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贫困大学生消费问题研究

2016-03-13张雪冬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消费导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消费

张雪冬 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当代贫困大学生消费问题研究

张雪冬 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伴随着我国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与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消费成为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不可忽视的是,当代贫困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面对消费时,在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行为等方面显现出亟待全社会共同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贫困大学生为关注点,通过发现其消费问题,挖掘其消费原因,探究其消费措施来呼吁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加强对贫困大学生消费方面的正确引导,使其树立健康理性的消费观,构建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推动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贫困大学生消费问题消费心理

由于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和课余时间的增多,当代大学生有了更多的消费时间和消费空间。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讲,他们是消费群体,但因他们特殊的社会客观背景和部分学生主观观念的偏差,其消费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从而引发相关的消费问题。

一、当代贫困大学生消费问题的表现

(一)过低的消费水平

对于大多数贫困生来说,仅高校每年学费这一项就已经成为其家庭的沉重负担和无法逾越的“数字鸿沟”,所以在生活方面的费用只会少之又少。有关数据表明,贫困生的月消费普遍在200---250元,少于150元的人也不是个别。为了节省伙食费,许多贫困生只吃最便宜的饭菜,有的甚至通过缩减三餐来减少饭费开销。为了避免除最基本生活费以外的费用开销,部分贫困生会有意缩小甚至封闭自己的社交圈,以致内心孤独甚至自闭。还有的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耽误上课时间去外边兼职打工赚钱来贴补甚至维持自己的生活费。生活的压力使他们无法像其他同学一样享受这个年龄该享受的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严重的更会影响到自身的学业和未来。

(二)单一的消费结构

因为贫困生的生活费用本来就少,所以为了维持日常的生活开销,他们不得不把消费资金花在“刀刃”上,即花在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上。而对于体育运动、医疗保健这些起码的支出项目由于其消费支出不足也不得不压缩甚至放弃,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身体健康,长期下去容易导致身体状况欠佳,进而影响正常的学习。现代人除了消费生存资料外,还应该有一定的发展性消费。在普通大学生看似很平常的参加考证培训提升自我,进行休闲旅游开拓视野等这类发展性消费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讲却是一种“奢侈”的消费。贫困生的这种消费状况使他们自我屏蔽的与其他同学隔离开来,导致朋友寥寥无几。

(三)非理性的消费行为

当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聚在大学校园时,鲜明的贫富差距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焦虑自卑但又虚荣攀比的矛盾心理充斥着他们的内心。对于学费、住宿费等刚性消费,很多贫困生因担心无法按时缴纳费用影响选课甚至毕业,出现紧张焦虑的心理;对于自己家庭状况,有些贫困生出于强烈的自尊心与虚荣心极力掩饰或回避;对于日常的消费,部分贫困生往往通过购买高于自己生活费额度的商品来寻找与周围同学投合的“归属感”。有的甚至只是为了追赶潮流,满足自我的“虚荣心”,将省吃俭用的基本生活费用于所谓的“面子消费”,还有的甚至不顾自己的家庭实际情况,通过借债、信用卡透支以及不正当不合法的手段获取,这严重影响了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当代贫困大学生消费问题的成因

贫困生在消费方面出现的问题已不仅仅是物质方面的缺乏,更是严重影响到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价值观取向。这既是一个个人问题的反映,更是一种社会问题的折射。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现实存在的客观社会因素,也有因消费观念偏差造成的主观因素。

(一)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较大

一般来说,社会因素是其他所有问题产生的基础因素。[1]由于我国人口多,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在生产力进行过程中出现了多层次的不平衡发展,最具代表性的是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区呈现的区域性不平衡发展。中西部有相当部分区域经济发展依然比较落后,收入水平偏低,这些低收入家庭的学生一旦到相对富裕的地方上大学,既要承担高额的学费,还要支出很大比例的生活费、住宿费等日常开销,这对于贫困地区的贫困家庭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压力。另一种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重要表现是农村与城市发展的不平衡,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这种经济结构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得城乡差距拉大,影响着农民收入的提高,使相当多的农村家庭无力支付子女读大学的费用。就是在城里中,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国有、集体企业在改革中释放出了大量过剩人员,家庭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子女就会因沉重的学杂及生活费成为贫困大学生。另外,如父母年老、家庭发生意外、家中子女多等一些特殊原因,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足量的社会保障,也最有可能成为贫困者。拉大的收入差距正是贫困生消费问题产生的根源。也就是说,学校出现贫困生消费水平低、消费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正是社会的一个典型缩影。

(二)学校欠缺合理的消费教育引导,资助体系不完善

贫困生乃至所有的大学生都是未来踏入社会的消费新生代和主力军,使其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对个人对国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消费教育也有着任重而道远的深刻意义。但大多数高校只重视文化课的设置,课间也很少组织消费问题方面的心理辅导,高校校风建设也很少进行正确消费观的宣传活动。忽视消费方面的教育,再加上西方各种消费思潮的涌入,包括贫困生在内的很多大学生普遍缺乏一个正确的消费引导,导致学生不懂正确理财,不懂合理消费,价值判断模糊,成为导致诸如盲目从众、攀比炫耀等消费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有一定的局限和不足。首先,认定标准执行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会不断变化,学校如何及时准确的掌握这种变化,帮助到最需要的学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操作过程;其次,在贫困生的认定中会因监督不力而出现“假贫困生”的现象,这会使评判在一定程度上缺失公平性;再次,高校一般对贫困生以物质的方式资助,而因消费贫困引发的心理贫困却一直被忽略在资助范畴之外。高校是培养新时代接班人的阵地,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仅仅停留在学习成绩的层面,还包括心理素质层面,不会因为是贫困生就降低选拔门槛。但从物质层面资助,难免会造成与社会需求脱轨的情形。[2]

(三)个人消费观念偏差,消费心理失衡

贫困大学生大多数来自不发达的地区,步入大学后,面对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容易导致消费心理压力较大。消费水平低,消费结构单一这只是贫困生外在的共性特征,需要社会更深层次关注的是由表及里折射出的他们在社会中的弱势心理,如果不加以及时引导,会导致他们难以正视自己的处境,对生活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对自己产生自卑自闭的心理。长期下去严重影响学习和就业。贫困生消费心理失衡的结果除了悲观消极外,还会产生另一种偏差行为,即通过消费远高于自身生活费用正常水平的物品来弥补自己的尊严或拉近与同学的距离,寻找所谓的“归属感”,进行“面子消费”,打肿脸充胖子。据调查显示,低自尊的人容易冲动消费。当人的自尊下降的时候,容易寻找外部因素来增强自信或自尊。贫困家庭的孩子,内心有更强烈的自卑倾向,害怕被人瞧不起而往往通过物质上的追求来填补精神上的“缺失”。不论是自卑自闭还是跟风攀比,这都是一种逃避的心理。

三、解决贫困大学生消费问题的对策

贫困生在消费方面出现的问题已不仅仅是物质方面的缺失,更是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价值观取向。所以,要解决贫困大学生的消费问题,提高他们的消费水平,改善他们的消费结构,端正正确的消费心态,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为祖国培养栋梁之才,不单单是学校的任务,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一)调节生产力结构向均衡发展,缩小收入差距

要想解决该问题,从根本上讲还是要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调节生产力结构向均衡发展,从而缩小收入差距。以往西部的基础设施的落后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大力改善中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此庞大大的工程不仅需要企业自身投入,更需要有国家的政策和财政的支持,故还要在制度上创新,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突破束缚西部经济发展的各种体制性障碍,开放市场,引进人才与技术,加速中西部的经济发展,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进而提高这些地区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才能从根源上尽可能减少贫困生消费窘迫的局面。另一项重要措施是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消除城乡之间在居住、就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二元化政策管理,大力实行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消除城乡壁垒。同时,充分挖掘本地特色,开设工厂或发展第三产业,就地解决农村劳动力剩余和小城镇发展问题。再者,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得到切实的保障。均衡生产力结构,缩小收入差距、贫富差距,这是减少贫困生消费问题的根本措施。

(二)重视消费教育的引导,完善相应的资助体系

对于学校而言,应积极组织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讲座或设置相关的消费课程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从思想源头上进行教育。一、通过选修有关理财与消费方面的课程系统科学性的了解如何理性、健康的消费。二、通过建立心理咨询室或开设网上心理咨询站,特别是对有自卑心理和虚荣心理较强的贫困生在保护他们自尊心的前提下给予及时的心理疏导,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三、在校园内大力宣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秀品质,如开设相关讲座,通过讲述真人真事进行道德上的感染与内化。除了重视消费观的健康引导,还要与时俱进,完善相应的资助体系。多年来,国家、社会以及各大高校都非常重视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出台了许多资助政策,比如学校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困难补助金,设立勤工助学岗位,构建了一系列有效的资助体系。同时,资助体系也随着时代做着相应的调整。就拿我省来说,从2016年秋季起,在河北省内公办普通高中、中职学校、普通高校就读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免学费、住宿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同时符合以上条件的学生全部享受国家助学金。除了解决贫困生经济方面的资助问题外,还要关心他们心理上的贫困,要把他们培养为当代合格的大学生,资助他们脆弱的心理更为重要。总而言之,完善资助体系需要做到物质精神双管齐下。

(三)正确看待消费,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

作为贫困生,最重要的是端正自己的消费态度。首先要正视贫困,这包括:正视自己家庭的贫困,体恤父母的不易;正视自身的贫困,把在苦难中磨练自己的意志看做未来人生的一笔财富。通过学习优异来弥补自身的贫困,从而找到自信点,绝非用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物质消费掩盖心理的贫困。自觉培养良好的消费行为习惯,克服和抵制享乐及拜金思想,形成健康的消费心理。其次,平时要养成经常阅读的好习惯,通过泡图书馆来代替泡网吧,因为精神上的充实远非单纯的购物休闲消费金钱消耗时间所能替代的,通过阅读还能从书中找到适合调节自己心理的方式;通过积极参加社团活动不仅能开拓视野,锻炼能力,还能结交志同道合的好友来代替通过请客喝酒交友的方式。再次,在不影响正常上课学习的前提下,通过勤工俭学锻炼自己独立自强的品质,也为今后的就业提供宝贵的经验。在课外,还可以通过参加义工或志愿者的形式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本领帮助社会上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在回报社会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升华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而言之,贫困生的消费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性问题,这直接关系到贫困生的价值理念是否正确,是否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社会的每一个主体都参与进来,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呵护我们贫困生的健康成长。

[1]李淼.贫困大学生消费心理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科技大学,2011:16

[2]林娜,覃干超,罗元.高校贫困生资助新模式[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6

[3]蔡春燕.贫困大学生消费心理探析[J].鄂州大学学报,2015:38

[4]陈亮.贫困大学生消费结构与消费观研究——以重庆邮电大学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10:15

[5]王欢.贫困大学生问题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06:29

张雪冬 (1990),女,河北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消费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40年消费流变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新消费ABC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