对学生要宽厚包容,允许他们犯错和改正错误。对于出现心理问题倾向的教师,学校领导和同事不能指责、训斥和嘲讽,而应运用心理学知识帮助其找原因、想办法,积极进行心理调整,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建立和打造积极健康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
总之,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更应该拥有健康、健全的心理,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才能优化教育教学环境,才能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才能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效益和质量,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
[1]白桂香.教师实用心理学[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5.
[2]李红军.教师心理健康不容忽视[J].世界教育信息,2004(7).
[3]王丽君.变革社会中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5(7).
责任编辑:王勒懿
D944
A
1671-1262(2016)01-0056-02
2015-12-06
2015年度黑龙江省心理科学规划项目(C201501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付蕊,女,哈尔滨金融学院思政部教师,主要从事文化哲学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