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研究

2016-03-14刘日良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锦州121000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6年12期
关键词:体育事业人才体育

□刘日良(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辽宁 锦州 121000)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研究

□刘日良(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辽宁 锦州 121000)

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现状和社会发展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诉求的变化入手,指出了当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不足,并给予合理化建议,旨在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体育 人才 社会需求

1、前言

自1978年我国高校恢复招生工作以来,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为国家体育事业的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鞠躬尽瘁。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社会、经济体制诸多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民群众对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与此同时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呈现不断快速增长的趋势,体育运动作为人类重要的精神文化生活部分,愈来愈受到社会的关注,而原有的体育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这已经成为严重制约当前我国社会软实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国家通过深入的调研后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旨在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量身定制培养计划,为了更好的贯彻这一教育理念,培养出更多符合新时期社会发展的优秀体育教育人才,总结以往经验,分析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成为体育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2、体育教育专业现状

2.1、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国家根据社会对体育教育人才需求的规格进行设定的培养标准,是一定时期国家体育事业发展水平的反映,例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先后经历了五次较大的改动,从上个世纪末期提出了培养具有体育专业知识的工作者(其目的是解决体育师资严重匮乏的问题)开始,到培养具有高水平专业技能和理论素质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从培养高水平的体育竞技人才,到培养能够服务群众体育的社会体育指导人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适时的做出了调整,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尤其全民健身运动深化发展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胜利举办后,无论是竞技体育事业还是大众体育健身都快速发展,于此相对于的是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规格也悄然的发生变化,具有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较强的综合能力的新型体育人才,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热求人才,有鉴于此,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应适时而变。

2.2、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课程设置是培养人才内容之间的有机组合形式,目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分为选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必修课主要是由公共基础课和运动专项课组成,其中运动专项有分为主修和副修项目,从上个世纪末期我国高校开始恢复体育教育专业招生以来,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根据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需求,不断的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与此相对应的是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断的调整完善,由最初培养具有高水平的体育运动专项人才,故而将运动专项的必修课设定为占据教学总内容的90%以上,到目前培养具有一专多能的高综合素质人才,故而将体育教育专业专项技能的必修课课内容设定为占60%和培养综合能力的选修课占40%的变化,从最初的重视专项运动实践教学而轻视理论教育,到理论与运动实践并重的改变,足以说明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在不断的调整完善,其目的在于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新型体育人才。

3、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分析

3.1、对学历的需求不断增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社会结构的深化改革,我国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需求的类型也不断的提升,不仅注重体育人才运动专项技术水平的高低,同时也更加看重体育人才理论水平的高低,此外对体育人才的综合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学历要求不断提升,由改革开放初期的具有高等体育专业学历凤毛麟角,到今天体育专业本科、硕士数量众多,分析其原因,社会发展人们对体育的认识更为深刻,对体育的需求由最初的娱乐转变为对自身健康的需求,为此人们希望得到更多具有专业理论知识的新型体育专业人事的帮助;另一方面,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主要是面向中小学培养体育教师,随着招生人数不断扩大,而中小学能够吸纳的体育教师数量有限,致使大量的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堆积,超过了中小学的吸收能力,为此很多用人单位通过提高学历来设置人才遴选门槛。

3.2、对个人综合能力的需求不断提升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社会在各个方面都正在逐步融入国际社会,我国社会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体育作为社会的重要有机组成,也随着社会的深化发展,在悄然的发生变化,尤其是人民群众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发生变化,由最初的具有较高运动水平的专业型人才,转变为具有全面体育专业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尤其是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求,高校体育教育培养应具备以下三点:首先从事体育教育的相关知识和能力,同时还具有体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不仅能够指导学生学会运动技能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还要及时发现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进行深入的研讨并积极总结给予改正;其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生还应该具有较强的体育赛事策划与组织协调能力,能够胜任各种规模的体育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最后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还应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过硬的心理素质,能够应对来自于社会的各种挑战和压力。

3.3、对学科交叉能力的需求增强

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态势,体育教育人才也应具备多学科知识储备,许多中小学体育用人单位,不仅需要体育教师具有良好的体育专项素质能力和教育素质能力,同时还要求体育教师具备与体育相关其他学科的知识,例如:运动休闲、运动娱乐和运动保健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未来体育教育人才在交叉学科知识上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此外,对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人际沟通与管理能力也提升出了全新的要求,不仅与体育界人事能够形成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还要与其他领域的人才积极进行交流、互通有无,形成第一手的信息、资源交互作用,对于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有体育赛事组织管理能力,还要具有体育经济管理和体育人才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为此,体育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引入相关学科知识,拓展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努力培养具有学科交叉特点的综合能力强的新型人才。

4、社会需求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不足

4.1、人才培养中主体地位被遮蔽

部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理念滞后,依然沿袭着传统的教育理念,只注重体育专业素质培养,而忽视了个体对体育理论文化的诉求,置社会发展需求于不顾,无视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发展进而为社会的发展服务,教育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终身发展,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由此可见,教育过程中人的发展才是主体地位,对人的培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点。有些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物化”理念严重,只注重专业项目的运动成绩而对于个人综合素质的发展置若罔闻,严重的阻碍了人才正常发展诉求,偏离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很多体育理论课堂上教师讲授应付了事,学生更是无心听课,玩手机、睡觉和逃课者比比皆是。而到了专业实践教学当中,这些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则发生了天壤之别,长此以往,势必会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愈发偏离与教育的正轨。

4.2、人才培养忽视教育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

虽然体育人才的培养具有独特的学科特性和规律,但作为教育学科的重要组成,教育规律依然适用于体育人才的培养,任何体育专业都不能凌驾于该规律之上,体育教育专业亦是如此,体育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喜好和自身特点给予其自主选择权利和探索的空间,在体育教育学科人才培养过程中,更是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育模式,改变传统重实践技能培养而忽视体育文化理论层面的教育的局面,紧跟社会和时代的步伐,因势利导,顺应教育和体育人才培养的规律,瞄准体育发展的各种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规格,高校应以体育专业知识为本,时时更新知识,将最前沿的体育科研成果第一时间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同时还要密切关注社会对体育人才的诉求,根据社会对人才诉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始终使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教育规律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4.3、培养人才缺乏社会适应性

随着我国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体育教育专业每年的毕业生呈快速增长模式,而于此相对的是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呈大幅度下滑趋势,大量体育专业毕业生积压,进一步增加了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压力,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缺乏准确的心理定位,不愿去农、偏、边、山等地区从业,致使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另一方面是部分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培养的人才明显不适合社会的发展需求,社会竞争力弱,致使待就业数量不断增多不断积压,导致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实用性提出质疑,新的体育就业难,学体育无用论逐渐显现。

5、有效促进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衔接的对策

5.1、根据社会需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使用依然延续十几年亘古不变的目标,即培养有理想、有道德、热爱祖国体育事业,具有较强体育实践能力的中小学体育教师,此目标是针对建国初期我国体育事业百废待兴,国民身体素质水平急需提升,而于此相矛盾的是体育人才凋敝数量严重不足,为此国家针对此种情况设定了体育人才培养目标,在短期内培养了大批具有较为优秀专业素质的体育教育人才,为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改革和深化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日新月异,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的层次和类型都在悄然的发展着变化,体育人才的划分也更为专业和细致,由此可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也适时而变,对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不仅要注重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还应该注重专业知识文化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才能在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时脱颖而出。

5.2、适应市场变化,适时调整课程体系

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体育教育专业体系的建设的相辅相成的统一体,随着社会发展,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然随之转变,这也就必然需要及时调整课程体系,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尤其是在竞技体育的积极推动下,人们对体育运动理解和认识不断加深,体育不仅能够为民族增光,更能为自身的健康与和谐生活添彩,这已经成为人民大众的共同认识,随着国家提出了全民健身运动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我国无论是竞技体育运动还是群众体育事业都达到了巅峰,于此同时人们发现我国体育事业已经由竞技体育一家独大的特点,悄然的转为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并重的发展模式,国家和社会对群众体育的关注力度不断加大,这种悄然的变化必然要求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应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根据培养目标的变化适时调成体育课程结构和体系,增加全民健身理论和实践内容,同时还可以增设体育管理等相关知识,培养复合型、实用性体育专业人才。

5.3、建立适合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

未来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应结合用人单位岗位需求,注重实训能力培养,学生应该将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训练紧密结合,将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构建成为“重四维”教学模式(即重理论、重实践、重能力、重个人发展),理论教学要注重对体育时代需求的剖析;实践教学则是根据理论的剖析和定位,有针对性的练习社会需求的体育技能和知识;能力教学则应注重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提升其社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个人发展教学则是要注重因材施教,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陈艺.高校体育教育与社会需求衔接分析[J].浙江体育科技, 2010,10(1).

[2]赵自权.浅谈体育教育质量与推进素质教育的关系[J].当代体育科技,2012,(11).

G807

A

1006-8902-(2016)-06-ZQ

猜你喜欢

体育事业人才体育
人才云
北京冬奥会“备战办”模式对河北体育事业发展的启示
“十三五”成绩单
——示范区建设中的云南体育事业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我国体育事业财政支出:规模、结构与空间效应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简述体育强国战略下残疾人体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16体育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