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梁启超《变法通议》的政论风格及影响

2016-03-13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名作欣赏 2016年11期
关键词:变法梁启超文体

⊙尚 敏[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浙江 宁波 315211]



论梁启超《变法通议》的政论风格及影响

⊙尚敏[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浙江宁波315211]

摘要:《变法通议》是梁启超政论思想和政论风格的代表作,梁启超的政论文论点鲜明,论证严密,文风流畅,文笔犀利。其思想和风格与当时的政治背景及其个人经历息息相关,对当时社会各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关键词:政论风格影响

《变法通议》是梁启超1896年发表的宣传维新思想,鼓吹变法的政论文,文章以现实政治时事问题为主,紧密联系时政,剖析事理,直抒胸臆,因其风格鲜明,文采迥异,政见卓越而影响深远,并借助《时务报》使得梁启超赢得“舆论界天之骄子”的美名。本文将通过《变法通议》简要分析梁启超的政论风格,阐发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一、《变法通议》的政论风格

1.论点鲜明,富有预见性。《变法通议》处处可见梁启超对变法图强的坚定信念和对新中国的美妙憧憬。如《论不变法之害》分析了中国自古以来但虞内患、不患外侮的情形,指出“使能闭关画界,永绝外敌,终古为独立之国,则墨守斯法,世世仍之,稍加整顿,未尝不足以治天下”。作者假设没有外敌入侵,则足以平国内,扬天下。《论科举》主张改科举,认为“凡自明以来,取士之具,取士之法,千年积弊,一旦廓清而辞辟之,则天下之士,靡然向风,八年之后,人才盈廷矣”。认为科举废除之后不可畏无人才。《论学会》主张广设学会,“遵此行之,一年而豪杰集,三年而诸学备,九年而风气成……以雪仇耻,何耻不雪!以修庶政,何政不成!”预见了广立学会雪耻修政的美好图景。

2.论证严密,富有逻辑性。《变法通议》论证方法多样,层次清晰。以《论不变法之害》为例,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将国家比作“更历千岁,瓦墁毁坏,榱栋崩折”的“大厦”,“室中之人”有三类,或“犹然酣嬉鼾卧,漠然无所闻见”,或“束手待毙,不思拯救”,或“补苴罅漏,弥缝蚁穴,苟安时日”,这三类人“用心不同”,但都不可避免的“同归死亡”,寥寥数句便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清政府的岌岌可危以及国人和官绅阶层的蝇营狗苟心态。《论译书》“官之接西官,如鼠遇虎,商之媚西商,如蚁附膻”,生动尖锐地描绘了中西官商的状态。《论变法必自平满汉之界始》“譬之十人同一附舟,中流遇水,将就覆溺,于是附舟者呼号协力以助舵楫之役,则于操舟之主人,为有利乎?为有害乎?”以此比喻满人阻挠变法是“同舟而敌国,同室而操戈,未有不速其灭亡,同归于尽者也”。

类比论证。《论不变法之害》“今夫人一日三食,苟有持说者曰‘一食永饱’,虽愚者犹知其不能也。以饱之后历数时而必饥,饥而必更求食也。”以此类比祖宗之法一成不变、一劳永逸之说法,论证变法“为天之道也”。《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以病人类比中国,说明中国现今之首要任务。“今有病者,其治之也,则必涤其滞积,养其荣卫,培其元气,使之与无病人等,然后可以及他事……若今日之中国,则病夫也。不务治病,而务壮士之所行,故吾曰,亡天下者,必此言也。”此类生动论证使得道理浅显易懂,一针见血,发人深省。

比较论证。《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美国兵不过两万,其兵力于欧洲,不能比最小之国,而强邻眈眈,谁敢侮之……土耳其以陆军甲天下,俄土之役,五战而土三胜焉,而卒不免于今日”,用美国、土耳其等国比较论证“国之强弱者在兵,而所以强弱者不再兵”的道理。《论女学》“是故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英、法、德、日本是也,女学衰,母教失,无业众,智民少,国之所存者幸矣,印度,波斯、土耳其是也”,通过比较来说明女学之重要性,一正一反,是非之间清晰可见。

事实论证。《论不变法之害》列举中国积弊之现状,“地利不辟,人满为患,工艺不兴,商务不讲,学校不立,兵学不讲,官制不善”,揭示出中国“况于以一羊处群虎之间”的残酷现实。《学校总论》“学恶乎立?立于教学校之制,惟吾三代为最备:家有塾,党有痒,术有序,国有学,立学之等也;八岁入小学,十五而就大学,入学之年也”,摆出事实说明立学校是我国古已有之的古制,使今之立学之说更具说服力。

3.“纵笔所至不检束”。梁启超的政论文抛弃了文以载道、托古证今的教条,摆脱了古文、时文等文体界限,不受桐城古文、八股文僵化模式束缚,文笔所到之处畅所欲言。如《论译书》“甲自谓知而诋人之不知,自丙视之,则乙固失,而甲亦未为得也”,用甲乙丙的身份来比喻今人、昔人、后人,概括“今人自谓知而诋昔人之不知自后人视之,则昨固非而今亦未为是也”的道理,使人读来只觉俏皮而又折服。

再如《论变法必自平满汉之界始》“且汉人之农者工者,其操作最勤,而价值甚廉,他日全地球力作之业,尚藉汉人为一传输之纽……若满人,则数百年来,不耕而食,不织而衣,其全部五百万人,不能为士,不能为农,不能为工,不能为商,一旦分割,政权财权兵权,既归白种人之手,彼时欲求一饭之食,一椽之安,可复得乎?然则满人所自以为得计者,正其所自取灭亡之道,真所谓医渴而饮鸩者也。”短短数语,有描述,有立论,有分析,有对比,有议论,融会贯通,毫无违和,自然结合,相得益彰,且语言自然流畅,纵笔所致不受拘束。

另外,梁启超还根据感情所致经常使用固定句式,如以“难者曰……释之曰……”来作为设问,解答变法可能遇到的疑问或阻碍,再如,时常用排比句、反问句来加强语气,用固定形式的连用四字或连用三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地表达感情,可见梁启超的文风自由放纵,不拘一格。

4.文笔犀利、充满战斗性。梁启超的文章“介乎仅为少数学者所懂的古文,及劳动者所能了解的俗语之间”①,语言浅显流畅,明白通晓,雅俗共赏,使得在介绍大量西方科学知识,引用大量对国人来说陌生的名词时也不至于使人难以接受。《论不变法之害》“要而论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大地既通,万国蒸蒸,日趋于上,大势相迫,非可阏制。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束缚之,驰骤之,呜呼,则非吾之所敢言矣!”语言慷慨激昂,使人读之有酣畅淋漓之感。《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吾今为一言以蔽之: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观点鲜明,直抒胸臆,逻辑清晰,流畅规范。

梁启超以饱含感情之笔触洋溢纸上,这种感情是对列强的愤恨,对朝廷腐败无能的愤怒痛斥以及对国民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痛心,使得读者“读时则摄魂忘疲,读竟或怒发冲冠,或热泪湿纸”②。

《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中国之为俎上肉久矣,商务之权利握于英,铁路之权利握于俄,边防之权利握于法、日及诸国。德以后起,越国鄙远,择肥而噬,其道颇难,因思握吾邦之兵权,制全国之死命”,表现了对列强的不信任和憎恶。

《变科举》“吾又惑乎变通科举、工艺专利等事,不劳国家铢金寸币之费者,而亦相率依违,坐视吾民失此生死肉骨之机会,而不肯一导之也”,表现了对清政府腐败的痛心疾首和愤慨之情。

《论女学》痛斥缠足,“显罹楚毒之苦,阴贻种族之伤”,并悲叹“呜呼!岂苍苍者天,故厄我四万万生灵,而留此孽业以为之窒欤”,发出禁缠足、兴女学的强烈呼吁,表现了对国计民生的深切关怀。

二、《变法通议》的影响

《变法通议》在当时影响极大,其影响力遍及当时的社会各界。在社会舆论界,其左右着当时的社会议论,成为中国声音之咽喉,并促进了近代报刊业的发展。在思想文化方面,其开创了一种新的文体,影响着当时社会的文化坐标。在政治方面,其影响着当时的政治走向,改变着当时的社会面貌。

《变法通议》使得梁启超名噪一时,不单是因为其政见和文采,也和当时的舆论宣传作用有很大关系。《变法通议》是经《时务报》连载见诸世人,正是因为《变法通议》的发表,使得《时务报》成为全国舆论的喉舌,梁启超成为“舆论界的天之骄子”,在戊戌变法之前,显示出其卓越的才能,正如王照所言:“戊戌前,南海已蜚声海内,实任公文章之力也”③。梁启超借助报刊宣传思想,左右舆论,他把报纸当作救国的手段,扩大影响,争取群众,推动改革。“《时务报》因梁启超风行天下,梁启超因《时务报》名扬四海。”④自梁启超办《时务报》始,国人办报风气即起,中国各政治团体、社会各界掀起了办报风潮,并把报纸作为宣传思想和影响政治的重要工具。

《变法通议》所创造出的新颖文体因刊登于《时务报》被称为“时务文体”“新文体”或“报章文体”,后人说:“就文体的改革的功绩论,经梁氏十六年来的洗涤与扫荡,新文体(或名报章体)的体制、风格,乃完全确立。”⑤这种文体新颖活泼,有声有色,使得“士大夫爱其语言笔札之妙,争礼下之,自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穷陬,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⑥这种文体不仅在当时风靡一时,还对后来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期间的文风影响很大,甚至为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奠定了基础,开启了一代文风,成为思想文化界的精神财富。

《变法通议》所阐发的变法政见对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变法思想通过《时务报》广泛传播,影响了青年群体和社会各阶层,上至皇帝、下至士大夫无人不知,有力地推动了维新思想的传播和变法运动的实践,1895至1898年的三年内,全国创办了许多学堂、学会和维新的团体,形成了蓬勃的维新变法的局面,社会风气为之一振。

① [英]李提太摩:《中国的维新运动》,载《戊戌变法》丛刊(三),第560页。

②⑤ 吴其昌:《梁启超》,胜利出版社1944年版,第28页,第29页。

③ 中国史学会:《戊戌变法》(第2册),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8),神州国光出版社1953年第1版,第573页。

④ 沈继成:《梁启超与时务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第32页。

⑥ 胡思敬:《戊戌履霜录》(卷四),载《戊戌变法》丛刊(四),第47页。

作者:尚敏,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助研。

编辑:康慧E-mail: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变法梁启超文体
徙木立信
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另类文体巧谋篇
徙木立信
梁启超的开场白
王安石变法之历史探源
秦国“政府智囊”如何谋划变革
考场作文的文体规范
话题作文全功略(三) 符合文体要求
文体不等式