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义教育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2016-03-13马云霞
马云霞
(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礼义教育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马云霞
(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50)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礼义是礼的灵魂。礼义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准则相一致,开展礼义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和睦思想、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和仁爱教育、塑造良好形象。高校应在课堂教学、专门的礼仪教育以及各项活动中,注重对传统礼义精神的深入阐释,并将其与现代教育相结合,营造尊礼、行礼氛围,从而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
礼义;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既是家庭生死婚丧等一切事务的准则,也是政府统辖内外的准则,包含政治、经济、法律、宗教、军事、哲学、习俗、文学、艺术等范畴,具有深厚的伦理意蕴。因此,史学大师钱穆先生认为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1]。今天,礼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其强大的教育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
1 礼与礼义
礼可以分为礼仪和礼义两方面内容,前者包括礼器、礼制等物的方面,后者则是礼的精神实质[2]。礼仪制度可随时代变迁而变革,但礼义不可以随意变革。《礼记·效特牲》记载“礼之所尊,尊其义也”。如果说礼仪是礼的外壳,那么礼义就是礼的内核,是制定礼仪的思想内涵和依据。《礼记·乐记第十九》说“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古人制礼作乐不是为了满足人们口腹耳目的欲望,而是用礼乐来教导民众,使好恶之情得到节制,从而使人回归到人生正途。中华礼义文明的关键就在于不为物欲所动,革除私欲,得大智慧[3]。“因人情节人欲”是制礼的基础,也是礼义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因人情纵人欲”生活方式的根本区别。
2 礼义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契合
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冯友兰曾说“礼之‘义’即礼之普遍原理”[3],《荀子》记“积礼义而为君子”。因此,用礼文化来进行教育主要是指用礼义来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化,使之接受和服从礼义精神。
2.1礼义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准则相一致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礼义精神有诸多方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准则相一致。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中国的礼经过从古礼到周礼、再到秦汉以后中华礼文化的发展演化,已经成为道德基础,早已摆脱了宗教神学的影响,将中华文明牢牢地建立在人本基础之上。中国礼文化是文明的象征,是文明与野蛮的重要区别标志。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论语》言“礼之用,和为贵”,可见礼文化很早就作为坚实的制度基础来维护社会和谐。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周礼》记载“以乡八刑纠万民:一曰不孝之刑,二曰不睦之刑,三曰不姻之刑,四曰不弟之刑,五曰不任之刑,六曰不恤之刑,七曰造言之刑,八曰乱民之刑”。可见其中每一种道德原则背后都有相关法律来作为支撑,以法生德、以德固法,礼与法、德与刑交互作用,也是中华礼义大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所提到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与礼义精神一脉相承的。《礼记》载“君子之所谓义者,贵贱皆有事于天下”,无论一个人的身份贵贱,每个人都有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分工,每个人都有义务完成自己分内的事,为天下做出应有的贡献。《大戴礼记》载“所谓君子者,躬行忠信,其心不买。仁义在己,而不害不志。闻志广博,而色不伐。思虑明达,而辞不争。”强调为人要践行忠信,思想开明,对人谦和友善,实现仁义。
2.2礼义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中国的礼是道德之礼,是人们伦理道德的体现和规范。尊礼是对人们遵循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要求。大学生除了拓展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做人,学会做成熟的人;如果大学生不懂礼,就是不懂处理社会人际关系最基本的准则,也就谈不上有好的道德修养了。
2.2.1礼义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和睦思想礼的作用就是“教民睦也”。(1)礼可以调节社会关系。中国传统礼文化中的“五常”和“十义”,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5种社会关系,以及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10种应遵守的礼。不同身份的人都应遵守相应的伦理道德准则,只有这样,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才能和睦相处,和谐共生,不做出格的事。(2)礼可以节制人的性情。《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人要懂得用礼来控制情感,喜怒哀乐恰到好处,才有利于身心健康、社会和谐。(3)礼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天地才有万物,有万物才有人类,人与自然是浑然一体的;人要敬畏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建设真正的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
2.2.2礼义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理想信念确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礼义教育是要教导人们树立保家卫国干事业的志向。(1)追求君子风范。《论语·雍也》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可见君子不仅要广泛学习文化知识,更要用礼来约束自己,才能不背离正道,而君子的正道就是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追求人格境界。孔子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重义”“仁爱”是君子的崇高品格,只有重义轻利的仁人志士才能从义出发,舍己为人、舍己为国。礼也要求人们要“克己复礼”,只有克制私欲才能超越自我,服从集体、社会与国家,才能做到奉公,真正为建设理想社会而奋斗。(3)追求自强不息。孔子的门生曹参曾说:“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君子一定要对道义有所担当,坚信自己的追求,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为为国、为民立德、立功、立言的大丈夫。以上3种追求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追求人生完美境界并为之坚持奋斗的有效途径。
2.2.3礼义教育有助于启迪大学生仁爱思想《大戴礼记》云“君子以仁为尊。天下之为富,何为富?则仁为富也;天下之为贵,何为贵?则仁为贵也。”只有仁才是真正的富有,只有仁才是真正的尊贵。仁是礼的内在根据,礼是仁的归依指向。仁爱道德是中国传统礼仪的精义,礼义教育能启迪大学生仁爱思想,就是要让其保有一颗慈悲、爱人之心,懂得做人的道德原则,懂得最基本的孝行、诚信和友善。(1)礼义提倡的孝不是狭隘的一己之孝,而是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重天下的长辈;当忠孝难两全时,首先要报效国家和人民,做一个有益于国家和民族的人。(2)要讲诚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在治国理政上要恪守信用,在与人的交往中,不欺骗人,做正直的人,说正直的话,办正直的事,谨言慎行,讲信用。(3)做人要友善。养成与人为善的品性习惯,就是在行善积德,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怀,是大学生尊重他人、学会与人和谐相处的基础和根本。
2.2.4礼义教育有助于塑造大学生良好形象礼义内涵需要用礼之形来体现,强调人要在各种表现形式上体现外在的美,不张扬、不随意。“君子不重则不威”,可见中国传统礼义精神处处体现端庄,并已将其上升到了“仁德”的高度来认识。对大学生进行礼义教育能很好地帮助其塑造胸怀宽广、知行统一、全面发展的良好形象。(1)在举止上要文质彬彬,通过教化克服过多的动物习性,通过礼的学习修炼文的气质,文和质要相得益彰,这才是君子拥有的高雅风范;而这种风范不仅体现在君子的高风亮节上,也体现在人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间。(2)在服饰言语上要典雅庄敬。中国自古就注重衣饰,并将其看作是一个人内在品质、外在庄敬的体现,人的穿着要与其身份、场合、职业相称。同时在语言上也要时时体现对别人的尊重,避免用粗俗不敬、鄙陋低俗的言语;得体的服饰、庄敬的言辞既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表露,也是对他人的尊敬。(3)在礼仪上要大方庄重。礼仪不在于气派、华丽,更不是铺张和张扬,而在于大方庄重。中国古代礼仪都有其深刻的内涵和寓意,时刻体现的都是蕴藏在礼仪之中的义。
3 将礼义纳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路径探析
3.1将礼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
深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就需要对中国传统礼文化进行精准把握,提炼其超越时代的礼义内涵和精神,为大学生道德教育寻找礼义根源,让礼义教育扎根于道德教育。(1)高校教师在进行思想道德修养教学时,要注重融入礼义的深入阐释和解读,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古圣先贤守礼、尊礼、行礼的高尚风范,在潜移默化中感知中国传统礼义的内涵和魅力,激发其内心见贤思齐、力争上游、提升自我道德意识和礼仪修养的强烈渴求。让大学生理解礼义精神,内化礼义精神才是真正提升自我道德修养的深层次动力。(2)注重对礼的用途和实际效用的阐释,对大学生进行具体的行为指导,小到师生之间的称呼、上课的礼节,大到校纪校规的遵守、社会公德的养成等,帮助其深刻了解生活中知礼守礼的效用,成就其君子风范。(3)改革授课方式,注重礼仪践行。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引导大学生践行课堂礼仪,也要设计相关实践环节促使其在课后践行礼仪,或由同宿舍、同班学生相互监督打分,或自己记录日常生活中践行礼仪事迹并与大家分享,或引入社会公德讨论话题进行辩论,加强学生间思想沟通,加深相互了解,将学生的道德观念、对礼义精神的理解贯彻到道德实践、礼仪践行中,使其相处更加和谐融洽,将知识学习与行为养成密切结合起来。
3.2将传统礼义与现代礼仪相结合,开展专门的礼仪教育
继承传统礼文化不是简单复制,照抄照搬,而应该根据社会现状和需求,提炼传统礼文化中博大的礼义精神。将礼义与现代礼仪相结合,开展既适用于现代社会又蕴含丰富内涵的礼仪教育。(1)高校可开设传统经典解读课程,提高大学生对礼文化的思想认知和情感共鸣,满足大学生深入学习礼仪文化的需求,使其能自觉践行礼义精神。(2)整合传统礼仪和现代礼仪,在现代礼仪教育中突显传统礼义精神的挖掘和解读,让大学生准确理解礼的原则和精髓。大学生往往比较重视求职时能用到的面试礼仪、商务礼仪,认为这些能直接影响自己的就业和职业发展,面试中的礼仪实质上是体现对他人的尊敬。《礼记》开篇就讲“毋不敬”,中国古礼研究专家彭林教授也讲过“‘敬’是‘礼’的纲领”[4]。古人行礼必须要有恭敬之心,在任何场合都要心存敬意,不能虚于应付。因为“敬”,所以服饰整洁、容貌端庄、言语谦恭、倡行揖让、处处有节。在一些重要礼仪中都安排了拜的礼节,如作揖、拜、对拜、大拜、稽首等,虽然今天我们无须行拜礼,但其“敬”的实质没有改变。如同《孝经》所说“礼者,敬而已矣”,中国古代礼仪注重将“敬”贯彻到礼仪中的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发扬。(3)开展大学生礼仪教育团体辅导活动。团体辅导是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教育方式,应有效运用团体讨论、角色扮演、个案分析、行为训练等方式,调动大学生主动参与礼仪训练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礼仪规范的体验和感悟,也可以针对大学生的礼仪行为问题及时进行训练和矫正。教师在团体辅导时要注重对大学生的心理帮助,引导其在团体情景下深刻体悟礼的作用和对自我良好道德、高尚人格塑造的积极影响,促使其自觉尊礼、行礼。
3.3注重各项活动中的礼义教育,营造良好的尊礼、行礼氛围
仪式作为古老的文化现象,自古以来就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强大的教育功能,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扎根于礼的。如冠礼中要3次加冠,就是要提示受冠者努力使自己的德行与日俱增,其教育意义不亚于正式的课堂教授。高校应举办更多具有重要教育功能的仪式和活动。程颐曾说“冠礼废,则天下无成人”。当今绝大多数学生都未曾接受过冠礼。高校在开学典礼中,除了对大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帮助其尽快适应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之外,也可以设计相关的成人仪式或入学仪式,让其深刻感受到进入大学就意味着自己正式跨入成人阶段,要时时以一个成年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培养成熟的情感、意志、思想和心理,以君子的言行规范塑造健康形象。这些对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的仪式和活动既是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营造全校上下尊礼、行礼良好氛围的重要途径。
3.4重视网络中的礼义教育,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网络是当今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现实世界中,人与人之间交往需要遵守行为规范,互联网虚拟世界同样需要一套行为规范。网络的虚拟世界实质上是由人创造的,不论是面对电脑还是手机,都要时刻记住我们其实是在与人打交道,而不是单纯地与机器打交道,必须遵循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礼义精神和礼仪规范。曾国藩说“舍礼无所谓道德”,人们需要知礼、行礼、倡礼,用礼来修身,成就自己的风范。在网络生活中同样也需要尊重别人,与人友好交流,平和争论,尊重他人的隐私,与人分享知识,打造自己良好的网络形象。高校要教育大学生时刻记得网络道德与现实生活是相同的,切不可在网络生活中降低自己的道德标准。
3.5强化教师礼仪规范,塑造教师良好形象
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不仅应在学识学风、道德品质上率先垂范,也要在行为举止上培养君子风范,以身作则,才能为人师表。因此,高校教师一定要时刻注重自身的礼仪规范,以良好形象为大学生树立榜样,发挥言行举止的教育示范作用。高校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一方面,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礼义教育,增强教师爱岗敬业的意识和对中华礼义文明的理解与认同,提高其对自身角色的认同感、尊严感和自豪感,自觉履行职责和职业规范,时刻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另一方面,高校也要针对教师开展相关礼文化讲座和教育活动,为教师进行具体的礼仪行为指导,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塑造良好的形象。
中国传统礼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一些古礼在今天已经不复存在,有的还带有迷信因素,但这并不能否定中国礼文化的合理性和传承的必要性。礼文化所蕴含的礼义精神为我们今天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财富和实践案例,值得广大教育者深入挖掘,大力开展礼文化教育,重现中华礼仪之邦的风采。
[1]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翟玉忠.礼之道[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61.
[4]曾文正公全集·杂著(卷二)[M].台湾:文海出版社,1974.
G416
A
1671-1246(2016)03-0015-03
甘肃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儒家文化认同研究”(13YD059)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