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陇山林区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建设探讨
2016-03-14徐映霞
徐映霞
(甘肃省小陇山林业调查规划院,甘肃 天水 741020)
小陇山林区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建设探讨
徐映霞
(甘肃省小陇山林业调查规划院,甘肃 天水 741020)
摘要:森林资源监测是对森林资源消长变化进行监测和预测,及时掌握森林资源现状和消长变化情况,预测森林资源的发展趋势,为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和监督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针对林区森林资源监测中存在的缺乏技术标准及森林资源监测管理专用资金等问题,提出监测体系建设的技术框架、健全监测制度等。
关键词:小陇山林区;森林资源监测;探讨
小陇山林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属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管辖,林区是长江、黄河上中游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地,地理位置独特,自然环境优越,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区位十分重要[1]。
1 森林资源监测开展情况
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于1962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现隶属于省林业厅,为副地级建制的事业单位,局内设机构15个,10个直属单位,21个国有林场,均为副处级。自建局以来,森林资源监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过去传统的调查手段到“3S”技术的调查应用,从以往森林资源档案管理林班台账管理方式到全局图形数据库的建立,发生很大的变化。
1.1一类清查
小陇山林区一类清查起始于1979年,以甘肃省为调查总体,在小陇山林业实验局管辖范围内按公里坐标系3km×3km均匀布设固定样地921个,样地呈正方形,面积0.067hm2,截至目前已连续复查6次(1986、1991、1996、2001、2006、2011年)。准确查清了小陇山林区森林资源数量、质量和消长动态。
1.2二类调查
小陇山林区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3次(1984、1994、2008年)。根据2008年二类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全局林地面积68.6万hm2,森林面积52.7.万hm2,森林覆盖率63.6%。二类调查成果反映了小陇山林区翔实的森林资源状况,为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总体设计、林业区划与规划设计等需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科学经营森林资源和实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依据。
1.3三类调查
小陇山自建局以来,坚持“以营林为基础,生产与科研相结合”的营林方针,紧密围绕我国各个时期林业建设重点,遵循次生林的结构和演替规律,总结出“以沟系为体系,因林因地制宜进行抚育、改造、造林,采伐、封育、封禁等综合培育,培育面积共41.8万hm2,其中完成荒山、灌丛造林及低效林改造造林20.9万hm2,为国家建设提供木材342万m3。
1.4加密固定样地布设
2006年,为了满足小陇山国家森林可持续经营试验示范点建设需要,建立健全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小陇山林业实验局对连清体系固定样地进行了加密,设置固定样地931个,并于当年进行了首次调查,2011年全局结合全省森林资源清查第6次复查开展了加密样地的第2次复查,这些加密样地的增加给全局的森林可持续经营试验示范点建设项目起到了很大的监测效果,收集到了宝贵的森林动态生长资料,对于建立小陇山林区森林资源生长模型,编制林业数表等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5森林资源档案管理更新
小陇山林区森林资源档案管理更新起始于1988年,更新方法以小班为单位进行更新,采取从小班→林班→营林区→林场→林业局,林场建立林班台账,局建立场级档案并进行全局汇总。全局营林区级、林班级等下一级的森林资源档案数据由各林场专职档案员手工统计计算完成,局级档案由机算机统计完成。森林资源档案坚持森林资源统计年报制度,按期上报档案数据更新成果。目前全局森林资源档案已更新至2006年底。“天保”实施之前,小陇山森林资源档案更新管理为森林采伐限额提供了重要依据,“天保”实施后,为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的人工造林、封山育林进行了动态监测,及时掌握生态公益林资源数量、质量、建设成效,为生态公益林保护、经营与管理提供信息服务。
1.6小陇山林业局森林资源信息动态管理系统
小陇山林业局森林资源信息动态管理系统始建于2002年7月。主要应用GIS等高新计算机技术,以1:5万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为空间数据库,以1994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为专题数据库,构建森林资源信息化管理平台,该系统基本实现森林资源数字化、可视化管理,全面提升森林资源监测和管理水平。2008年全局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工作完成后,甘肃省小陇山林业调查规划院以本次调查成果为基础数据,重新建立了小班调查因子数据库,建立全局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达到了及时和迅速监测全局森林资源变化和辅助经营管理决策的目的。
1.7建立全局生态定位监测站
目前,小陇山林区在小陇山林业实验局林业科学研究所沙坝基地建立小陇山森林生态定位监测站1处,对气象常规指标、森林土壤理化指标、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指标、森林水文指标、森林的群落学特征指标、森林的生态学指标、遗传生态学和生物学指标进行监测。
2 存在的问题
2.1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
在建设系统过程中基础地理数据、森林资源属性等数据格式没有统一的标准,有可能与其他各地所建立的系统在基础平台、数据格式、共享方式等方面不统一,影响数据的共享,使森林资源数据难以在全省范围内进行整合,出现了“信息孤岛”。
2.2森林资源监测队伍建设不健全
天保工程实施前,全局森林资源监测由局全面管理,为满足森林采伐限额的需要,全局上下有一支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工作队伍,局下属21个国有林场有专设档案管理员,局资源档案工作按期逐年进行了更新,并实行了每年上报。天保工程启动之后,全局林业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林业生产由原来的木材采伐到停止木材生产进行公益林建设,全局资源档案更新工作由于林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也随之停留在2006年底。林场已无专职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员,森林资源监测工作只由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森林资源监测中心进行日常工作管理,在局与林场之间出现了管理链条断裂。
2.3监测内容不够全面,不能满足当前林业发展的需要
在天保工程实施前,森林资源监测主要掌握森林资源生长的规律,随之林业监测业务范围的不断拓展,森林监测工作不只是单纯的森林面积、蓄积的变化,更多的是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实施情况、生态公益林发展变化情况、森林火灾、森林病虫防治、森林健康程度等各个方面。
2.4缺少森林资源监测管理专用资金
为推动全局森林资源管理和监测的技术创新,提高森林资源管理和监测水平,更好地为现代林业服务,就要有必要的监测经费。而全局由于缺少森林资源监测管理专用资金,如开发费用、维护费用、数据费、管理费用等。致使森林资源监测水平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2.5与国家森林资源监测体系不协调
目前全局二类调查数据与国家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基本上是独立运行,互不衔接,从而导致监测结果之间不协调。如全局2008年二类调查数据显示全局森林覆盖率为63.6%,而全局2006年国家森林资源监测数据森林覆盖率为50.7%,两者森林面积相差较大。根据分析,两种调查结果出入这么大,除了受不同的技术标准和调查时间的因素以外,更主要的是调查质量等其他人为因素造成的[2]。
3 森林资源监测建设思路
3.1省上建立统一的森林资源管理信息化技术标准
由于森林管理的需要,各级林业部门对森林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我们虽已研建了一些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但是省上没有统一技术标准,可能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同时资源数据不能与省上以及其他地区形成共享。
3.2重新组建资源系统管理队伍,建立质量责任制度
搞好森林资源监测工作,要加强队伍建设。在全局各个林场重新成立资源档案管理员,并加强技术培训,要求持证上岗,确保全局资源数据的及时更新,形成一套从基层林场到林业局的资源更新管理体系,为全面支撑林业资源监测和管理行为、参与宏观调控和辅助决策提供完整的基础数据,保障系统安全高效运行。同时建立资源档案管理制度,不断地提高技术水平,提高科研水平,才能把现有的科技成果用于森林资源监测中。
3.3利用已建立的森林生态实验室,编制林业生态基础数表及基础模型
小陇山林区是全国最大的国有林场群,多年来,小陇山坚持探索着提升森林生态功能的科学经营之道,为全国的森林经营和保护不断提供着科技成果和样板示范,为我国生态建设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为我国西北生态脆弱地区发挥着生态屏障的作用。为进一步探索小陇山森林资源的发展规律,需编制大量林业生态基础数表及基础模型,为全局森林资源监测提供基础条件。
3.4完善森林资源监测体系框架,满足现代林业建设的需要
在基础资料(如遥感数据,地理信息数据)共享的前提下,通过对技术标准、监测周期、调查方法的整合,实现对现代林业的综合监测。一是建成的监测体系,既要实现现有的各专项监测体系的功能,又要保证各专项监测结果之间的协调性,客观反映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为此,森林资源监测体系构建应以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小班档案数据为基础,以固定样地监测及生态定位站监测为支撑,以林业专题调查及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年度成效调查为补充,以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为平台的综合监测体系。基本框架包括固定样地监测、二类小班档案更新、重点工程成效调查监测、专题调查监测及定位监测等[3]。
3.5依法使切实规范森林资源监测成果的应用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森林资源监测成果公布之前应严格保密,发布之后,要规范使用。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沟通与交流,要与涉及林业的相关机构加强协调,将年度森林资源数据归口和统一到森林资源监测报告上来,着力解决当前森林资源数据数出多门、数据混乱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寇明君.加快国有林场改革,增强生态服务功能[J].甘肃林业,2015(4):8-10.
[2]刘三平,李利,曾伟生,关于完善地方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思考[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1,30(3):2.
[3]邓鉴锋,新形势下广东省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建设的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0(11):14.
中图分类号:F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