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双联”行动中的科技扶贫开发模式选择

2016-03-14周子楠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

甘肃科技 2016年3期
关键词:开发模式双联选择

周子楠(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



甘肃省“双联”行动中的科技扶贫开发模式选择

周子楠
(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扶贫工作必须要由“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改变粗放扶贫方式,确保资源精准落地。

关键词:扶贫工作;开发模式;选择

1 甘肃省科技扶贫现状

甘肃省科技扶贫仍然比较落后,2010年,定西、庆阳、陇南、甘南、临夏5市(州)科技进步水平在全省排名最后几位,例如,六盘山区、秦巴山区以及藏区科学技术经费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之比分别为0.40%、0.18%、0.17%,平均为0.23%,不足全省平均水平的1/3。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是贫困地区发展严重滞后的重要原因。

科技扶贫的宗旨是应用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改革贫困地区封闭的小农经济模式,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其资源开发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如何利用甘肃省贫困地区现有资源,依靠科技支撑,保护、建设、合理利用当地资源和自然条件,发展科技扶贫产业,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甘肃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实现“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民族团结、富民兴陇”奋斗目标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要注重贫困地区自我发展,形成自我发展良性循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引导贫困地区合理开发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努力激发贫困农民内生发展动力,提高其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实现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其次要注重引进先进、成熟、适用技术,服务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农业技术具有地域性和适应性特点,科技扶贫必须突出在向贫困地区引进技术时,必须是成熟技术,而且要适应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再次要注重将扶贫和治愚结合起来,建立长效扶贫机制,发挥扶贫开发长期稳定作用。科技扶贫通过农业生产、科学研究、教育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向贫困地区输入技术和人才,建立健全科技示范网络,通过各类技术培训、科普宣传,提高农民素质,能够形成长效机制,长期服务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黄金发展期、机遇叠加期和奋力跨越期,实现“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民族团结、富民兴陇”奋斗目标成为科技扶贫的中心任务,结合全省正在开展的“双联”行动,针对本省的58个贫困县、8790个贫困村的实际困难和科技需求,梳理甘肃省农村科技扶贫空间分布和工作要点,分析甘肃省农村科技扶贫的具体做法和实际效果,探索具有甘肃特色的农村科技扶贫开发有效模式。

2 “双联”行动中现有的扶贫开发模式

反贫困模式是扶贫“方式、方法和措施的总称”,甘肃省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以“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贫困户”为主要内容,以“八个全覆盖”和“五件实事”为主要载体,创造出了具有甘肃特色的反贫困模式,具有独特的创新之处和实践效果。

“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扶贫战略的提出,是对扶贫战略的一个重要创新,是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双联”行动让扶贫工作更加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在双联行动中,各地根据自己地区的实际情况,探索出具有地域特色和地区优势的脱贫致富新模式。

1)泾川县形成了“四个一”互帮互助模式,即一个党员致富户帮助一个困难党员、一个产业富裕户扶持一个贫困农户、一个协会带头人壮大一项增收产业、一个民营企业家帮扶一个特困农户,充分发挥“先富人群”的示范引领作用。

2)通渭县华川村形成了“协会+企业+科研院所+农户”模式,优化经济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加快马铃薯良种繁育、草食畜牧业发展速度。

3)环县总结了“项目支撑、智力帮扶、示范带动、典型引导、结对共建、支部引领、县校合作、社会参与”8种帮扶模式,形成全方位扶贫思路,建立帮扶具体措施。

4)武威市凉州区形成了“技术单位领导+首席专家+技术服务组+专业合作组织(种苗公司)+农户”五位一体服务模式,解决了农民“不会种、不会养、不会销”等问题。

“双联”行动以“参与式”的工作方法和“合作式”的工作态度,改变了“救济式”和“开发式”扶贫以直接投入为主的工作方式,通过与贫困农民双向平等的交流与讨论,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扶贫地区地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形成一种自下而上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实际情况,以激发贫困村和贫困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为最终目标,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

3 甘肃省科技扶贫开发模式选择

3.1基于手机终端的农村信息服务模式

新一轮信息革命已经来临,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和下一代互联网正在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给社会经济、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影响,极大地推动农村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实现科技和农民的零距离。

目前,政府在前期投资、平台建设、网络建设、信息服务、人才培养等众多环节作为主体,为农村信息服务。手机、电脑、电视、广播等信息终端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终端覆盖面越来越广。伴随新一代无线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成为农村信息服务的新途径,用户摆脱了有线网络和电脑的束缚,实时可以通过连接网络获取信息服务,智能手机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学习技术、掌握市场、增收致富的重要帮手。

农村的信息服务体系正在向着政府+市场+社会的模式发展,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力量的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信息为贫困地区服务。

1)以政府为主导,采取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引进民间资本,发展手机信息有偿定制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农民受益”的可持续发展的服务运行机制。

2)构建一个以广大农民为主要服务对象,可扩展、可维护、可移植的,具有信息浏览、视频点播、智能诊断、双向互动、知识查询等服务功能的服务系统,在产品流通服务、农业科技推广、农民远程培训等方面,以智能手机为接收信息终端,用平实简洁的形式,用开放服务的方法,搭建内容丰富的农村信息服务平台。

3)打造基于智能手机终端的农村信息资源库,建立农业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共建资源、共享成果、统筹规划、合理配置、打破行业界限,突破部门束缚,形成具有特色的农业信息资源体系,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3.2“互联网+农业”模式

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12月16日在浙江乌镇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主旨演讲,充分展示了中国作为网络大国的战略视野、开放态度、合作精神,显然世界已经离不开互联网,“互联网+”也由一个新锐热词,逐渐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哪个行业领域,都给哪个领域带来转型升级,带来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

“互联网+农业”模式将互联网技术运用于传统农业生产、销售、生活,农户再不用“跑断”腿,到处找专家,对种植养殖生产过程和质量安全经行全程监控,运用物联网实现精准作业,实现种养殖过程智能化、自动化、精准化、远程化管理;电子商务平台,减少农产品物流成本,实现企业和农民“双赢”,运用“互联网+农业”模式实实在在惠及广大农村农民。

3.3科技特派员+农户模式

按照市场需求和农民实际需要,把从事科技成果转化、优势特色产业开发、农业科技园区和产业化基地建设的专业技术人员选派到贫困地区,围绕贫困地区特点,对科技特派员进行培训,做到精准选派、精准培训,广泛开展实用技术、创业技术、科学普及,服务全体农民。

以省科技厅“双联”行动中联系的3县9村科技扶贫对口帮扶点为例,陇南康县、庆阳正宁县和武威古浪县,由于地域不同、致贫成因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不同,扶贫过程中所面对的问题也不相同。首先摸清全省58个贫困县农村科技培训需求,申请国家“三区”科技人才专项经费2453万元,选派科技人员1080人,培训本土科技人才128人,举办甘肃省农业大学培训班、天水农业科技园区培训班、省科技培训中心培训班及科技扶贫专题辅导。

由于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科技特派员需要将一些专业技术用语转换成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进行讲解,实地向农民传授农业种植、养殖技术,通过示范演示,使农民听得清楚、弄得明白,并且会操作。

3.4双联行动中的驻村帮扶工作队+贫困村挂职干部工作模式

充分发挥双联行动在精准扶贫中的平台和载体作用,召开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和贫困村挂职干部赴贫困村开展工作动员会,政府主导制定出了行业扶贫的“施工图”,“按图索骥”,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易地扶贫搬迁、金融资金支撑、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素质提升“六大突破”,将各自的项目重点安排在贫困县的特困片带,建立起各双联单位的精准扶贫台账。

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困难和需求,按照双联“需求清单”,锁定区域,拿出清单,让双联单位“对号入座”,实现了扶贫政策、项目、资金与扶贫对象的精准配置,而且真正使行业部门聚焦发力,合力攻坚,确保资源向贫困地区配置、政策向贫困地区倾斜、资金向贫困地区集中、人力向贫困地区配备,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

省科技厅双联行动联系的康县、古浪、正宁3县共11个贫困村确定的11名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全部到位开展工作,宣传党的惠农政策、听取村民意见、解决合理诉求、督促项目进展。

健全驻村联系制度、报告制度、台账管理制度、信息报送制度,结合各联系村实际,理清发展思路、制定脱贫计划、建设五好班子、培育特色产业、办好惠民实事,实现双联行动与科技扶贫互推互促。

精准扶贫就是要号准脉,下准药,治好病。各级“双联”单位和“双联”干部做到对每个贫困村、每个贫困户的困难和优势都心中有数,帮助贫困村和贫困户唱拿手戏、打优势牌,创新扶贫开发模式,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结合全省“双联”行动,逐步提高贫困地区农民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推进全面小康进程。

参考文献:

[1]林建材,王熙琼,金鹏.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J].山东农业:农村经济版,2005(12):113-113.

[2]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09)[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3]刘勇.多媒体通信技术及应用[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8 (1):36-37.

[4]吕晓燕.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意义[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2):57-58.

[5]帅传敏.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模式与效率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44.

[6]刘子富.热土——中国扶贫攻坚主战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150-157.

[7]张宏.欠发达地区参与式扶贫开发模式研究[J].兰州:兰州大学,2007.

[8]马纳提.关于西部地区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的思考[J].中国发展,2009(10):56.

中图分类号:F323.8

猜你喜欢

开发模式双联选择
“双联户”西藏自治区基层组织形式的创新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飞机燃油系统对多路输入信号源选择的方法
浅谈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利用
我国乡村旅游驱动机制与开发模式研究
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及应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模式与优化策略
邢台微营销市场前景与开发模式研究
转炉双联法冶炼高硅铁水的实践
为“双联”,显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