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道德范式的形成与演进

2016-03-14刘召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130000

湖北社会科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科学

刘召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科学道德范式的形成与演进

刘召顺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摘要:近些年来,科学道德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危害科学事业的发展。解决科学道德问题不仅要从制度、教育层面着手,更主要的是认清科学道德范式的转变。目前正处在科学道德范式变革的时期,解决科学道德问题关键在于建立起符合现时代科学发展的科学道德范式。

关键词:道德范式;科学;科学革命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违反科学道德的事件层出不穷,并有愈演愈烈之势。例如萨默林事件、巴尔的摩事件、黄禹锡事件和小保方晴子事件等等。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科学家们都认为这种问题属于个人原因,是具体某个科学工作者“精神失常”所造成的,并且寄希望于科学的自我纠正机制能够解决问题。但事实证明,这种想法过于理想化,科学的自我纠正机制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现代科学事业面前并不能有效控制科学群体的不端行为。关于科学道德问题的研究,欧美学者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开始,威廉·布罗徳和尼古拉斯·韦德合作出版了《背叛真理的人们》,详细描述了上世界60年代到80年代期间发生在美国的科学欺诈事件,美国官方也于1989年设立了科学诚信办公室(OSI)。我国关于科学道德问题的研究略晚于美国,近年来也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但在现有的研究中,基本都集中于制度、文化和教育层面,如“缺乏科学公正的科研评价机制、缺少科学道德行为的规范和监督机制”、[1](p11)“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影响”、[2](p86)“思想教育尤其是科学道德教育薄弱。”[3](p65)从整体理论层面研究的较少,本文从整体上将科学道德与范式理论相结合,创新地提出科学道德范式这一概念,力图证明现代科学事业中出现的科学道德问题是科学道德范式在转换中所导致的,是传统纯科学时代的“为科学而科学”的科学道德范式向现代职业科学时代的科学道德范式转换。传统范式下的思想、制度和环境都已经不适应于新事物的发展,“为科学而科学”的科学道德范式出现了危机,科学道德急需一场变革来创建新的科学道德范式以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范式理论的提出与科学道德范式的形成

范式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科学社会学鼻祖默顿提出,默顿在《科学社会学》一书中阐述了知识社会学的范式,不过默顿并没有继续深入地研究范式,而是转向了科学规范研究,提出了科学的精神特质:普遍主义(universalism)、公有主义(communism)、非谋利性(disinterestedness)和有组织的怀疑主义(organized skepticism)。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默顿的科学规范论是对于科学研究行为的最佳诠释。范式理论的成熟与普及要归功于托马斯·库恩,库恩在他的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详细阐述了范式这一理论。库恩首先提出“常规科学”这一与范式关系极为密切的概念,常规科学“是指坚实地建立在一种或多种过去科学成就基础上的研究,这些科学成就为某个科学共同体在一段时期内公认为是进一步实践的基础。”[4](p10)库恩认为,常规科学即是解谜,并进一步指出如果某种科学行为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特点就可以称为范式:可以吸引一个群体作为其坚定的拥护者,不受其他竞争模式的吸引;又可以为拥护者留下有待解决的问题以供他们去研究。在库恩看来,范式是一种世界观、一种理论框架,是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等的集合,是他们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范式规定了在其体系内的科学工作者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范式具有不可通约性。库恩认为范式之间的转换依赖于科学革命。在常规科学时期,科学研究活动相对平稳,科学工作者对某一范式内留下的问题进行研究。随着时间的发展,常规科学遇到了一些无法合理解释的“新事物”和“新发现”,“反常”随之而来,传统的科学范式便不再稳定。如果原有的范式无法将新事物纳入到自己的体系当中,那么这种范式就出现了危机。人们在常规科学中对本应解开的谜始终无法成功解释,现行的规则逐渐失效,动摇了拥护者的信心,人们开始尝试寻求新的规则。常规科学进入到“非常科学”时期,库恩所说的“科学革命”便爆发了。“科学革命”是指科学研究中的非累积性事件,是新范式部分或全部取代旧范式,新范式确立后,科学研究再次进入到常规科学时期。

根据库恩的范式理论,科学道德也拥有其自身的范式。科学道德范式是为科学工作者在科学研究活动中提供了一些公认的、共同遵循的规范,它规定了科学工作者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是科学工作者在道德上的一种“共识”。它是维持科学事业正常运行发展的重要保障因素。科学道德要求科学工作者诚实地面对自己的科学研究。抄袭、伪造和欺诈都是违反科学道德范式的行为。科学道德范式和其他任何科学范式一样,也有相对固定的发展模式。如果现有的科学道德范式不能够合理有效地解决科学道德领域内出现的问题,那么,这个科学道德范式就会被削弱,人们便会质疑其有效性。原有的共识会被冲击,原有的工具会失效,新问题不能解决,人们的信心开始丧失,并逐渐开始怀疑现有范式。

自十六世纪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引发天文学革命以来,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科学建立,随着现代科学的产生,科学道德范式也逐步确立。在早期的科学活动中,科学家的研究动机都较为单纯,默顿称其为“纯科学时代”。在这一时期,科学工作者人数极少,以个体性研究为主,从事科学活动往往更专注于科学本身,科学家最大的追求只是其研究成果的名誉权,论文发表制度即是在这一时期建立,英国皇家学会秘书奥尔登伯格创立了《哲学会刊》,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份学术期刊。虽然早期科学研究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于世界的看法,但具体到社会中,这些成果却没有任何经济价值,无论再聪明的商人也不可能从牛顿关于引力的论述中获得可观的收益,科学家很少会受到经济利益的引诱。同时,不成体系的科学工作者也不存在制度上的压力,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所喜爱的研究内容,而这种自由又可以让科学工作者拥有更强大的研究动力。现代科学建立之时正值宗教革命时期,西方基督教也对科学工作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传统观念认为,天主教视现代科学为敌人,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科学与天主教的关系颇为复杂,几乎所有的近代科学家都是天主教教徒或新教教徒,无论是伽俐略还是牛顿都没有否认上帝的存在,都是虔诚的信徒。基督教基本教义中的诚实守信更是科学道德范式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宗教氛围下成长起来的科学家们,诚实是其为人处世的原则,也是其从事科学工作的准则。总体来讲,早期的科学事业较为单纯,虽然也有一些违反科学道德的事件发生,如伽俐略夸大了实验结果、笛卡尔给他的挚友写了一封恶毒的恐吓信阻止其发表研究成果以使自己占得优先权和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采用伪造的因子以增强其所谓的预见能力。但这些事件是个体性的,并没有成系统地发生,也没有对科学事业造成过多的伤害。科学的自我纠正机制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总结此一时期的科学道德范式,有以下几个特点:人数较少;动机单纯;诚信观念强烈;功利色彩不强;崇尚科学精神。更近一步讲,这一时期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科学本身,这一时期科学家所遵循的科学道德范式也就是“为科学而科学”的范式。

二、科学事业发展与科学道德危机

自牛顿之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二百余年时间里,科学事业突飞猛进,出现了众多改变世界的发现与发明创造。在这一时期,“为科学而科学”的科学道德范式主导者科学家们的工作,虽然科学工作者的群体日益庞大、科学研究也更加专业化、科学与社会的关系也愈加密切,甚至出现了一批职业科学家,但科学的自我纠正机制依然能够良好地运行,保障科学事业的发展,这一时期可以视为“为科学而科学”的范式的稳定期。

新变化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当时世界上的主要文明国家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自十五世纪以来建立起的世界格局、社会制度遭到严重冲击,传统科学的研究中心英国、法国和德国在战争当中一蹶不振。整个世界改变了,科学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首先,科学的研究中心从欧洲大陆和英国转移到了在战争中受影响最小的美国,饱受战争折磨的欧洲社会已经无力提供科学研究所需要的资金和设施,而此时的美国经济繁荣,拥有充足的资金。动荡的欧洲也使得科学家们更向往稳定和多元化的美国。同时,苏联崛起,崭新的社会主义也发展出一条独特的科学发展道路,在此后的几十年中,美国与苏联成为了科学研究的中心。其次,科学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应用科学成为了推动经济和军事发展的最主要动力之一。这一变化在二战之前就已经出现,十九世纪末的科学大发展创造出了诸如汽车这些社会消费品,科学成为了有利可图的职业。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之间,科学界最大的危机是纳粹德国的兴起,希特勒把科学当成了他的工具,利用应用科学发展军事,进行战争。在二战之后,经济发展已经离不开科学,同时冷战兴起,美国与苏联对科学推动军事进步的期望丝毫不亚于纳粹德国。科学逐渐沦为一种工具。当然,客观来讲,科学与社会的紧密相连也促进了科学本身的快速发展,只不过其所带来的副产品将在日后愈加明显。再次,科学研究的组织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早期科学时代,科学研究是以个体性研究为主,虽然部分科学家也会接受一些宫廷的资助,例如伽俐略就担任过托斯卡纳大公的宫廷数学家,但这种资助更像是志同道合下的帮助或宫廷对科学所能给其带来的名誉的期望。科学家自身始终掌握着科学研究的主动权。二战之后,这种个体性的科学研究迅速减少,并逐步消亡,取而代之的是由国家或企业投入资金,在大学当中设立相应的部门或成立独立的科学实验室招募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1950年成立的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NSF),其最新财年的预算额达到了惊人的75亿美元,这在早期科学时代是根本不可想象的,1660年英国皇家学会成立之时英国皇室对其最大、也是唯一的资助只是允许其可以使用“皇家”称号,英国国会直到19世纪后期才同意对皇家学会拨款资助,而最初的资助每年也仅有1000英镑。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科学自身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相当成熟的阶段,简单的设施工具已经不能满足科学的研究需要,科学研究需要大量的资金以建设设施齐全、功能复杂的实验室,并聘请数量众多的研究员和助手。显然,个体性的研究不能够提供这样的条件;二是科学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可以为社会带来明显的利益,社会上的其他群体,如政府、企业发现一些科学的研究成果可以满足他们的需要或提高他们的收益,这种实实在在的利益需求也刺激了社会对科学进行投资的意愿。科学的研究方式便由个体性研究转变为了有组织性的研究。现在,我们已经很难找到脱离于大学或实验室这类组织之外的科学家。最后,从事科学工作的人数显著增长,成为了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1663年英国皇家学会首次公布了官方认可的学会会员,仅有115人,并且在这115人当中还有一部分是徒有其名的官员,在三百年后的今天,英国皇家学会已经拥有超过1400名会员。更为主要的是,在皇家学会成立之初,其所包括的会员几乎囊括了整个英国科学界,而在当今的皇家学会之外,英国还有着数倍、甚至数十倍其会员数量的科学工作者。科学家的数量得到了显著增长。在早期科学时代,科学家是一个很小的群体,从事科学研究需要很高的教育水平,并且收入并不丰厚,完全是源于兴趣和爱好。二战之后,教育得到明显普及,普通人都可以拥有良好的教育,这为科学群体的扩大提供了基础,但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因为科学的职业化。在有组织性的大规模投入下的科学研究不仅提供了众多职位,使科学研究成为了谋生的手段,还可以给予取得显著成果的科学家以丰厚的奖励。

二战之后科学研究中出现的新变化构成了科学道德范式之中的“新事物”,这些“新事物”迅速取代了原有的发展模式,在日后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科学事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随之而来的一些“副产品”也冲击了原有的科学道德范式,“为科学而科学”的范式中出现了反常。这种反常表现为四个方面。第一,科学工作者的研究动机不纯。科学家已经不再专注于科学本身,由于应用科学的广泛普及,科学技术可以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部分科学家被这种利益所吸引,所从事的科学研究以获利为目的,科学行为被异化,科学变成了工具。第二,科学研究的自由客观上受到限制。政府和企业对科学的大规模投入使其在科学研究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政府和企业的介入为科学发展提供了条件,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但是,政府和企业并不是无缘无故地介入到科学当中,他们都带着极强的目的性,他们资助科学事业发展是因为他们要从科学的发展中获益即得到其想要取得的科学成果。科学家如果想要得到政府或企业的资助,就要去迎合他们的需求,在这种由资助者主导下的科学研究体系内,科学家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自由选择他们所喜爱的科学进行研究。第三,科学评价机制过于机械化。科学研究的有组织性,使得检验考核科学成果成为必要。论文一直以来是科学家最为主要的发表成果的方式,科学家的成果经由论文在学术圈内传播,在早期的科学中,科学家与他们的科学成果数量都较少,几乎每一个新成果都会为学术圈内的每一个科学家所了解,检验方式也较为简单。但在二战后的科学中,科学工作者数量急剧增多,他们的成果即论文数量更是出现了几何级的增长,简单的评价方式已经不能有效运行,一种机械化的考核机制便诞生。以科学工作者所发表论文的数量和期刊的等级对科学工作者进行评价,这种机械化的评价机制适应了大科学时代的需求,但也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人们更多地关注于某个科学家的论文数量,而不是他的研究内容,这实在是对科学的一种扭曲。第四,科学研究的官僚化。“普遍主义”是默顿总结近代科学精神气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一个科学家或科学成果,不能被科学家个人的社会地位、种族、宗教和阶级所影响,不能根据人的不同地位和身份做出不同的评价,但现代的科学界并没有按照默顿的设想发展,不公平在科学界并不罕见。默顿将其总结为马太效应,指“科学中对承认的不适当分配。”[5](p142)在现行的科学评价机制下,会出现一种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态势。学术期刊更愿意发表那些获得过诸多荣誉、有名望的科学家的论文,而不知名的科学家即使能够达到相同的水平,发表论文也更为困难。在较大的实验室中,实验室的主要负责人几乎会在此实验室所有发表的论文上署名,哪怕他并没有参与到具体研究中。

这些反常动摇了科学家一直以来坚守的科学道德范式,并进一步发展到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爆发了科学道德范式的危机,造假、抄袭、剽窃和学术腐败事件层出不穷。1974年,供职于斯隆-凯特琳癌症研究所的萨默林伪造其在老鼠身上所做的实验结果,震惊了整个美国学术界。1977年一位来自于伊拉克的医学专业学生阿尔萨布蒂来到美国求学,他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在全球数十家学术期刊发表了六十余篇论文,而这些论文全部是抄袭剽窃而来,阿尔萨布蒂只是将别人的论文进行简单的修改,然后加上自己的名字,投向一些不引人注意的期刊。1985年,“巴尔的摩”事件爆发,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研究员奥图尔发现她的上司特蕾莎·今西-卡里在实验中造假,并牵扯出了论文共同署名者诺贝尔奖得主戴维·巴尔的摩。2005年,韩国著名科学家黄禹锡被爆在《科学》杂志上发布的关于干细胞的研究根本不存在。2014年,日本学者小保方晴子的STAP细胞论文被查出有造假、篡改数据行为,论文被撤回,博士学位也同时被取消。以上仅是具有代表性的几个事件,我们可以看出,原本被早期科学家给予希望的自我纠正机制面对如此多的学术不端事件几乎无能为力,“为科学而科学”的科学道德范式已经失效,科学道德需要建立一个全新的范式来引导现在的科学。

三、科学道德新范式的建立

科学道德失范已经严重影响科学事业自身正常的发展,为了维护科学的良好运行,不仅要从具体操作层面着手,如评价机制、教育和奖罚机制,更为关键的是急需建立起一种新的科学道德范式。我们现在依然处于变革时期,也就是库恩范式理论中的“科学革命”时期,旧的范式已经被打破,新的范式却未建立,应当建立一种什么样的科学道德范式呢?这需要全体科学工作者共同努力,在实践中得出结论。笔者根据近代“纯科学”时代的科学与现代大科学时代的科学之间出现的变化,从两者之间不同特点的比较出发,对新科学道德范式提出三点构想。第一,正视科学事业发生的变化,正视“利益问题”在科学研究当中的作用。为追求利益而进行科学研究是不可避免和不可逆转的,这是新时代下的客观规律。我们再也回不到伽利略和牛顿那个单纯的“为科学而科学”的时代,科学事业的壮大,科学研究的复杂性,科学作为一种工具以促进社会发展和获取收益,科学工作者作为一个庞大的谋生群体,这些因素都使得科学走下了那个高尚的神坛,成为了社会中一种普通的职业选择。这种变化是我们必须要正视和接受的,我们所要做的,是正确引导科学工作者的利益诉求,利益既可以使科学工作者铤而走险、做出违反科学道德的行为,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人进入到科学研究之中,还可以刺激科学工作者的科研欲望。利益本身是中性的,关键在于如何去引导和限制。我们必须首先从观念上开始转变,才能建构起一种符合时代发展的科学道德范式。第二,重视科学管理制度建设。数百年来,科学的自我纠正机制是科学事业正常发展的保障,在新时代的科学下,建立起一套合理的科学管理制度极为重要。目前,机械化的评价机制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科学的发展,以论文数量来衡量科学工作者的工作情况只会促使更多的阿尔萨布蒂出现,科学界的马太效应也只会加剧科学界的分化,年轻的科学家很难崭露头角。我们需要的一种机制是:科学家在选择科学研究项目时,不仅符合政府或企业目的的研究项目可以得到资助,其他的项目也可以得到资助,以使科学家可以自由选择其喜爱的研究内容;在评价科学家的工作情况时,以其科学研究成果为最根本的因素,并允许科学家灵活的安排科学研究的进度;在科学共同体中,年轻的科学工作者可以得到平等的对待,论文的署名者应当是对论文有过真实的贡献,并且所有署名者都应对论文负责。第三,也是最为关键的,纯粹的科学必须始终牢牢居于科学事业的核心地位,“如果自由的、纯粹的科学遭到忽略,应用科学迟早也会枯萎而死。”[6](p486)科学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这种繁荣的程度,究其根本,是纯粹科学的进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科学是以纯粹的科学为基础的,如果没有了纯粹的科学研究,科学的大厦将会垮塌。工具化的应用科学可以为经济和技术带来进步,给人们以实际的利益,这是科学发展的结果之一,不是我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根本原因。人类之所以进行科学研究,是为了探寻自然的运行规律、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无论何时何地,这才是我们进行科学活动的最根本动力来源,是科学的核心价值所在。新时代的科学道德范式必然要以此为基础才能建立起来。

参考文献:

[1]王锋.科学不端行为及其成因剖析[J].科学学研究,2002,(2).

[2]王强,王健.论科学道德建设[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4).

[3]杜丽.浅谈加强研究生科学道德素质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4,(6).

[4]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欧阳锋,徐秋梦.科学规范论——默顿的视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6]W·C·丹皮尔.科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高思新

作者简介:刘召顺(1988—),男,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博士生。

基金项目:201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创新思维发生机制的理论模式研究”(13132X025)。

中图分类号:B82-057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6)04-0118-05

猜你喜欢

科学
点击科学
走进科学
走进科学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走进科学
科学大爆炸
科学怪咖
科学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