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评析
2016-03-14夏国永
夏国永,郑 青
(赣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 江西 赣州 341000)
·人文视野·文学·语言
近年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评析
夏国永,郑青
(赣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 江西赣州341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主要有经典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三大文论视域。其成就在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坚守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彰显建设性和批判性的双重品格、实现人民性与自由性的辩证统一、诠释文论建设的中国化倾向。研究不足包括问题意识相对弱化、文学批评缺乏整体性、参与主体出现代际裂隙等。建议从“回到马克思”、加强文论创新、注重文论实践三个层面进一步深化研究和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当代形态。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评析;视域;得失;展望
“马克思主义文论作为一个跨时空、跨文化的复杂理论系统涵盖了诸多理论形态与思想文本。”[1]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成果丰硕,产出多样的文学艺术观念、理论及批评模式等,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基本理论体系,即马克思主义文论通过对三大关系(文艺与人、社会历史及其自身的关系)内容及其三大关系之间内在联系的论述和阐释,显示其具有三点基质(文学艺术的人学、美学及社会史学基质)属性,进而揭示文论思想的三重规律(文艺与人、社会历史关系规律及其自身特殊性的规律),最终向广大读者展示出马克思主义文论思想所具有的三大精神(文艺中的史学、人文与美学精神)实质。这些文论内容与史论结合,阐释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文学观、文学生产理论、文化价值论、文学评论的原则方法及文学与意识形态、人学思想、形式、审美、政治、现代性等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与文学理论间的基本关联性问题,全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博大内涵及价值所在,从而初步创建了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思想体系。
一、近年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视域
中国学者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进行了深入阐释与发展,产出诸多优秀研究成果。
(一)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
1.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研究。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主要是在对话争鸣中研读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经典文本,探究当前中国文论的建构状况。这一学术性的理论探究工作是通过整体性、批判性、审美性活动完成的,从而形成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历史性文学批评方法。学者董学文在《马克思文艺批评方法的本质特征》(《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一文中界定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本质特征是辩证法批评,以此把“美学批评”和“历史批评”合为一体,并对马恩文艺批评实践进行了辩证分析。这说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文学艺术研究和创造过程中并非单一地进行文艺创作或欣赏活动,而是将其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综合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因素进行整体性研究与评论,并多以审美方式流露出文艺作品的创作者与欣赏者自身的思想倾向和情感态度,表达对现实人生的态度、评价、理想和期盼。其文学批评价值是“建立在需要、利益、价值的主体与历史的合理性之间深刻联系基础之上的,”[2](p43)实现了“逻辑”与“历史”的辩证统一,从人的生存境界高度给予文艺作品的艺术把握与历史价值衡量,以期达成文学艺术作品整体反映现实社会生产生活的目的。
孙文宪的《从人类学视域看马克思文学批评范式的理论构成》(《湖北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龙迪勇的《从抽象到具体: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思想路径》(《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第2期)等文章亦讨论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观。前者以人类学视角阐释马克思文学批评观点,认为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以批判异化劳动扭曲了“人的感觉”为始点探析美学问题,确立人与世界之间在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建立了一种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现实审美互动关系,有力揭示了马克思文论的审美活动与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倡导人的解放之间存在着深厚历史内涵和人学内涵,并在与西方古典文论的区别中厘清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即文论本身的问题意识,这里便是在人类学视域中去批判异化劳动扭曲了的“人的感觉”和“人的本性”问题。后者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即“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提出考察诸如文学等各种现象有着大体一致的思维。指出实践中,学者们应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去考察、创作符合时代、社会需要的艺术作品,以期达到马克思文论的思想路径。
2.马克思主义文学阐释研究。理论界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对文学本质、文学价值、艺术生产等文论的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究。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又多将马克思文论与马克思的哲学、美学、政治经济学等理论放在一起考察,也算是另辟研究路径了。如李咏吟的《马克思美学的特质及其文化理想》(《文艺评论》2013年第7期)、庄东明的《“文艺等对象的本质是意识形态论”考辨》(《韶关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等。前者将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放在了马克思哲学、美学等理论中进行了阐释,综合哲学形态上的劳动和文艺学形态上的艺术生产规律提出了艺术生产的特殊性和艺术创造的生产性等马克思主义文论理论特质。后者就马克思主义核心概念的争议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等联系起来进行考究思辨,阐释了中国学界中某些视文艺的本质为“意识形态”判断的错误观点。当然,对于这一点,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
学界多角度深入探究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主要从理论定位、学术与社会核心前沿问题、当代价值等方面诠释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发表和出版了较多论文、论著(包括译介)。本文从综合研究、专题研究、个案研究等三方面梳理了近几年国内学者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成果概况。
1.综合研究。国内学者多就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反思进行研究,综合研究相对较少。这里以马建辉的《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几个问题》(《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年第1期)、冯宪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建构的两种主要路径》(《文艺理论研究》2014年第2期)两篇论文加以说明。学者马建辉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针对中国学者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存在主要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刻地总结与反思,呼吁学界应该客观地看待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并就反思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存在差异性的“家族相似”问题,由此来描述“西马”群落;“幽灵化”的马克思只是碎片化的幽灵式存在,并没有坚守、维护好具有实践性、关怀未来真正本质意义上的马克思,使得真正总体和本质意义上的马克思却消解在解构主义之中了;马克思成熟期的思想是其主导思想,可称其谓马克思的思想,在一定范围内讨论此问题,若依思想演进的进程看,又可分出“两个”甚至是“多个马克思”,否则超出了界定范围,就可能出现马克思主义自己反对自己的声音,进而导致其理论本身的分裂;西方马克思主义形成了“文化转向”的关注焦点,影响中国学者拓宽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视域,同时也使得中国学界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偏离社会生活实践,解读文本的“文化”了,结果造成理论解读的狭隘化;大多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视现代西方人本主义为其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并以此作为哲学基础看待,这是值得商榷的观念,应该在马克思主义基本世界观和价值观范畴内看待其所包含的人道主义精神;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将马克思主义仅当作方法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它应是方法、实践、世界观、价值、倾向性等多方面功能的辩证统一。学者冯宪光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建构的两种主要路径》一文中阐释了各种不同类型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差异,主要在于其各自有着独特的思想建构路径。据此文章通过较为翔实的材料分析,放在宏观综合的视域当中,探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建构的两种主要路径,即意识哲学模式(前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建构模式,发端于卢卡奇)和文化生产理论模式(晚近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建构模式,发端于阿尔都塞),从而总体上揭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路径与阶段性特征,影响了当下文论的研究视角,具有方法论的创新意义。
2.专题研究。学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专题研究较多,可谓面广意深,亮点频出,这里略概括三个方面。一是关于现实主义文艺观的阐释。朱印海的《中西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文艺观念的比较分析》(《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2012年卷)一文从现实主义角度阐述了诸如卢卡奇一贯捍卫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是文艺发展的正途的文艺观点,及法兰克福学派看到了文艺对资本主义批判的斗争作用等,进而分析了中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现实主义观点的异同之处。二是关于悲剧问题的探讨。杜娟的《困境与突围——论伊格尔顿的悲剧研究》(《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一文选取伊格尔顿的悲剧理论作为研究对象,详实地阐述了伊格尔顿“悲剧理论作为一种文化批判形式、一种含蓄的现代性批判。”[3]伊格尔顿多角度尝试悲剧批判思考当代社会现实,有意无意将伦理学、神学与哲学、政治学、文学结合起来论述悲剧的观念批判与价值扭转,让悲剧观念与当下现实紧密结合,使其赋予新的内涵,并将其价值倒向革命性,坚定信念,寄希望于未来,对当下社会主义理想的困境做出一种表述与突围。三是关于后现代马克思主义问题的思考。后现代马克思主义一直是国内学者广泛关注的研究领域,从发表的论文看,美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家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又有译“詹姆逊”)是一位对当代中国文论有着较大影响的外国学者。为此,这几年对杰姆逊文论研究的论文论著较多,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杰姆逊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思想。如论文有张旭东的《理论何为与现代性的政治——杰姆逊教授访谈》(《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朱康的《洞穴与乌托邦——关于杰姆逊的〈论现代主义文学〉》(《中国图书评论》2013年第6期),论著有沈静的《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阐释学美学》(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倪寿鹏的《詹姆逊的文化批判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等,可见一斑。此外,还可从乌托邦思想、符号学、现代性的审美救赎理论、空间转向、英国的文化唯物主义等方面展现近年来马克思主义文论有关专题性研究的丰硕理论成果。
3.个案研究。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个案研究多集中于伊格尔顿、杰姆逊、本雅明、阿尔都塞、马尔库什、考德威尔、卢卡奇等学者们的文论研究,其研究成果既有量的开掘,又有质的提升。这里以杰姆逊、伊格尔顿二人作简要介绍。杰姆逊于2012年12月在北京大学做了《奇异性美学》[4]的学术演讲,给中国文艺理论界带来了文论新思想与新方法。杰姆逊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和社会历史批评传统形成了自己的理论自觉,本着开放和务实的精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文化和审美的新动态,对现实不断地回应着,建构了自己别开生面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其文艺理论思想,主要体现在文学阐释学思想、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第三世界文化理论及杰姆逊对阿多诺接受、扬弃和激活等文论思想上。这些文论思想在沈静的《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阐释学美学》(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黎庶乐的《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批判理论研究》(《学术研究》2013年第7期)、韩雅丽的《文化理论、知识分子:詹姆逊第三世界理论探微》(《北方论丛》2013年第1期)、孙士聪的《阿多诺:詹姆逊的幽灵——否定辩证法阐释中的晚期马克思主义逻辑》(《文艺研究》2013年第9期)等论著与文章中可寻其意。伊格尔顿是近年英国活跃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家,其新著《马克思为什么是对》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这一著作的文艺理论思想。王涌的《论伊格尔顿的几个理论贡献》(《国外文学》2013年第1期)一文揭示了伊格尔顿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遭遇“双重困境”(马克思主义及其文论在西方社会面临着生存困境)时,他怀着强烈的时代精神与理论自觉,提出了“艺术生产论”、“审美意识形态论”和“理论之后的理论”,尝试通过理论突破与突围,彰显新时代文学艺术的文化创造功能,呼唤理论的复兴与现时代的理论需求。贾洁的《论特里·伊格尔顿的美学批评策略》(《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年第2期)一文从批评策略选取的角度提出了同时运用民粹和精英笔法的方法,达到文艺服务教育大众,正名某些常识概念,消解批评写作与创意写作的鸿沟,强化学术领导权、反对霸权的目的。刘坛茹的《伊格尔顿:身体政治建构的多重文化路径》一文理清了伊格尔顿的身体话语。她认为,在伊格尔顿看来,美学是一种身体话语,审美具有身体的物质性;美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是辩证的,渴望审美但又怕受其害;其意识形态论是一种功能论的文学意识形态论,女性主义应坚持身体经验与经济、阶级意识相融合,并从悲剧中挖掘自己身体的反抗潜能等。这些关于伊格尔顿的不同角度研究有助于我们较为全面深刻地了解伊格尔顿的马克思主义文论。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主要是结合当下中国现实问题、中国语境融会贯通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西方文论、中国古代文论等,以开放精神汲取精华文论智慧,综合创建中国文论,掌握中国文论话语权,创造中国风格、特色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理论形态。纵观近几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成果,多集中于以下几方面研究: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的研究、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文艺理论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论当代中国形态建构研究等。
1.《讲话》再解读。2012年是《讲话》发表70周年,2013年是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纪念年,因此,围绕毛泽东文论思想研究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对现代文论建设有启示作用。一方面,发表了关于解读《讲话》文艺思想的文章。如郑丽敏的《毛泽东文艺思想探析——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例》(《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第5期)一文以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国建设文化强国为背景,结合现时代文论实践重新阐述了毛泽东的文艺为谁服务和如何为谁服务的文艺创作方向,进一步阐释了文艺与生活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及重视文艺的继承、发展与创新问题,并由此谈及《讲话》对当前中国建设文化强国的现实意义,真正展现文艺的人民性和自由性的价值所在。段保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与文艺规律》(《美与时代(下)》2014年第5期)一文认为,《讲话》通过对文艺与艺术家、人民、时代、政治、社会生活及内容与形式等基本关系的厘定,阐释了文艺的审美、典型化、雅俗统一等文艺规律及文艺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社会规律。孔许友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经”与“权”》(《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3年第6期)、马建辉的《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文艺大众化思想》(《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等多篇文章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讲话》中的文艺理论及对现代文论建设的影响意义。另一方面,也发表了对《讲话》与毛泽东本人纪念性文章。为此,《文艺理论与批评》等杂志专门开设纪念性专栏及学术座谈会、年会。这部分文章多是学习、领会《讲话》精神和对现代文艺工作的指导意义等方面来阐述的。如王纪鹏的《毛泽东知识分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董学文的《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当代价值——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年第6期)等。
2.国家领导人文论思想研究。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中国历届国家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国家的文化建设事业,并适时提出了丰富的文艺理论思想。其一,毛泽东同志的文论思想。其主要观点包括:阐述了文化及其观念形态是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指出了文化以人民大众为服务对象是无产阶级文化的党性原则,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导方针等。其二,邓小平同志的文论思想。近年来,关于邓小平文论思想的文章多是从政治、国家文化安全、文化自觉、民本、发展、价值等角度阐述其理论渊源、科学体系、主要内容、突出贡献等。其主要观点有: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邓小平首次总结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概念并赋予其科学的内涵,提出新的“二为”方向即必须始终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将实行“双百”方针与提倡学术民主结合起来,并充实其内涵。如饶世权的《论邓小平的文艺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毛泽东思想研究》2015年第1期)、叶帆子的《新时期邓小平的文艺批评思想及其重要意义》(《毛泽东思想研究》2015年第3期)等论文说明了上述观点。其三,江泽民同志的文论思想。从搜索中国知网分析得知,近年研究江泽民文论思想的文章,多从政治文化、先进文化、科技文化及文化发展战略等角度解析了他的文论建设思想。如刘鑫淼的《试论江泽民“先进文化”建设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求实》2012年第4期)一文认为,江泽民首次系统阐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党“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等文论建设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文论建设理论的一脉相承性。其四,胡锦涛同志的文论思想。近年来,对胡锦涛文论建设思想研究的作者多为在读硕士研究生,且又多以毕业论文形式阐述其文论建设思想,从中国知网搜索看,以《胡锦涛文化建设思想研究》为题研究的,2012、2013两年撰写毕业论文有6人,认为胡锦涛根据当时中国国情,提出创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和谐文化的文学价值观,加强创新文化、民族文化和大众文化建设的文论发展思想,这将有助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力量与话语权。其五,习近平同志的文论思想。这方面的文章主要集中发表在2013-2015年间,其文论思想展现了文化反映时代和实践价值的活的灵魂主题。如刘春田、马运军的《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初探》(《求实》2015年第3期)一文认为,习近平站在国家民族发展的历史高度关注文化,文化在社会经济发展、政治文明、社会和谐中分别发挥着“助推器”、“导航灯”、“粘合剂”等时代价值力量,这就要求高度重视文论建设的意识形态工作,并不断加强巩固意识形态领域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与共同理想的思想基础作用,推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论建设与中外文论交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力图创造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文艺作品,增强中国文论的世界话语权,助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3.马克思主义文论当代中国形态建构。学者们在回应中国时代现实、文学艺术实践融入马克思主义文论思想理念的过程中,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当代形态建构也作了突出贡献。其一,注重围绕文艺批评的研究现状及其反思、批评形态模式等多视角阐释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研究。值得一提的是胡亚敏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研究》先后进行了相关研究的子课题开题会(2013年1月24日)及国际学术研讨会(2013年4月10-11日)。同时发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人民观》(《文学评论》2013年第5期),文章认为,核心概念“人民”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始点与宿点,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融合结晶,其围绕“人民优位”这个生命活水情结提炼出一系列诸如“为谁服务、怎样服务”等问题是富于中国特色的理论观点,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论思想意蕴。其二,探讨建构当代形态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思想与路径研究。如陆贵山的《对话与重构——建设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理路》(《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一文认为,在当代中国文论发展建设的现实语境中,站在时代和实践的前沿,通过运用创新、综合、辩证等思维方式,做好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与西方现当代文论的对话是马克思主义文论当代中国形态创构的重要理路,以便掌握中国文论传播发展建设的话语权,创造符合时代需要和中国国情的新型文论作品与体系。其三,论著《文艺科学发展论》(花山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是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新力作。这是学者袁学骏历时三年多精心打造的当代文论著作,其以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学理信仰和开阔的理论视野紧紧抓住发展是文论的灵魂与动力,用八章的内容阐述了文艺科学发展观新概念的丰富内涵、文论思想体系建构及重要的现实价值等。
二、近年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得失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成就。
1.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文论发展建设中的指导地位。中国学者们在回应现实问题和文论建设实践的过程中,融入马克思主义文论思想观念的学术研究论文论著成绩斐然,呈现出量上拓展、质有提升的“多元化”研究格局。如何在这一格局中保持中国文论研究的理论先进性与现实主导性,成为“多元”中的“主元”,以便掌握文论发展建设中的理论话语权及文化领导权。文论时代精神与文论实践已经证明,这需要我们在中国文论发展建设中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指导地位。这既是在激烈历史竞争中的筛选,又是由社会主义文艺本质属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中国文艺理论的灵魂,是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当前中华文论建设发展的最根本精神之所在。现时代,在世界文论多样性发展的前提下,中国文论要引领社会思潮,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凝聚力量,就需要在现实中自觉形成一种维护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理论自觉,使人们明确马克思主义研究问题的辩证思维和社会历史意识,为全面考察文论建设发展提供先进的思想理论武器和方法论工具。发挥马克思主义文论博采众长、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帮助世人在错综复杂的思想意识中辩明主流与支流,把握本质、认准方向,丰富和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进而真正成为指导行动的指南,在反思、吸收、转化、推进、创造等进程中创建符合社会时代和人民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作品,帮助人们完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责任与使命。
2.彰显马克思主义文论建设性和批判性的双重品格。马克思主义是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结合,这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所具备的理论品格。批判性主要源于对资本主义制度和异化了的现实予以批判,现阶段就是要在时代语境中正确把握文论与现实的关系并赋予文艺理论与文论实践的时代性问题有突破性推进,建构新的文艺理论。对于中国文论建设而言,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论、西方文明中的先进文论等文论资源相互碰撞、融通与重建,努力构建具有时代色彩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中国当代形态,实现“逻辑”与“历史”的辩证统一,以期实现文艺作品对人的生存境界给予艺术的把握与历史价值的衡量,达成在批判中建设,在建设中批判的目的。
3.实现文艺的人民性与自由性的辩证统一。从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来看,文艺的人民性与文艺的自由性是辩证统一的。对此,可从《讲话》的纷争中可见一斑,如学者孔许友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经”与“权”》(《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3年第6期)一文的论证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文中认为,“经”是指文艺本身的创作和对实践活动的批评,属于精神本体,“权”是指文艺服务于革命的实际需要,体现的是文艺活动的社会效用价值;进而从“经”与“权”的关系角度阐述了文艺的人民性与自由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在今天看来,其实二者之间的关系表达的是文艺为谁服务与如何服务的问题。在现实语境中,既要赋予文艺的人民性功能,回应文艺应具有的意识形态性,使文艺作品通过文艺家个人理想、观念态度等各种形式反映其一定社会、时代、阶级、集团的思想观点和价值取向,以此达到在社会生活中像其他意识形态一样影响人们思想,实现对现实实践的反映并对社会有效介入;又要有文艺的自由性展示,回应文学艺术的生产性特点,通过掌握世界“专有方式”的艺术形式实现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加工制作”过程,创作出审美诗意等内容的艺术作品,流露出作者对社会现实实践的观点、态度、情感、评论和主体自身的意识形态等多层次属性以及艺术的实践性品格,实现二者的辩证统一。
4.诠释马克思主义文论建设的中国化倾向。1938年,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5](p534)论断,对此,历代国家领导人与各时期学者努力践行着,不断发展这一历史进程,而在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领域,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体系成了当下中国文论学界开展研究的主攻方向。为此,马克思主义文论多关注现实,面向当下现实的人及其生活实践,多层次、全方位的在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中体现中国元素和中华民族的维度,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与创新。随着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等研究视角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现实选择,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研究领域得以进一步拓展,呈现综合创建态势,使马克思主义文论与心理学、语言学、文化学等很多学科产生联系,并与其发生互证效应;同时对马克思主义文论核心理论概念、问题等研究内容进行了与时俱进的再解读,融合学科本性、文史哲智慧、中西方文论思想及人学、美学等观点,运用诸如学科交叉、整合对比、实证调查等多种综合方法、多重思维向度进行合“逻辑的”、“历史的”唯物辩证思考,重新阐释赋予其在现时代语境中新的内涵、新的意义与价值。这也为今后进一步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提供很好的借鉴。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缺失。
1.问题意识相对弱化,呈现出“学术景观”的现象。马克思主义因关怀现实革命实践,以此指导解决现实问题而被引入中国并得到发扬光大,成为中国实践的指导思想。然而从近几年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成果来看,学界的研究侧重理论学术语境层面,多关注人物、流派、读本的研究风格,淡化社会现实问题,缺乏较为明确的问题意识,致使对当前社会现实与文化实践关注度不够,往往出现一些“就事论事”、“为研究而研究”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之作,脱离文本语境和文论的哲学基础,呈现出一种“学术景观”的现象。马建辉在《新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进展中的偏失》(《文艺理论与批评》2014年第4期)一文中认为,当前较多的马克思主义文论著作迎合国家意识形态的需要,其研究成了一种仪式化的东西,脱离文本的本真形态,倾向于把马克思主义文论建设成为一种知识化体系,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直面现实的特性,也让其在与西方文论比较研究中形成了错位语境,造成“西马”化、玄奥化,使得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出现偏失。
2.文学批评研究缺乏整体性,呈现出重复研究的不足。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已成为当前文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有大批优秀的文学批评家与文艺批评作品,但有些作品雷同,总体缺乏对其宏观整体的共时性关系论述,而多以历时性阐述。回到马克思,就应回到一个完整、全面的马克思,然而事实上却多是分而研之的局面。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由其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多学科领域构成,文艺理论也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在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中,多因缺乏沟通造成切割式的研究,难以出现宏观视野下的跨学科多视域整体研究情景,使得经典马克思主义思想内在逻辑出现切片式的发展。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中的某一思想学派或流派的研究“更多的是从其缘起、发展历程、主要人物及主要思想、学派影响等方面展开,而少有从批评形态及批评实践的角度,对其不同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作纵向或横向的比较”[6]研究。与此同时,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研究也呈现出类似的情形:其一,主要对历代中国国家领导人关于文艺理论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的研究,还包括各时期文论思想的比较研究等,研究视角有待拓展;其二,受社会现实环境的影响,造成一些研究者多与国家意识形态挂钩,研究内容倾向于政治化,有弱化马克思主义文论介入和引领文艺发展的力量倾向;其三,研究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形态的理论建构时,多阐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来源、大众化、时代化的探究及对构建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形态的启示,虽然强调了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但对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的批判继承性呈现出重复研究的不足。
3.参与主体出现代际裂隙,呈现出研究工作的现实瓶颈。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工作现实“瓶颈”问题——新生代研究者、鉴赏者与价值信仰的关系处理。马克思主义文论大都是以学科化、知识化趋势展现其唯物史观与辩证法等思想。但是当下随着社会历史境遇的大变迁,西方文论研究的介入,西方思想的表达与理解方式对新时期涌现出的一些新生代研究者、鉴赏者的青年才俊产生了较大影响。研究者、阅读者的年龄结构出现了中老年居多,而新生代青年人居少的现象,以至于影响到新生代青年人的个人信仰危机。出现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和阅读的职业选择与价值诉求的模糊界定,一定程度上造成马克思主义文论学科地位和未来发展的困境。同样,在高校教学中出现的类似问题也应引起高度重视,多种因素造成目前马列文论课出现学生不愿学、老师不愿教等较为普遍的现象,对此,有些高校将其改为选修课甚至直接取消。
三、今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展望
(一)“回到马克思”。
无论是反思诠释传统马克思主义,还是回应其“现实挑战”,“回到马克思”都是当前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论所应坚持的理论基础与前提。
1.“回到马克思”的文本解说。“回到马克思”既阐释了经典马克思主义著作所蕴含的原本意义与历史语境,以整体性原则把握其理论的来龙去脉及其思想内容本身,又是对业已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文论中不切实际解释的建构及其缺乏话语语境下作者自身理解与演绎的一种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
2.“回到马克思”的历史解读。众所周知,每个人及其思想都有一个逐步发展、渐进成熟的历史过程,马克思及其产生的马克思主义文论也不例外。这就要求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文论,将其放置到马克思主义文论得以产生的具体历史性的社会环境中去理解,既要看到其不同历史阶段中文论思想的区别与联系,又要看到他们之间存在的继承、发展与创新,正确地阐释每一文论思想的进步与发展。
3.“回到马克思”的现实境遇。马克思主义文论就是为了回应革命现实而产生的,实现解决现实问题的目的。这就需要“回到马克思”历史解说角度和根据解释学的观点,在真实的现实背景下研究马克思,实现经典语境与当代语境的融合,找到符合时代需要而又准确的解释马克思及其马克思主义的文论新思想,真正“让马克思走进当代”,解决现实问题的实效“回到马克思”。为此,当下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基础工作:一是要从整体上把握好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与战略塑造的内在联系,明确各自分工与合作的研究理路;二是要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论思想整体生成的逻辑,从人的解放、时代性、辩证法及唯物史观的文艺生产方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地整体考察与解读。
(二)加强文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文论创新是文论思想延续传承的重要保障和繁荣发展的源头活水。
1.唯物辩证法是文论创新的哲学方法。辩证的扬弃对于文论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正确对待民族传统文论与外来文论的合理方法,达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目的。笔者认为,衡量文论或是精华或是糟粕的标准,首先要看这种文论思想是否具有教育和启迪人的作用,其尺度应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次要看这种文论能否符合人民和社会的需要,其尺度应是文论的“二为”方向,即文论应是“为人民服务的,为社会主义服务的。”
2.民众的经验和智慧是文论创新的源泉。从中国历代领导集体的文论建设思想来看,其科学理论都汇集了民智及民众革命和中国建设的经验。因此,要进行文论创新就需要到群众中去,总结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和经验。
3.培育人才是文论创新的基础工程。人是先进生产力创造主体,是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因而教育培养人才队伍,增强国家创新能力,不断进行文论发展创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需要加强人才培育,做好人力资源开发工作。这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做好人才工作,首先要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
4.继承和发展是文论创新的路径选择。首先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论传统。文论是一个民族的信息载体,是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积淀,是本民族在面对历史变迁时的选择,所以文论的发展与创新,总是建立在一定过去的文论传统成就基础上的,是对传统文论的继承与发展。其次,正确对待外来文论。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外来文论,恰当的方法就是在本土文论与外来文论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不失本土文论的民族性,又能使外来文论为本土文论注入新鲜血液,使文论发展焕发活力,确保自身文论的核心价值延续和文论的发展创新。再次,积极发挥多种媒体传播文论创新成果。文论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生命系统,是人类活动的成果,具有普适性特点。可见,文论发展的动力正是来自于它与外在环境的交换,或来自于文论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交换,促进文论的发展创新。因此,文论的创新成果是文论在与环境或文论系统各因素的不断交换中产生的,而这种不断的传播文论创新成果又会促使文论创新发展。当然,这也是基于文论的普适性特点,为文论的传播与交流提供了可能性。
(三)注重文论实践。
“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7](p11)马克思主义文论一直关注和回应中国现实问题,因而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当代形态是当下中国和民众所需。这需要注重文论实践,寻找到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当代形态的出路。在笔者看来,至少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在实践的信仰中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中国特色。正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根据中国社会生活实际,怀着崇高的主义信仰,进行革命性的人民实践活动,创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现时代,要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观的指导下,将世界趋势、中国生存境遇、文学审美实践进行辩证审视、良性互动,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在建构中体现“中国经验、模式”话语系统的中国特色。
2.在文明的对话中创建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中国形态。中国传统文论富含经世致用的现实关怀精神、天人合一的人文主义情怀,与马克思主义文论一起表现出对人的理解、尊重的关怀维度;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针对社会时弊时刻进行着理论批判和对未来人类生存境遇的思考,与中国马克思主义一样挑战着社会与理论的灰色,重视文论的批判性。因而,在现实中需要本着一种开放性心态,开展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论、当代西方文明中的先进文论之间进行对话,在“批判与创造”中统一,汲取世界各民族优秀思想成果,掌握中国文论的话语权及纠偏西方对中国的“误读”与“误解”,彰显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民族文化之魂和文化与时俱进的开放性品格,不断创建具有凝聚时代精神、体现思想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当代中国形态。
3.在主体的培育中发挥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中国影响。纵观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进程,首先,要突出如毛泽东、李大钊、邓小平等领袖、杰出人物在马克思主义文论当代形态构建中的引导作用与价值启示;其次,要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大师和论文论著,要重视培育和发挥专业文艺研究者的专业性和中国经验,以此构建具有当代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基础力量和发挥其根本性作用;再次,要做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新闻媒介的传播工作,并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达到潜移默化的宣传与内化作用;最后,要注重把握与阐释中国文论研究的中国化、时代化、民族化、大众化和科学化内涵的合理性,让其在遵循历史和文论实践规律的基础上,创新与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当代形态。
4.在思想的坚守中彰显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中国功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先进性体现其思想的坚守及功能的发挥,体现其独特的意识形态性。文艺具有意识形态性,在中国文论创作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指导地位。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文学艺术是能动反映特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发展状况,属于相应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其文艺作品往往以文艺家个人理想、观念态度等各种形式反映其一定社会、时代、阶级、集团的思想观点和价值取向,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这既是对现实实践的反映,也是对社会的介入。马克思就曾说过:“劳动过程结束时所取得的成果在劳动开始时就已存在于劳动者的观念中了,已经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了。”[8](p202)这就说明艺术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认识或反映,是艺术化了的社会生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使文学艺术创造和欣赏活动实践具有意识性、目的性和能动性特征,展示出文学艺术意识形态的社会实践功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国家民族发展的历史高度多次强调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坚持服务人民和以社会主义社会为导向,创造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让内含真善美的艺术作品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铸造人类灵魂,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反映时代最强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
总之,中国学者是在实践意义上引进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并将马克思主义文论应用于文学实践和理论建设之中。这正如唐朝白居易所写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意味着诗人对时代的一种关注,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关切,对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责任担当。从当今社会看来,它强调了文学应积极主动地去反映和揭示社会实践中人们的生活现实和内心世界,文学不仅成为人们去认识和了解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和途径,同时也成为人们表现自身的方法和路径,不断丰富和发展文学艺术,建设新文论。可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经验既是一种理论资源,也是一面历史镜像。因而,学者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论时,需要把文学置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密切联系当时的经济、政治、历史状况加以整体地研究和评论,以此才能真正产出应合时代需求并具有文明性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优秀作品。
[1]孙盛涛.行走于美学与政治之间——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语境干涉问题探讨[J].甘肃社会科学,2003,(5).
[2]敏泽,党圣元.文学价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3]伊格尔顿.悲剧、希望与乐观主义[J].许娇娜,译.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8,(2).
[4]弗里德里克·杰姆逊.奇异性美学[J].蒋晖,译.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1).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魏天无.新世纪以来国内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研究现状及问题[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2,(2).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责任编辑 邓 年
I0-02
A
1003-8477(2016)06-0118-09
夏国永(1976—),男,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郑青(1977—),女,赣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复旦大学在研博士后。
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省重点学科招标课题“马克思主义文论与当代中国和谐文化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