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春色
2016-03-13张雪峰北京市密云区地方税务局十里堡税务所
张雪峰 北京市密云区地方税务局十里堡税务所
古村春色
张雪峰 北京市密云区地方税务局十里堡税务所
石塘路村隶属密云县石城镇所辖行政村,下辖桃花地自然村,地处云蒙山东麓,座落在烟波浩渺的密云水库西岸,村域面积511.3公顷,现有村民216户、计553口人,均为汉族。石塘路村历史悠久,文脉厚重,地杰人灵,风光旖旎,不仅是京郊特色民俗村,而且也是北京地区最美的乡村之一。
石塘路村地名的由来
追根溯源,回眸历史,据《北京文史资料精选·密云卷》记载,石塘路唐代称黑城川,又名石塘岭,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因明朝初年在石塘岭建营城设驻军,从此地名改为石塘路。
关于石塘路村地名的由来,人们熟不知在民间还流传着一曲传说故事。相传,石塘路村“石”字的由来,是因云蒙山石头多的缘故,所以“石”字便成为了村名的第一字;“塘”字是缘于白河在该村的山湾里形成了一片池塘,为此“塘”字便成为了村名的第二字;“路”字是取用于明朝军队的番号(明嘉庆年间石塘岭为蓟镇西路协守之一),所以,“路”字便成为了村名的第三字,三字合一称石塘路,村名由此延续至今。
石塘路村的明清往事
寻幽探胜话旧事,石塘路村史流长。走进古村石塘路,(又名石塘岭),只见明代的古城遗址已成为残垣断壁,自建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过去的一切虽说已不复存在,但它给石塘路的后人留下了一份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下面笔者就给亲爱的读者朋友打开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档案。
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至1398年),明政府于石塘岭(今石塘路)修长城、筑营城、设驻军;明嘉靖年间在石塘岭建广盈仓,并储备有军粮马草。石塘岭营城为正方形,长宽各五十丈,设有四城门,城墙外侧用石条青砖包砌,城上并设有垛口。以十字街为中心,由此形成了两条主街,城西还设有演练士兵的校军场,另外在城东城西还设有两条南北走向的街道。因石塘岭为密云长城的重要关隘,后被纳入蓟镇(今天津市蓟县)西协四路之一,名为协守营,因此将地名改为石塘路。
石塘路为密云西北部的一个边陲重地,不仅营城上备有滚木 石,土造铁炮,而且城垣周围也布防严密,更重要的是石塘路协守营还负责23处长城关口的把守和95座敌楼的防御。明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于石塘路设参将守卫之,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石塘路由驻扎在石匣营的著名爱国将领戚继光统管,由此可见石塘路也是保卫密云的重中之重。
明万历二年(公元1573年),为了再固边陲,明政府又在石塘路老城的基础上扩建营城,名曰南城,由此将老城南门改为鼓楼,街道沿鼓楼向西沿伸,并于偏西处开设一门,名为南门。南门上方还镶有匾额一块,匾文曰:“石塘岭新城”,北门仍为“左普雄关”四个字,东西两门依旧。在扩建后的营城内并设有千总衙门,称“南衙门”,其责就是管理军务统领兵丁,另外营城内还设有把总衙门,称“北衙门”,并负责四城门的守卫任务。“古北关前月似霜,石塘岭下塞云黄,鸣笳剌剌边声起,多少征人尽断肠。”这首诗是明代文学家灵宝许 对石塘路营城的观后感言。
清朝初年,清政府将石塘路仍作为北京的一个门户,于石塘路设都司驻守。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将石塘路协守营改为城守营,营城内设辖官3名,领骑兵12名,兵丁59名,营马13匹。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石塘路由城守营改置为守备,隶提标,其中设把总1员,外委2员,马兵12名,步兵59名,备马13匹。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石塘路由守备改设为把总戍之。
回眸往事,石塘路的先人不仅创造了辉煌的历史篇章,而且还孕育了浓郁的风土民情,在历史上不知演义了多少连续剧。当今天人们在踏上那片古老的土地时,早已暗淡了刀光剑影,淹没了黄尘古道,换了人间。
石塘路村的生态美景
古村石塘路,今日景更秀。石塘路村不仅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而且还是北京最美的乡村。走进最美的乡村石塘路,是三季有花,绿草如茵,五彩斑斓;眺望沟沟坎坎,只见松柏长青野花盛开绚丽多彩;浏览那绿油油的梯田,形似一条条玉带捆在山间;透过丛林,农舍掩映在绿色之中;远闻山谷,只听泉水叮咚百鸟啼鸣;再看那巍峨俊美的云蒙山,是山峦起伏层峦叠嶂;环视西方,只见那蜿蜒曲折的古长城,形似一条巨龙从白河东西两侧山顶直插谷底;置身其间,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不时高呼呐喊,无不被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折服。
进入新世纪的石塘路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我县打造“北京·密云绿色国际休闲之都,三个走在前列”为目标,紧紧围绕石城镇党委政府“立足民生稳镇,做足山水文章,抓好生态旅游,富裕石城百姓”这一中心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使古村旧貌变新颜,到处呈现出勃勃生机。
走进生态文明村石塘路,首先印入我眼帘的是,街道花墙独特新颖美观漂亮,鲜花盛开万紫千红;漂亮的太阳能路灯矗立在街头巷尾,似高空的明月把古村的夜晚映照的是一片明亮;再看那大街小巷,土路变成了水泥路;步入农家小院,是家家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人人睡上了节能炕,户户改造成了水冲式卫生间。
来到健身公园,只见健身器材型式各异,应有尽有,为此百姓是天天晨练,爱不释手;走进文化大院,来到益民书屋,只见各类书籍布满了书架,珍藏图书达上千册有余;步入棋牌室,老人们是喜笑颜开,玩的不亦乐乎;浏览数字影院,只见设施齐全功能完备,乡民们既能看大片又能欢歌娱乐,古村无处不彰显出文化气息。这一切,妆点了石塘路村百姓的新生活。
石塘路村,自古人杰地灵风光甲秀,古迹众多文脉厚重,民风纯朴热情好客。不仅历史悠久文脉厚重,而且还有山有水有绿色,素有“绿色村庄”之美誉。初到古村浏览,给人们的印象是村外不见房,进村闻花香的感觉,简直是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石塘路村的新貌,可说构成了一幅恬静悠然的山水画卷,任何一个纯粹的都市人都会令石塘路村的景色而陶醉。
在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有座慕俄格古城,“慕俄格”取名彝语“天脚下的王城”。“天脚下”是说她的神秘,“王城”说的是她的美好。由云南建投集团开发的慕俄格酒店就是镶嵌在古城中心那颗明珠。两年来,慕俄格酒店在方城深耕属地文化,传递民族风情,让游客深切感受到了古城的历史风韵。
石塘路村的民俗旅游业
走进石塘路民俗村,立刻就把人们的眼球给吸引住了。环顾四周看变化,只见民宅依山而建,错落有序,经济发展,百姓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如今它已令世界人刮目相看。要说都有那些具体的新气象呢?那么笔者就给广大的读者朋友继续往下解读。
石塘路人以古文化为底蕴,充分挖掘旅游资源,在古营城遗址旁建起了一座青砖兰瓦、装饰华美的“古城人家”民俗大院。走进民俗大院浏览,有石磨、石碾子、古水井、农具等,是古香古色独具匠心,到处充满了明清文化韵味,并吸引来了大批中外游客到此观光休闲作客。
勤劳质朴的乡民以“古城人家”民俗大院为引擎,着力打造民俗村建设、优美乡村建设。民俗小院有三合院式的、有四合院式的、有乡土型的,总之风格各异,色调鲜明。
不但民俗小院建设的美观漂亮,而且名字起的也是吉祥如意各具特色,并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如今的石塘路村,是家家开办了民俗小院,人人当起了小老板。
走进夏季的民俗小院,只见丝瓜、葫芦挂满了藤架和房前屋后,游人用餐可自己采摘,而且还可亲自下厨烧菜,享受着丰富的美味佳肴。茶余饭后,有的游客在农家院内娱乐欢歌,有的游客和主人谈天说地,总之各有所得其乐融融。浓浓的乡村情趣,愉快的双休日旅行,使游人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俗话说:“有了梧桐树,必招金凤凰。”民俗旅游休闲业的兴旺,使石塘路村的人气是逐年攀升客流不断,高朋满座财源滚滚。乡民们正是依靠着党的惠民政策和发展民俗旅游的这棵摇钱树,是家家成了聚宝盆,勤劳致富挣大钱。面对着美好的幸福生活,石塘路村的百姓乐得是合不拢嘴。
石塘路村的特色产业
思路决定出路,智慧打造成果。浏览完“古城人家”大院和“民俗小院”后,笔者又来到了石塘路村草艺馆参观。聪明智慧的石塘路人,充分利用密云水库周边的蒲草资源,挖掘民间艺术,研发草编工艺制品。步入草艺馆展示大厅,只见墙上挂的、地上摆的、货架上陈列的,是琳琅满目布满了大厅。草编工艺制品主要有凉帽、花篮、圆桌、座椅、托鞋、手摇扇子、菜篮子等不下40余种,五颜六色做工精美,令人目不暇接,赞叹不已。
常言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村党支部书记任克金向笔者介绍说:“我们村加工的草编工艺制品主要销往日本、上海、河南、安徽等地区,并深受国内外朋友的青睐,员工的月人均纯收入达一千五百多元。”石塘路村一代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用辛勤的汗水在“金土地”上闯出了致富路,村民的生活水平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三个文明建设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老话说:“民以食为天,安居才能落业。”面对着这红红火火的好日子,村民孙秀英对笔者感慨地说:“近十年,在党的一系列惠民政策的支持下,在村两委班子的领导下,如今俺们村是人人创业致了富,家家走上了小康路,腰缠万贯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由此实现了我们几代石塘路人追求的梦想。”是啊!孙秀英的一席话可说道出了农民的心声。通过发展,石塘路村目前已荣获京郊特色民俗村、京郊发展乡村观光旅游先进村、北京最美的乡村称号,如今已成为石城镇一张靓丽的名片。
老话说:“不知有汉何论魏晋。”通过入村采访,使笔者亲感石塘路的山山水水是那么俊美,历史文脉是那么厚重,发展成绩令人瞩目。笔者深信,在党的十八大路线指引下,祝愿石塘路村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锦上添花,再润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