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伊朗诸语言*
2016-03-13Т.Я.Елизаренкова
Т.Я. Елизаренкова
●语言文化与国家战略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语言谱系研究(3)
印度伊朗诸语言*
Т.Я. Елизаренкова
印度伊朗诸语言(Индоиранские языки)又称雅利安诸语言,印欧语系的一个语族,分为印度诸语言和伊朗诸语言,其成员还包括达尔德诸语言和努里斯坦诸语言。使用人口总数8.5亿。印度伊朗诸语言是因存在印度伊朗语言共同体而形成的一个发生学概念,印度伊朗语言共同体存在于分解成独立语支之前,它保留一系列共同的属于印欧语时代的古旧词。共同体的核心很可能在南俄草原时期就已经形成[这可以通过乌克兰的考古发现、与芬兰―乌戈尔诸语的接触痕迹(接触地点很可能发生在里海以北)、塔夫里亚和北部黑海沿岸的雅利安语地名和水体名称遗迹加以证实],在共存于中亚及其毗邻地区的时期继续得到发展。
历史比较语法为这些语言构拟共同的初始音位系统和词汇系统、共同的形态系统和构词系统,甚至共同的句法特征。比如,印度伊朗诸语在语音方面的特点是,印欧语中的*,*õ,*ã和印度伊朗诸语中的ã相同,印欧语中的*印度、伊朗诸语中体现为i,印欧语中的*s置于i, u, r, k之后过渡为š-类形的音素;形态方面原则上形成一套同样的名词变格系统、一系列特殊的动词构成方式等。共同的词汇系统包括表达印度、伊朗的文化(首先是神话领域)、宗教、社会规章和物质文化事物的核心概念名称,能够证明印度、伊朗共同体确实存在的那些名词。雅利安(*arya-)这个共同民族自称语出现在广袤土地上许许多多伊朗和印度的民族语词中(现代伊朗国名就产生自该词形式)。《梨俱吠陀》和《阿维斯陀》是年代十分久远的印度和伊朗的古文献,这两部著作中那些最古老的部分十分相近,可看作同一初始文本的两个变体。雅利安人的多次持续迁移导致印度伊朗语族一分为二,两者各自独立始于现代印度―雅利安人的祖先踏入印度西北部时。至今仍保留着自公元前1500年较早一波移民潮时期的语言痕迹——小亚细亚和西亚语言中的雅利安词汇(诸神、帝王、达官的姓名,养马行业语),也就是所谓的米坦尼雅利安语,属于印度语支,但无法完全用吠陀语解释。
印度―雅利安语支较之伊朗语支在许多方面显得更加守旧,它们较好地保留下来一些印欧语和印度伊朗语时代的古旧成分;相反,伊朗语支却经历过一系列显著的变化。语音方面这种变化首先表现在辅音系统中:清塞音擦音化、辅音丧失送气特征、s变为h. 在形态方面,复杂的名词和动词(主要在古波斯语中)古词尾聚合体发生简化。
古印度诸语言体现为维达语、梵语以及一定数量的米坦尼雅利安语词汇;中古印度语有巴利语、普拉克里特诸语和阿帕卜朗沙诸方言;新印度―雅利安语分为印地语、乌尔都语、孟加拉语、马拉提语、古吉拉特语、旁遮普语、奥里雅语、阿萨姆语、信德语、尼泊尔语、僧伽罗语、马尔代夫语和吉卜赛语(茨冈语)等。
古伊朗语有阿维斯陀语和古波斯语(阿契美尼德铭文语言),也体现在以希腊语转写的西徐亚语和米堤亚语的个别单词上(以判断这些语言的若干语音特点)。中古伊朗语包括中古波斯语(巴列维语)、帕提亚语(旧译安息语)、栗特语、花剌子模语、塞语(方言)和巴克特里亚语(主要指苏尔赫·科塔勒铭文语言)。新伊朗语有波斯语、塔吉克语、普什图语(阿富汗语)、奥塞梯语、库尔德语、俾路支语、吉兰语和马赞德兰语、塔特语、塔雷什语、帕拉奇语、奥尔穆尔语、雅格诺布语、蒙占语、伊德加语和帕米尔诸语言(舒格南语、鲁尚语、巴尔坦语、奥罗绍尔语、萨雷科尔语、亚兹古列姆语、伊什卡希姆语和瓦罕语)等。
现代印度伊朗诸语言分布于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伊朗、阿富汗、伊拉克(北部若干地区)、土耳其(东部若干地区)、塔吉克斯坦和高加索等地。它们以一系列共同的发展倾向为特点,这些发展倾向证明,两支语言在类型学上是共同的。名词和动词几乎完全丧失古代的屈折形式。取代多格词尾变化系统的是,在名词聚合体中形成借助虚词(后置词或前置词)表达的直接格形式和间接格形式的对立(仅存在于伊朗诸语言中),即用分析性手段来表达语法意义。有一些语言(东部类型的印度语,伊朗语中的奥塞梯语、俾路支语、吉兰语、马赞德兰语)在这些分析结构的基础上形成新的黏着性格屈折系统。在动词的形式系统中,表达体、时意义的复合分析结构、分析被动结构和分析构词结构十分普遍。有许多语言形成新的综合性紧缩动词形式,其中的分析结构虚词获得词素地位(在印度诸语言,首先是东部类型的诸语言中,这一发展过程不止于此,而伊朗诸语则仅在一些活语言的口语中才能观察到)。新印度伊朗诸语言的句法特点表现在词序趋向于固定上,其中很多语言有向作格结构各种变体形式发展的趋势。在两个语支的各现代语言中,音位发展的共同趋向是,元音丧失音量特征对立的音位学地位、词的节奏(ритм)结构(长短音节的排列顺序)意义加强、词的力重音属性不显著,句调有特殊的作用。
达尔德诸语言是印度伊朗语族中的一个特殊性质的过渡语支。学者们对其地位没有达成共识,R.B.肖、S.科诺夫、G.A.格里尔森(在早期著作中)将达尔德诸语视为伊朗诸语的基础,指出它们与帕米尔诸语的特殊相近关系。G.摩根斯蒂纳则将它们总体归入印度诸语,持相同看法的学者还有R.L.特纳。格列尔森(在晚期著作中)和Д.И.埃德尔曼认为,达尔德诸语言是处于印度―雅利安诸语言和伊朗诸语言的中间地位一个独立语支。达尔德诸语就其诸多特点而言,可以纳入中亚语言联盟。
(译者:李侠;审校者:许高渝张家骅)
Грюнберг А.Л., Опыт 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ой карты Нуристана, 《Страны и народы Востока》, 1971, в. 10.
Его же, Опыт 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ой карты Нуристана, там же.
Его же, Языки Восточного Гиндукуша. Язык кати, М., 1980.
Эдельман Д. И., Сравнительная грамматика восточноиранских языков. Фонология, М., 1986.
Эдельман Д. И., Дардские языки, М., 1965.
Её же, Дардские языки, в сб.: Языки Азии и Африки, кн. 2, М., 1978.
Grierson G. A., Linguistic survey of India, v. 1, pt. 1, Calcutta, 1927, v. 8, pt 2, 1919 (repr. 1968).
Fussman G., Atlas linguistique des parlers dardes et kafirs, t. 1-2, P., 1972.
Morgenstierne G., Indo-European k' in Kafiri, “Norsk Tidsskrift for Sprogvidenskap”, 1945, Bd 13.
Его же, Irano-Dardica, Wiesbaden, 1973.
Buddruss G., Nochmals zur Stellung der Nūristān-Sprachen des afghanischen Hindukusch, “Münchener Studien zur Sprachwissenschaft”, 1977, Bd 36.
Edelman D. I., The Dardic and Nuristani languages, Moscow, 1983.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俄罗斯《语言学大百科词典》翻译工程”(11&ZD131)的阶段性成果。
H71
A
1000-0100(2016)05-0001-2
10.16263/j.cnki.23-1071/h.2016.05.001
定稿日期:2016-08-14
【责任编辑孙 颖】
特约主持人:张家骅教授
主持人话语:本期《外语学刊》继续开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语言谱系研究”栏目,根据国家规划的“丝绸之路”路线图,从我国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苏联、俄罗斯学者关于相关国家语言的研究成果。引进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我们的目的是:第一,推动我国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开启语言类型学和语言谱系研究的新阶段,消除当前研究范围过于狭窄的弊端;第二,为我国汉语界、民族语言研究领域的语言类型学和语言谱系研究提供参考;第三,从语言文化切入,探索基础研究与智库建设相结合的有效路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应该成为我国外语工作者的专业教育和学科研究的重要理念。本栏目各篇文章后面的“参考文献”在体例上与本刊的惯用体例不同,采取“译从原文”的原则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