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循环农业研究进展及发展建议
2016-03-13刘静波张杨珠湖南省农业大学湖南长沙08湖南省作物研究所湖南长沙05湖南省园艺研究所湖南长沙05湖南省农业经济和农业区划研究所湖南长沙05
汤 睿,陈 鹏,刘静波,刘 劲,张杨珠(. 湖南省农业大学,湖南 长沙 08;. 湖南省作物研究所,湖南 长沙 05;. 湖南省园艺研究所,湖南 长沙 05;. 湖南省农业经济和农业区划研究所,湖南 长沙 05)
我国循环农业研究进展及发展建议
汤 睿1,2,陈 鹏3,刘静波4,刘 劲2,张杨珠1
(1. 湖南省农业大学,湖南 长沙 410128;2. 湖南省作物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125;3. 湖南省园艺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125;4. 湖南省农业经济和农业区划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125)
摘 要:绍了循环农业的概念及其由来,综述了近年来我国东北、西北、西南、华北和华南地区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和研究概况,提出了四条针对我国循环农业发展建议,即加强循环农业关键技术研发、总结区域性典型技术模式、发挥产业化经营合作组织和基地优势以及建立循环农业政策保障制度等,对今后我国循环农业的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循环农业;研究概况;建议
循环农业(Circular Agriculture)是继生态农业(Ecological Agriculture)、有机农业(Organic Agriculture)和可持续农业(Sustainable Agriculture)等诸多农业发展模式之后,提出的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1]。循环农业综合运用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循环利用的经济学原理与生态学相关理论,综合了农业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工程学以及可持续农业的相关规律,在尽可能保护现有农业生态环境的同时,充分运用农业高、新、尖技术,合理布局和调节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生物链结构和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生态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多重利用和循环使用,严格控制外部购买性物质的投入和农业生产废弃物的排放,最大程度地使用生物源农药和肥料,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使农业生产活动成为农业生态系统循环过程的一个环节或步骤,促使农业经济效益的增加与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平衡,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利用以及农业生产活动的可持续发展[2-4]。
1 循环农业的由来
循环农业的概念来源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循环利用的经济理论,是两者综合运用和有机结合的产物。在国外较早的一些研究理论中,虽然没有“循环农业”这个提法,但是,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已经应用了循环经济学的相关原理[5]。
早在环境保护运动兴起的年代就有了关于循环经济的表述。揭示近代工业快速发展导致环境污染和自然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著作《寂静的春天》在1962年由美国经济学家莱切尔卡森发表,其中关于农药危害人类生态环境的描述,敲响了单纯追求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导致生态资源和环境破坏的警钟。1966年,在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的著作《宇宙飞船经济观》中首次提出了关于“循环经济”的思想,作者将地球比作茫茫太空中一艘小小的宇宙飞船,而“循环经济”则是一个未来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涉及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发展和环境零污染等三个方面内容[6]。英国学者首次使用“循环经济”一词是在环境经济学家珀斯和特纳1990年出版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一书中[7]。德国首次在法律文件中使用“循环经济”概念是在1996年颁发的《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中[8]。
国内,陈德敏等[9]首先提出了“循环农业”的说法,依据循环经济学的相关原理,结合国内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遵循循环可持续的原则,同时借鉴循环经济在国外工业发展历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我国农业的发展应该在保持生态环境平衡的基础上向循环农业过渡转型。吴天马[10]提出在农业领域发展循环经济其实是将循环经济的相关理论应用于农业生态系统中,是探索和实施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实现形式和技术措施,并最早提及“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
2 我国循环农业研究概况和进展
2.1我国循环农业研究概况
循环农业不同于以往提出的“生态农业”、“绿色农业”,虽然三者都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但循环农业研究的内容远远超过了前两者,其体系已经超越了大农业范围,甚至做到了农业、工业与旅游业的充分结合,是一种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并重的新型农业。农业是第一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是随着农业的发展,整个产业面临着突出的的资源约束和环境问题。我国的水资源占世界的6%、耕地面积占世界的9%,但我国的人口却占世界的22%,人均比例十分悬殊,农业的压力也十分巨大。
投入产出比例低、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低效益、生态环境恶化严重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11]。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对于循环农业的发展一直保持重视态度。自从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发展循环农业”,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鼓励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发展有机农业”,接下来2008~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对于循环农业的发展等内容都有不同程度的描述[12]。循环农业作为生态友好型和资源集约型农业发展新模式,在我国得到大范围推广和应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循环农业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农业循环经济的不断壮大,研究学者们对东北寒冷地区、西北干旱地区、西南山林地区、华北平原地区和华南丘陵地区等不同气候特点的循环农业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总结和讨论,对各地循环农业的发展给予了充分的帮助和理论支持。各地区根据当地气候、资源、经济、生态等特点,都探索了一些适合当地发展的循环农业模式,总结起来都是在充分利用循环经济的以下特点:一是节约成本,循环农业强调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较少地投入购买性资源,使得农业生产成本降低了,从而增加了农业效益;二是高效利用,在对农业的循环开发过程中,增加了农业资源的利用环节、延长了资源利用的链条,对同一资源的多重利用和“吃干榨尽”式的高效利用,自然而然地增加了产业经济效益;三是优质优价,应用“清洁生产、有机肥料”等农业循环生产技术,减少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化学药品的使用,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特别是经循环农业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多为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绿色农产品等,这些农产品优质、安全、健康且往往具有保健作用,一方面消费者更加认可这些产品,另一方面其价格比普通农产品更高,产业效益也更加明显。以质增效是循环农业获得较高产业效益的保证也是未来发展方向,农业生产数量效益向质量效益的转变是我国农业产业效益提升的必经之路,特别是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以后的重要发展方向[13]。
2.2我国循环农业研究进展
2.2.1东北寒冷地区循 徐可佳[14]深入分析了黑龙江省循环农业的发展现状,总结出黑龙江省“废弃物综合利用”、“养殖—沼—种植”相结合的农牧业和“种植—生物质能源和加工品—沼—种植”相结合的农工业等三种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剖析出发展循环农业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李欣[15]根据辽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对辽宁低碳时代下的农业现状采用SWOT分析法进行了详细分析,专门对有创新性和代表性的“一池三改”和“四位一体”这两种适合当地推广的循环模式展开了讨论分析。赵娜[16]根据辽宁省盘山县生态种养稻蟹双赢模式及其发展历程,分析了当地发展稻蟹生态种养的优势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2.2.2西北干旱地区 杨文[17]建立了农业循环经济系统评价方法,定量评价了宁夏自治区的循环农业发展水平和对推动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提出了三点针对自治区的农业循环经济如何发展的建议。任妙丹[18]概述了河西走廊制种、酿造、马铃薯、蔬菜、畜牧和渔业等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的情况及部分地市循环农业发展情况,对区域专业化背景下河西走廊循环农业发展的优劣势、机遇与威胁进行了分析,并对未来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何明辉[19]对甘肃农业经济现状及其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进行了SWOT分析,构建了一系列农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以此为衡量基础,定量地统计分析了甘肃省循环农业发展的经济指标,提出了切合实际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并就如何发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2.2.3西南山林地区 罗雪峰等[20]针对重庆市三峡库区农业发展实际,分析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及其在三峡库区发展的有利条件,详细介绍了“猪—沼—橘”生态农业模式,并提出了促进三峡库区循环农业发展的措施。寇冬梅等[21]结合贵州喀斯特山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的实际情况,阐明了循环农业模式是实现其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并提出了循环农业的几种备选模式和推进这种农业新模式的政策措施。安钧鉴[22]以基于空间数据库构建的三种类型峰丛洼地为基础,利用生态循环农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广西岩溶峰丛洼地按相似的原则性进行了分区,形成了四个生态农业发展适宜性分区并进行了特点和发展条件比对分析,为开展广西岩溶脆弱生态恢复治理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2.2.4华北平原地区 郑文堂等[23]从多个方面论述了北京市作为首都在发展都市型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方面的工作及其意义,对都市型的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和综合价值链理论进行了分析探讨,针对如何构建三大支撑技术体系,推动都市型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提出了相应建议。吴昊[24]对绿色循环农业在河南省的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进行了阐述,列举了大量国内外绿色循环农业成功案例,对河南省绿色循环农业的发展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与措施。徐亚楠等[25]概括了山东省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和不利条件,分析了省内6个生态农业区的农业生产过程特征和空间布局特点,提出了4条推进山东省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2.2.5华南丘陵地区 蔡立湘等[26]根据长江以南丘陵山区的循环农业发展概况,阐述了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的意义和重要性,指出我国南方丘陵山区自然资源丰富,可利用潜力大,发展循环农业具有重要示范意义,并从稻田系统循环、稻田系统外循环和区域系统循环三个层面探讨了南方丘陵地区循环农业发展应重点解决的关键技术。秦钟等[27]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构建了超效率DEA模型,综合评价了2004年和2005年广东省21个地市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对非DEA有效城市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非有效向有效转化和调整的方向与建议。陈艺荃等[28]总结了福建省循环型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已有的模式,重点阐述了闽东南高优、闽西北绿色和沿海蓝色三大农业产业带的自然和经济条件等,分析了其地域优势和发展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适宜的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
3 我国发展循环农业的建议
虽然国家的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提到发展循环农业,但是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程度仍旧不高,跟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因此,推进我国循环农业的发展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从关键技术研发、典型模式总结入手,凝练适宜产业发展需要的循环农业模式,通过在经营合作组织的示范基地推广来实施农业循环发展的新模式,并且从法律和激励政策保障机制上对于发展循环农业的主体给予保障。
3.1加强循环农业关键技术研发
在发展循环农业过长中,需要集成和研发共性和关键技术,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农业生产资源节能高效综合利用技术,农林生产资源循环回收再利用技术,农产品采后加工、贮藏、分级包装技术,循环农业新能源开发与应用技术,循环农业工程化应用技术。目前,我国在农业领域高新技术的研发和重大项目的攻关,主要集中在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集约化利用、规模化经济效益、资源可持续循环利用等方面的研发仍然比较有限。因此,要加强对循环农业行业攻关,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优势特点,开展农业生产资源循环再利用、生物质能源作物培育、农林土壤污染修复、节约型农业生产等实用技术研究,为循环农业的发展集成和研发简单便捷的共性和关键技术。
3.2总结区域性典型技术模式
通过技术集成和总结,设立区域化试验点,研发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气候特点的农业循环典型技术模式,避免将传统的循环农业模式大而广之地全盘推广利用。通过对现有相关循环农业生产技术的提升和集成,结合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和生态条件类型对这些技术进行修改、完善和整合,形成一系列循环农业典型技术模式,建立一批发展循环农业的试验示范基地,为示范循环生产技术和推动循环农业发展提供支撑。
3.3发挥产业化经营合作组织和基地优势
发展和推动循环农业快速发展的主要手段包括:加快农业经营主体的企业化程度,提升农民合作生产的组织化水平和科学合理地应用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根据不同生态气候地区及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由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在市场机制调节的作用下,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选择合适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好产业化经营组织的示范基地作用,将成熟的循环农业技术优先在示范基地进行展示和示范,通过对示范基地内循环农业实施效益的综合分析,为当地发展和推广循环农业提供科学理论支撑。
3.4建立循环农业政策保障制度
为促进循环农业的加速发展,政府部门积极制定配套的财政税收方面的鼓励政策,组织开展生物质能源工程、发展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能源可持续高效利用方面的研发,培育生物能源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产业。积极推动集约型循环农业的发展,鼓励自主生产和使用循环能源、农业机械及农产品加工处理设备等。创新和推行新型农村金融体制,提供农业小额贷款、农业生产贴息、农业生产配套保险服务等多种金融形式,支持和鼓励企业或农民合作组织开展循环农业模式实践和多种探索。考虑政府与保险机构达成农业政策性保险服务内容,建立农业循环经济的政策保险服务制度,解除农民及其合作组织发展循环农业的风险担忧。建立循环农业环保补偿和技术补贴服务机制,以循环农业创造的生态价值和能源循环价值贴补投入成本,完善新型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投入支撑保障系统。
参考文献:
[1] 高旺盛. 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循环农业科技创新之路[J] .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2):129-133.
[2] 张锡金,刘炳福,李爱海,等. 我国发展循环农业的主要模式及对策建议[J]. 山东农业科学,2007,(4):130-132.
[3] 余 霜,李 光. 国外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 广东农业科学,2012,(4):183-183,194.
[4] 尹昌斌,周 颖,刘利花. 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1):47-53.
[5] 邓启明,黄祖辉. 循环经济及其在农业上的发展应用研究综述.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6,(6):44-50.
[6] Greyson, J. An economic instrument for zero waste, economic growth and sustainability[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7, 15(13-14):1382-1390.
[7] Pearce D. W., Turner R. K. Economic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M]. Great Britain, 1990.
[8] 杨春平. 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经验[J]. 求是,2005,(18):63-65.
[9] 陈德敏,王文献. 循环农业—中国未来农业的发展模式[J]. 经济师,2002,(11):8-9.
[10] 吴天马. 循环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 环境导报,2002,(4):4-6. [11] 尹昌斌,周 颖. 循环农业发展理论与模式[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10.
[12] 黄国勤. 1949年至今中国循环农业的发展[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115-120.
[13] 黄国勤. 中国循环农业:特征与发展趋势[J].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4,7(6):117-122.
[14] 徐可佳. 黑龙江省循环农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D]. 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3.
[15] 李 欣. 低碳经济下辽宁省循环农业发展问题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2010.
[16] 赵 娜. 盘山县稻蟹生态种养模式的研究[D]. 延吉:延边大学,2014.
[17] 杨 文,李世平. 宁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J]. 农业技术经济,2008,(6):101-105.
[18] 任妙丹. 区域专业化背景下河西走廊循环农业发展问题研究[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12.
[19] 何明辉. 甘肃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探析[D]. 兰州:兰州大学,2013.
[20] 罗雪峰,熊 伟,杨灿芳,等. 重庆三峡库区特色农业循环经济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18(2):405-409.
[21] 寇冬梅,朱 江,张 琪,等. 贵州喀斯特山区循环农业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 农业环境与发展,2011,(5):47-50.
[22] 安钧鉴. 广西岩溶峰丛洼地生态农业适宜性评价及其模式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2.
[23] 郑文堂,邓 蓉,胡宝贵,等. 北京都市型现代循环农业发展实践探索[J]. 北京农学院学报,2014,29(4):82-86.
[24] 吴 昊. 河南省绿色循环农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 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4.
[25] 徐亚楠,张绪良,张荣华,等. 山东省生态农业的模式、布局与发展对策[J].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4):81-86.
[26] 蔡立湘,彭新德,纪雄辉,等. 南方丘陵区循环农业发展问题的探讨[J]. 湖南农业科学,2010,(3):147-151.
[27] 秦 钟,王建武,章家恩,等. 广东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DEA分析与有效性评价[J]. 自然资源学报,2010,25(6):904-913.
[28] 陈艺荃,郗永勤. 农业产业带背景下福建省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探讨[J]. 江西农业学报,2014,26(8):118-121.
(责任编辑:贺 艺)
Research Overview and Development Suggestion of Circular Agriculture in China
TANG Rui1, 2,CHEN Peng3,LIU Jing-bo4,LIU Jing2,ZHANG Yang-zhu1
(1.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PRC; 2. Hunan Crop Sciences Institute, Changsha 410125, PRC; 3. Hunan Hort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 Changsha 410125, PRC;4.Agriculture Economy and Agriculture Regional Planning Institute of Hunan Province, Changsha 410125, PRC)
Abstract: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concept and origin of circular agriculture,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model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circular agriculture in northeast, northwest, southwest, north and south China in recent years. It provides four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agriculture in China, which are strengthening the research on key technologies of circular agriculture, summarizing regional typical technology models, enabling industrialized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and bases make use of their strengths, and establishing the policy security system for circular agriculture. It coul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hina’s circular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Key words:circular agriculture; research overview; suggestion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0X(2016)03-0104-04
DOI:10.16498/j.cnki.hnnykx.2016.03.030
收稿日期:2016-01-07
基金项目:湖南省科技厅支撑计划(2015NK2001)
作者简介:汤 睿(1980-),男,湖南宁乡县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作物栽培、植物营养研究。
通讯作者:张杨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