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色正中分
2016-03-14刘汉杰
刘汉杰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此时恰逢春季之半,因此得名“春分”;又因为是昼夜时长相等之日,古人也称其为“日中”“日夜分”。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春分是节气,也是节日。节气来了,提醒着人们安排生产、生活的节奏;节日到了,帝王祭日,民间祭祖,同时民间也有其他一些民俗活动。
节候与农事
早在先秦时期,华夏先民就已经确立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殷商与西周前期有了春季和秋季,西周以后又有了夏、冬两季。对每一个季节,古人又依据夏历将其分为孟、仲、季三部分。如春季,正月称孟春,二月称仲春,三月称季春。在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创设的是“二分二至”,至迟在西周时就已出现,“二分二至”是古人对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统称。
在古人的观念中,春分是春天之半:“春分,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古人也用阴阳来解释节气的变化。阳气代表热,阴气代表冷。夏季炎热,属于纯阳;冬季寒冷,属于纯阴。春季则是阴阳交替之时,阳气增长,阴气衰弱,因此,春分又是阴阳平衡之日:“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按古人“候应”之说,春分有三候:初候玄鸟至,玄鸟就是燕子,燕子属于季节性候鸟,生活于北方的古人认为它“春分而来,秋分而去”;二候雷乃发生,春天雨水渐多,空气湿度增大,天空开始打雷;三候始电,雨多了,闪电也开始出现。
与乍暖还寒的惊蛰节气不同,春分时节的气温回升较快,因此民间有“冷惊蛰,暖春分”之说。天气变暖,意味着农忙季节的开始。农谚讲“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各地自然环境不一,对节气的要求也并不相同:在河北等地,有“春分有雨是丰年”之说;在浙江等地,春分则忌雨,谚云“春分无雨病人稀”。
春分时节也是农事播种的季节。东汉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讲,仲春二月,可以把树枝埋在土里,令其生长;可以种地黄,采桃花、茜草、栝楼和土瓜根等。各地气候条件不一,播种的农作物也不一样:在河北高邑,“春分大麦惊蛰蒜”;在浙江嘉兴,春分则是“下瓜茄诸菜种”的时节。
春祭与春社
春分是古代帝王祭日的日子。从先秦开始,祭日已经成为帝王的独享祭祀。据《管子》记载,每年冬尽春始之日,天子着青衣,戴青冕,到京都东郊的祭坛祭日。在古人看来,日出于东方,月生于西方,因此,祭日于东,祭月于西。明清之前,帝王一年之内要有多次祭日活动;明清之时,则固定在春分这一天祭日。祭祀地点设在京城的日坛。明清两代帝王祭日仪式的繁缛程度虽然比不上祭天、祭地,但也颇为隆重。
帝王春分祭日,民间春分祭祖。此俗流行于浙江、四川、福建、广东、江西等地,尤以南方的客家人聚居区为盛。客家人尊崇祖先,重视血脉亲情。客家俗语讲“草鞋脚上,灵牌背上”,意思是说,即使生活飘忽不定,也不能丢下祖宗牌位。客家人祭祖有公祭和私祭两种,公祭是合族祭祀,私祭是家庭祭祀。公祭又有春祭、秋祭和年节祭3种。在赣南、闽西、粤东等地区的客家人,春天祭祖一般从春分这一天开始,一直持续到清明之前。俗信清明过后墓门就要关闭,祖先就享用不到后人的祭祀了。
客家人的春祭包括祠祭和墓祭:先在宗祠内祭祀,有焚香燃烛、施放鞭炮、摆献祭品、诵读祭文等仪式;然后去祖宗墓地祭扫,先扫远祖和开基祖墓,再扫各房、各家祖先的墓。祭祖结束之后,还要合族宴饮。有些大宗族的春祭十分隆重,宗亲齐聚,多者可达几千甚至上万人,场面壮观。
除了前述帝王祭日、百姓祭祖活动之外,每年春分前后还有另外一项祭祀活动——春社。社,为土地神;春社,即祭祀土地神的节日,也称“春社日”。在中国传统社会,社日一年两次,分为春社和秋社。春社祈谷,祈求社神赐福、五谷丰登;秋社报神,报告、答谢社神。春社古无定日,自宋代起,以立春后第5个戊日为社日,时间在春分前后。
后世的春社又有官社和民社之分:官社是国家大典,在社稷坛举行;民社俗称土地生日,在当地社庙举行,时间也有二月初二、二月初八、二月十二和二月十五之分。古代民社有祭祀、饮酒、赛会、妇女停针线等习俗。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记录了南北朝时楚地春社的情形:春社这一天,四邻宗亲集结起来,在社庙树下搭棚屋,宰牲祭神,然后享用祭祀的酒肉。后世民间也延续了春社祭祀的习俗。
食俗、游戏与其他
除了春祭与春社,在我国有些地区,春分日还有一些其他的习俗。
春分吃“春菜”。春菜可以泛指春天里的应时蔬菜,但在广东开平一带,春菜特指当地的一种野苋菜,俗称“春碧蒿”。每逢春分之日,村民们就到田野里采摘春菜。回来后,把春菜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俗言“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春分这天有吃汤圆、喝汤面的习俗。汤圆不仅人们食用,还要分享给鸟吃:把煮好的汤圆用竹叉插着,置于田边地头,名曰“粘雀子嘴”。据说这样能粘住麻雀等鸟的嘴,以防它们来啄食稻谷。在广东阳江,妇女春分这天要上山采百花叶,春末和米粉做汤面食之,谓可解毒。
春分酿春酒的习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在浙江于潜,民众春分造酒储存于瓮,过三伏天糟粕自化,其色赤,其味经久不坏,谓之“春分酒”。在山西陵川,春分这一天不仅酿酒,还要以酒祭祀先农,祈求五谷丰登。
春分日还有竖蛋、放风筝等游戏活动。春分竖蛋也称春分立蛋,是一种玩法简单的民间游戏:选择一个光滑匀称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立起来。人们相信,春分这天最容易把蛋立起来,“春分到,蛋儿俏”。在我国南方地区,春分日妇女多出游,称“踏青”;儿童则竞放纸鸢为戏,谚云“杨柳青,放风筝”。
江南一带的农民春分这天要用糯米团喂食耕牛,以示犒赏。在安徽南陵,春分这天人们要驱除疫气。据民国《南陵县志》记载:“‘春分节黄昏时,村童争击铜铁响器,声达村外。东乡曰‘逐厌氛,北乡曰‘逐疫气,南乡曰‘逐毛狗,西乡曰‘逐野猫。”
春天是美妙的,春分时节的春色也最浓酽。因此,古代文人留下了不少以春分日为题的诗作。如南唐、北宋年间诗人徐铉的《春分日》:“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绿野裴回月,晴天断续云。燕飞犹个个,花落已纷纷。思妇高楼晚,歌声不可闻。”诗以春分为题,写春色、春意,最后收笔于伤春的思妇,意境悠悠,令人遐思。
【责任编辑】王 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