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逆流挽舟法之我见

2016-03-13王朝杨景锋

环球中医药 2016年7期
关键词:伤寒论

王朝 杨景锋



·学术论坛·

逆流挽舟法之我见

王朝杨景锋

712046咸阳,陕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摘要】逆流挽舟法开创于汉代张仲景之《伤寒论》,仲景用葛根汤来治疗太阳阳明合病之下利,成为后世医家治疗表邪内陷之下利的大法。至清代医家喻嘉言始立“逆挽”之名,以人参败毒散为代表方,意在扶正祛邪之中,挽少阳不伸之气,用半表半里之法,逆太阳下陷之势,使邪气从表而解,表解而利自止。本文从逆流挽舟法的含义、渊源、治疗机理及禁忌进行了初步讨论。

【关键词】伤寒论;下利;逆流挽舟法;葛根汤;人参败毒散

“逆流挽舟”法,是治疗表邪内陷于里,而致下利的一种方法。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用葛根汤来治疗太阳阳明合病之下利,开创了“逆流挽舟”法的先河。至清代医家喻嘉言始立“逆挽”之名,以人参败毒散为代表方,意在于病于少阳半表之时,应缓缓逆挽其下陷之清气,托邪外出,使邪气从表而解,表解而利自止。此法给治疗下利开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对后世医家有重要的启发和影响。为此,笔者不揣浅陋,现就对此法略陈管见,就正于贤者。

1逆流挽舟法的含义

下利,病势趋下,依据《内经》“其下者,引而竭之”,治疗本应因势利导,引病邪从下而去,此谓之常法。《医门法律·痢疾门》云:“外感三气之热而成下痢,其必从外而出之,以故下痢必从汗,……首用辛凉以解表,次用苦寒以清里……” “失于表者,外邪但从里出,……仍用逆流挽舟之法,引其邪而出之于外”。逆流挽舟法治疗下利,是通过发汗解表,使内陷之邪气从表而出。“逆”者,逆病势、逆常法也[1]。“挽”者,牵引之意也。此犹于狂澜之中,挽住下行之舟楫,使其逆而向上。此法虽与反治法不同,但二者却有异曲同工之妙。从表面上看是逆于病势,但究其病因病机却为表邪不解内陷所致,若不用“逆挽”之法,非其治也。

2逆流挽舟法的源流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32条云:“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2]此条言伤寒表邪不解,内陷阳明,大肠传导失司而致下利的证治。根据《中国医学大辞典》可知,仲景所谓之“下利”,应该包括泄泻和痢疾在内。《景岳全书·伤寒典》云:“合病者,乃两经三经同病也。”太阳阳明合病,既有伤寒表实证,又有便溏下利之里证。“自下利”,说明患者下利并不是由于医者误下,或者是里虚所致,而是由太阳表邪不解内陷,大肠传导失司,水谷不化导致的。仲景以葛根汤主之,既可发汗解表而散外邪,又可升清阳而止下利,有表里双解之效。《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云:“下利脉反弦,发热身汗出者,自愈。”此乃下痢后冲和之气生,病势由内而向外,阴阳表里自和的征兆。提示病情尚且有可挽之势,运用能够引领病势向外的药物,导邪气同还于表,下利自止[3]。仲景虽未明确指出逆流挽舟之名,但其法已立,诚为开“逆流挽舟”之先河。正如仲景在《伤寒论》序所言“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后世医家正是在仲景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运用和发挥,直至清代医家喻嘉言首立“逆流挽舟”之名,至此成为治疗下利的重要方法,日益被后世医家所重视。

3逆流挽舟治疗下利的机理

3.1仲景对太阳阳明合病之下利的认识

3.2葛根汤治疗下利的机理

葛根汤由桂枝汤减少桂枝、芍药的用量,加葛根、麻黄而成。《神农本草经》言葛根:“味甘平,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葛谷,主下痢十岁已上。”葛根归肺、胃经,入阳明而升阳起津,鼓舞下陷之清阳,使津液不下趋大肠而止利[4]。既能发表解肌袪邪,主治病邪由太阳进入阳明之证,又为升津要药,能升举清阳,故仲景亦用其来治疗太阳痉病及协热利,皆因其有升提之性也。麻黄、桂枝相合,意在发太阳经之汗,以解风寒束表、腠理闭塞之证。腠理得开,则肺之宣发肃降功能正常。葛根上提内陷之津液、邪气,使其有路可出,表解而里自和,下利自止。综上可知,仲景所创葛根汤就是用来治疗太阳表邪不解、内陷之下利,其治疗方法为表里双解法,在解表的同时,举下陷之清阳,驱内陷之邪气,使表解而里自和。

3.3喻嘉言对表邪内陷之下利的阐述

清代医家喻嘉言在仲景及先前医家的基础上,开创性的提出了“逆流挽舟”之名。并在《医门法律》中详细的论述了此法之机理,以及在临床中灵活运用的要点。《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云:“下利脉反弦,发热身汗出者,自愈。”喻氏认为,久利、虚寒之下利,脉应微弱,身体必然不会有发热。《医门法律·痢疾门》云:“浑是少阳生发之气,非用逆挽之法,何以得此。”今脉弦、身热,乃是用逆挽之法,少阳生发之气驱内陷之邪气,从表而出所致。何谓少阳升发之气?少者,小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倶生,万物以荣。” 春三月阳气始生,生而未盛,然人一身阳气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全赖于少阳春生之气。李东垣在《脾胃论》中云:“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藏从之。”《素问·六节藏象论》亦云“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因此,五藏六腑都要借助于足少阳胆的春生之气和升发之性,来维持自身的功能。可见,少阳生发之气对人体的重要性。《素问·阴阳别论》云:“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少阳生发之气异常,其它脏腑就不能维持其功能,易出现少气、咳嗽、下利之证。《素问·阴阳离合论》云:“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少阳为太阳、阳明之枢纽,其开合之关系犹如门之机枢。少阳机枢不利,则太阳、阳明的气机出入异常。故欲治太阳阳明合病之下利,喻嘉言称“所以当从少阳半表之法,缓缓逆挽其下陷之清气”。使少阳生发之气得伸,则内陷之邪气就有力可挽,此乃逆挽之法。

3.4人参败毒散治疗痢疾的机理

喻嘉言推崇人参败毒散为代表方,其方出于宋代朱肱的《伤寒类证活人书》。方中人参味甘微寒,为大补元气之要药,有扶正袪邪之用。喻嘉言认为人参能“少助元气,以为驱邪之主,使邪气得药,一涌而去,全非补养虚弱之意也” “盖人参之大力,而后能挽之而”。柴胡、羌活为升散之药,与人参相合,寓升于补,以助长生发之气。川芎、柴胡入于少阳,转枢机而驱外邪。羌活走表,以散游邪,独活行里,以宣伏邪。枳壳下气宽中,前胡降气化痰,桔梗上开肺气,三药相合专主行胸中不畅之气机。茯苓淡渗,以利气中之湿。甘草调和诸药,缓和羌、独、芎诸药温燥之性。全方虽以解表药居多,然其意不全在表也。《医门法律·痢疾门》云“究竟亦是和法,全非发汗之意”,乃于扶正祛邪之中,挽少阳不伸之气,用半表半里之法,逆太阳下陷之势。

4逆流挽舟法治疗下利的禁忌

喻嘉言不仅对逆流挽舟法的治疗有详尽论述,而且对其禁忌亦尤为重视。《医门法律·痢疾门》云“骤然受暑湿之毒,水谷倾囊而出,一昼夜七八十行,大渴引水自救,百杯不止,此则肠胃为热毒所攻,顷刻糜烂,比之误食巴豆、铅粉,其烈十倍。”此时之下利并不是因表邪不解内陷所致,而是由于患者感受了暑湿邪气,湿热郁蒸,胃肠之气阻滞不通,大肠传导失司,发生湿热痢。虽似邪气由表入里,然此刻患者津液枯竭,需急下以存阴。此时邪毒顺流尤恐不及,焉能逆其病势哉[5],应用通因通用之法,待其下利、口渴之势稍缓,再调理周身。喻氏曰:“盖其邪如决水转石,乘势出尽,无可挽耳。”再者,他认为“其邪热之在里者,奔迫于大肠,必郁结于膀胱,膀胱热结,则气不化而小溲短赤”,此时当用急开支河之法,利小便以清膀胱之热,来分消里热奔迫之势,则下利自止,断不可用逆挽之法也。

5结语

综上所述,逆流挽舟法治疗下利具有充分的理论根据。张仲景开“逆流挽舟”法之先河,运用葛根汤治疗太阳阳明合病之下利。喻嘉言在此基础上,始立“逆挽”之名,并推崇人参败毒散,来治疗表邪兼有下利之证。方中虽多用发汗之药,而非取其发表之意,旨在助少阳生发之气,缓缓逆挽其下陷之清气,实为和解之法。医者在临床运用时,当需辨证论治、审症求因,谨记其禁忌之症,方能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贾波,胡鹏,陈烈群.逆流挽舟法浅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0,27(9):415.

[2]董正华.伤寒杂病论讲义[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社,2009:47.

[3]姚晓东.逆流挽舟法寻源及配伍风药内涵考辨[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8(4):262-263.

[4]马占洋,马伟,牟慧琴.从葛根汤探析《伤寒论》治下利机制[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2,2(6):323-324.

[5]蒋燕军,徐笋晶,欧名菊.逆流挽舟法的研究述评[J].河南中医杂志,2010,30(7):639-641.

(本文编辑: 韩虹娟)

作者简介:王朝(1991- ),2015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方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E-mail:18700086879@163.com 通讯作者: 杨景锋(1970- ),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经方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E-mail:yangjingfeng1970@126.com

【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6.07.023

(收稿日期:2016-01-06)

猜你喜欢

伤寒论
基于“病脉证并治”诊疗思维的《伤寒论》知识图谱构建与应用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浅谈《伤寒论》药物煎服方法与调护
《伤寒论》暑病证治规律研究
《伤寒论》中生半夏在治疗痰证的运用及研究思路
《伤寒论》和法治疗脾胃病的体会
《内经》教学联系《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探讨
《伤寒论》中甘草的运用探析
《伤寒论》少阴病预后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