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转“导”
——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地位的转变

2016-03-14张江威四川师范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0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6年18期
关键词:学子理念大学

□张江威(四川师范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0)

“教”转“导”
——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地位的转变

□张江威(四川师范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0)

素质教育理念下,大学体育教学将迎来新机遇,同时也将面临新挑战。大学体育教学中,应以提高学生主体性为教学目标,以此激活体育课程。鉴此本文结合大学体育教学实际情况,重点阐释了大学体育体育教学中教师地位的转变。

大学体育教师角色改变

大学体育教学是深化素质教育成效最后关口,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其教学质量一直都是教育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传统大学体育“师本位”教学模式下,体育活动灵活度较低,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强。如此一来,体育教学逐渐呈现出“形式化”之疲态,这也是导致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每况愈下的根源。鉴此,为提高大学体育教学质量,就应及时矫治“师本位”教学病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促进教师角色转变,推动“教”转“导”改革措施落地。于兹,本文主要从“导学式”教学含义透析入手,进而阐释“教”转“导”具体要求,最后探究有关实施策略。

1、“导学式”教学含义概述

所谓“教”转“导”的本质意义在于,正视学生主体性,并引导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发挥。“导学式”教学即是以学生主体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中,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为教学主导;学生主体其推动作用,教师起引导作用。具体到大学体育教学中,“导学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激发学子运动活力,并切实有效提升其锻炼意识,久之培育其“终身体育”的科学运动理念,最后逐步提升学子身体素质。“导学式”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板块:其一,创设教学激发学生情趣;其二,加强组织,发挥学生主体性;其三,揭示矛盾,帮助学生探究问题;其四,创设条件引导学生实践;其五,加强宣传教育,深化科学理念。据此,大学体育“导学式”教学自然也应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2、“教”转“导”改革实际要求

2.1、由体育知识、技能传授者向健康教育者转变

大学体育教学之宗旨应是培育学子健康理念,以此激发其运动兴趣及潜能,并引导其积极锻炼提升身体素质。然而在现代竞技体育思想引导下,体育教学“竞技化”教学特点逐渐形成,实际教学中“技能传授”事项占主导地位,科学运动理念渗透不利,以上诸多原因致使学子健康锻炼意识淡薄,对体育活动兴趣逐渐走低,最终导致我国大学生体能状况严重下滑。当然体育活动彰显竞技并非不可,只是过度突出“体育技能”意义就与大学体育教学原则背道而驰了,因为竞技性作为专业化体育教学思路,其培育要素及目标与一般体育教学有较大差异,倘若牵强将专业体育教学目标转嫁一般体育教学就显得南辕北辙了。综上述,现代大学体育教学应该以培养学子健康体育理念为目标,培育学子“终身体育”科学体育理念。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及时转变角色,转变以“竞技”为主导的价值取向,正视健康理念的实际意义,摒除“技能为重”的错位观念,然而由技能知识灌输者,逐渐转变为健康运动理念传播者。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回归“引导者”本位,尊重学子主体性,引导其养成健康锻炼理念,激发其运动兴趣及潜能,并促使其将体育活动延伸至课外及生活之中,以此保证其体育运动的健康性及持续性。

2.2、师生关系上向平等地位转变

我国传统道德体系中,尊师重道理念深入人心,且一直沿袭至今。传统观念下教师具有权威性,其地位崇高而威严。但笔者认为“尊师”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行为,是学生心悦诚服的表现,是道德自觉,而并非道德绑架。简言之,教师的威信应该是以其德性而彰显,而并非以其骄矜自恃而隐传。在教学之中教师与学子应保持平等的关系,这是激发学生尊重心理的基础,同时也是突出学生主观性的关键。因为师生的不平等关系,只会使师生之间产生压迫,教师的强权倘若霸凌学子的弱势,那么只会诱发学生的抗拒心理,并产生诸多消极影响。而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够拉近师生距离,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具体到大学体育教学中,师者之则仍是传道解惑也,教师不应表现出“身居高位”之姿态,而是应该与学生保持平等的关系,做学子的良师益友并深入学生群体与学生充分交流,这既是帮助学生矫治问题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获取信息反馈的渠道之一。总而言之,现代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与学子建立平等关系,以此提升教学效率。

2.3、教学过程掌控者向教学引导者的转变

传统大学体育教学过程通常是有教师掌控,学生被动学习,尤其受竞技体育思想的影响下,过度重视教师示范性作用,教师形象标杆化。如此教学过程,学生主体陷入模仿学习思维,无需动脑即可完成学习,长此以往不仅会削弱学子主动性,还会导致其惰性心理的形成,最终严重降低教学实效。因此于大学体育教学之中,教师“掌控”地位亟待改变,建构主义应付诸于课程。所谓建构主义,即要求教师搭建教学框架,而学生参与教学并对教学进度有一定控制力的教学思路。大学体育教学中建构主义的落实基础是教师地位的转换,需将教学控制权合理的下放到学生手中,以此调动学子学习激情,引导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3、课程执行者向课程开发者的转变

统一化教学模式严重阻碍学生个性发展,不利于学子发挥体育潜能,从而降低其体育运动激情。然而大学体育教学差异化教学工作落实并不尽如人意,体育教学课程执行主体“专制”化,严重降低学子积极性。然而现代素质教育要求突出个性化教学,需尊重学生差异化,并结合教学资源配置情况因地制宜编制合理课程。然而大学体育实际教学过程中,诸多教师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编制课程,而是效仿学习前人或教育专家的课程安排,俨然一副课程执行者的姿态贯穿教学始末,对教学课程开发作出的贡献极低。鉴此情况,笔者认为“教”转“导”理念指导下,教师角色也应积极转变,需承担了课程研发之责。此外在课程研究过程中,需尊重学子个体差异,积极鼓励学子根据自身情况提出课程设置建议。如此一来,教师职能转变所带来的积极性与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融合,课程设置效率也将得到有效提升。

4、“教”转“导”教师地位转变的具体策略

4.1、有效组织合作学习小组

正如上文所言,“教”转“导”教学策略的核心在于扶正学生主体性。合作学习小组教学模式是凸显学生主体性的有效措施之一,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地位的转变便可运用此策略。在实施过程中,值得教师注意的是,大学学生正处理青春发育重要时期,在此阶段个性色彩的效用十分关键,在体育教学中,该认知特点主要就体现在对体育项目兴趣之差异性,即不同学生喜好的体育项目也是五花八门的。有的同学爱好相同,有的则有所迥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如果牵强组织爱好不同的学生进行相同的运动项目势必会引起不必要的冲突,从而降低体育教学效率。鉴此,为了有效避免上述问题,首先就应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此外合作学习模式核心在于学生在学习上的互利互助,能够起到取长补短、以强带弱的效果。诚然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构建兴趣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够启发学生运动兴趣、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培育学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的体育理念等。然而,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下,由于教学资源配置问题的影响,兴趣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往往较为单一且流于表面。根据研究总结,笔者认为施行兴趣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还应具备以下几点问题。

其一,确保小组成员运动兴趣相对统一以及运动能力水平结构的合理化。大学体育教学中开展兴趣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在于以兴趣激发学生运动潜能。因此在学习小组中,兴趣的相对统一是契合初中生心理状态的教学条件,合理的运动能力水平分化是促进合作的必要前提,因为能力的差异才能有效建立互相追赶的学习模式,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二,任务驱动。合作过程中,必要的任务是驱动学生合作学习的关键。因此为了确保在初中体育教学中顺利实施兴趣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而有效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教学之中设定合理的任务是十分必要的。在兴趣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大学体育教学应该重点组织开展竞争性体育项目。譬如教师可以组织各个兴趣小组进行扳手腕、拔河、接力赛等体育项目以此激发学生合作意识,同时在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运动兴趣也被有效提升。

4.2、实施差异化教学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学生往往都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并没有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而是以应付的心态完成“模仿练习”。显然这样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不利于提高快乐体育的实效性。为了改变这样的窘境,首先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转变课程执行者角色,承担起课程编制职责,做好课程设置并在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性,尊重学生个性需求,引导学生健康的运动,以此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除此之外为契合学生个性发展,还应该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实施差异化教学策略。不可否认的是,因为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性,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同化教育”不能体现体育教育培优思维,也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念。因此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具体特质开发课程以此提升教学实效性。

4.3、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引发学子学习积极性的源动力,同时兴趣也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关键因素。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主体地位的转变应当改变其课堂掌控者角色定位,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而诱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关键要素则在于激发其学习兴趣。换言之,在大学体育教学中,为切实转变教师地位,实现“教”转“导”教学模式的顺利过渡,在一开始就应该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的指导目标。因此在大学体育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终身体育”思想落到实处。起首就应该为教学活动提供一个宜人的教学及学习环境,以此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这就需要教师综合教育资源,并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创设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比如在进行热身活动时,许多学生认为长期都进行相同的热身准备活动,因此感到十分乏味,不愿意积极配合有关的热身活动,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学生在运动中受到不必要的意外伤害,为了防治如许情况的发生,教师需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增强教学趣味性。譬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传球触人、蛇形跑、螺旋跑、猴子抢球等游戏,利用游戏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热身活动中,这样就自然提升了体育教学的实效性。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体育教学中“教”转“导”教学模式的转变,极大程度的重视了学生主体的个体需要,坚持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从学生兴趣着手、实施专项化教学,改变片面生物学评价、完善体育评价,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提高教师理论水平与职业道德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转变,使得中学生对体育学科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提高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在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同时还为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林崇德,申继亮,辛涛.教师素质的结构及培养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1996,(6).

[2]马万凤.高校体育教师的健康教育角色[J].体育科技,2002,(1).

[3]季浏,胡增荦.体育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1.

[4]李瑾瑜,柳德玉.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M].2002.

G807

A

1006-8902-(2016)-09-SY

猜你喜欢

学子理念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杏林组曲·学子赋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悠悠学子心,浓浓附中情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关爱圆了贫困学子的大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