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医药类专业生物化学微课设计的探讨
2016-03-13张君程莉娟
张君,程莉娟
(1.湖南科技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2.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
高职医药类专业生物化学微课设计的探讨
张君1,程莉娟2*
(1.湖南科技职业学院,湖南长沙410004;2.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
实施微课教学有助于改善高职医药类专业生物化学教学现状。为使微课教学更适应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本文结合学科特点,围绕学生学习需求和习惯,对微课教学目标、内容架构、教学设计以及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高职;医药类专业;生物化学;微课设计
微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1]。由于其具有微小化知识内容、碎片化时间利用、个性化需求满足3个特色,较传统教育模式更具优势,目前已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点和热点之一[2]。近年来,高职院校也积极推进微课教学研究,但目前还没有收到实际效果。很多高职院校在微课建设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申报、轻建设,重比赛、轻实效,重形式、轻内容等现象,并没有形成系统化、持续化的微课开发模式。许多教师对微课认识不够深入,甚至将微课简单理解为传统课堂授课内容拆分并录制教学视频的过程。教学微视频确实是微课的核心内容,另外还包含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学习任务单、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等相关内容。随着微课的兴起,如何设计并有效实施微课教学,正困惑着广大教育工作者。本文以高职医药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生物化学为例,来探讨微课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实际应用时遇到的问题。
1 微课设计应贯彻“三维”教学目标
现代教育改革强调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即3个目标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目前来看,大多数高职院校受传统教学理念禁锢,缺乏课外教学活动,更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微课将创造有利于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多样化网络教学模式。
微课绝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切割,设计者应以学科内涵为依托,以学科培养目标为主线,以学科实际教学内容为依据,秉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设计并开发符合学科发展趋势、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具有学科教育价值的优质微课。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也是一种新的学习模式,教与学的方法均得到根本性转变,教师和学生都需要转变观念来适应这一新模式。
微课将课堂搬出教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更多的主动权,这是一种解放;而对于学习主动性较差的高职生来讲,这也是一种挑战和考验。因此教师必须注意到微课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完全脱离教师指导进行学习,教师需要在学生学习控制和学生自主活动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又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微课设计之初,教师应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结合课程特点,了解学生学习思维和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移动学习的习惯,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从低阶向高阶发展,真正体现微课“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体性,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深入思考”的优势[3]。
2 微课教学内容的全面化、模块化
为降低难度,高职药学生物化学教材删减了一些内容(如代谢调节),但就医药类专业而言,代谢调节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对病理、药理以及新药设计原理的理解,学生有必要在生物化学课堂上提前接触这些内容;同时生物化学作为基础课其实用价值往往被忽视,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加了理解难度,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申拓展。然而因课时有限,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对生物化学广度和深度上的挖掘。因此,依托微课教学将能使生物化学摆脱现有课时、教材的局限,建立一个内容全面、资源丰富,并以模块化、层次化方式组织的生物化学微课资源平台。
这一平台首先要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高职生学习生化时易出现两种极端现象:一是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对化学及生物学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二是部分学生渴望了解更多拓展内容,尤其是生物化学应用方面的内容。为能够同时满足各类学生需求,将所有微课资源分为三级:准备级、基本级、拓展级。其中主体部分是紧扣教材内容的基本级,基本级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标出重点、难点以及重点+难点,以方便学生按各自的基础、兴趣、能力有选择地进行学习;基本级微课主体为教材内容讲解,另外补充习题课和复习课。准备级内容为学习生物化学基础内容前的知识准备,如对细胞的了解等,目前高职教材中缺少糖类、脂类的结构与功能介绍等。拓展级为教材相关内容的延伸,旨在扩大学生知识面,供有兴趣的学生学习,如代谢调节相关内容、肝胆生化、制药行业中相关生物技术应用等。
生物化学微课采用模块组合方式来组织教学内容,模块是包含相近知识点的微课群组,如有必要,模块下还可以再分微课组。每个模块或微课组都有概括表,包括名称、简介、所组成微课列表单以及组内各微课间关系图。学生锁定某一知识点时,通过概括表能辐射该知识点所在模块中的其他内容。此外,教学内容安排要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让学生能够将学习内容与已有知识体系联系起来,最终实现知识体系的完整建构[4]。
3 微课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趣味化
关于微课推广应用,教师最大的疑虑往往是学生上课都不听,课后难道还能看微视频?确实,微课应用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驱动学生主动学习。这就对微课设计者提出了很高要求,必须使微课的吸引力要远超于传统课堂。
目前很多微课也和传统课堂一样采用PPT形式授课,但与传统课堂上以教师教学角度设计的PPT截然不同,微课所用PPT应以学生视角出发,所以需要将呈现的内容以尽可能趣味化、形象化、可视化的方式出现,更多地引导学生思考和互动。
微课设计的核心内容还是教学设计。如何快速、合理地切入主题;如何逻辑、连贯地展开讲述;如何承接上下知识点等问题,都需要微课设计者投入大量精力去设计。联系高职教学实际,结合生物化学学科特点,可将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到微课教学中,如问题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如在糖代谢这一教学模块中,可以始终贯穿一个问题:血糖如何维持平衡?又如根据高职理实一体化课程项目化特点,量化微课模块学习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每个项目需要做的事情及需要获得的理论知识。实际教学中还发现,案例教学法尤其受到学生喜爱,一些经典医药案例能强烈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像体检报告单就可以当作很好的案例材料,学生会对如何读懂体检报告单、这些指标的涵义、能用什么方法得到这些结果等问题感兴趣[5]。
据调查显示,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学往往缺乏足够的交流、辅导和反馈,如任务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不免会流于形式。鉴于此,一些职业教育专家和教师在积极探索解决的办法,试图在新型教学模式引领下重新构建高职课堂。联系微课教学和传统课堂改良方案应用困境,两者结合,可消弭缺陷,相映增辉。
微课设计不单单是对微视频精心设计,也包括其他配套资源设计。微教案、微练习、微反思等扩展性资源的设计和制作也不能马虎,也要做到优质丰富、形式多样;答疑交流平台应操作方便、界面友好,教师答疑或案例、问题、任务的讨论交流及进度追踪,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在线平台。这些配套资源的优质性和可操作性能够实际提高学生使用微课的频率。
4 问题与展望
4.1微课制作耗时耗力
构建一门课程的微课平台,是相当耗时耗力的工作,让众多教师产生畏难情绪。如何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提供一门课程的微课框架,如何逐步完善这一框架并最终构建一个理想的微课平台,也是摆在众多微课设计者面前的现实问题。
微课平台搭建只能循序渐进。在搭建前期,可以采取一些方式来过渡。教师可以制作复习课或串讲课的微课,这样学生就能基于知识点针对性地查缺补漏,强化巩固知识。课堂教学时,很多学生反映喜欢教师的总结复习,可先在平台上提供总结图表、复习资料和微视频,让学生逐步养成在线学习习惯。借鉴已有的优秀在线资源也不失为一种替代方式,如准备级的一些知识点,就可以采用可汗学院的基础化学和生物学微视频来辅助教学。
4.2微课制作技术水平不足
对很多教师而言,微课制作难度还在于不能熟练操作剪辑软件。各级微课大赛对微课视频的要求是“画质清晰、图像稳定、声音清楚、声音与画面同步,文图搭配规范合理,色彩光线使用协调,页面布局合理,颜色对比恰当。”[1]然而这只是最基本的要求。近年来微课大赛获奖作品让很多普通教师清楚地认识到:优秀作品绝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其背后都有强大的制作团队支撑。
值得强调的是,微视频的艺术性当然很重要,但是过分注重微课的剪辑技巧与画面的绚丽,而忽视教学内容展示,就会喧宾夺主,微课的真正生命力还是在于教学内容。
4.3微课与传统课堂的关系
微课在现代教育中能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一直都有争论。较为主流的观点是微课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不能完全代替传统课堂。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找出合适的对策来吸引学生通过微课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很多高校建设的网络课堂普遍将其作为查漏补缺、巩固知识的工具,但学生实际使用频率不理想。一些教师尝试将微课平台与翻转课堂相结合[4],不失为更加有效可行的方式。微课平台可完成知识传授、在线辅导、课堂任务布置等工作,课堂上可完成答疑、案例讨论、任务结论陈述等知识内化环节。
总之,微课不仅适用于高职医药类专业生物化学,对其他学科的教学也具有实际意义。在当今信息爆炸、专业细分的时代,我们需要将各学科、各类型知识网络化、微小化。现阶段,高职生物化学微课设计和应用模式还需进行更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笔者希望能为高职医药类专业的其他学科,尤其是其他专业基础课的微课设计者提供更多经验和依据。
[1]王晓莉,陈智敏,范敏.我国高职院校微课设计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2015(3):80-82.
[2]李雪莹,刘慧,王苏丽,等.《冬虫夏草的鉴定》微课设计的几点心得[J].科技创新导报,2015(3):236-238.
[3]张西宁.可视化微课设计的实践研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30(4):30-34.
[4]郑君芳,贺俊崎.“微课”与“翻转课堂”应用于生物化学教学的初步探析[J].继续医学教育,2014,28(11):71-73.
[5]张君,张月娟.健康体检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案例作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4):67-69.
(*通讯作者:程莉娟)
G436
B
1671-1246(2016)03-0044-02
注:本文系湖南科技职业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KJJYYB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