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洛阳故城 丝绸之路的起点
2016-03-14李小波
李小波
汉魏洛阳故城复原效果图
2009年,河南嵩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却成为中国申遗历程中的首次败绩。按照过去的经验,中国每次申报的项目在联合国最后评议中,几乎无可争议,但是,作为中原大地的嵩山,却被世界遗产委员会打回,要求重新进行材料补充,等到来年巴西利亚第34届大会上重新审议。失败的重要原因在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国外专家对嵩山“天地之中”的提法无法接受,连小学生都知道的基本科学常识,地球是圆形,何来“天地之中”?遗产专家们反复讨论质疑,这个地方究竟“中不中”,河南代表信心十足:“中”,但最后结论是:“不中”。
嵩山是中岳,河南是中原,“天地之中”有着文明的渊薮,古代帝王总是希望居于“天地之中”,以承接君权神授的名望,也希望在国土中央建都,利于节制四方。翻开公元1世纪的篇章,汉魏洛阳故城成为东汉、曹魏、西晋、北魏4个王朝的都城,在中国都城史上,承接着华夏“中央之城”的中国渊源,奠定了都城的中轴礼制格局。2014年,丝绸之路成为世界文化线路遗产,在多处遗产点中,汉魏洛阳故城位于最东边;罗马帝国与古中国仅有的4次交往中,有3次来到这里,所以,汉魏洛阳故城见证了东西方交往的传奇,成为丝绸之路的起点。
从天下会盟到中国天下
汉魏洛阳故城位于偃师、孟津交界处,2014年,笔者到孟津考察,令笔者感到惊奇的有两大景观:一是千里黄河孟津蓝,由于小浪底水库的修建,孟津段的黄河水碧蓝幽静,胜似江南;二是黄河边的小镇会盟镇,一条古街,几条小巷,如何支撑起“天下会盟”的波澜壮阔?历史仿佛在这里尘埃落定,如黄河沙泥沉寂于河底,无人问津。
现在的人们似乎已经忘掉此地曾发生过一场伟大的战争。好客的孟津人带笔者去品尝特色的谢铁羊肉汤,说起黄河边曾经的捕鱼网虾之乐。随处走进连片的花果乡居品茗采摘,笔者不时问问,邙山在哪儿?观兵台在哪儿?黄河渡口在哪儿?朋友打趣说,8个人会餐,你还在想八百诸侯会盟?有幸,傍晚的黄河湿地,夕阳下的风动芦苇,映衬着邙山的树旗猎猎,真有着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在此观兵会盟出征的应景。那是公元前1043年,周武王率领三百辆战车,数万名将士,在这里设坛盟誓:“天地是万物的父母,人是万物中的灵秀。真聪明的人就作大君,大君作人民的父母;我祭告上帝,祭祀大社,于是率领你们,进行上天的惩罚。上天怜悯人民,人民的愿望,上天一定会依从的。你们辅助我吧,要使四海之内永远清明。时机啊,不可失去!”一个新的王朝,从黄河边上的誓言开启。
周武王灭商后两年去世,继位的周成王年幼,武王的弟弟姬旦代理政务,姬旦辅佐成王鞠躬尽瘁,史家称他为“周公”。周公摄政后第一件大事便是营建新的都城——“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随着西周的国土扩大,东部的区域有鞭长莫及之感,周公亲自来到河洛地区,用原始的风水之法,观察山川阴阳,相其土壤厚薄,尝其水质甘甜,决定宫庙位置,祭祀土地之城,最后决定在今洛阳市附近建立了都城,史称“周公卜洛”,为后来汉魏洛阳奠定了基础。这是最早的关于城市选址和规划的记载,也是“中国”一词的由来。在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何尊铭文上,专门提到了依照周武王之意创建“中国”的事情,“中”指中间,“国”指都城,在天下之中的地方营建都城,就是“中国”,惟王建国,辨方正位,有了“中国”,顺天成文,顺地成理。天子居中,政治太平;经济居中,贡道四达;五岳耸立,东西南北中;九州华夏,原来是四正(东南西北)、四隅(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和中央。洛阳,从天下会盟到中央诸国,从中央之城到中央之国,文化意义,可谓价值连城。
龙马寺内石雕
光武帝面南而王 孝文帝南迁归汉
汉魏洛阳故城最早建于何时,没有明确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在这里建城,后又回到镐京(今西安),洛阳应为陪都,周公营建的新都城距离此处不远,东周平王东迁后,遂成为京畿之地。利用邙山洛水的水陆交通,洛阳有“天下之市朝”之说。战国时期纵横六国的外交家苏秦曾说:我要是当年有洛阳城廓旁边的两顷田,就不可能如此奋斗而佩戴六国的相印。相当于今天,坐拥北京市区两亩地,千金难换一身轻。难怪最有经济头脑的吕不韦,特意选洛阳作为封地。西汉时,司马迁称洛阳城“天下之冲扼,汉国之大都”,地位仅次于长安。有一名叫师史的“土豪”,拥有百辆的车队,在全国各大城市设有连锁的“洛阳街”;协助汉武帝以盐铁富国的御史大夫桑弘羊,也是洛阳的“贾人之子”,属于典型的“富二代”。
洛阳城的山川形胜和经济繁荣,使其成为东汉光武帝刘秀的都城首选。由于五行学说的影响,汉代属火,与水相克,刘秀将洛阳更名雒阳。刘秀营建的雒阳城,基本继承了周朝的传统,奠定了都城南北中轴的经典范例。《周礼·考工记》的“匠人营国”提出,都城规划“方九里,旁三门”,雒阳城南北长九里,东西宽六里,称为“九六城”,城门12座,东城垣3座(上东门、中东门、望京门),南城垣4座(开阳门、平城门、苑门、津门),西城垣3座(广阳门、雍门、上西门),北城垣两座(夏门、谷门)。在宫殿的布局上,强化北宫和南宫的中轴,北宫为后宫嫔妃居住地,南宫是朝堂议政所。有意思的是,北宫的白虎观设立经学辩论的讲学论坛,班固据此写成《白虎通义》,儒家文化著名的“三纲”(君臣、父子、夫妻)、“六纪”(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就出于这里。南宫则设有皇家图书馆东观。中国都城中轴线形成的礼制,面南而王,朝寝有别,南北宫殿向南延伸,连接着三大礼制建筑——辟雍、明堂、灵台,实现了从人文向神文的递进,刘秀率领百官大臣,沿着这条神性的轴线,开启了郊祀的仪轨。在明堂里祭祖,在灵台上观天象,在辟雍中举行养老礼和大射礼,前者奖励年老官员,后者选拔人才,并蒙受皇上的恩典。可见,天子的威严,礼制的完备,文化的典藏,议政的功用,人才的选拔,皇族的生活,一都之景,倾城倾国。
汉魏洛阳故城的西北边有刘秀的皇陵,令人奇怪的是,皇陵整个朝向不是传统的背山面水,而是头枕黄河,脚蹬邙山。当地传说刘秀的儿子刘庄处处与他作对,刘秀想,如果选建墓地按照常理,儿子肯定不会照办,于是假意说自己愿意头枕黄河,没想到儿子感慨一辈子没听父亲的话,父亲的葬礼一定得照办,于是形成现在的格局。传说归传说,笔者站在皇陵的高处,远望洛阳故城,确是背北面南的一致,事死如事生,也许正是千古之谜的臆想。
永宁寺塔复原图
保护后的汉魏洛阳故城北魏永宁寺塔基遗址
汉魏洛阳故城已经掩映在荒山田野中,邙山下的人们依然忙碌地劳作,考古学家们让逝去的台阶、街道、柱础等重现天日,仿佛把宏大的城市雕塑印刻在绿野之中,今天我们看到的是北魏留下的城池。从光武帝到孝文帝,500年过去了,一位鲜卑族的杰出政治家对汉文化十分尊崇,将都城从山西平城(今大同)迁至洛阳,平城建设时遍请中原工匠,模仿洛阳,如今仿佛回到故里,化边缘为中心,化蛮荒为教化,着汉服,改汉姓,崇汉礼,将洛阳城营建得更加崇丽辉煌。据考古专家刘庆柱研究,北魏时期洛阳城东西干道贯通,道路以北分布宫城、园囿、武库、太仓等,道路以南主要有衙署、庙坛、寺院和贵族宅邸等。南北中轴线的铜驼街,宽达42米,两侧分布太庙、太社、国子学遗迹,自宫城的太极殿经阊阖门、宣阳门,过洛水上的浮桥至南城外圜丘,不仅将中原礼制体系完备,还将汉魏建立起来的文化理念巧妙融入,太极化生万物,圜丘天地融合。阊阖门是传说中的天门,通过昆仑仙境直达天庭,经历过魏晋玄学和佛学的庄严,让一座古城飞升起长生的希冀和轮回的守望。
白马寺
洛阳纸贵 写不尽龙马寺的图和白马寺的经
1998年,北京大学迎来100年校庆,与世界古老的大学相比,100年实在太年轻,于是,不少情怀肆意的学者疾呼,中国的大学应该从汉代太学算起。当笔者走在汉魏洛阳故城遗址中,突然和同行者笑谈这个联想,但实在想象不出两者之间的联系,不过,在逝去的如化石般的城记中,太学赋予了洛阳城一种神韵,随着太学的积淀得到延续,尽管城市数次因战火焚毁,但城市的每一页记忆,适逢蔡伦造纸的纹理,约见清晰,可记,可读,可吟唱。
龙马寺内伏羲殿
许慎的《说文解字》成为第一部文字研究著作,9000个汉字融入学生们人手一册的《新华字典》;经学大师们穷经皓首的力作,成为秦始皇焚书坑儒后的文化复兴;编修《汉书》后投笔从戎的班固,其弟子郑玄集古文之大成,注有《尚书》《周易》《礼记》《论语》《孝经》等百余万字,在电脑输入的今天,仍是浩大的文化工程。接下来的“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让建安风骨融入城市的肌理,人们熟知的《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顺次登场的“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将飘逸洒脱的魏晋风度留在了城市,以竹简文韵诠释竹林气节,风骨与风度是汉魏洛阳的性格,这种性格,最后在西晋左思的《三都赋》中达到高潮,“兼圣哲之轨,并文质之状”“造文昌之广殿,极栋宇之弘规”“蕙风如薰,甘露如醴”的洛阳城,如熏香美酒般令人陶醉,“左思赋成,洛阳纸贵”,传为千古美谈。人们喜欢的不仅仅是文章,文以载道,一章连城。
左思笔下的洛阳城已不复存在,汉魏洛阳故城旁边的两座寺庙,以另一种方式护佑着古老的城址。西北的龙马负图寺,是“人根之祖”伏羲的祭祀地,《周易·系辞上》记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相传上古时期,图河与黄河相接,龙马负图出于此河,吉祥的龙马是天地之精,马身龙鳞,故称龙马,龙马赤纹绿色,蹈水不没,圣人在位。伏羲依龙马之图画出了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为内容的八卦图,成为华夏的图腾。西南的白马寺成为佛教东传的第一寺,西行而来的僧人应该是骑乘沙漠之舟的骆驼,何时换为人们心中的白马?最早的经书早已呢喃成虔诚者的真言。如今,当丝路再一次从这里启程的时候,伴随我们的有美轮美奂的诗画,有吉祥河图的护佑,有古寺诵经的禅定,正如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司马光的赞叹:“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责任编辑】王 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