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有企业的盈余管理
2016-03-13李思捷河海大学商学院
李思捷 河海大学商学院
浅谈国有企业的盈余管理
李思捷 河海大学商学院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层选择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会计政策或交易安排,而国有企业的盈余管理有不同的特点,本文主要通过国有企业的“特殊”性质来从看盈余管理的动机,同时也给政府和投资者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国有企业 盈余管理
一、盈余管理的涵义
关于盈余管理的涵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被普遍认可的是Healy和Wahlen于1999年对盈余管理所作出的解释:当管理者在编制财务报告和构建经济交易时,运用判断改变财务报告,从而误导一些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根本经济收益的理解,或者影响根据报告中会计数据形成的契约结果。
二、国有企业下的盈余管理的特点
私有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因是单纯的财物动因,而鉴于国有企业的固有特点和主要问题,国有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往往与企业经营者的政治目标(如升迁和政治荣誉等)或利益目标(如剩余控制权和职务消费等)直接相关。
1.“改制”为企业经营者创造盈余管理条件。通过改制后的公司盈利并不是靠企业真正的市场化模式实现,而是通过不公平的关联交易调整其盈余,上市公司利用“一股独大”这种股权结构的关系,公司经营者就很容易掌握较大的控制权使公司经营者处于缺乏有效监督的“内部人控制”状态,由于“内部人控制”造成的更加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对内部人监督的困难,公司经营者就很容易在公司业绩欠佳时,为了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粉饰会计报表、虚增资产少计费用等会计信息的造假活动。
2.管理者的政治目的是盈余管理重要的诱因, 市场化的薪酬制度难以展开,薪酬激励目标难以明确。在国企中,很多高管并不是市场选拔出来的,而是直接由政府委派,具有行政指导作用,这种“干部”兼高管的身份使得与业绩挂钩的薪酬激励可能不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国有企业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是社会责任指标(保障民生、促进就业、维护社会公平和稳定)市场指标(利润最大化)的不唯一性,使得高管薪酬激励制度难以展开,而且考核指标简单;
3.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特殊的委托代理关系。国有企业盈余管理中的委托人是国资委,而受托人是国有企业的高管,政府作为国有企业的资产所有者、投资者和收益者的地位仍然存在,而国有企业作为政府职能延伸的特有功能在相当程度上存在,国有企业享有国家特殊的资源,承担着一些社会责任,这样就出现了政府部门“为国企解困”而让一些效益不好、但与地方利益关系密切的企业优先上市的现象。
4.高管的变更会影响国有企业盈余管理的手段;国有企业的高管因循行政任命方式,受政治利益驱动,维护上市公司形象的动机更强烈(Jian and Wong,2010),因此会持续的进行的正向的盈余管理。在新官上任时,高管会偏向于在初期进行负向的盈余管理,俗称“大洗澡”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政绩,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实证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比如Aship Ali and Weining Zhang(2012)、Hermalin and Weisbach(2003)等。而且有研究表明,新任高管进行负向盈余管理最根本的目的是把当期的收益储备起来,以挪到后期占为己用,为自己将来对公司业绩提升做出贡献提前做好准备。
5.在职消费的增加会触发国有企业进行相应的盈余管理;在职消费(Rajan和wulf)是一种私有收益,是对货币性薪酬的补偿。国有企业在职消费金额巨大,但被模糊列示的现象较普遍, 因其权力和职务之便获取的伴随利益。国有企业机构庞杂、冗官冗员等内部治理机制的不健全,国有企业高管在履职时享有的超额度待遇,是在职消费极为值得关注的方面,
三、总结
一般而言,国有企业经营者在任期之初会努力突出成本、降低盈余以争取更多的政府支持,而在任期之末往往通过各种手段突出自己的经营绩效。相比较之下,自然垄断和行政性垄断的国有企业更有可能习惯于虚增成本以争取财政补贴或产品价格上调;竞争性的国有企业更有可能习惯虚增收入和利润以利于经营者的荣誉和政治地位;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出于提升股票价格、顺应监管规则和再融资的需要,也有虚增收入和利润的动因。
1.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提高国有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在当前的制度条件下,建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传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存在的政企不分、政资不分及所有者缺位等问题,促使上市公司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还能够减少政府职能部门对国有企业的干预,加强对公司管理层的约束激励,对于有效控制内部人控制现象,减少国有企业( 特别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减缓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程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2.健全会计准则,减少盈余管理的余地
美国著名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认为盈余管理产生的两个条件,一个是“契约摩擦”,一个是“沟通摩擦 ”,会计准则不是盈余管理的“因”,虽然企业会计准则不是导致盈余管理的根源,但毕竟是盈余管理乐于借用的主要工具。因此,会计准则的科学性、严密性和弹性如何,对企业管理当局利用其进行盈余管理的广度、深度和频度无疑是有影响的。
[1]邓春华.基于博弈分析的盈余管理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03
[2]陈琳玮.我国国有企业盈余管理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
[3]张泽南.管理层权力、高管薪酬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一兼论政府限薪令的治理效果[D].西南财经大学.2014
[4]谢柳芳、朱荣、何苦.退市制度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基于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分析[J]. 审计研究. 2013(01)。
[5]袁知柱、宝乌云塔娜、王书光.股权价值高估、投资者保护与企业应计及真实盈余管理行为选择[J]. 南开管理评论. 2014(05)
[6]包阳.国有企业高管变更、继任来源与盈余管理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
[7]吴庆芳.高管报酬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D].中南大学,2011.
[8]蒋梦琪.国有企业在职消费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 ——基于信息披露质量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