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三贴近”教学原则在思想政治课新课程背景下的运用

2016-03-13广西百色祈福高中梁瑞泽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6年8期
关键词:三贴近政治课原则

广西百色祈福高中 梁瑞泽

上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在《杜威:教育即生活》中首先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教育即生活”强调的是教育具有生活的意义。杜威认为,“教育应该被看作实现并延续美好生活的手段,这种美好的生活对于个人来说是充分的、优雅的、丰富的,对于社会来说是美好的。对现实生活的改造,对未来生活的追求,这正是教育的不懈追求”。我们思想政治课在教学当中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如何把学生抽象的意识具体化,如何实现教学成为“延续美好生活的手段”,这就需要一种现实性的原则作为基础,因而我们提出“三贴近”的教学原则。

所谓“三贴近”原则是指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三贴近”教学是指高中思想政治教学首先要立足于世情、国情和学生的实际,把回答和解决实践中提出的重大课题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发展动态,知晓国家的发展状况,把握自己的发展环境和存在价值,从而使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其次,思想政治课教学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尤其是学生的生活中去,使思想政治教学充满生活色彩,富有生活气息,反映生活本质。再次,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深深扎根于学生之中,把握学生脉搏,了解学生愿望,使思想政治教学可亲可信,深入人心。

我们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隘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发展。我们高中政治学科不是一门抽象的课程,而是比任何一门学科更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更具有多变性和现实性,对于实现新课标具有更高的要求。

我们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通过学生的教学评价经常看到学生对于老师的教学方式的评价:“某某老师讲课太抽象,听不懂。”或者是“某某老师教学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这就是两中教学方法的鲜明对比,不同的是,后一种教学方法就是“三贴近”原则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模式,而前一种方法则是纯理论式脱离现实的模式,效果迥然不同。这就说明,对于我们高中政治课程,“三贴近”原则更适用于高中阶段的学生。高中阶段的学生是辩证思维出现、形成和较快发展逐渐占优势的阶段,而不是其成熟阶段,对于纯理论性的知识的把握缺乏现实作为基础,因此“三贴近”原则对于我们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更重要的意义。目前学生具有的更多的是感性思维,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转变过程需要我们“三贴近”原则作为基础。我们高中思想政治学学科既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作为重点,又要在教学中做到与时俱进,通过时政知识、社会现象、生活琐事、了解政策、理解生活等,养成良好的品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认识观、价值观。

那么,在我们的课堂教学当中,如何既能达成我们思想政治学科的教育目标,又能达到高效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呢?可以说,“三贴近”原则是实现理论与现实相联系的有效的教学方式。如何才能在我们的教学当中贯彻“三贴近”原则,我认为,作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把情感融入教学当中。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说过:“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这种情感,不是为了达到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资”,而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诚的感情。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这是我们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惟有如此,我们才能获得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我们的课堂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的知识要贴近学生,首先应该是我们的情感先贴近学生,这也是教师人格魅力形成的过程,我们也才能获得真正的教师尊严,真正去贴近学生。

第二,我们教师应该加强社会学习,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说过“要做有思想的教师”“培养学生高素质的前提,是教育者的高素质。”这要求我们教师好学博学,关注时政,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把时代信息和生活信息融入课堂。我们思想政治学科是非常具有个性的科学,同样的观点,不同的传授者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我们惟有加深自身的底蕴,才能在课堂教学当中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做到“三贴近”,并且形成具有个性魅力的课堂效果。中学生正是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转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敏感时期,他们目前看不到远大的理想,没有主流的思想意识倾向,我们教师惟有加深自身的素养,做他们的“灯塔”,在课堂当中融入社会、融入生活,才能引领他们形成主流的思想意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三,创新教学理念,转变师生角色。新课标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我们可以通过课堂布置主题,鼓励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主动地去搜集信息,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素质,实现由被动到主动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过程,真正把课堂融入学生的生活当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从主体转向引导者,可以通过讨论、辩论、探究式等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力和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和素质,提升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兴趣。

叶澜教授在谈到教育改革时说过:“已有的教学理论传统之长、深入实践主根之深、形式硬壳之坚、传习的可接受性之强,都使今日教学改革面临着强劲的真实对手。”我们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转变我们的教学理念,更新我们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三贴近”原则只是我们思想政治学科一个理念,还有更多的课题需要我们去探究和深入。

猜你喜欢

三贴近政治课原则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浅谈高考政治课改革的几点思考
习作指导须“三贴近”
浅谈群众戏剧创作与“三贴近”原则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如何上好政治课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