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院校啦啦操运动员心理障碍的产生和调适
2016-03-14戴豫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泰州225300
□戴豫(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泰州225300)
浅谈高职院校啦啦操运动员心理障碍的产生和调适
□戴豫(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泰州225300)
高职院校啦啦操队的技能水平差距不大,心理因素是影响比赛结果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赛前、赛中的心理障碍产生的表现及原因展开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调适方法。
高职院校 啦啦操 心理障碍 调节
1、前言
2002年啦啦操运动引入我国,受到广大青少年的喜爱。2009年以来,随着高校各类啦啦操竞赛和培训的展开,高职院校也逐步展开了啦啦操运动的启动和推广。高职院校的啦啦操运动起步较晚,且较多专业的学生在校时间仅两年,有的甚至学习一年半就参加实习,刚培养出的一年级学生就面临实习,后续面临就业,因此,培养运动员的周期很短,大部分高职队伍的技能水平差距不大。故而,在竞赛中,心理因素成为高职院校获取名次的主要因素。
如果赛前的紧张、焦虑等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地解决,在运动员心理上积累膨胀,就会使他们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无法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有些运动员平时训练成绩很好,但在竞赛时却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是因为在平时的训练中,教练员和运动员本人只注重技术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心理训练。不掌握不良心理的调节方法是很难获得好成绩的。而一旦克服了心理障碍,运动员可能临场正常发挥甚至超常发挥。本文就高职院校啦啦操运动队的队员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了他们在竞赛前、竞赛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并提供调节方法。
2、竞赛心理障碍的定义及表现
竞赛心理障碍,是指运动员在赛前、赛中及赛后产生了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如:焦虑,紧张,思维能力减弱,失去应变能力与自控力,悲观,淡漠,胆怯,恐惧等,其表现形式复杂多样。竞赛心理障碍将会直接引发啦啦操运动员的临场表现失常。一场比赛中每个场上运动员的心理时刻要保持着一定程度的紧张状态。比赛中会经常出现大大小小的问题,会导致运动员心理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从而影响接下来的比赛过程。而运动员的心理问题将会对整场比赛产生巨大的影响。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运动员不知如何去调整自己,其结果就是对比赛的认识程度越来越差,致使全体队员都会受到影响,最后可能会造成比赛无法正常进行或是比赛过程中出现的失误会明显增多。
3、高职院校啦啦操运动员产生的心理障碍及调节方法
众所周知,适度紧张可以使运动员发挥出良好的水平。而高职院校的啦啦操运动员,由于参赛经验少,对对手不够了解,缺乏自信等诸多因素,会产生心理障碍,这将直接导致其发挥失常或失误,因此必须了解心理障碍的表现,分析其成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发现心理障碍的成因对于运动员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运动员的心理出现各种问题又该如何去凋节、如何积极地引导,从而解决赛场上运动员的心理问题,才能让运动员重新认识自己,并找到比赛时那种自信的感觉。
3.1、高职院校啦啦操运动员竞赛心理障碍的表现及成因
通过观察运动员表现,挖掘其产生心理障碍的深层原因。
(1)赛前心理障碍。
运动员可能因为赛前准备不足,比赛经验缺乏,造成心理紧张,自信心调节错乱,造成怕承担责任的思想包袱。
①表现
临近赛事,运动员会出现非正常情绪。包括过分激动、赛前冷漠和盲目自信。
过分激动时,运动员焦虑、心神不定、过度或过早兴奋、情绪强烈紧张、恐惧、不安等,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注意失调、呼吸急促、浑身颤抖等。以焦虑为例,是指人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并带恐惧的情绪状态,它包括紧张、担心、不安、忧虑的感受以及自主神经系统的激活或唤醒。根据焦虑的程度,运动焦虑可以分为正常焦虑和神经过敏性焦虑。正常焦虑的强度适中,可以引发运动员斗志、调动其潜能。神经过敏性焦虑则是人对某种预期的威胁作出的一种过分担忧和恐慌的反应,它对运动员的竞赛成绩有十分消极的影响。在竞赛前,受紧张、不安、忧虑等情绪的影响,易直接造成赛前的信心不足而影响训练效果。
赛前冷漠的外显状态为缺乏自信、赛前情绪低落、反应迟钝、意志消沉、体力下降甚或想要逃避比赛。这种情绪对比赛造成的影响大于过分激动。
盲目自信的外显状态是赛前准备不认真。这种情绪造成运动员不认真对待训练和比赛。
②原因
赛前心理障碍产生的外因包含赛事的级别、对竞争对手的了解、队员间的竞争、教练施加的压力等。高职院校的运动员很少有机会参加级别较高的赛事,此时,他们的集体责任感、使命感会得到升华,面临巨大的压力,队员们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对对手了解不够,忽视对手的实力,运动员会盲目自信,而认为对手实力远高于自身时,又会意志消沉;另一方面是来自教练和团队内部的压力,教练对成绩的期盼影响到运动员,使他们压力倍增,同时同伴间参赛名额的竞争也也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压力。
内因包括运动员的参赛经验、年龄、心理素质等。高职院校的运动员因参赛机会少,积累的经验必然不够,而且本科院校的队员是从大一到大三中选拔出来,高职院校因学生实习早,队员大多以大一学生为主,因此年龄偏小,且训练时间偏短,因此,其自我调适能力差,不能较好地适应较高级别的比赛。
(2)赛中心理障碍。
运动员可能因为赛中心理调节紊乱,而造成比赛中发挥失常等情况。
①表现
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的情绪会随着比赛的进行而发生较大的变化,并通过一定的表现体现出来。赛中情绪大致可以分为七种:运动兴奋情绪,运动振奋情绪,运动陶醉情绪,运动悔恨情绪,运动竞争情绪,运动荣誉感、自豪感、义务感和责任感,过度紧张情绪。在这七种情绪中,过度紧张情绪为消极的情绪,成为比赛中的心理障碍。过度紧张情绪是在实际或想象中体验到危险或受到威胁时,由于缺乏应对可怕情境的能力而引起行为失控的一种情绪体验。
②原因
赛中心理障碍产生的外因有运动环境的变化、比赛的顺序、对手的实力、团队的士气、观众的影响等。比赛的场地与训练场地相比,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如地面、场地大小等,队员无法适应;当排在强队之后,看到对手的实力,对比自身的水平,运动员容易丧失自信,造成过度紧张;受到团队内部紧张气氛的感染,会造成整个团队运动员不由自主地紧张;主场观众对主场运动员的喝彩、鼓励对客场运动员会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赛中心理障碍产生的内因包括团队实力较差、动作阴影、训练疲劳等。在适应场地时发现自己团队的实力不足,严重降低运动员自信;适应场地时出现了平时训练中经常出错的动作,易造成运动员赛中的动作阴影;训练进入疲劳期,使得运动员过度紧张。
3.2、比赛心理障碍的调节方法
(1)自我暗示训练。
自我暗示,是一种自我刺激的过程。自我暗示能在行为改变和主观经验方面产生效应,引起心理、生理上的变化。比赛前,应当自我进行适当的控制。其中,自我暗示就是一种很好的控制手段。通过自我暗示,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和注意力等心理活动,从而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在比赛中建立良好的心态,较好的解决心理能量的问题。以便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坚强的信心,全身心投入到比赛中去。
(2)转移注意力训练。
可以让运动员在赛前参加一些轻松愉快的文娱活动,消除因临近竞赛而提早出现的不良情绪。还可以安排适当休息,让运动员会见亲朋好友,转移注意力。另外,经入赛场后,可以让运动员静坐下来调息理气,依次从头、肩、臂、手到胸、腹、背、腰,最后到臀、腿、脚做放松动作,同时放慢呼吸,通过肌肉的放松,意念的调整,减少心理能量的消耗,并从各种杂念中摆脱出来。
(3)情绪对比的心理训练。
通过让运动员回忆紧张的竞赛场面、困难而复杂的技术动作以引起消极的紧张情绪,经过不断重复,使这种紧张情绪达到一定强度时,再回忆竞赛取得好成绩时的欢乐场景,用积极的情绪消除消极的情绪。
(4)赛前信心训练。
通过赛前分析,改变运动员期望过高或信心不足的非良性心理状态。这种方法似的运动员准确了解自己的实际技术水平和自己的优势所在,对建立坚定的信心提供可靠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在心理上做好调整。
(5)比赛中紧张情绪的转移训练。
可以在紧张的运动训练和竞赛现场,利用赛前或赛中的间隙采取语言暗示,诱导运动员将注意力转移到完成技术动作上来。比如和运动员谈话等等。
无论是赛前还是赛中的心理障碍,教练和运动员都应该重视并进行调节,通过锻炼运动员的心理素质降低心理障碍发生的可能性。
首先,自身实力的提高是有效提高心理素质的基础。只有自身的水平较高时,才不会受到外因的影响。高职训练队以大一为主力军,大二的学生因面临实力、考试的压力,参与训练的较少,他们训练周期短,因此要增加训练频率、提高训练效率,才能有效提升团队水平。在比赛之前,要客观分析评价比赛的对手,告诫运动员要充分认识到比赛过程中存在的重重困难,动员其自身做好心理准备,既要克服盲目乐观情绪,又要有敢于制胜的自信。
其次,运动员应学会通过建立成功的表象预防和减缓过度紧张等负面情绪的发生,当负面情绪产生时及时阻断、宣泄,并通过表情训练、呼吸调整等引发由外向内的情绪调整。
再次,增加表演、模拟训练的机会,通过表演提升队员的心理素质。高职院校队员由于参赛经历少,经验不丰富,因此必须经常参加表演和进行模拟训练。模拟比赛时可能出现的团队失误、裁判误判、观众喝倒彩、音响故障等意外状况,经历过以上状况,比赛时处理问题才能游刃有余。通过增加比赛经验使每个队员逐渐成熟。让队员在每一场比赛中都能够正确对待,帮助自己尽快成长,将自身的基本功练扎实,在每场比赛中能最快进入到比赛状态。
最后,教练员应能具备激发团队士气的能力、掌握激发团队士气的方法,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教练员对一些比赛经验少、适应能力差的运动员要主动帮助并分析可能出现的一些影响心理因素的原因并及时找到一些相适应的对策。
4、结论
在特定环境下的比赛,有其特点、任务、对手、环境和方法。心理训练尽管与体育锻炼有相关之处,但其性质决定了它的特殊性。就心理角度而言,由于外界刺激的增强,而导致较强的心理压力,并通过运动员的比赛行为表现出来。因此调节和控制心理活动,克服心理障碍是比赛取得良好成绩的前提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在激烈的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在比赛中出现的不良心理因素会随着比赛的变化而变化,对这种不良心理因素的调整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只有持之以恒才会得到缓解。同时要正确分析排球运动员产生的心理因素的原因,并对症下药采取一些科学的手段尽心调整从而减轻运动员的一些不良心理因素对比赛的负面影响。另外把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和心理因素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从而为创造优异的成绩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职院校的运动员因为年龄小,训练周期短,运动成绩较难提高,但同组的对手情况类似,因此,除了训练技术外,决定胜负的关键很大程度取决于心理因素。在训练时,教练员和运动员高度重视心理因素的训练,加大心理训练的比例,不断积累经验,是制胜的重要因素。
[1]刘秀美.竞赛性心理障碍的原因及训练对策[J].田径,2003,(6).
[2]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马剑侠.运动员赛前心理焦虑和调控[J].许昌师专党报,2002,(2).
[4]马启伟等.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5.
[5]庞会岩.心理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0(2).
[6]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G837
A
1006-8902(2016)-07-Z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