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大学内部治理研究
2016-03-13沈艳丽刘伟刚
沈艳丽 孙 超 刘伟刚
(沈阳工程学院,辽宁 沈阳110136)
1 核心概念和研究现状
1.1 关于利益相关者理论
1963年斯坦福研究提出了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的概念,上世纪80年代以后其影响逐渐扩大,并促进了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转变。西方经济学家在研究公司治理尤其是企业的社会责任等问题时广泛关注利益相关者理论。该理论与传统的股东至上的企业理论不同,认为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参与与投入,企业不仅要为股东利益服务,同时也要保护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布莱尔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了界定:是指所有那些向企业贡献了专用性资产,以及作为既成结果已经处于风险投资状况的人或集团。布莱尔对利益相关者的定义为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提供了依据,由于专用性资产的存在,利益相关者也就可以根据其资产的多少和他们所承担的风险来获得企业对其利益的保护。企业在制定战略目标时要关注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可以使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系统更加综合完善。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任何一个企业都有许多利益相关者,是不同要素提供者组成的一个系统,所以该系统目标不仅仅要为股东利益最大化服务,也要为各要素提供者创造财富、增加价值,因为各利益相关者也是企业的所有人,共同拥有企业产权,分担企业风险。
大学是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涉及各利益相关者,包括:大学外部的政府部门、大学内部的党委成员、校长行政班子、行政人员、学术委员、教职工、学生、家长等各主体。
1.2 关于大学治理理论
关于“治理”的概念,它的研究开端是从企业的管理角度开始的,而大学内部治理的研究在时间也并不长。Robert认为大学的内部治理的体系中有两个体系畴,一个体系是代表着具有学术权威力量的教师构成的体系;而另一个体系则是由理事会和委员会等具有代表性的,涉及行政力量的管理体系。Susan则认为,在大学的治理中,不应该由行政人员主宰、独裁,也应该分给大学老师以及大学的学者一定的管理大学校内事务的权力。Gabriel E.Kaplan认为,所有的高校并非由谁来做出决策就证明其的权力更大,而行政体系和教师体系之间也可以和谐相处,因为他们之间的目标和利益是一致的。美国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认为大学治理不同于行政方面与管理方面,是一种全面进行统筹的构架及不断进行中的进程;伯恩鲍姆将大学治理定义为对组织控制力与影响力这两者之间的架构及进程的调整;美国高等教育研究协会对高校治理的概念界定是:大学治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大学的内部和外部涉及的关于利益的关系人员加入学校中的具有重要性的事情并做出统筹的过程。包括两个体系,即基于法律的行政权力体系和基于学术的教师体系,大学治理是为实现两个体系平衡的结构和运作过程。
本文界定的大学治理的含义为:高校管理者或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协调各主体间权力的分配与行使,让各个主体和谐地参与到治理学校的构建与进程之中。
1.3 治理的效果——利益最大化
利益最大化原则是大学内部治理中各方参与的原则保障。大学内部治理中强调利益最大化原则,就是说,在大学内部治理中各方的参与能够是相互合作的过程,是整体优于部分的机构模式,否则大学的治理就会迷失方向,没有意义。
在大学内部治理的过程实际就是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并不是说治理主体个人利益最大化,而是通过合理配置,达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但最大化的过程中不能以牺牲某些主体的利益而实现个别主体利益的最大化,大学的决策与管理必须在诸多利益相关者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不能顾此失彼。
2 利益相关者参与高校治理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改革发展的不断推进,社会对于大学的需求日益增多,大学对于社会的责任日益增多,大学的事务范围也是在不断扩大。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大学事务,当今已是“大学治理”的时代,现代大学的发展应当是一个多元利益主体共同治理的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完善大学治理结构与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是未来几年高校工作的重点任务,而大学内部治理是多元治理主体的民主参与,对于大学内部治理中相关主体的参与研究从整体层面分析,主要有多元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治理的研究。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制衡与协调发展体现了大学管理制度民主与和谐的价值理念。大学是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利益相关者众多,不同个体有权力进行大学治理的民主参与,而大学治理强调多元治理主体的权力配置,有效参与,责权分明、互动合作,各参与者作为大学治理的利益相关者之一,有权力进行大学治理的参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给企业带来非常重大的影响,学校虽然不是盈利机构,但是大学中教师、学生、以及管理者都是利益相关者,这些代表不同群体利益诉求的相关者,为大学投入人力物力,只有将利益相关者理论纳入到大学管理当中,并最大限度的达到各方利益的均衡,才能使这些利益者的整体利益最大化,从而达到高等教育中的大学的真正独立。
3 研究设计与结果分析
从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不同利益相关者所能够获得的大学治理权力的大小与其是否愿意参与到大学治理之中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不同利益相关方与大学的利益相关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关联,按照这种理论,笔者对大学利益相关者参与高校治理情况做了调研,调研了辽宁省5所高校的120名受访者(包括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家长),具体调查问卷如下:(1)各方参与行政事务管理(包括高校规章制度的制定;高校年度经费的预算和配置;高校内部组织人员的调配和聘任);(2)各方参与教学管理(包括专业、学科配置及管理工作;课堂管理工作的进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教师考核管理工作等);(3)各方参与学生事务管理(包括学生学籍事务管理;学生安全事务管理;学生宿舍卫生管理;学生日常考勤、奖罚管理;学生活动组织管理等);(4)参与后勤事务管理(包括财务管理方面;房屋管理与维修管理;教学设备更新域维护;医疗卫生管理;食堂管理;图书馆管理等)。
调研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利益相关者参与高校治理情况调查表
通过调查,在表1中可以看出,行政人员参与学校事务管理的比例平均占到81.18%,其中参与行政事务管理达到92.5%,参与后勤事务管理到达93.5%;教师参与学校事务管理的比例平均占到15.88%,其中参与教学管理比例最高,到达34.4%,而参与行政事务管理仅仅为6.3%;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管理的比例平均占到2.83%,学生参与学生事务管理比例达到5.5%,学生参与行政事务的管理仅为1.2%,所占比重甚少,而家长更是无法参与学校事务的管理。
教师作为大学内部治理的利益相关者之一,应当有权利参与其中,但是,目前过于行政化的大学运行模式,造成教师在参与意识和参与行动上举步维艰,参与比例较低。这是由于大学管理者的特殊性,教师在大学治理能力和知识方面不足,再加上参与意识不够,始终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因此很习惯性地,大学教师就将教授知识和研究学问当成了其本职工作。而学生主要还是以“学业”为主,习惯性地从老师那里获取知识,这种传统的教课模式导致了学生依赖老师,不愿意动脑,更不要说是参与学校的事务的治理了,因为这些事情与他们“无关”,没有大量的参与到大学内部治理中,这种传统的大学治理直接导致了大学教师以及学生在学校事务管理能力和意识不强。
4 结论
大学内部治理是以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为前提的,教师和学生的利益是衡量内部治理效率的两个重要指标。因此,内部治理的核心问题是解决教师地位和作用发挥问题,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问题。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教授治学。为真正实现教授治学问题,内部治理必需从根本上体现无行政化问题。在中国现实政策环境下,大学去掉行政化是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如何去掉行政化、实现无行政化是今后大学内部治理研究的趋势。
5 结语
大学的治理是大学内部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调合作发展,大学内部治理中需要协调的就是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和义务,大学必须做到既能兼顾各方面利益,又能突出核心利益。行政人员是大学内部的“管理”人员,保证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能够正常有序进行;教师学者是大学发展的中坚力量,我国高等教育的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以及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学术的发展要靠教师的不断钻研与努力,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和支持教师的利益,调动教师积极性,为大学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学生是评价大学内部治理是否科学最有发言权的人,学校离开学生,一切治理都成空谈,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大学内部治理的积极性,给学生以充分的发言权,为建立良好学风、校风提供坚实基础。目前,高校内部治理的核心问题是发挥教师的作用,提高教师参与学校治理的机会和能力,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教授治学等高校治理问题的手段,解决大学去掉行政化的现实问题。
[1]潘海生,张宇.利益相关者与现代大学治理结构的构建[J].教育评论,2007,(1).
[2]朱海珅,韩泽林.利益相关者理论下的大学内部治理研究 [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3,(5).
[3]刘雨辰,武红霞.近年来国内大学治理研究综述——以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为分析文本[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13,(4).
[4]王建华,钟和平.高校治理中社会参与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1,(1).
[5]王荣辉,孙卫平.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高校治理研究[J].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20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