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丸加减治疗小儿泄泻举隅
2016-03-14徐静
徐 静
健脾丸加减治疗小儿泄泻举隅
徐 静
目的 探讨健脾丸加减治疗小儿泄泻的临床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中药方剂健脾丸加减治疗37例泄泻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37例泄泻患儿均治愈,有效率100%。其中内伤饮食证1~3 d痊愈,感受外邪证3~5 d痊愈,脾胃虚弱和脾肾阳虚证5~7 d痊愈。结论 健脾丸治疗小儿泄泻疗效显著,坚持辩证施治、随证加减有利于缩短病程,促进患儿早日全面康复。
小儿泄泻;健脾丸;辩证施治;随证加减;临床分析
小儿泄泻是儿科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也是我国儿童重点防治“四病”之一,它由多病原、多因素所引起,临床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或泻下如水样[1]。病原体、食物不洁、气候变化均是主要病因。中医大多主张以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扶正治本,以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祛邪治标[2]。顾名思义,健脾丸主要功效是益气健脾,增强消化功能,按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可治疗消食导滞引起的食欲不振,食滞,也可以健脾和胃,疏肝理气治疗脾胃虚弱导致的大便溏泻、腹泻疳积。笔者以健脾丸加减治疗内伤饮食、感受外邪、脾胃虚弱和脾肾阳虚四证小儿泄泻,皆取得了比较理想的临床效果,尤以内伤饮食证,可以说是立竿见影、药到病除,现举例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1月~2015年4月黑河市爱辉区妇幼保健院共收治小儿泄泻患儿37例,男16例,女21例;年龄1~6岁;平均年龄(2.62±2.35)岁;所有患儿均符合文献[3]界定的腹泻诊断标准,其中,内伤饮食证17例、感受外邪证9例、脾胃虚弱证7例、脾肾阳虚证4例。
1.2 治疗方法 37例泄泻患儿均采取相同的治疗方法,即用中药方剂健脾丸加减,基本方为炒白术75 g、茯苓、肉豆蔻各60 g、人参、山药各45 g,麦芽、砂仁、神曲、山楂、陈皮、砂仁各20 g,黄连、甘草各6 g。感受外邪证去人参、山药、肉豆蔻,加枳实、防风治疗;脾胃虚弱证去山楂、神曲、陈皮、砂仁,加黄芩、葛根;脾肾阳虚证去黄连加附子、车前子、泽泻治疗。上述方药白茯苓去皮,山楂取肉,肉豆蔻裹煨热纸包槌去油,黄连用酒炒,均研为细末,蒸饼为丸,大小如绿豆,按年龄大小每次服20~50粒,以温开水服下,每天2次。
1.3 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临床疗效分为4个等级。(1)痊愈:各项症状排便完全消失,排便完全正常;(2)显效:各项症状明显改善,便水样者变羹样;(3)有效:症状有所减轻,便水样者、羹样变稀糊状;(4)无效:症状无改变,便水样。
2 结果
37例泄泻患儿均治愈,有效率100%,服药时间2~14 d,平均(5.87±4.68)d。其中内伤饮食证1~3 d痊愈,感受外邪证3~5 d痊愈,脾胃虚弱和脾肾阳虚证5~7 d痊愈。
3 举隅
案一:患儿,男,2岁零9个月,2014年7月22日便溏10余天来院就诊,曾经静脉滴注利巴韦林及口服酪酸梭菌活菌片治疗未愈。临床表现为大便如蛋花汤样,每天5~8次,有泡沫,酸臭,纳呆、多汗,舌淡偏红,苔微黄,指纹淡。无发热,无咳嗽,偶有呕吐。诊为泄泻,证属内伤饮食,治以健脾益胃、清化湿热。服健脾丸基本方50粒/次,每天2次。2 d后泄泻停止,症状消失,继续服药2天巩固疗效,并授以饮食宜忌之常识,痊愈。
案二:患儿,女,3岁,家长自述患儿因间外出受寒,次日凌晨即开始腹痛、呕吐,继而发热、腹泻。泄泻7 d,经口服中成药及输液治疗未见效。于2015年2月26 d来本院求治。查体:发热38℃,腹胀有轻压痛,多喷嚏、流清涕,尿少,大便黄水样,味秽臭,肛门潮幻,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诊为泄泻,证感受外邪证。治当以升清降浊,清热止泻。以健脾丸基本方去人参、山药、肉豆蔻,加枳实15 g,防风、白芍各10 g,研末成豆粒丸,分3次日服200粒,3天后,热退,呕泻止,继服3 d清余热,和脾胃而愈。
案三:患儿,男,4岁2个月,2015年3月9日来诊时见其形瘦神疲,面色渗白,腹软起皱,泻下为清稀之水,量多,味微腥,每日泻10余次。自述泄泻已5 d,曾口服西药及输液(用药不详),但无效,诊为泄泻,证属脾胃虚弱,以健脾丸基本方去山楂、神曲、陈皮、砂仁,加黄芩10 g、葛根5 g、茱萸2 g研末成丸;日服200粒,2 d后泄泻已止,胃纳尚可,但气短懒言,舌淡红,苔薄白,指纹淡红。继服3 d以善后调理,遂复原。
案四:患儿,女,1岁零4个月,2014年5月2日初诊。半月前断奶时唯恐小儿营养不良,每天均喂以牛奶、营养粉、猪骨粥、鱼头汤之类食品,10 d后既出现泄泻不止,症风大便随矢气泄出,诊为泄泻,证属脾胃虚弱,色褐,味臭秽,肛周潮红,舌红苔黄腻,咽稍红,指纹紫滞,诊为泄泻,证属脾肾阳虚,治以清凉疏利,健胃消滞,健脾丸基本方去黄连加泽泻15 g,附子、车前子各10 g,研末成丸;日服50粒,2 d精神好转,肛门收紧,但未止泻,恐有阴竭阳脱之虞,以原方加量,更进2 d,排出臭秽大便2次后呕止,1周后彻底痊愈。
4 讨论
辩证施治是中医的核心思想之一,小儿泄泻即现代医学的婴幼儿腹泻,根据病因可分为非感染性腹泻和感染性腹泻两种,前者包括生理性腹泻、饮食不当引起的腹泻和气候突变引起的小儿腹泻三种,后者包括由病毒、细菌、真菌引起的肠道内感染和长时间使用抗生素导致患儿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6]。中医中小儿泄泻也有多种原因构成,最常见的有内伤饮食、感受外邪、脾胃虚弱和脾肾阳虚四证,其中,内伤饮食最多,即为现代医学非感染性腹泻中的饮食不当引起的腹泻,主要是因乳哺不当,饮食失节或不洁损伤脾胃所致,即《素问·痹论》的“饮食自倍,肠胃乃伤”[7]。感受外邪证现代医学非感染性腹泻中的气候突变引起的腹泻,即外感风、寒、暑、湿、热邪而致泻,病因为气候因素。脾胃虚弱和脾肾阳虚可能为先天禀赋不足,即现代医学中的生理性腹泻,也可能系后天调护失宜,即现代医学中的感染性腹泻。所谓胃弱则腐熟失职,脾虚则运化失常,先耗脾气,继伤脾阳,日久则脾损及肾,谷反为滞,清浊不分,合污而下,而成脾虚泻[8]。
健脾丸又称消食剂,出自《证治准绳》卷5:“治一应脾胃不和,饮食劳倦。”[9],主要成分中白术、茯苓、肉豆蔻、人参、山药、麦芽、砂仁、神曲、山楂、陈皮、砂仁、黄连和甘草的功用是健脾和胃,消食止泻[10]。其中,茯苓、白术、黄芪益气健脾,人参、肉豆蔻安神定志,陈皮、麦芽、神曲、山楂强胃健脾,多数方药为益气健脾,补重于消,食消脾自健,故方名“健脾”。《医方集解·消导之剂》曰:“脾胃者,仓廪之官,胃虚则不能容受,故不嗜食”;案一中患儿大便溏薄,脘腹痞闷、食积阻滞,苔腻微黄、,脉象虚弱。治当健脾与消食并举。健脾丸重用白术、茯苓等为君,以止泻。神曲、麦芽消食和胃[11]。当然治病当明标本缓急,脾胃受伤,则须补益,饮食难化,则宜消导,宜辨证施治;案二中,小儿外感风寒之邪,邪热移肠胃,致清浊不分下泻,加用葛根、防风,可提邪外出,兼以升清阳,止下泄之势;案三中脾虚则不能运化,故有积滞,山楂、神曲、陈皮、砂仁,补之有余,而导之不足,故以黄芩、葛根、茱萸理气开胃,醒脾化湿,如张秉成《成方便读》卷:报曰“治脾虚饮食不消。食积痰滞内瘀,脾胃已虚,脾胃之虚,其来也渐,固为病之本;而食积停滞,其来也骤,则为病之标。”[12],案四中患儿大便清稀如水,面白皮弛,昏睡露睛,是元阳虚衰将败之兆,为典型的脾肾阳虚、阳气下陷之征,小儿泄泻伤津耗气,致阴竭阳脱久泻不愈,亟需扶正固本,扶阳振颓。故以附子、泽泻、车前子合补骨脂、温肾壮阳,补火生土,当短期未见效时,临证当审慎,最后我们加大剂量,以温肾、燥脾、固涩三法并施,终化险为夷,值得借鉴。
总之,健脾丸治疗小儿泄泻疗效显著,但要坚持辩证施治、随证加减,让诸药合用,使脾健则泻止,食消则胃和,诸症方愈。只有标本兼治方利于缩短病程,促进患儿早日全面康复。
[1] 吴君美.小儿腹泻60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6):62.
[2] 张丽华.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小儿腹泻临床研究.中医学报,2013,28(9): 1417-1418.
[3] 方鹤松,段恕诚,董宗析,等.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J].临床儿科杂志,2009,12(3):148.
[4] 蔡云飞,蔡骏逸.治泻九法临证应用举隅[J].环球中医药,2011, 4(3):220-221.
[5]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67-269.
[6] 崔霞,王素梅.运脾化湿法治疗小儿泄泻临床运用体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1,3(4):304-305.
[7] 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黄帝内经素问校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37.
[8] 吴柱中.中医药治疗小儿腹泻94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4,13(13):81.
[9] 房志鑫,王建彬.中成药辨证治疗小儿腹泻[J].河南中医,2013, 33(12):2225-2226.
[10] 陈天明,彭桂梅,周妮.不同用药方式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29):126-128.
[11] 刘勇,陈娟.参苓白术散治疗小儿秋季腹泻45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1):181-182.
[12] 张建荣.金匮证治精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570-576.
10.3969/j.issn.1009-4393.2016.5.105
黑龙江 164300 黑河市爱辉区妇幼保健院(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