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婴儿肠套叠复位术20例手术配合临床分析
2016-03-14张敬丽
张敬丽
腹腔镜下婴儿肠套叠复位术20例手术配合临床分析
张敬丽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婴儿肠套叠复位术的手术配合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肠套叠患儿的临床治疗资料,总结20例肠套叠患儿腹腔镜下肠套叠复位术的手术护理干预体会,做好肠套叠复位手术的仪器及器械的准备工作,观察手术治疗结果。结果 20例患儿的肠套叠手术均顺利实施,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恢复良好,均于术后4~6 d内出院,患儿家属对手术治疗效果的满意度为100%。结论 在腹腔镜下婴儿肠套叠复位术中,通过手术室护理干预的实施,结合娴熟的操作技巧、专业的手术仪器与器械,可以最大限度的确保手术成功,并且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患儿正常出院。
肠套叠复位术;腹腔镜
肠套叠是婴儿期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以年龄在1岁以内的婴幼儿最为多见,流行病学数据调查[1]显示约有80%的肠套叠患儿在4~10个月发病,男女发病率为2~3∶1。发病后患儿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阵发性哭闹不安、腹痛、呕吐、果酱样血便、腹部包块等,严重影响婴幼儿健康成长。传统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疗法和手术治疗。空气和钡剂灌肠是诊断与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空气或生理盐水灌肠复位成功率可达90%以上,但对于发病时间大于24小时,血便比较严重,全身情况比较差或空气生理盐水灌肠失败的病例仍需开腹手术整复。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和腹腔镜在小儿外科领域的广泛应用,施行腹腔镜下肠套叠复位术安全可靠,同时具有腹腔镜手术的微创优点。本研究选取20例空气或生理盐水灌肠失败的肠套叠患儿转而采用腹腔镜下肠套叠复位术,现将手术护理干预及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3年5月沈阳市儿童医院收治的20例空气或生理盐水灌肠失败后行腹腔镜下肠套叠复位术的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资料。20例肠套叠患儿的年龄6个月~2.5岁,平均年龄(8.0±0.2)个月;其中,男患儿14例,女患儿6例。术前行B超检查显示20例患儿腹腔内均有低回声包块,切面呈同心圆征,发病时间均大于24 h,均出现明显的血便。20例肠套叠患儿的手术时间20~60 min,平均手术时间(32.6±2.4)min,术后均未发生并发症,且均与术后第4~6天出院,出院随访无复发。
1.2 术前护理干预 20例患儿行肠套叠复位术的过程中,均给予手术护理干预,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2.1 术前访视 术前对患儿及家长进行术前访视工作,向患儿家属详细讲解腹腔镜下婴儿肠套叠复位术的相关知识,对患儿家属提出的疑问给予耐心、细致的回答,减轻其心理负担,消除患儿家属的心理顾虑,增强患儿家长对手术治疗的信心。主动向患儿家长介绍腹腔镜下肠套叠复位术的优点、手术方法、麻醉和大概手术过程,争取患儿家长对手术和护理的支持与配合[2]。并指导患儿家长术后给予患儿正确的抚触以缓解疼痛不适,减少哭闹,促进伤口愈合。
1.2.2 仪器及手术器械的准备 德国产Ackmann 5 mm 30°腹腔镜,5 mm肠钳两把,2 mm气腹针,SONY显示器,AckmannCO2气腹机,成像系统、疝光源等。
1.3 术前腹腔镜准备过程 由于患儿年龄较小,各项身体机能较差,因此术前给予20例患儿单纯静脉麻醉,消毒前在患儿肛门内插入16-20号的Foley气囊尿管,将气囊充气后留置,然后经脐上戳孔插入气腹针建立气腹,进气压力设置为8~10 cmH2O,流量设置为每分钟14 L,将腹腔镜经患儿脐孔进入,并在患儿脐部与耻骨联合处的中间点及偏上5 cm处各进一操作钳。将腹腔镜置入后,在腹腔镜下查看患儿肠套叠类型及肠管缺血情况[3]。
1.4 术中护理干预
1.4.1 巡台护士手术护理 (1)严格执行安全核查制度;(2)建立静脉通路,配合麻醉医生给药全身麻醉及气管插管;(3)与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共同摆手术体位即平卧位;(4)注意保温护理,术前30 min调节室温24℃~26℃,使患儿置于保温毯上,身上覆盖小棉被;(5)固定好各种导管如胃管、尿管、留置针等;(6)与器械护士共同连接并调试好腹腔镜手术的各种仪器,根据术者习惯摆好各仪器的位置;(7)注意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4]。
1.4.2 器械护士手术护理 消毒铺巾,递11#刀片于脐孔上皮肤皱纹处建立5 mm切口,插入气腹针建立气腹,气腹压力8~10 mmHg,流速2~4 L/min。经脐上缘切口进腹腔镜,脐与耻骨联合中点处及右侧平脐或偏上方5 cm置入5 mm Trocar各进一把肠钳,腹腔镜直视下寻找套叠部位,判断肠套叠类型及肠管缺血情况,有无肠坏死。用一把肠钳固定远端肠管,近端扩张段肠管用另一把肠钳轻轻对抗牵拉,轻柔缓慢复位套叠肠管;或者用肠钳夹住升结肠整个肠壁,左手肠钳夹住套入的回肠肠壁或系膜向外轻轻牵拉复位;或者用肠钳夹住升结肠远端,交替向近端挤压套头直至复位[5];或者上述三种方法组合使用进行复位。复位成功后观察复位的肠管有无坏死或穿孔。如有浆肌层撕裂应给予缝合。解除气腹,拔出Trocar,结束手术。脐部切口用带线可吸收外科缝合线5-0缝合腹膜1针,皮肤不用缝合,用医用胶水粘合切口。
2 结果
20例肠套叠患儿空气或生理盐水灌肠失败后行腹腔镜下肠套叠复位术,均获得成功。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2 d开始进食,且均与术后4~6 d内出院,患儿家属对手术治疗效果的满意度为100%。
3 讨论
肠套叠指的就是一段肠管套进相连肠腔中,并且造成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在肠梗阻中,肠套叠约占15%~20%。其主要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原发性多见于婴幼儿,继发性多见于成人。临床表现主要有呕吐、腹痛、便血、腹部包块等。婴儿肠套叠的常规治疗方法为空气或者钡剂灌肠复位,但怀疑为肠坏死患儿,不可采用此种治疗方法。
腹腔镜肠套叠复位术手术方法因具有手术造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对患儿机体造成的创伤轻,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现阶段被广泛应用于肠套叠患儿的临床治疗中[6]。临床应用发现,该种手术治疗方法不仅具有上述优点,在腹腔镜下通过观察患儿肠套叠病情,可以有效避免一些肠套叠患儿手术中发现肠套叠已经自然复位,而导致的手术创伤。同时有利于发现腹腔内的其它病变并且容易转变相应的术式,如十二指肠憩室、阑尾周围脓肿等,有效降低患儿肠道疾病的误诊率。此外,在严格掌握腹腔镜手术适应症以及禁忌症的情况下,对空气或生理盐水灌肠复位失败的肠套叠患儿,腹腔镜下肠套叠复位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7]。
在腹腔镜下肠套叠复位术治疗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就要重视手术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以此保证手术成功完成,达到预期的手术效果。在本研究中,通过术前访视、术中护理干预工作的实施,极大的确保了手术成功。在手术过程中,加强器械护士与巡回护士的密切配合,不仅可以保证手术顺利完成,还可以缩短手术治疗,对减少手术并发症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有关研究显示,在腹腔镜下肠套叠复位术中,通过护理干预措施的全面落实,可以显著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患儿家属对手术效果的满意度[8]。由此可以看出,护理干预是确保腹腔镜下肠套叠复位术成功的关键因素,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本研究结果中,20例肠套叠患儿均顺利完成肠套叠复位手术,术后无手术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儿术后2 d内均开始进食,均于术后4~6 d内出院,患儿家属对手术治疗效果的满意度为100%。综上所述,提示腹腔镜下肠套叠复位手术在肠套叠患儿临床治疗中值得推广和应用。
[1] 戴先鹏,熊国祚,邓礼明,等.212例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整复术治疗体会[J].当代医学,2013,19(24):29-30.
[2] 郑小环,吴小伟,莫鉴锋,等.超声诊断小儿急性肠套叠157例分析[J].当代医学,2009,15(13):35.
[3] 马方清.56例肠套叠复位失败的诊治体会[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05,4(1):71.
[4] 周致红,王云慧,苏海龙,等.微型腹腔镜与传统开腹小儿肠套叠复位术的对比研究[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1,16(6):447-449.
[5] 刘海峰,熊晓峰,乐盛麟,等.儿童肠套叠复位后回盲部内镜特征分析及其与肠套叠发生的关系探讨[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1, 28(2):83-86.
[6] 孙清政,宋红霞,张浩然,等.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的多因素分析[J].黑龙江医学,2014,38(3):248-249.
[7] 关军民,罗妙玲,巴土马热,等.654-2应用于小儿肠套叠复位的临床应用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4(25):110,112.
[8] 刘强,张虹.回盲部固定术预防小儿肠套叠术后复发的临床研究[J].医药前沿,2014(13):390.
10.3969/j.issn.1009-4393.2016.5.073
辽宁 110032 沈阳市儿童医院手术室 (张敬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