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妈祖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

2016-03-13王丽梅

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

王丽梅

(莆田学院 思政部,福建 莆田 351100)

妈祖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

王丽梅

(莆田学院思政部,福建莆田351100)

摘要:妈祖文化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曾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伴而行,相助相长。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中,历经千年、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妈祖文化依然可以发挥其独特作用:一是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供文化支撑;二是成为联结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情感纽带。

关键词:妈祖文化;海上丝绸之路;相助相长;文化支撑

“丝绸之路”(The Silk Road)是指古代中国通往中亚、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等地区的贸易通道,有些学者也将其称为“陶瓷之路”、“香料之路”、“丝瓷之路”等等,根据运输形态的不同可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既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建设现代丝绸之路的倡导国。妈祖文化是以妈祖信仰为载体衍生发展而来的一种民俗文化,包含妈祖信俗、妈祖宫庙建筑、妈祖文献,及妈祖神话传说、妈祖文化产业等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的总和。

近些年来,由于时代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学术界研究丝绸之路、妈祖文化者甚多,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但关乎妈祖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之间关系的成果可谓寥寥。程强《妈祖文化:海上丝绸之路的精神家园》(《海峡通讯》,2015年第2期)在梳理妈祖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渊源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妈祖文化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使者。周金琰《妈祖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妈祖学刊》,2014年第2期)从妈祖与东亚海上丝绸之路、妈祖与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妈祖与郑和下西洋等方面论述了妈祖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紧密关系。陈天宇《妈祖与海上丝绸之路》(同上)从妈祖是古代航海者的保护神、妈祖文化成为中华海洋文明的象征、妈祖精神是航海者的精神力量等方面阐述了妈祖文化对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力,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妈祖文化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可起到联系、整合我国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的精神纽带、各国间和平互惠交往的精神象征以及各国海上航行者保护神的作用。妈祖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关系紧密,二者曾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伴而行、相助相长。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中,历经千年、拥有尊贵神格地位和广泛群众基础的海神妈祖及其衍生的妈祖文化依然可发挥其独特作用,在精神、文化等方面给予支持。

一、妈祖文化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相助相长

(一)海神妈祖是古代航海者的精神支柱,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贸易的海上通道,始于秦汉时期,主要由“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两大干线组成。东海航线从中国通向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南海航线从中国通向东南亚、印度洋地区以及更远的非洲和欧洲。妈祖又称天妃、天后,是人格化的神祇,据传其人间原形是五代时期闽王都巡检林愿的第六个女儿林默娘,莆田湄洲人,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出生,生前能乘席渡海、预测天气变化,经常救助遇难的渔舟和商船,升化后被沿海人民尊为海上女神,立庙祭祀。南宋廖鹏飞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记载:“姓林氏,湄洲屿人。初,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既殁,众为立庙于本屿。……故商舶尤借以指南,得吉卜而济,虽怒涛汹涌,舟亦无恙。”[1]《仙溪志》记载:“(妈祖)本湄州林氏女,……殁而人祠之,航海者有祷必应。”[2]宗教和巫术产生的社会根源是人类身处生活困境状态之中对超自然力量的想像和希望。宋代海上贸易兴盛,海事活动频繁,而浩淼无边、变幻莫测的海洋充满了危险性,海难时常发生,从事海事活动的渔民、船工、商贾时刻渴望着幻想着有位海上神灵保佑他们的安全,海神妈祖就应时而生。自宋以后,妈祖海神就成为历代从事海事活动的人们心理上、精神上的依恃,船舶上立妈祖神位供奉、启航前祭祀妈祖、航行中每到一处港口到当地天妃宫烧香成为航海者必然的功课。元代因漕运需要5次褒封妈祖,封号加封至“天妃”, 妈祖祭祀也成为定制。明清两朝往返琉球的册封史船中都供奉妈祖神像,“舟后作黄屋二层,上安诏敕,尊君命也,中供天妃,顺民心也”[3], 登岸后将妈祖神像安置于当地行宫中,供信众们瞻拜。郑和下西洋期间多次祭祀妈祖,现在南京、长乐、泉州、太仓等地都留下了郑和祭祀妈祖的史迹。清杨浚《湄洲屿志略》记载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亲到莆田湄洲岛祭拜妈祖的盛况:“宣德六年,钦差正使太监郑和领兴平三卫指挥、千百户并府县官员,诣湄屿,买办木石,修整庙宇,并御祭一坛:兹遣郑和等道涉江海,往返诸番,惟神有灵,默加佑助,……特以牲醴祭告,神其飨诸。”[4]在航海技术条件落后的情况下,妈祖信仰给予他们战胜惊涛骇浪的勇气和精神力量,鼓舞他们一次次扬帆起航,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与繁荣。

(二)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妈祖信仰的传播和发展

中国海事活动的需要催生了海神妈祖,而妈祖信仰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和延伸得到广泛传播。航海者在出洋遇险安全归来后常常把化险为夷、平安归来归功于妈祖庇佑的功德,对妈祖信仰极力渲染,促进了妈祖信仰的传播。如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出使琉球的夏子阳、王士桢记载他们返国途中“忽霹然一声,舵折去矣。举舟惊怖… …各呼天妃求救,少顷,风稍定,众遂扶舵易之”[5];清康熙二年(1663年)琉球册封使张学礼、王垓从琉球返航过姑米山时,“飓作暴雨, 船倾侧, 危甚;桅左右欹侧, 龙骨半折。……风雨中截断仆桅, 舵旋不止, 勒索皆断。祷神柁, 三祷三应, 易绳下柁, 时有一鸟,绿嘴红足若雁鹜, 集战台, 舟人曰:‘天妃遣来引导也’”[6]。妈祖显灵神迹虽然是不科学、不可信的,但它成为宣传妈祖的口碑,不仅增加了原信众的信仰信心,而且吸引了新的信众。郑和下西洋大大促进了妈祖信仰的传播,他在船中供奉妈祖神像,多次奏请朝廷封赐、御祭妈祖,修缮了太仓刘家港天妃宫、长乐南山天妃宫、泉州天妃宫等妈祖宫庙,并在没有妈祖宫庙的码头带头建造妈祖宫庙,亲立宣传妈祖神迹的《天妃灵应之记》碑,并在碑中写道:“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 迨今七次。……涉沧淇十万余里,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若履通衙者,诚荷朝廷威福之致,尤赖天妃神护佑之德也。……溟渤之间,或遇风涛,即有神灯烛于帆偏,灵光一临,则变险为夷,虽在颠连,亦保无虞。”海上丝绸之路所经过的港口几乎都有妈祖宫庙,如登州、广州、泉州、宁波、天津等。另据现存的妈祖宫庙分布状况来看,多分布在趋近海岸的地方且有着从福建沿海岸线向外扩散的特点,由此可见妈祖信仰的传播与海上航行的紧密关系。此外,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沿海居民开始移民海外,他们出海时不仅在船上供奉妈祖,而且将这一信仰带到移居地。旅居东南亚的华侨华人最多,妈祖信仰也十分兴盛。

二、妈祖文化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作用

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题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演讲,倡议与东南亚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他提出,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理论界认为狭义上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指从中国沿海港口向南,至新加坡折向西行,穿越马六甲、龙目和巽他等海峡,经印度洋、波斯湾、红海、亚丁湾等海域,连接东盟、南亚、西亚、北非、欧洲等各港口的航线,位于此航线上的东南亚国家则是当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点。在东南亚国家,妈祖信仰亦相当广泛,因此,妈祖文化可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发挥其独特作用。

(一)妈祖文化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供文化支撑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是单纯的商品贸易,而是多样化的经济合作,该战略能否成功取决于沿线各国政府和民众的信任与配合。当前,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文莱、斯里兰卡等国对中国倡议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表示支持,但有些国家持怀疑态度,如越南、菲律宾;有些国家抵触情绪明显,如日本、美国。国际有关舆论甚至渲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倡议是中国想借此平台成就海上霸国的梦想,而日益强大的中国在当地影响力的与日俱增也自然会引起他们的疑虑。国际上的阴谋论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构成了威胁和干扰。作为海洋文化的妈祖文化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文化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在沟通人心、消除疑虑、达成共识、增强认同方面可发挥重大作用。

妈祖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包容、和平的文化特征,契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友好往来、合作共赢的主旨和追求。妈祖文化包容性、和平性最浅显的一个表现是妈祖可以与其他神明共祀。在民间各妈祖宫庙中除主祀妈祖外,大都有其他的配神。如湄洲妈祖祖庙除主祀妈祖外,还供奉着观音、五帝、临水夫人陈靖姑、惠烈夫人钱四娘等神灵;台湾北港朝天宫广纳民间神祇,圣母殿主祀妈祖,中殿中室主祀观音菩萨,左厢主祀注生娘娘,右厢主祀境主公与土地公,另有三界公殿与文昌夫子殿。妈祖信仰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都能与传播地文化相结合,形成妈祖神灵与地方神灵共祀、妈祖信仰仪式与其他宗教信仰仪式相融合、妈祖传说与其他神明传说相交集的局面。如日本水户地方的妈祖被融入日本神道奉祀在神社里,以色列的一个天主教堂供奉妈祖。台湾学者郑志明认为:“妈祖信仰是民间各种崇拜仪式、宗教象征与价值典范的集大成者,在内容上是多元合流的文化会集,在形式上彼此共生而不妨害,……毫无顾忌地杂揉现成的宗教文化,进行世俗性的大会合,以更为广泛的社会适应性,争取到更多民众的支持与拥戴。”[7]妈祖文化的包容性、和平性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本质表现,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始终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原则和信念。妈祖海神温柔可亲、慈悲济世的形象与西方海神波塞冬冷酷、征服的形象截然不同。谚语“北港妈祖荫外乡”体现了妈祖包容、和平、大爱的崇高精神。郑和船队下西洋实实在在地传达了中华民族“睦邻友好”、 和平共处”的民族精神。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说:“我们要摒弃零和游戏、你输我赢的旧思维,树立双赢、共赢的新理念,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他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不仅适用于经济领域,也适用于政治、安全、文化等广泛领域;不仅适用于地区国家之间,也适用于同域外国家开展合作”。

此外,妈祖文化所蕴含的慈悲博爱、护国庇民、行善济世、无私奉献等精神理念代表了世间的美好和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妈祖不但生前热心助人,为乡亲们驱邪祛病,并且熟悉水性、善观天象,常涉波履险拯救海上遇难生民;往生后妈祖则化身为人们心目中神力无边、救助苍生的神祇。化草救商、挂席泛槎、焚屋引航、祷雨济民、圣泉救疫、灵符回生等妈祖传说体现了妈祖至善、博爱、奉献、勇敢的高贵品质。王连弟、李明悦认为:“如此热心地研究妈祖,其重要原因是妈祖文化中所蕴含的人文关怀精神与博大的普世情怀。她代表了精神世界的神圣和凝重,她代表了属于本民族的主流精神和核心价值观”[8]。

(二)妈祖文化是联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情感纽带

妈祖文化是海外华人最具代表性的认同符号之一。据《世界妈祖庙大全》及相关的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全世界有妈祖庙5000多座,遍布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妈祖信奉者2亿多人,而在华人华侨居多的东南亚表现得尤其明显。根据林希的《论马来西亚的妈祖宫庙及其信仰文化特色》与陈名实的《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妈祖庙考略》中的统计数据,马来西亚共有妈祖宫庙54座,新加坡有50多座,印度尼西亚有40多座,泰国60个中式寺庙中共有12座寺庙主祀或旁祀天后圣母。此外,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的地缘协会馆内也兼祀妈祖,如马来西亚兴安会馆总会属下隶属的27个地方性兴安会馆,每个会馆的最高一层都专门设有供祀妈祖的神龛或殿堂。在东南亚的妈祖信仰中,联系宗亲的会馆常常与妈祖宫庙交互存在,妈祖信仰事实上成为联结同乡人内心情感的纽带,不但表达了他们同船共渡、患难与共、齐下南洋的历史,也隐喻了他们同根同源、相互扶持、紧密联系的社会内涵。新加坡林氏宗祠更是把妈祖作为祖姑纳入自己的祖先崇拜系统,妈祖信仰成为来自不同地缘、不同方言林氏华人聚合在一起的精神纽带。在2008年第三届“湄洲妈祖·海峡论坛”讨论会上,时任菲律宾中华总商会的卢祖荫指出:“海外的华人社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妈祖宫庙和同乡会馆或商会是一体的,妈祖庙不仅是当地华人社区的政治中心及社区中心,也是其精神支柱。”海外华人在共同祭拜妈祖的过程中,确认了彼此之间共同的文化归属,也增强了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甚至于开拓出彼此之间的业务合作。东南亚国家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点,所以旅居东南亚的华侨华人发挥作用的空间相当广阔,他们既可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拓展生意、获得利益,也可促进其所在国家和地区与中国的友好往来与交流合作。

妈祖文化不仅在东南亚枝繁叶茂,而且也逐渐融入到世界文化之中。据《湄洲妈祖志》的“大事记”记载:1971年巴西华侨吴启振夫妇从台湾北港朝天宫迎请分灵妈祖在圣罗克市建庙奉祀;1972年法国民族学院谢鲍尔博士在巴黎创建“真一堂” 供奉妈祖,并设立妈祖史料文物研究中心;1998年德国慕尼黑大学屈汉斯教授与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安大略省博物馆亚洲美术部主任鲁克思分别来莆参访调研妈祖文化;2013年5月新西兰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参与协办“2013中华文化海外行——新西兰营”活动,促进中新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2009年9月30日,妈祖信俗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2006年加拿大卑诗省坎伯兰市长贝茨·弗雷德亲赴妈祖故乡湄洲恭请一尊妈祖神像到坎伯兰市,拟在坎伯兰市建庙奉祀。这些信息表明,妈祖文化随着中国世界影响力的提升将有可能得到越来越多海外人民的认同。2015年5月11日(农历三月廿三),海内外共有600余家宫庙30多万信众前来湄洲岛敬香祭拜、庆祝妈祖寿诞1055周年。由此可见妈祖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不同凡响。妈祖文化可以超越国别国籍、社会制度、政治信仰,联结起千千万万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妈祖文化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桥梁、纽带作用,扩大和提升妈祖文化在沿线地区的辐射力、影响力。要搭好妈祖信仰这个平台,围绕妈祖信仰开展民间交流活动,凝聚妈祖信众;推进妈祖文学艺术创作和妈祖文化交流,提升妈祖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近年来举办的“海峡论坛·妈祖文化活动周”、“妈祖回娘家”、“中国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湄洲妈祖巡安东南亚”等妈祖文化活动吸引了各界人士积极参加,不但加强了沿线不同文化信仰的国家、民族之间互通互融,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与情感联系,而且大大提升了妈祖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此外,妈祖文化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还体现在妈祖海神依然是众多航海者的心灵支柱,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古代科技的落后和海洋的凶险使人们不得不借助神灵的力量,从神灵那里获得心灵的慰藉和战胜凶险的勇气,但在科技与理性日益强大的今天,人的心灵依然脆弱,依然需要神灵的抚慰和帮助。这从今天中国各地宫庙众多、香火旺盛便可看出。今天,人类的航海技术及其所依赖的物质条件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海上丝绸之路面临的风险和障碍依然很多。除了传统的自然地理条件所蕴藏的风险(地震、海啸、火山等),更增添了人文社会因素所潜藏的风险(如海盗、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等),直接威胁到海上通道畅通和安全。根据国际海事机构的统计,发生在东南亚海域的海盗与武装抢劫事件在2000年为199宗(其中发生在马六甲海峡的为80宗、印尼海域的为119宗),2003年为151宗,大约占全球的1/3。 因此,妈祖文化历久弥新。打造好妈祖文化品牌,搭建好妈祖文化平台,利用妈祖文化推进丝路沿线国家的深度融合、共同发展,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蒋维锬.妈祖文献资料[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1.

[2]黄岩松.仙溪志[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64.

[3]陈侃.使琉球录(台湾文献丛刊第287种)[M].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70:9.

[4]杨浚.湄洲屿志略:卷二:祀典[M]. 冠悔堂本.1888(清光绪十四年).

[5]夏子阳,王士桢.使琉球录(台湾文献丛刊第287种)[M].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70:238.

[6]徐葆光. 中山传信录[M]. 济南: 齐鲁书社,1997:27-29.

[7]郑志明.台湾妈祖信仰的宗教形态——以北港朝天宫为例[C]//中华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莆田:中华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组委会,2004:68-69.

[8]王连弟,李明悦.妈祖文化中的人文关怀取向与普世情怀[J].妈祖研究学报,2008(3):23.

[责任编辑文俊]

收稿日期:①2015-09-29

作者简介:王丽梅(1971-),女,福建仙游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G127.57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513(2016)01-0012-04

猜你喜欢

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海疆权益的真实记录
中国海疆权益的真实记录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下珠三角地区国际物流人才培养探究
南海旅游业发展研究
澳门:古代与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
中泰合作共建“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
印媒: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欲连印“季节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