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词汇阻遏:模因论视角*

2016-03-13罗永胜

外语学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词项学刊模因

宁 静 罗永胜

(广东医科大学,湛江 524003)

词汇阻遏:模因论视角*

宁 静 罗永胜

(广东医科大学,湛江 524003)

词汇阻遏现象是词汇语用学的核心话题之一,有“省力说”、“避免同义说”、“顺应说”、“变异说”等不同解释。本文从模因论出发,将词汇阻遏现象看成语言模因范畴并且进行分析,认为词汇阻遏现象中阻遏词项和被阻遏词项都是模因,具备模因的基本属性。阻遏项之所以能够成为阻遏项,是因为它具备更强的模因性。

词汇阻遏;模因;词汇语用学

词汇阻遏(lexical blocking)现象是词汇语用学研究的热点话题,诸多学者对其本质、类别及其成因进行过详细的分析(Blutner 1998,2004;陈新仁 2007)。本文根据模因论,进一步分析词汇阻遏现象背后的模因性理据。

1 模因论与语言研究

1.1 模因论概述

模因论(memetics)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提出来的用于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理论,其核心概念是模因(meme),该术语第一次出现在理查德·道金斯(R. Dawkins)所著的《自私的基因》一书中(Dawkins 1976, 何自然 2005,何自然 何雪林 2003)。模因被定义为文化的复制因子,是在基因的概念上提出来的,是文化的基本单位。模因论主要包括以下观点:

第一,模因通过模仿而传播。模因就像病毒一样,可以从一个人的大脑传染到另一个人的大脑中。任何人一旦被这种病毒感染,就会成为它的寄主,继续传给他人或下一代。

第二,模因本质就是被模仿单位,既可以是文化模仿单位(如曲调、旋律和思潮等),也可以是存储在大脑中的信息单位。模因只有不断地被复制、模仿才能成其为模因。换言之,任何一种信息、想法、做法或说法,只要能够在模仿的过程中不断地被复制,就可以成为模因(谢朝群 何自然 2007)。

第三,模因和模因之间既相互支持又相互排斥,既能形成关系密切的模因集合,又可能相互竞争,导致优胜劣汰——模因的传播受适应性选择的约束,在传播过程中,一些模因存留下来,另一些模因则逐渐消失,或转变成另外的形式而存在(张旭红 2008)。

1.2 语言模因

模因论在语言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许多学者认为,语言本身就是模因,任何一个层面的语言单位——字、词、短语、句子或篇章都能成为模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模因是文化传播的基本单位,交际是语言的基本功能(何自然 2005, 2008;谢朝群 何自然 2007)。语言是用来传承和传播信息的,受规约性的制约,任何语言单位在产生之始就具备模因的属性——它只有在传播中,不断地被复制模仿,才能够存在; 一旦不被复制,就会马上消亡——“语言模因揭示话语流传和语言传播的规律”(何自然 2005:54)。假如一个语言符号被创造出来之后,没有被人模仿和学习,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因此,模因性是语言的根本属性,语言就是模因。概括来说,语言模因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自私性:语言模因像基因一样,具有自私性。模因之间相互竞争,一旦条件具备,就会不顾一切地“进入另一个人的大脑,另一本书,另一个对象当中”,并最终决定我们的文化和心理结构(陈琳霞 何自然 2006)。

第二,可变性:语言模因处在不断变化中,它们随着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改变而改变,弱势模因可以变为强势模因,强势模因可以变为弱势模因,甚至慢慢消亡。旧模因可以借助新形式变得更加强大;新模因可以在旧模因的基础上不断产生。

第三,适应性:模因必须具备一定条件才能适应传播的需要。有些模因更适合传播,很快就成为强势模因。大部分模因不适合传播,会很快消亡。适合传播的模因至少具备实用性、合理性、时尚性和权威性等特性中的一个。(同上)

第四,可复制性:能够被模仿复制是语言模因的根本属性。所有的语言单位都可以被模仿复制,否则就不能够称其为语言单位。只是被复制的能力有强有弱。复制能力强的模因传播得更快,持续时间更长。

2 基于模因论的词汇阻遏现象分析

根据语言模因论,任何语言单位都是模因。词汇阻遏现象作为语言现象的一种,其中的阻遏词项和所阻断的语言规则都可以看成模因。我们认为,词汇阻遏现象是模因相互竞争的结果。阻遏项之所以能够战胜词汇生成规则,并且阻断被阻遏项的生成是因为阻遏项的模因性较强。

任何语言单位和语言规律,一旦生成就具有模因性——自私性、可变性、适应性和复制性。根据索绪尔的观点,语言单位在产生之初具有任意性,随着语言的发展,人们渐渐地总结出语言的运作规律,并根据运作规律来生成新的语言单位。假如任意产生的语言单位和语言运作规律产生的语言单位具备同样的意思,就会迫使人们在交际中做出选择,因为在同一个时间点人们只可能使用一种表达方式来完成意义的传递。如何选择取决于模因性的强弱,模因性强的语言单位被选择的几率大,就会成为强势模因,最终变成阻遏项;模因性弱的语言单位被选择的几率小,就会变成弱势模因,最终无人选择,就变成被阻遏项。

那么,模因性的强弱是由什么决定呢?很明显是由语言单位的适应性决定的——越是适应交际的需求,被使用的机会就越多——每一次使用就是一次复制,每一次复制就是一次模因性的加强。什么样的语言单位更加适应交际的需求呢?首先,它必须是约定俗成的——只有交际双方都知道语言单位的意义,这个语言单位才能传递意义。其次,约定俗成的范围要广——越广传递信息的能力就越强,就越能适应交际的需求。一个语言符号,如果只有两个人知道它的意思,那么就只能在两个人中传播信息;如果有14亿人知道它的意思,就可以在14亿人中传播信息;如果有60亿人知道,就可以在60亿人中传播信息。假如两个语言单位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传播范围大的会逐渐成为阻遏项,而传播范围小的,就会成为被阻遏项。

显然,决定语言单位传播范围的因素有很多。第一,语言单位存在的时间长短。排除其他因素,语言单位存在的时间越长,模因性就越强。毕竟,空间是随着时间的延伸而扩张的,语言单位必须经过时间的考验才可能成为真正的模因。第二,语言单位所描述对象的影响力。每个时期都有一些有影响力的大事件和大人物,用来描述的语言单位会被更多的人知道,其模因性就较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门事件”。自“水门事件”之后,各种丑闻都冠以“XX门”,在媒体中用“丑闻”来描述类似于“艳照门”的事件反而少了。换言之,如果新时期某事件的影响力够大,且使用一个新的语言单位来描述,那么这个语言单位就会和原来描述这类事件的语言单位构成竞争关系。随着事件的持续发酵,新的语言单位可能会成为阻遏项,阻遏原来语言单位的使用。

总而言之,词汇阻遏现象的出现,是语言单位之间相互竞争的必然结果。哪些语言单位能够成为阻遏项,哪些语言单位会变成被阻遏项,则主要由语言单位的模因性决定。模因性强的单位会变成阻遏项,阻碍模因性弱的语言单位。

3 结束语

语言在产生之初就具有模因性。任何语言单位产生之后都会成为模因,具有模因的一切属性。语言模因在使用中复制,在复制中传播,并且在传播中不断发生变化。任何已有的语言现象都是语言变化发展的结果,也是下一步语言变化发展的起点。同样,任何已有的语言单位都是过去语言模因发展的结果,也是下一个语言模因的母因。语言模因要想在使用中不断强大,就必须既顺应交际的需求又顺应语言内部的变化规律。

词汇阻遏现象实际上就是语言模因之间相互竞争的过程和结果。阻遏词项、被阻遏词项以及被阻断的词项生成规则都是模因,具有模因的所有属性。一个词项要想成为阻遏词项,就必须具有模因能够被传播的部分或所有属性,并且具有比被阻遏词项更强的模因性,否则无法阻遏词项生成规则发生作用。阻遏词项的阻遏能力和自身传播能力成正比,和词项规则的生产能力以及被阻遏词项的传播力成反比。

陈琳霞 何自然. 语言模因现象探析[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 (2).

陈新仁. 词汇阻遏现象的顺应性阐释[J]. 外语学刊, 2007 (1).

何自然. 语言中的模因[J]. 语言科学, 2005 (6).

何自然. 语言模因及其修辞效应[J]. 外语学刊, 2008 (1).

何自然 何雪林. 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 现代外语, 2003 (2).

何自然 谢朝群 陈新仁. 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李 捷 何自然. 语言模因的主体性与语境化[J]. 外语学刊. 2014(2).

谢朝群 何自然. 语言模因说略[J]. 现代外语, 2007 (1).

谢朝群 林大津. Meme的翻译[J]. 外语学刊, 2008(1).

姚鸿琨. 词汇语用学之阻遏现象新探[D].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1.

俞建梁. 模因范畴论[J]. 外语学刊, 2016(2).

张旭红. 语言“内在论”的模因新解[J]. 外语学刊, 2008 (2).

Aronoff, M.WordFormationinGenerativeGrammar[M]. Cambridge: MIT Press, 1976.

Blackmore, S.TheMemeMachin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Blutner, R. Lexical Pragmatics[J].JournalofSemantics, 1998(2).

Blutner, R. Pragmatics and the Lexicon[A]. In: Horn, L., Ward, G.(Eds.),HandbookofPragmatics[C]. Oxford: Blackwell, 2004.

Cloak, F.T. Is a Cultural Ethology Possible[J].HumanEcology, 1975(3).

Croft, W.ExplainingLanguageChange:AnEvolutionApproach[M]. London: Longman, 2000.

Dawkins, R.TheSelfishGen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Distin, K.TheSelfishMem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Grice, H.LogicandConversation[M]. New York: Acade-mic, 1975.

Heylighen, F. What Makes a Meme Successful? Selection Criteria for Cultural Evolution[A]. In:Jean,R.(Ed.),Proceedings15thInternationalCongressonCybernetics[C]. Namur: Association Internat de Cybernétique, 1998.

Kiparsky, P. Word-formation and the Lexicon[R]. Procee-dings of the 1982 Mid-America Linguistics Conference. Lawrence, 1983.

Powell, G. Memes[A]. In: Brown, K. (Ed.),EncyclopediaofLanguageandLinguistics[C]. Oxford: Elsevier, 2006.

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Pragmatics[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99.

Wilson, D. Relevance and Lexical Pragmatics[J].ItalianJournalofLinguistics, 2003(15).

LexicalBlocking:FromMemeticsPerspective

Ning Jing Luo Yong-sheng

(Guangdong Medical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03, China)

Lexical blocking is one of the core topics of lexical pragmatics, which has been discussed under the theories of “saving cognitive energy”,“avoiding synonymy”, “adaption”, “alteration”, etc. Based on the theory of memetic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henomenon of lexical blockings as it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meme, arguing that the blocking lexical item and the blocked lexical item are both memes and that they have the basic features of meme and compete with each other, which finally leads to lexical blocking. Finally it is concluded that if two lexical items compete with each other, the item with stronger quality of meme will survive.

lexical blocking; meme; lexical pragmatics

*本文系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基金项目“基于二元对立的多模态词典学体系研究与构建”(YQ201407)、广东医学院博士启动基金项目“多模态教学语篇分析及其应用研究”(B2013026)和广东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类项目“零度语言学及其应用研究”(4CX14108G)的阶段性成果。

H030

A

1000-0100(2016)05-0100-3

10.16263/j.cnki.23-1071/h.2016.05.026

定稿日期:2016-07-19

【责任编辑陈庆斌】

猜你喜欢

词项学刊模因
《政工学刊》2021年优秀通讯员
《北斗语言学刊》简介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欢迎订阅《红楼梦学刊》
自然种类词项二难、卡茨解决与二维框架
形式逻辑教学中需要深究并辨识的几对概念
《文化学刊》十年
语料库驱动下的外语词汇教学
试论翻译中的模因*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