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对目的地居民心理影响分析

2016-03-13袁秋霞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34期
关键词:目的地心理学居民

袁秋霞

(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450042)

1 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阐述

文化心理经常认为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层结构”,是“固化”于人的价值体系之中。不同的种群有自身不同的文化,这是种群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而社会心理则是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下,随个人的情况不同而随时改变的,具有自发、不稳定等特征。

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并无隐性或显性区别,只是两者在认知中的地位不同。文化心理是同一种群在同一方面会显出极大的共性,比如,我国各少数民族旅游目的地,民风民俗各有特色,但是在中国文化范畴内,文化心理就具有很大的共性。而社会心理“易变”,但这种“易变”也有其自身的文化背景,例如,我们不能将旅游地开发的不同时期对应的居民心理进行分门别类,心理学研究不像其他学科,用周期表的形式去划分和解释构成心理的因素及其规律,这也正是因为个体在社会心理方面会显示出极大的个性。所以研究社会心理的变化必须在文化心理的基础之上去研究。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对于旅游目的地居民心理的研究产生了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和文化心理学的视角,两者关注的重心是不一样的。简单的讲,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相对于文化心理来说是“易变的”,是从社会的角度去考量对个人心理的影响,分析个人心理共性方面的东西,强调的是在社会发生变化时,个人心理变化的过程和模式分析。而文化心理学视角下的分析则更加强调的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差异,就旅游目的地而言,城市型旅游目的地和乡村型旅游目的地就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土壤,孕育着两种不同的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城乡的文化差异更加明显。旅游活动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就是其流动性,这种流动性不仅仅是游客的流动,信息的流动,更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化主体的流动。对于城市来说,更多的是受西方影响较大的现代文化,作为旅游目的地,发展旅游给当地带来的变化,对当地居民心理产生的影响应是远不同于乡村型旅游目的地的。对于乡村来说,现代化程度要小得多,更多的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因此,我们可以把两者之间的差异看作是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差异,不同的地域文化差异也是产生旅游流动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同的文化背景必然会引起心理上的差异。而不同的心理也会导致不同的行为。因此,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去解释旅游的发展对城乡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居民的心理和行为就显得尤为重要,而面对当地经济,社会生活以及生活环境发生的改变,所引起的居民心理的变化,必定要从城乡两个角度去考虑。

2 旅游对目的地居民心理影响的过程分析

把旅游发展作为影响因素来看,旅游目的地居民的心理随着旅游的发展不断地变化,其变化存在着“感知,调试,维护和变化”四个节点。其各个节点之间具有各自特性,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2.1 感知

感知指旅游目的地居民对当地旅游发展的初始态度,并不仅仅局限于赞成反对或是满意的程度,而是指所有的目的地居民在变化发生后,将如何应对变化时的一种心理状态。这一状态通过实地调查会有一个大致的轮廓但并不准确。其原因有二,其一,由于个体个性和文化的差异,使最初的感知千差万别。其二,调查方法过于简单。比如在问卷调查中,被调查者通常被要求对如“旅游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样的问题做出赞成或反对的表述。这样的作法会使回答带有偏见。对于一个调查项目表示赞同并不意味被调查者对该项目做出了积极或消极的评价,因为旅游创造的就业机会有很强的季节性,而且收入不同,就业机会增多并不能说明目的地居民就对旅游业的发展感到满意。同样“旅游的发展改善了人际关系”这些类似的问题也会遇见如上的困境。若将“变化水平”和“喜欢程度”这两部分按程度做分值处理(通常使用的是李克特量表),在一定程度上能使被试表达的更为准确,但是旅游目的地居民并非旅游研究者,他们只能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考虑,并不能对大局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这种情况下,仍机械的去通过文化,经济,环境的角度来判定居民的态度就稍有偏颇。

2.2 调试

旅游目的居民地在感知的状态下,其心理上会做出一些变化和举措,这些心理上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其行为。通过对前人研究经验的总结,我们可以将这些变化划分为四种情况即,适应变化,迁就变化,规避变化,阻止或是抗拒变化。这些变化并非按类型准确的出现在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说它们出现在旅游发展的各个阶段,这种心理上的调试不单单是个人心理的调试,也是群体心理在面对变化时的一种应对方式,影响它们的原因是多样的。总之,大多数居民的心理变化情况直接影响着旅游发展的方向,这也是学界越来越重视旅游目的地居民态度研究的原因之一。

2.3 维护

维护是指旅游目的地居民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试图达到的一种心理均衡的状态,是对上一阶段心理变化的消解。这种消解并不一定会促进旅游的发展,也有可能阻碍旅游的发展。但这种平衡状态是一定会出现的,这点可以从个体心理学中找到佐证。这一状态的产生往往会伴随着某种新的规范的出现。对于旅游的发展来说,这一规范并不一定就是正面的,例如居民也可以达成一致,阻止旅游的发展,这样也可以使居民达到某种心理平衡。

2.4 变化

变化是指上述平衡状态发生的变化。随着旅游的发展,目的地居民的心理平衡状态不会一直停留在同一水平上,平衡并非永久的,当外界条件发生大的变动时候,这种心理平衡就会被打破,同样为了达到平衡状态而建立的规范也将受到破坏。从整体来看,目的地居民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循环,那么这一变化是这一循环的结束,也是下一循环的开始。目的地居民又会重新感知,心理适应,维护,变化,如此循环下去。

这一过程可以用下图来表示,此循环是随着旅游发展心理过程的,而不是旅游发展,既可看作是个体心理的循环,也可看做是群体心理的循环,一层一层的方块可以不断的往下细分,代表了个人和整体之间的关系,个人心理与个人心理之间,个人心理与群体心理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的,大多数个人的心理同向运动才会引起某地整体社会心理的循环运动。

图1 心理循环运动

总之,这一过程对整体和个体都具有相同的解释力,个体与个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概括出在心理变化模式过程中的表征形式。其表征形式是当地居民面对生活各方面变化时,进行心理调适的表现形式,也是为了使其在心理上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这一切的改变可以归根究底看作是对复杂生活进行简化的应对方式。

[1]王婉飞.旅游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2]俞国良.社会心理学经典导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方克立,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尹德涛.旅游社会学研究[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5]李炳全.文化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6]申荷永.中国文化心理学心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7]赵建军.旅游对目的地居民文化影响评价体系及其实证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7.

[8]万辉.旅游目的地居民旅游影响的态度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7.

[9]陈晓燕.农业旅游目的地居民满意度及其影响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10]杨凯凯.乡村旅游对目的地居民社区满意度的影响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8.

猜你喜欢

目的地心理学居民
向目的地进发
恋爱中的城市
迷宫弯弯绕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动物可笑堂
1/4居民睡眠“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